资 政·近期关注·
习近平经济新思维四个逻辑
习近平主席就任后,提出了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思维,打出了一组新经济政策组合拳。
首先,大力反腐,打破特权利益集团对资源和市场的垄断,使市场经济在有效配置资源、理顺生产关系、促进供给侧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打破垄断,是经济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必要条件。
第二,紧紧抓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发挥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在金融资本、产能制造、工程建设及营运管理等方面优势,积极引导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持续发展进行长远布局。
第三,提出了经济全方位发展的新概念,不仅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更追求质量,同时强调生态环境和人文经济的发展。在此前提下推动城乡一体化,从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入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克服分配扭曲。
第四,大力推动创新,具体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企业创新和科研技术创新。通过创新使供给侧改革落到实处,为经济转型夯实基础。
反腐并不仅仅是一场重建执政党形象、维护执政信誉、提高执政能力的斗争,更是经济转型、从而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30余年的高速发展。但在此期间,中国经济长期以投资拉动的需求侧发展以及基础建设为主要动力。在法律制度不完善、行政权力过大、权力寻租泛滥的情况下,出现了大批政商结合、互相勾连的特权利益集团。他们在各个领域中对资源、市场以至分配等各方面形成了严重的垄断。垄断与腐败是一对孪生的怪胎——腐败导致垄断,垄断滋养腐败。
要推动经济转型,就必须按市场机制规律重新分配资源、规划市场,理顺生产关系,使经济的供给侧有效快速地发展,为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打破特权利益集团的经济垄断。否则,中国经济难以前行。
反腐败其实是一场以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经济斗争。特权利益集团为了维护垄断——其特权利益的根基所在,必然做出殊死抵抗。反腐败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打破垄断,从而突破遏阻中国经济转型的瓶颈,进而按市场机制有效地配置资源、规范市场、合理分配,以此促进供给侧的迅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持续稳定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中国快速崛起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伊始,便义无反顾地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今天的中国经济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却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休戚相关。
习近平执政以来,中国经济长期注重需求面发展的弊端迅速显露。一方面,长期出口导向经济所积累的大量美元资本,由于种种的体制和结构性限制而长期得不到有效利用。加之西方各国主导的世界金融体系的种种限制以及各发达国家对中国资本设置的政治藩篱,使得中国资本的投资范围十分有限,投资效率低下,而所承担的金融风险却高居不下。另一方面,需求面主导的快速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但却不均衡的工业产能。在出口萎缩、国内基础建设放缓的双重压力下,产能过剩造成巨大压力,不仅危及经济发展,而且也对社会稳定造成重大隐患。
但中国周边的亚太各国以及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却普遍面临资金不足、产能低下、基础建设滞后的困境。习近平经济发展全球布局的新思维,就是要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大力推动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长远的战略布局。其目的是要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的金融资本找到更好的投资领域,提高投资效率,分化金融风险。同时,充分发挥中国在产能制造、工程建设和营运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同周边以及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正是在经济“全球布局”的新思维引领下,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中国经济面向世界“三箭齐发”。其一,促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丝路发展基金等一系列新的国际金融投资机构,打通中国金融资本走向世界的“国际通道”;推动世界金融体制进行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改革;有效缓解分化中国长期以来承担的金融风险。
(摘自《人民论坛》2016年第1期 黄 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