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智
(1.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合肥 230022;2.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众创空间构建中的问题及建议
王永智1,2
(1.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合肥230022;2.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对众创空间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归纳了构建众创空间的四种模式,通过对上海、合肥两地部分众创空间和政府部门的访谈调研,总结了构建众创空间时易出现的三种问题,指出降低门槛、提升服务、利用存量资源、虚拟化和同业整合并购是其未来发展方向。
众创空间;模式;整合
“众创空间”虽是科技部在调研民间创业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新词,但近一年热度却很高。2015年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3月2日科技部举行会议部署全国推进众创空间建设,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此后各地兴起了构建众创空间的热潮。根据科技部数据,截至2015年12月,全国共有13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增加至498家[2];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类众创空间数量已超过2 300家[3]。快速增长体现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情,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如同质化严重、专业性不足等。如何解决构建众创空间中出现的问题,汇聚创新要素,营造创业氛围,助推经济发展,研究者需要静心思考。
(一)理论上,众创升级创新链条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学者们普遍接受企业创新活动都是由专门的研发人员实施;然而以Bessant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每个员工都可以成为创新源泉的全员创新思想[4];Chesbrough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概念,能够有效利用来自企业外部的资源[5];Anderson指出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着创新的方式,创新主体扩展到普通大众,大众逐渐发挥“长尾效应”[6];赵夫增、宋刚等学者认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协作正在使创新边界变得模糊,他们提出了“大众协作创新”的概念[7-8];高云峰和高震定义了“群体创新空间(GIS)”:一个以松散群体参与创新活动为特征,从提供想法到实现所需材料、设备及设施,并具备社交功能的物理空间;刘志迎等认为众创包含两个核心过程:一是热爱创新的大众基于兴趣、低成本利基、自我价值等动机在互联网上积极从事创新活动,二是企业基于自身需求在互联网上搜寻和获取大众创新成果,并提出了C-D-M的众创模式的概念模型(“社区-研发-市场”,Community-Development-Market)[9];李泽众结合浙江省众创空间发展实际,总结了众创空间的三个层次:初级模式、升级版、综合生态体系[10]。
(二)实践中,众创空间建设如火如荼
1984年荷兰汉堡成立了最早、也是欧洲最大的Chaos Computer Club,更将创新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起成立Fab Lab,由学生根据课堂上的灵感创造产品;2007年美国旧金山建立了Noisebridge,崇尚开放、自由、互助;2010年中国第一个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在上海诞生,旨在提供一个开放式社区和实验空间,打造一个充满机遇的国际化在线和离线社区;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已形成了创业投资、硬件平台、教育培训、投融资对接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模式;深圳“柴火空间”为创客们提供3D打印、激光切割、电子设备开发、机械加工等服务。据统计,目前北京有众创空间超80余家,天津30余家、武汉40余家,各省均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众创空间发展,众创空间正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地发展。
(一)政府主导型
此类众创空间是由政府新建或承租整体楼宇,搭建一个具有办公和交流功能的场所,配以必需的硬件设施,再零散地租给创业者。政府主导型众创空间多为定向孵化,汇聚某一领域的创业团队,初创企业大多按照政府引导,创业方向较为集中,便于团队间相互交流,形成默契与合力,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初创企业大多能够获得一定的政策优惠或政府补贴。典型例子如创客梦工厂、北京云基地。
(二)龙头企业主导型
此类众创空间一般由大型科技型企业主导,重视创新,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并自建先进技术平台,鼓励初创企业在其平台上实现突破,前期不追求初创企业能带来回报,目标是未来能为企业带来新模式,为上游企业带来新技术,而龙头企业也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有助于打造未来新型业务模式的潜力股,优先获得创新资源,实现企业突破。典型例子如腾讯在线众创空间、科大讯飞在线平台。
(三)机构主导型
此类众创空间的核心是资源整合和项目孵化,一般由天使投资或科研机构设立。天使投资能够依托资金优势,在创业初期为创业者提供资金,降低创业风险;科研机构能够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校友资源,对创业进行教育和培训,以提升创业者的综合能力,甚至邀请知名企业家、创投专家、行业专家等作为创业导师,为初创企业开展创业辅导。对看好的项目,机构会对其投资,提高运营成功率,实现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双赢。目前这类众创空间运营较为良好,较为知名的如创新工场、清华大学i.Center。
(四)开放型
此类众创空间是目前知名度最高的类型,被大众广为知晓的3W咖啡、车库咖啡都属于这种类型。这类众创空间门槛较低,提供共享的办公设备,更注重服务质量和品牌效应,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以工位收取租金维持空间的运营。开放型众创空间虽不提供创业投资基金,但大多与投资机构保持密切联系,能够促进创业者和投资者的结合,使产品迅速走向市场。
项目小组对全国各地众创空间构建情况进行了梳理,对上海、合肥两地部分众创空间和政府部门进行了实地访谈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众创空间潮涌,同质化严重
自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指导意见》,部署创新工作、推动众创空间建设以来,各地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项目小组在上海、合肥两地调研统计得知,上海有60余家,合肥首批15家,且数量正持续增长。然而众创空间的构建不是为建设而建设,更不是简单模仿、生搬硬套。以创业咖啡为例,当李克强总理走进“3W咖啡”与创业者畅聊时,3W咖啡声名大噪,各地以创业咖啡为主题的众创空间纷纷涌现,甚至同一地区存在三家定位与服务雷同的创业咖啡,极大地浪费了资源,更有近九成的创业咖啡盈利不乐观[11]。很多创业空间流于形式,忽略了本质,部分创立者甚至认为提供了开放式工位和网络就是众创空间。真正做出特色的不多,同质化、跟风现象严重。
(二)众创空间缺乏经验
硅谷众创空间YC孵化过的企业,接近一半能够获得融资、被收购或者上市[12];北京“中关村众创空间集聚区”中33%的连续创业者能够获得融资或并购[13];腾讯众创在四年中已用于合作伙伴分成的总收入已达到100亿,见证了多家公司成为上市公司……然而环顾各地大大小小众创空间,知名的并不多,成功的案例更少。光鲜的数字背后是艰苦的创业过程和全面的创业服务,媒体不全面的宣传与渲染,让看似红火的众创空间和市场期待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众创空间成立之初,无不以汇聚创新元素、促进创业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为己任,而现实情况却是为数众多的众创空间生存堪忧。从国内外经验来看,众创空间的成功离不开两个方面要素:一是强大的团队,涵盖技术指导、市场营销、金融、会计、法律、政务咨询等领域的专业人员;二是标准化的运营模式,从市场需求出发,促进创新方案的孵化,实现创新与创业的结合,获得连续的资本投入,包括风险投资和政府基金,实现孵化与投资的结合,而这些正是很多众创空间所缺少的。
(三)忽视发展规律,匆忙更名
调研中发现,不少传统孵化器正忙着更名,未做实质性改变便急于披上众创空间的外衣,更有不少管理者认为众创空间就是“高大上”的代名词。任何一个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众创空间也需要必备的条件,如创新人才的集聚、网络空间的齐备、市场资源的成熟等,但这些资源不会迅速地被复制,需要积累,如果忽视众创空间的发展规律,匆忙更名,是虚荣的表现,更会破坏传统孵化器的功能。自1987年第一个孵化器在武汉出现以来,传统孵化器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培养科技人才、服务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万众创新的趋势下,传统孵化器需要与时俱进,各地各部门应当沉下心寻找传统孵化器的改进空间,而不仅停留在“修饰名称”上。
(一)降低创业门槛
众创空间推动了创业从精英走向大众。越来越多的草根创业者进入创业行列,为创新提供了更丰富的动力源,而传统孵化器往往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如身份的限制、市场分析报告和可行性调研等。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灵感转瞬即逝,创业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好的创新计划会因进入壁垒而无奈搁浅,创业者迫切需要降低创业门槛。众创空间突破了传统孵化器,让创新走向开放区域,应当为一切拥有创意的团队和个人提供零门槛服务,允许零租金入住,免费提供创业服务,允许创业者自由进出,允许资源快速流动。
(二)提升服务能力
未来的众创空间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提升“软实力”,而软实力便是服务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一是创业承载能力,目前大多数众创空间均能够提供办公、网络、物业等基础设施服务,但这还远远不够;二是支撑服务能力,部分较先进的众创空间还能够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人力、财务、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三是社会协作能力,目前国内知名的众创空间会定期举行创客沙龙、投资问道等形式的主题活动,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咨询,还能够为优秀创业团队提供种子资金,利用媒体资源为创业者获取天使投资等。
(三)在存量中运营众创空间
众创空间的构建不可忽略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存量资源的利用。众创空间不是凭空出现,更不是推倒重来,实际上众创空间的核心在“众创”,“空间”仅是载体。从目前成功的例子来看,“车库咖啡”名称来自于租用车库,但定位是聚集创业群体,通过立体式服务取得了成功;天津“460设计园”是利用天津自行车鞍座厂的老厂房改造而成,提供国际知名导师的指导,吸引了众多创业团队的加入;地产商也利用闲置面积,通过工位出租和物业增值服务,实现众创布局。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的高新区、示范区、科技园已初见规模,硬件条件良好,既有的创业服务平台如何利用,如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研究者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除了要借助外部力量的帮助,更要注重内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推动创新创业,助推经济发展。
(四)众创空间虚拟化
虚拟化是空间的虚拟,核心功能维持不变。相比现有的实体众创空间,虚拟的众创平台不需要厂房、不需要工作空间,大大降低了成本;开放的平台使获取技术和源代码更容易;互联网使市场信息更加充分透明,创业者和投资者交流更加便利。虚拟化的众创空间不是不作为,而是致力于打造创业服务平台,整合全要素资源,利用商业网站获取大数据,将企业、投资者、政府、经济、民生等所有资源汇聚于平台,形成有用的信息资源,信息被清晰展现在平台上,便于及时获取,也有利于有效管理。
(五)同业间的整合并购
高层的重视引发了众创空间的构建热潮,行业挤满了竞争者。创立之初强调的差异化竞争开始出现趋同化现象,部分城市已出现结构性过剩的市场风险。以上海为例,内环线以内有7家,内中环有26家,张江核心区有5家,漕河泾开发区有4家;合肥首批15家众创空间,有7家集中在高新区。像这样高密度的城市还有很多,而真正有能力、有资源、专业性的众创空间并不多,最终可能导致众创空间沦为普通的办公场所。未来市场会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大的会并购小的、知名的会并购无名的、精致的会并购粗糙的,市场生存下来的仅是专业化的、特点鲜明的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将更具效率。
[1]科技部.科技部火炬中心关于公示第一批众创空间的通知[EB/OL].(2015-11-19)[2016-03-04].http://www.chinatorch.gov.cn/kjb/tzgg/201511/da437e80a75447d18e07128789f6f164.shtml.
[2]科技部.科技部关于公布第二批众创空间的通知[EB/OL].(2016-03-01)[2016-03-04].http://www.most.gov.cn/fggw/zfwj/zfwj2016/201603/t20160307_124492.htm.
[3]万钢.中国各类众创空间超过2300家[EB/OL].(2016-01-11)[2016-03-04].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1-11/7711352.shtml.
[4]BESSANT J R.High-involvement Innovation:Building and Sus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ontinuous Change[M].Hoboken: Wiley,2003.
[5]CHESBROUGH H W.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vard Business Press,2003.
[6]ANDERSON C. 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M].Lynchburg:Hachette Digital,2006.
[7]赵夫增,丁雪伟.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大众协作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5):63-72.
[8]宋刚,张楠.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J].中国软科学,2009(10):60-66.
[9]刘志迎,陈青祥,徐毅.众创的概念模型及其理论解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2):52-60.
[10]李泽众.“众创空间”发展的浙江路径[J].浙江经济,2015(16):25-26.
[11]陈庆麟.创业工场+咖啡:是天作之合还是短暂热恋?[EB/OL].(2015-06-15)[2016-03-04].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683,20150615517192682.html.
[12]叶健.创业孵化器的能与不能[J].决策,2015(6):64.
[13]董国栋.“三足鼎立”:中国众创空间观察[J].杭州科技,2015(3):50-52.
[责任编辑王七萍]
Problems and Proposals in Building Public Innovation Space
WANG Yong-zhi1,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Open University, Hefei 230022, China;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 Shanghai 200433, China)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innovation space and generalizes four modes of constructing the public innovation space. Through investigating some of the public innovation space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 Shanghai and Hefei, the paper summarizes three problems which often occur in building the public innovation space, and also points out that lowering the threshold, promoting the service, using the existing assets, virtualizing, integrating and merging among the same industry, a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public innovation space;pattern;integration
2016-03-19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16A0190);安徽广播电视大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sk08-12)。
王永智(1982-),男,安徽六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产业经济学。
F127.5
A
1008-6021(2016)03-00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