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莉 娜
(青岛大学 外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主体间性与和谐翻译
——兼评译著《纽伦堡审判》
徐 莉 娜
(青岛大学 外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主体间性源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可有效地用于解释译者、作者、读者、编辑这些翻译主体间的关系。其中,译者是最具主观能动性主体。好的译者能克服不同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障碍,妥善处理主体间关系,以不同的语言形式再现原文的内容和精神。只有忠实原作内容,和谐传递原作信息的译作才有望立足市场,行而久远。
主体间性;翻译和谐性;视域融合; 《纽伦堡审判》
“翻译主体间性”是继作者、文本、读者、译者等中心模式说后的翻译理论,是一个在伽达默尔(Gadamer)、哈贝马斯(Habermas)等人的主体间性学说上创建的翻译研究范式。该范式的创建旨在纠正翻译主体中心范式的偏颇。它在推进翻译研究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同时,也为译者提供了一种行为原则和规范,为译作的翻译质量评估提供了相对可操作的标准。目前,国内翻译作品质量不尽如人意,硬伤不少,常为人诟病。一些品牌出版社也因其出版译作质量问题而被列入黑名单。在这种背景下青岛出版社出版的译作《纽伦堡审判》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译技上都堪称典范之作。本文以主体间性的理论来评价该作品旨在说明好的译作必是能够在多元层面上体现出翻译和谐性的作品。
《纽伦堡审判》是保罗·罗兰德继《纳粹档案》之后又一部揭露纳粹罪行的经典之作。作者以优美的语言、高超的叙事技巧、细致的人物描写和事件描述的手法重现了那个腥风血雨的历史画面。该纪实文学作品无论从语言上还是从内容上来看都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当译之作。青岛出版社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出版此书为的是让人们铭记历史、警钟长鸣。
《纽伦堡审判》是一部含多元视角的纪实文学作品。“多元”指作者通过不同的叙述者巧妙地将个体融入整体,通过“谁说”“谁看”、实证、物证将庞杂的史料糅合成一部史学价值和可读性兼备的纪实文学作品。翻译这样一部作品要求译者不仅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求译者熟悉中西方语言文化,了解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在差异中求和谐,挣脱语言形式的羁绊追求神合意达,冲破文化差异的藩篱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和谐”是翻译的诉求:语言的流畅通达,视域的共享融合,主体间的协调互动,这一切都是译者的追求,一种对和谐对话关系的追求。要实现翻译的目标处理好主体间的和谐互动关系是关键。
翻译中的主体间性是在哈贝马斯[1](P91)交往行为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学说,旨在将对译者主体的关注转向对不同主体间互动性的关注,从行为关系角度解释译者、作者、读者之间的多主体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译本产生的影响。与翻译活动最直接相关的主体是译者、作者和读者,其次还有赞助者、委托者、出版者、批评者等。在这诸多的主体中,译者是最活跃、最具能动性、能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化解冲突的翻译主体。维护和谐的主体间关系关键在译者。
翻译过程中,译者是翻译行为的实施者,其主体作用至关重要,但译者的主体作用只有在与其他主体的交往互动过程中才得以突显。译者的首要交往对话者自然是原文作者。作品则是“原文作者的隐身”[2]。就文本伽达默尔指出:流传文本“像一个‘你’那样子自行讲话,一个‘你’不是对象……是一个真正的交往伙伴”[3](P460)。因此,理解原文实际上就是与隐身于文本的作者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本也是主体,译者和原文的关系同样是主体间关系。理解原文就是理解隐含作者。原文和作者都是译者的“可认知主体”[4] (P97-106)。“可认知性”是翻译的前提。
凸出译者主体作用的另一个重要主体是读者。没有读者,译者主体名存实亡,译作也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因为“文本是一种不能离开主体而独立的存在”[2]。译作是否能流传于世取决于读者。读者既是译作价值实现的助推器,又是限制译者行为的因素。读者对作品的期待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译者的翻译价值取向和决策。译者身份从原文读者转换为说话主体,确切地说是富有创造力的“传声”主体。作为传声者,译者以作者的身份说话,受限于原文,同时为迎合读者的期待还受限于自己的读者。译者主体身份具有多重性,好的译者会不断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沟通、协商、调和、对话,最大限度地保证跨语言文化交际的和谐进行。正如Reiss指出的那样:“每次翻译都是在受制约的情况下构建译入语文本来保持两个文本平衡展开的过程。”[5](P3)“平衡展开”指两个文本的对应和谐关系。与原创作者不同,即便译文保持着与原文的平衡对应关系,译者也是在参照原文的前提下创造一个与原文有着血脉相承关系的新文本。正是因为这种受动性,译者也被称作“戴着镣铐的舞者”。制约译者行为的镣铐来自于:不同语言系统的制约、社会权利话语的制约和译入语读者期待的制约。制约由语言文化差异所致。有效化解差异的办法是妥善处理主体间的关系。只有协调好多方关系,才能使原文和译文之间求同存异,和谐共存。
“和谐”是万物最佳状态。“天地之道,虽有不和者,必归之于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和”既为天地之道,自然也是翻译之道。“和”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语言、文化差异都是客观存在。和而不同是翻译的基本属性。翻译先是“不同”,然后在“不同”的情况下求同存异,在差异中追求和谐统一。评价一部译作的优劣与否,应看译者是不顾读者反应和译入语文化的包容度亦步亦趋硬译死译,同而不和,还是以和谐为取向、为原则和标准,正视差异,积极协调沟通,化解冲突,让译文“圆满调和”[6](P62),最终实现读者和作者间的视域融合。显然,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后者才是译者的追求。译作《纽伦堡审判》正是在翻译和谐这一点上诠释了好的译作是怎样形成的。
好的翻译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在充分理解作者的前提下再创造出来的。死译、硬译的作品毫无可读性,难免为市场所摒弃。如钱钟书所言:“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死译“非但字比句次,而且一字不可增,一字不可先,一字不可后,名曰翻译,而‘译犹不译’”[7](P405)死译不仅不可读,而且还可能曲解原文,误导读者。翻译首先是积极准确阐释原文,其次是创造性地构建译文。在译文的构建过程中译者总是面对差异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化解冲突。不采用各种方式和技巧去解决由差异带来的种种障碍是不能译出好作品的。下面从语言差异、权力话语、读者期待视域以及译者与编辑的关系四个方面来说明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如何发挥协调主体间关系的主导作用的。
(一)语言差异与和谐翻译
翻译首先遇到的就是语言差异带来的障碍。“中西文字组织的差异是翻译的第一个阻碍”[8](P341)语言间的差异无论对理解还是表达影响都很大。差异或使译者不能准确理解原文或使之不能用读者所习见的方式传达原文的信息。语言差异存在于词汇、句法、语篇、文体、形象表达等不同的层面上。根据伽达默尔观点,译者应对差异的方法是:先理解原文,然后用读者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原文的思想,这一过程即阐释。理解即走近作者,阐释原文。“所有的译者都是阐释者”。阐释者是文本意义的参与者。“只有通过解释者,文本的文字符号才能转变成意义……文本所说的内容才能表达出来。”[3](P391-392)表达也是阐释,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作者之意的过程。表达让译者走近读者,以读者所熟悉的语言把译者自己所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把一种用陌生的或不可理解的语言表达的东西翻译成可理解的语言”,这就是译者的任务。[9]
1.“Last tragic act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 hope? ”he asked.
Major Neave declined to take the baaiitt.[10](P65)
“我希望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悲剧一幕?”他问道。
尼夫没有接他的话茬。[11](P75)
2. Hitler knew how to pick his henchmen and not all of them had worn jackboooottss.[10](P62)
希特勒善于选人用人,能·入·其·法·眼·的也并非都是凶悍之徒。[11](P74)
3. Dr. Hjalmar Schacht was cut from a veerryy different cllootthh, but he was equally unrepentant. He stubbornly refused to accept that he had played a significant part in oiling the wheels of tyrannyy.[10](P66)
亚尔马·沙赫特博士是个另类,但是他同样执迷不悟,拒不承认自己助纣为虐。[11](P77)
例1中的“take the bait”字面义“吞饵上钩”,但“bait”的意指对象非“诱饵”而是对方的问话,所以其阐释义是“接话茬”。例2和例3中的“worn jackboots”(穿长筒靴)、“a very different cloth”(完全是另一块布)、“oiling the wheels of tyranny”(给暴君的车轮加油)都是形象说法。如果不深究这些生动说法在文中的含义,不考虑译入语读者的审美需求,逐字翻译,生搬硬套,译文必将令人不知所云。用读者所熟悉的语言解释并传递作者思想才能获得和谐翻译的效果。如伽达默尔所言“语言就是理解本身得以进行的普遍媒介……一切解释都是通过语言的媒介而进行的,这种语言媒介既要把对象表述出来,同时又是解释者自己的语言。”[3](P496)语言间虽有差别,但只要能用读者所期待的语言充分表达原文的内容,译者就尽到其传声达意的职责。
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就职演讲“话语的秩序”中提出了“话语即权力”这一哲学命题。该命题以“主体间性”为依托,视话语为权力的表现形式。话语不是语言学中的以词、句、段为语言单位的言语行为,而是一种支配社会实践主体的权势力量。“权力”也不是传统意义上让人们服从的压制力,而是支配人们行动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力量。“权力”是说话者之外的“他者”,也是社会主体中的一部分。权力通过话语来实现。话语产生于权力又依附于权力,同时也受到权力的控制。
权力话语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政治、经济、习俗、意识形态等社会权力话语都制约着译者,操控着翻译行为。此外,每个社会其各个阶层的特定话语也制约着译者对特定阶层话语语言形式的选择。不同文化形塑话语的规范不同,所以有经验的译者会特别注意源语和译入语形塑话语机制的差异,协调好两者间的关系,按照译入语文化的话语规范选择译文的构建方式,确保读者能够更好地阐释原文,与作者进行和谐的交流对话。以下两个案例用以说明选择符合译入语法庭话语规范的语言形式是重现源语法庭权力话语效果的最佳策略。
4. Great as was their crime against thoseⅠwwhhoo died or suffered at their handsⅡ, their crime against Germany was even more shameful. They defiled the German temple of justice, and delivered Germany into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Third Reich,“ with all ittss mmeetthhooddss ooff tteerrrroorr,, aanndd iittss ccyynniiccaall aanndd ooppeenn ddeenniiaall ooff the rule of laaww”.[10](P193)
他们残害残杀无辜Ⅰ,罪大恶极Ⅱ;他们对德国的犯罪更是可耻。他们玷污了德国的正义殿堂,把德国交到了第三帝国独裁者手中,“任由其暴戾恣睢,蔑视践踏法制”。[11](P222)
5. May it please your honors, the privilege of opening the first triiaall in history for crimes against the peace of the worllddⅡimposes a grave responsibilityⅠ. The crimes which we seek to condemn and punish have been so calculated, malignant and so devastating that civilization cannot tolerate their being ignored because it cannot survive their being repeated. The four great nations, flush with victory and stunned with injury stay the hand of vengeance and voluntarily submit their captive enemies to the judgment of the bar in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tributes that power has ever paid to reason.[10](P96)
“各位尊敬的阁下,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对破坏世界和平的罪犯进行审判Ⅱ,受托发表开庭陈词让我深感责任重大Ⅰ。我们力图谴责惩罚的罪行是经过精心策划、极端恶毒而且是毁灭性的。人类文明不能容忍对这些罪行置之不理,因其重演必将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四个伟大的国家满怀胜利喜悦,饱受战争创伤,忍住复仇怒火,主动将俘获之敌送上法庭审判,这是理智战胜武力最有意义的范例之一。”[11](P110)
以上例句中的下划线、黑体文字和上标号用以标注翻译中的语序调整问题;斜体文字体现了译者对原文语义的精确理解及其对语感的准确把握,也说明了译者只有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语言差异问题,才能恰到好处地阐释作者的思想,再现原作的内容和交际情景,译文才具备可读性和可欣赏性。
例4选自审判纳粹法官时泰勒准将做的开庭词,例5选自审判21名主要纳粹战犯时杰克逊法官做的开庭词。法官的开庭话语言辞庄重,逻辑缜密,目的明确,条理清晰,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权威性。其话语不仅对被告人、辩护人、公诉人、证人等有所影响,而且对社会也会产生影响。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形塑话语的规范和机制。话语应用条件限制系统主要是通过话语仪规、话语社团、信条原则和社会性占有来决定的。应用条件的限制对话语持有者给予一定的规范,控制了说话人的言语行为。这样的社会体系或制度以及语言使用机制都是控制和限制话语的程序。话语的形成、语境的塑造也都受到语言机制和社会体制系统的网络程序的控制、选择和组织。因此,翻译时仅凭词汇和语法是不可能重现源语的话语效果的。对比例4、例5的英汉语行文可发现两者语言形式差异甚大,但貌离神合,话语效果的对应程度很高。译文像原文一样,用词严谨庄重,逻辑性强,主题明确,行文结构缜密。大法官那慷慨陈词、恢弘的话语气势、声张正义的决心跃然纸上。如果复制原文的语序、抽象表述、冗长的句子结构,那么译文必会言语支离,逻辑混乱,条理不清,文辞不当,语气不畅。这样死译的文本势必离间读者和作者,妨碍他们之间的和谐互动交流。好的译文应是能够让读者愉快地接近作者,轻松地获取原作的信息和知识。
(三)视域的冲突与融合
老婆饼以猪油酥作皮,酥软而松;饼馅主要有芝麻、糖冬瓜、糖冰肉等,以绿豆茸和黑豆茸最佳。饼形有点像苏式月饼,色泽金黄,让人吃后,感觉饼皮酥软,馅心香滑,十分可口。
从哲学意义上说,“视域”除了指一个人的视力范围,还指感知、想象、感受、直观、判断等意识行为所具有的“视力范围”。此概念在阐释学中指理解或解释现象、文本的构架和视野。视域是确定文本或话语意义的关键所在。“视域融合”指“解释视域的获得”[3](P296),是一种“谈话的进行方式”。[3](P507)这种谈话是双方互动交流的结果。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是作者和读者互动交流的协调主体。他首先置身于作者的语境,理解作者,然后又根据读者的理解力以他们所熟悉的语言和能接受的价值观将自己对作者的理解转述给读者,这一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即阐释。只有通过阐释者,文本的文字符号才能转变成意义。[3](P495、409)视域融合即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主体融入同一个语境平等进行交流,交流的媒介是文本。一个语言世界里的意义经由译者的努力输入另一个语言世界,原文作者的思想以一种新的方式为其读者所接受。虽然译者“把所要理解的意义置入另一个谈话者(译文读者)生活的语境中”,但他不可以“任意曲解讲话人所指的意义,相反,这种意义应该被保持下来……在新的语言世界中以一种新的方式发生作用”。[3](P409)译者以“信”为本,转述原文的意义,以此促进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视域融合。
理解和表达是译者与作者、读者平等对话的过程。对话过程中遇到视域冲突问题时,译者会借助填补原文中的空白、明确原文模糊的语意、调整句式结构等各种手段来调和冲突,弥合矛盾,使译文成为求同存异能映射原文视域和意义的媒介。通过调和冲突使交际双方视域融合的例子如下所示。
6. He was aware that many believed that the bushy-browed hypochondriac who had once served as Hitler’s secretary was insane but harmless. They had argued that his enforced absence ence disqualified him as a war criminal.[10](P46)
这个长着浓眉的疑病症患者曾经是希特勒的秘书。他知道很多人认为这个人有些疯癫,但并没有攻击性。还有人说他在战争期间被扣押在英国,所以不能算是个战犯。[11](P50)
例6中有个隐含的历史事件。在作者看来此事件是已知信息,完全存在于“隐含读者”的“期待视阈”中,所以可用抽象语言来表述(enforced absence)。读者“期待视阈”是读者对从译文中获得有效信息的期待。“期待视域”是文本理解和接受所依赖的语境,[9]历史间距和空间间距经常会成为妨碍视域充分融合的障碍。读者缺少理解文本所必须的源语文化信息就不能完全置身于作者所处的语境。交际双方知识结构不对称的情况所导致的是读者视域的空白。“空白”致使认知盲点产生,盲点阻碍平等和谐对话的实现。译者只有填补空白,帮助读者构建理解原文的话语语境,才能使对话顺利地进行下去。这种情况下译者通常采用显化策略来弥合因缺乏背景知识而造成阅读障碍。“显化”即通过增加解释性的文字将原文的隐性表述转化为显性表述,藉此降低阅读难度。“enforced absence”指希特勒追随者、纳粹党副元首赫斯驾机独往英国进行停战谈判,被软禁在伦敦塔,没有直接参战。在译文中增加“在战争期间被扣押在英国”的背景信息显然提高了译文和原文信息的对称程度、逻辑关系的清晰度和语言表述的流畅性。因此,翻译中的视域融合程度越高,两个文本的信息对等效果越好,翻译文的信度自然也就越高。
(四)译者与编辑的合作共赢关系
在翻译出版的过程中译者和编辑是实施主体。译者是产品制造者,编辑是产品质检者。编辑是译者的第一读者,也是与译者一同推进作品成功出版的合作者。在目前翻译市场良莠不齐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编辑在出版翻译作品过程中的质量把关作用。要确保翻译质量,使译作经得起市场考验,编辑审读译作时往往有意地站在译者的对立面,从不同角度给译文挑刺,尽力帮助译者完善译作。因此,编辑和译者完全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合作伙伴关系。
《纽伦堡审判》的译者本人就是编辑。其本人有着多年的翻译出版经验。在选题策划上,他看到了此书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内容处理上,他知道该如何根据译入语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规范严把译作内容和文字的质量关。此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译者文字处理的灵活性和适度性。这一点在标题的处理上看得很清楚。书中标题翻译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其一可直译的(省略例句);其二顺应译入语表达习惯的翻译,如:The Nightmare Revealed(噩梦回放)、A Fate Worse Than Death(生不如死的命运)、New Laws For Old Crimes(旧罪新法)、The Skeletal City(废墟城市)、Empty Slogans(内容空洞的说教)、A Moment of Truth(吐露真言);其三根据内容或主题采用阐释性译法,如The Uninvited Guest(戈林投降)、A Mixed Bag(背景各异的战犯)、Lessons of History (以史为鉴)、Gruesome Exhibits(令人发指的证据);其四增加解释性的词语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题目的意指对象或含义,如Atrocity Film(纳粹暴行纪录片)、The Accused(被告众生相)、The Little Caesars(纳粹的地方爪牙)。标题具有交代主要内容、暗示主题、抓人眼球、设置悬念等作用。标题可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引起读者的注意,是全文的灵魂所在。在英汉语文化差异较大或语言表达习惯不同的情况下,硬译或死译的标题势必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甚至破坏作品的整体性。
事实上,无论是标题翻译还是正文翻译,译者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灵活选择语言形式传输原文信息是最重要的。翻译一部好的作品不仅需要译者进入作者的语境,准确理解原文,而且还需要译者帮助自己的读者有效接受原作。好作品的跨文化传播不仅需要能驾驭双语的译者,还需要编辑的严格把关。任何一部作品只有在译者和编辑共赢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在另一个文化语境中拥有更多的读者,走得更远。
纽伦堡审判第一次以国际法庭的形式惩处发动侵略战争的国际战犯。它不仅解释、记录了历史,而且警示了未来,在人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为其后的国际刑事审判创立了效仿模式,堪称国际法史上了一个“宣言”;它告诫世人牢记历史才会迎来和平、美好的明天,维护世界和平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保罗·罗兰德心怀历史责任感,以大量史料、严谨的文字记录下这段真实而又恐怖的历史。《纽伦堡审判》是一部极具历史价值的纪实作品。《人类犯罪史》的作者科林·威尔逊对此书给予了高度评价:“作者对纽伦堡审判重大历史主题精准把握,精心刻画,再现时间原貌,彰显其深刻含义。”英国埃克赛特大学教授尼克拉斯·古德里克认为,这本书“人物描写细致入微,扣人心弦;历史再现栩栩如生,惊心动魄,发人深省。”像这样的任何一部好作品只有经由好的翻译才能立足译入语文化,为读者所接受。好的翻译来自于对原作的理解,是折射作者思想的一面镜子;好的翻译让读者轻松愉快地走近作者;好的翻译可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只有好的翻译作品才能在图书市场上立足远行,拥有更多的读者。
[1]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 李明.从主体间性理论看文学作品的复译[J].外国语,2006(4).
[3]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 杨恒达.作为交往行为的翻译[A].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 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6] 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 转引自陈西滢.论翻译[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 茅盾. 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9] 许均.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4).
[10] Roland, Paul. The Nuremberg Trials[M]. Arcturus Publishing Limited, 2010.
[11] 保罗·罗兰德. 纽伦堡审判[M].曹永毅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冯济平
Intersubjectivity and Harmonious Transl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uremberg Trials
XU Li-na
(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
Intersubjectivity, a perspective borrowed from philosophy, psychology, linguistics and sociology, is found to best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s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They are the translator, the author, the reader and the editor,among whom the translator is the one most capable of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A good translator is able to overcom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arriers, manag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ubjects and reconstruct a text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in terms of contents and spirit. Only a translation that faithfully and harmoniously reproduces the original messages is known to have greater chance to maintain its vitality at book market.
intersubjectivity;harmony in translation;horizon fusion;The Nuremberg Trials
H059
A
1005-7110(2016)04-0094-06
2016-04-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翻译失语症研究”(114BYY010);山东省高校教学改革项目“产学研结合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2180);青岛大学特色名校建设项目“翻译的路径”
徐莉娜(1958-),女,山东青岛人,博士,青岛大学外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