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方(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8)
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学理分析*
袁方
(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8)
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原则,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进行准确解读是非常必要的。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实质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问题。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不仅是话语权力与话语权利的统一;同时它也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建中要把握好一元指导与多元并存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高校;理论分析
话语权问题是当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术语。网络社会来临,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导思想的权威地位遭遇到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也受到国内社会转型、利益分化、价值观念变迁的冲击,特别是在思想汇集地的高校,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西方学术思想大行其道,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权威性被质疑。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塑造和知识渴求阶段,倘若马克思主义丧失了高校的话语权,学生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西方话语权霸占主流课堂并充斥头脑,那么高校学子所担负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将难以实现。因此,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三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告诫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能丢弃,否则就会犯历史性错误。因而,对马克思主义主义话语权研究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而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研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的深化,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目前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成果颇丰,但大多集中于课堂与校园生活等具体实践层面,关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基本内涵、理论本质及与其他话语之间的关系尚存模糊认识,这必然影响到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建设。
从语义学看,话语权是由“话语”和“权”组合而成的。社会变迁和人类认识发展,话语权概念也形成了不同语义。有学者把国外的话语权流派概括为三大派别:以福柯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的话语权观,以葛兰西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观,以萨义德等人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的话语权观,①这三大派别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但总体而言,这些话语权观都体现出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概念在学界并未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依其指导地位而拥有控制、引导或规范社会的权利,②有学者指出话语权强调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③还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依据其影响力、传播思想形态和价值观念而获得政治认同。④学者们考察视角不同,对话语权的解读也各有特色。作者认为,考察概念,要从语义学出发,继而在其历史演变和视阈转换中把握概念的发展逻辑。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理解,也应如此。从“权”来看,它包含“权利”和“权力”两种含义,权利有多种语义,从法学讲,是合法性正当权力和利益;从政治学讲是指普遍价值。话语的权利就可理解为从制度上获得了话语的授权;话语的权力则可理解为对话语支配的能力和程度。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应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利和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力即话语权的二重性来把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利就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资格”,换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社会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资格”或“资质”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话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何以可能的问题。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有效性使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获得了合法性,从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两个维度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和保证。从理论形态看,马克思主义作为知识形态的思想体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对社会主义现实路径的构建体现出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从实践形态看,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尽管在一些国家遭受了挫败,但这并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失败,却从另一方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那些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建设实践相结合,没有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导致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成就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不动摇的历史实证。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有效性使马克思主义话语获得了指导地位的资格,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力则应理解为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运用能力及运用程度,它体现了话语权的本质。即马克思主义话语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构建中发挥着对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的引领、规范能力或影响,在国家意识形态层面起到主导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利和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力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割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利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力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力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利的实践表达,因此,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利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力的辨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理论解读,首先要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性。马克思主义拥有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不同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鲜明特征,即它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权利与权力的统一,它内在地包含着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价值旨归与知识形态的统一。目前人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模糊认识,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不是科学理论,只有政治性,没有真理性,于是,想当然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宣传工具、宣传口号,就是假大空的代名词。这是用意识形态性消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否定。在高校中这种观点尤为盛行,甚至有学者在课堂上传播这种错误认识,借此“兜售”西方学术话语,企图用西方学术话语取代马克思主义话语,灌输给学生所谓科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虚化。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获得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资格问题,而马克思主义话语资格正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一种理论能否成功获得话语权,关键在其理论的科学性。没有科学性,理论就不能彻底,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才能被广大民众认同,才能在社会思潮中引领、影响其他社会思想,才能在社会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邓小平同志曾说,我相信,世界上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理论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对人类文明产生过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奠定了理论前提和理论自信。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则让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获得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因为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把为无产阶级服务、为人类解放作为自己理论所担负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出发点,也是理论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阶级性,超越了一切剥削阶级话语权的片面性和空想性。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才能实现彻底的革命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反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工业时代的理论学说,如今社会早已进入后工业时代,社会流动取代了阶级对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土壤,已经过时了。这种论调在马克思去世的一百多年里多次出现,但直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在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⑤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经实践检验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实现其话语权的。实践不断提出问题,马克思主义正是将基本原理与各个国家、民族的具体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因而,马克思主义既是理论形态又是实践形态,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要始终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底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历史多次告知我们,不能为了发展而放弃继承,没有底线的发展、放弃四项基本原则的发展最终会葬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同时也不能为了继承,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而不依据历史语境去发展马克思主义。继承是为了更合理更科学地发展,而发展也是更高层次上体现继承。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要始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把马克思主义话语,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与新的传播技术、与人们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对理论进行修正、丰富和发展,赋予马克思主义话语时代内涵,从而保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活力。
当今世界西方话语的强势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在资本和技术力量的支配下,西方话语不断“入侵”欠发达国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在引入资本和技术的同时,也引入了西方话语,我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代表先进技术的西方学术话语几乎“攻陷”商界、学界甚至大学讲堂。西方话语推动我国逐步形成文化多种样态并存的格局,从社会发展的视野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领域也应实行多样化,恰恰相反,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指导思想必须实行一元化,即一元指导,这同样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一元主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话语主导权。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我国的根本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才能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方向,才能坚持党的领导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才能维护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一元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原则问题。它要求在宣传和传播中,特别是在一些事关国家利益的重大原则性和理论性的问题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牢牢把握话语主导权。
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一元指导并非排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否则将走向历史虚无主义和排外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宝贵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才能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中国的烙印。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也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瑰宝,中国文化可从中获取有益滋养。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是多种文化样态并存的社会。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既需要有引领其他文化的主导话语,也需要其他文化话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与坚持文化样态多元并存是统一的,二者共存于我国社会文化领域的统一体中,马克思主义的主导话语引领其他话语,决定着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但同时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主导下,我们的文化领域也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高校作为知识精英云集的地方,也是各种思想交锋的舞台,更是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对话的平台。尊重与宽容是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与其他理论话语构建平等关系的基本原则,因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性正是在与世界多元话语的对话中才得到巩固和发展。通过与多元话语进行交流和碰撞,马克思主义话语可不断汲取其他话语的积极因素,丰富自身的话语体系,提升自身话语的生命力。否则排斥异己,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容易形成教条主义与形式主义,导致僵化。所以,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问题就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问题,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就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一元主导地位,又引导好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对话与发展。
注释
①汝绪华.话语权观的流派探微[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 (1):19-23.
②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而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 (1):163-168.
③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J].求是,2009(9):43-46.
④王慧星,李克钦.话语权的重构——论经济全球化境遇中的意识形态弱化问题及其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4-6.
⑤[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3-0041-03
*基金项目:2015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反思与重建——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091-23215019)
作者简介:袁方(1969-),江苏泰兴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发展。
Abstract:Adherence to discourse power of Marxism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in universities.Now,we are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in discourse power of Marxism in universities.Theoretical analysis in the discourse power of Marxism is necessary to build it in universities.Confidence in theory is the essence of the discourse power of Marxism.The discourse power of Marxism is a unity ofright and power,its theory and practice should be unified. Its one-unified guidance and Multi-cultural should be integrated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discourse power of Marxism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Marxism;discourse power;university;theoretical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