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晓明,王海龙(.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河南郑州,45000;.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北京,004)
当前我国国际产能合作的几个认识误区
安晓明1,王海龙2
(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河南郑州,450002;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北京,100142)
摘要:当前我国在国际产能合作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应及时纠正。第一,国际产能合作不是过剩产能,而是优质富余产能;第二,国际产能合作不是万能药,切忌盲目、冲动;第三,国际产能合作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第四,走出去的不仅仅是产能,更伴随着装备、技术、标准、人才乃至资本;第五,国际产能合作不是只针对发展中国家,也涉及发达国家;第六,要统筹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不能将国内产业转移与国际产能合作割裂开来。
关键词:走出去;国际产能合作;误区
国际产能合作最早提出是在2014年12月14日, 我国提出将自身富余的优质产能和哈萨克斯坦基础设施的缺口结合起来。2015年5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这一年来,国家领导人出访拉美、欧洲等地及出席各种国际组织场合时,必提及国际产能合作。在国内,国际产能合作与“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成为国内媒体、学者、政府谈论的新概念、热词。毋庸置疑,国际产能合作对于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国际合作,推进“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笔者也发现,尽管国家不遗余力地倡导国际产能合作,仍然有一些媒体、学者对国际产能合作的认识有失偏颇,对国际产能合作的顺利推进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亟须加以纠正。
1.误区一:国际产能合作不是过剩产能,而是优质富余产能
对于“国际产能合作”中“产能”的理解,不是过剩的产能,也不是落后的淘汰的产能,而是优质的富余产能。把我国这种优质的富余产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能需求对接合作,才是真正的合作共赢。
但是受以往对我国产能过剩理解的影响,一些媒体和学者在措辞时不够谨慎。如一些媒体和学者在宣传报导和研究中,将产能表述成过剩产能,如“‘一带一路’有利于化解我国的过剩产能”,或者“我国过剩产能亟须走出去进行消化”,等等。这种措辞是不够谨慎和严谨的,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首先,“过剩产能”的表述表明了我国产能富裕的状态,但不利于被那些与我国进行产能合作的国家所接受。“过剩”意味着淘汰的、落后的、多余的,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愿意接受别国过剩的、淘汰的东西。我国提出要打造“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首先是要打造“一带一路”利益共同体。所以,我国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不是把我们的落后产能、淘汰产能转移出去,也不是把我们的污染转嫁到别国,而是要把我们的优质富余产能和别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进行对接融合,实现互惠互利,共享发展成果。我国转移的这些优质富余产能,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需要的,也是具有高性价比优势的。作为媒体,应当对国际产能合作进行正面宣传,避免转移过剩产能这一不当表述,多为我国参与国际产能进行积极的正面宣传报导。作为学者,也应当清楚,在真正的国际合作中,过剩产能一词不妥。
其次,应当清楚,所谓“过剩”是一个相对概念。由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我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再加上累积的基础设施建设产能等因素,导致我国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看似过剩。一方面,这种看似过剩是一种相对过剩。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其产能是面向全球市场的,而非局限于国内市场。判断产能是否过剩不能光从国内看,特别是经济不景气时期的市场需求看,要放到国际背景中看,应以是否能与全球的市场需求相匹配作为标准。从全球市场来看,即使是现在的经济低迷时期,我国产能也不存在过剩。我们通常所说的过剩仅仅是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进入深度调整的情况下,存在的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是相对过剩,但是这种产能过剩如果放到全球市场中去就不存在过剩。尤其重要的是,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一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我们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赶超”转向兼顾“防范被赶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向竞争对手拱手让出市场[1]。也因此,应该通过国际产能合作,通过广阔的国际市场,将我国的优质富余产能转化成利润。
因此,无论是从产能过剩一词的不被合作对象认可接受和对产能过剩的全面理解来说,作为有责任的媒体和态度严谨的学者,都应当避免这一不当表述。
2.误区二:国际产能合作不是万能药,切忌盲目和冲动
一方面,国际产能合作并不是一剂万能药,需要理性对待。从我国的产能现状来看,钢铁、水泥、建材、平板玻璃等产能在国内市场上供过于求的问题比较明显,在全球价值链中居于中低端位置,高端产能比较缺乏,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可以释放我国优质剩余产能空间,与合作国家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还可以倒逼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更为合理的产业体系。所以从国家层面来说,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非常有必要。但是也应当意识到,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也面临着大国因素、地缘政治、恐怖主义等国际复杂形势带来的政治、外交风险,还有少数西方媒体的误读与构陷,以及投资贸易、金融等经济风险,并且有些国家并不具备进行产能合作的环境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时要正确研判合作对象的环境,谨慎理性,将风险控制在可控状态。而各地的产业发展差异很大,应当对自身的产能有一个清晰正确的定位,要进行充分的前期摸底,确定是否具有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优质富余产能,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装备、人才、资金等条件,是否具备了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载体(如大型企业,境外产业园区),是否能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实现优质富余产能的释放,是否能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如果没有这些条件,那么在面对国际产能合作时,应当保持理性,不要急着“走出去”。
另一方面,国际产能合作要形成全国一盘棋,防止内部冲突。现在国内不少地方政府,对于一些新概念比较追捧,“互联网+”是如此,“一带一路”是如此,国际产能合作也是如此。大有不与之挂钩,就要落于人后之势。诚然,保持与中央步调一致是必要的,但这并非意味着各地要一哄而上,互相争夺。一些地方政府希望借此获得国家关注,或者财政倾斜、优惠政策等等,而忽略了国际产能合作本身,违背了国家大力倡导和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初衷。并且,如以往国内各地为招商引资竞相出台各种优惠政策让利引起逐底竞争一样,地方间竞相角逐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一旦形成无序竞争,也很容易引起区域内部冲突,这样造成内耗,有损我国进行国际产能合作的整体竞争力和合作效果[2]。对于国际产能合作,《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积极谋划、合理布局,有力有序有效地向前推进,防止一哄而起、盲目而上、恶性竞争,切实防控风险,提高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效用和水平。从中央层面来说,要注意加强引导和统筹,形成全国一盘棋,避免地方的无序竞争。各地在推动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中,需要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劣势,选择适合的合作方式,加强国内区域间、企业间的合作,可以通过整合企业优势“抱团”出海,提升竞争优势。
3.误区三:国际产能合作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
应当明白,我国倡导国际产能合作只是手段和方式,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国倡导和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有几个目的,一是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将我国优质富余产能与国外市场需求对接,释放产能压力;二是持续扩大和保持海外市场,保持我国产能优势地位;三是形成和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骨干企业,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集聚效应的境外产能合作园区;四是通过推进产能面向全球从而倒逼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五是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加深国际合作和政治互信,增进团结,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提升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其最终目的是要提升我国产业发展水平,增强经济实力。实现这几个目的,并非只有国际产能合作这一种方式。如出口(包括货物贸易出口和海外工程承包等服务贸易出口)同样可以扩大和保持海外市场,而且任何正常工业化国家的出口贸易规模都比直接投资规模大得多。不仅如此,由于海外直接投资风险大大高于出口贸易,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出口手段优于海外直接投资手段。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就很有可能沦为自废武功,为他人做嫁衣裳,甚至是扶植我们的竞争对手的举措[3]。
并且,我们要知道,在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时,不能就国际产能合作而谈国际产能合作,而应时刻以国际产能合作的目的和初衷来开展实施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也就是说,如果某一个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并没有对产能压力的释放有明显作用,或者在国外的经济运行效率反而不如在国内,或者其经济效益不足以弥补其成本和风险太大带来的损失,或者对于产业转型升级有所阻碍,那么这样的国际产能项目就不应当进行。应当将这一点作为衡量国际产能合作项目是否可行的标准,不要陷入追逐国际产能合作名头而不管经济利益(实效)的思想中。
4.误区四:走出去的不仅仅是产能,更伴随着装备、技术、标准、人才乃至资本
我国提出的国际产能合作是一揽子、系列化的通盘考虑,走出去的不仅仅是产能,更伴随着装备、技术、标准、人才乃至资本。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要推动从制造业大国成长为制造业强国,需要在技术、产品、服务、人才、跨国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做大量储备和经验积累。
一方面是要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中国的装备、技术和标准“走出去”。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推动我国优质富余产能与海外市场对接的同时,积极推动更多高附加值的中国制造、中国标准“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仅能使企业获得新的市场,还可以在国际激烈竞争的过程中提升品质,带动行业创新前行,改变“中国制造”的低端、廉价形象,使之成为彰显我国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名片。钢铁、建材、有色金属、轻纺等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国际上也有很大市场,应当根据海外市场需要,推动产品、技术和合规标准“走出去”。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和工程机械、通信、船舶等成套设备要整合资源,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打造高端制造业形象。
另一方面是要做好人才、资金、政策等配套服务工作。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可能会面临不少难题:比如,不同国家的制度、风俗习惯、环保要求有较大差异,有些国家存在较大的政治、外交及经济风险,以及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国际化领导人才匮乏、融资难、信息不畅、没有成功的模式可借鉴等问题。而这些都需要我国政府积极做好服务和保障性的工作。在人才方面,要加强人才培训,加快培养一批熟悉海外市场、具备过硬专业素质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并积极防范和应对境外安全风险,保障境外中资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等;在资金方面,要加强境外投资监管,打造产业链联动的产融投资合作平台,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通过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中非基金等为国际产能合作的企业提供支持,支持鼓励企业在境内外发行股票或债券募集资金。政策方面,要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减少不必要的收费,清理和取消制约企业“走出去”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加强信息服务和政策宣讲,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各种便利。另外,还要规范企业行为,引导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5.误区五:国际产能合作不是只针对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
我们在谈国际产能合作时更多地在谈我国基础设施产能、制造业产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所以有些人会以为我们的国际产能合作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和发达国家关系不大。这一点需要更正。
首先,就现阶段而言,同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产能和制造业产能方面的合作,有利于释放我国的优质富余产能,给予其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这也是国内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所以,目前与发展中国家的产能合作是重点。但是,在这种合作中,仍然少不了发达国家的参与。我们倡导的国际产能合作是开放式的合作,既采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也面向发展中国家就地生产装配,还与国际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合作。与法方签署的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协议,就是将中国的产能与法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技术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进程和发展减贫。由此,既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提升工业水平,也可以倒逼中国产业升级,还可以带动发达国家核心技术和创意出口,实现三方共赢。是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将与我国装备和产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强烈、合作条件和基础好的发展中国家作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重点国别,并积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以点带面,逐步扩张[4]。
其次,国际产能合作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将产能转移出去,还应在合作中积极学习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推动产能的转型升级。单纯的产能转移,意义仅限于释放产能空间和满足海外市场需求。如果能在这种国际产能的合作中,学习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和理念,那就为产能转移创造了更多的附加值,有利于推动我国产能的转型升级,提升我国产能整体竞争力。当前全球装备制造高端市场的份额基本由德国、法国和日本所占据,我国除了在一些技术水平领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域要精益求精,发展独有的核心的优势技术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跨境收购兼并、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获取国际高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品牌、国际销售渠道、创新式的商业模式和业态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要把 “走出去”和 “引进来”紧密结合,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和理念反哺国内市场,推动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依托并逐步做强国内制造能力,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5]。
6.误区六:统筹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不能将国内产业转移与国际产能合作割裂开
根据区域梯度转移理论,产业和技术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的转移和扩散是不同区域之间关系协调和经济布局统筹优化的客观需求。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技术逐渐成熟,高梯度地区自身有着升级产业结构的需要,若不及时升级,高梯度地区有陷入衰退甚至萧条的可能;其次,低梯度地区通过承接高梯度地区转移而来的产业和技术,可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为当地庞大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提供就业机会,进而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并且还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最后,产业与技术的梯度转移与扩散是区域整体布局调整优化的需要,政府需要通过制定区域和产业政策加以引导[6]。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处于高梯度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向低梯度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利于全国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结构,有利于形成整体的产能优势,目前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还比较低,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与海外市场面临的政治、经济风险相比,我国西部地区的软环境好很多,所以在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国内的产业转移与承接。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历经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在全球奠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在一些传统制造领域也具备了无可比拟的优势,虽然中国提出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绘制了“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蓝图,将“中国制造”打造成“中国智造”,但是短期内“世界工厂”的地位和在一些传统制造领域的优势不仅不能放弃,还应继续巩固和加强我国制造业的优势地位,否则会给国内的经济和就业增长造成冲击,并且没有传统制造业作为基础,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中国智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在传统制造领域,一些新兴经济体如东南亚、印度等主要竞争对手正对中国的制造业地位虎视眈眈,中国绝不能拱手让出这一市场。上个世纪末期,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大量外迁造成国内工业空心化的局面,近年来发达国家又开始收缩制造业国外布局,大量回迁国内,以实现“再工业化”。这一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制造业产能向海外转移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有国内制造业的地位,谨防出现工业空心化。
因此,无论是国内产业转移,还是国际产能合作,都是促进我国产能发展提升产业实力的重要方式,二者互相影响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和割裂二者关系,应当统筹协调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就目前而言,应当在稳固国内市场,巩固制造业优势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7]。
自国际产能合作提出至今,时间虽不足一年,但发展势头良好。为了更好地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有必要对当前我国在国际产能合作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进行说明。第一,国际产能合作不是过剩产能,而是优质富余产能,应当注意过剩产能转移的提法;第二,国际产能合作不是万用药,切忌盲目、冲动;第三,国际产能合作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第四,走出去的不仅仅是产能,更伴随着装备、技术、标准、人才乃至资本;第五,国际产能合作不是只针对发展中国家,也涉及发达国家;第六,要统筹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不能将国内产业转移与国际产能合作割裂开来。希望媒体、学者、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此有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一带一路”建设的六个“点位” 改革传媒发行人、编辑总监王佳宁深度对话六位知名学者[J],改革,2015,(7):5-25.
[2]安晓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与未来政策走向[J],区域经济评论,2015,(5) :10-17.
[3]梅新育.冷静全面看待国际产能合作[J],新理财,2015,(6):20-21.
[4]李克强.部署加快建材生产线等中国装备“走出去”[EB/ 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1/28/ content_2811254.htm.,2015-01-28.
[5]“世界工厂”到国际产能合作——中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J],全球化,2015,(7): 12-20.
[6]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33-337.
[7]安晓明.中国区域经济转型的历程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2015,(2) :48-59.
Som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capacity cooperation in China
Xiaoming An1, Hailong Wang2
(1.Henan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450002, China;2.China Center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ning institute, Beijing, 100142, China)
Abstract:Currently, there are some misunderstandings on international capacity cooperation in China,it should be corrected.Firstly, international capacity cooperation is not excess capacity, but the quality of spare capacity; secondly, international capacity cooperation is not Wan drug, should not be blind and impulse; thirdly, international capacity cooperation is the means, not the ultimate goal; fourthly, going out more than just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more along with equipment, technology, standards, talent and even the capital; fifthly, international capacity cooperation is not onl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but also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ixthly, it should be co-ordinate the domestic market and foreign market, the domestic industry transfer and international capacity cooperation should not be separated.
Key words:Go global; International capacity cooperation; Misunderstandings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7866 (2016) 03-319-08工业经济论坛 URL: http//www.iereview.com.cn
DOI:10.11970/j.issn.2095-7866.2016.03.009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南省软科学项目《“十三五”加快推进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项目号:162400410082)、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级课题《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及其提升路径研究》(项目号:2015CJJ06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安晓明(1985.10-),女,湖南新化人,区域经济学博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王海龙(1984-),男,河北保定人,城市经济学博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制造业转型升级、城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