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刘昌伟
(1.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安徽 合肥 230022)
◇医药教育◇
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导师制
——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张磊1,刘昌伟2
(1.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安徽 合肥23003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安徽 合肥230022)
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本文以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导师制为切入点,以建立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等为主要研究方向,探索培养模式的创新,着力构建多样化的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寻适合目前中国国情的药学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教育,医学,本科;导师制;模型,教育
当代药学是“产、学、研”一体化,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特色的学科[1]。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于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主动性的富有潜力的,服务于社会的药学人才。针对这一目标,着力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改革,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意识,使之与提升自主创新药物研发能力的国家政策方针相吻合,是药学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主要方向,也是提升药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国内外诸多高校在此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尝试,普遍认为在大学生本科阶段进行有意识的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3]。
“十三五”期间提高教育质量为高等教育的工作重心,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工作重点。以往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是教育观念陈旧落后,身为教育学生的教师本身的人才观、教育观没有更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难以达到;另外高校的教育模式单一雷同化,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加上教学方法呆板,只强调对前人文化成果的传承,严重存在着重教、灌输复制有余、启发、自学、创新不足;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形成。因此,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加速培养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1]。
2.1本科生导师制和早期接触科研导师制导师制是教育制度的一种,由来已久,产生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4],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求,探索在本科中培养出一批高层次应用创新型专门人才的新的工作机制。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多是在坚持辅导员是学生管理主体的基础上,聘请校内或学院的专业教师、党政干部,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专业学习、科研素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5]。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导学”关系,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和效果可以引用美国学者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其代表作《英美德大学研究》中谈到英国导师制时的一段话来概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本科生与导师之间的那种个人关系,导师制的师生关系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关系。
而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导师制首先出现在长学制医学生中。在医学院校实行七年制或八年制等长学制学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带有研究生教育性质的本科教育模式,是培养高级医学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6]。高校通过给学生配备早期科研导师,进行以导师科研课题为载体的全程科研训练,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著[7-8]。我校2002年开始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硕连读学生,2007年在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中建立和开展了以导师制为核心、早期接触科研和全程参与科研课题训练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在长学制基础/临床医学学生中都相继开展了早期接触科研训练。浙江海洋学院选择科研能力较强、有在研课题的教师担任导师,研究室在规定时间向学生开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简单的科研工作,使学生的科研能力能够提早得到训练,在此过程中,200多名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创新能力获得显著提升[9]。
2.2我院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导师制模式探索与研究生相比,虽然在本科阶段进行科研全程训练为时尚早,但通过启发学生科研探索兴趣、第二课堂引导,养成探究式学习思维,为后续的专业学习甚至终身学习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因此,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核心就是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导师科研方向为依托,以高校现有的科研平台为支撑,吸收学生参加课题研究,锻炼科研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我院根据时代发展和药学职业社会需求变化,充分发挥我院专业教师学历高、科研项目多、科研平台多元化的优势,借助现有较为成熟的研究生科研培养模式,将本科实习阶段涉及的科研能力、科研素养的集中培养改为在专业课学习期间的早期循序诱导,完善本科生教育模式创新;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丰富和发展我院已实行多年的毕业论文导师制。实行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线、以科研团队为组织形式,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内涵的早期接触科研导师制。尤其做好下面三个阶段的工作。
2.2.1早期阶段即新生入校前两年,修完专业基础课,对本专业课程和发展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通过针对目前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设计小型虚拟科研课题,学生通过文献调研和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融会贯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2.2中期阶段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研活动或科技竞赛,本科高年级学生也可参与研究生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创造能力
在第四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我院临床药学专业学生获得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这是我院继第二届首次参赛、第三届蝉联后,连续第三次获得该项赛事的最高奖项—特等奖。
2.2.3后期阶段从大三开始至毕业,通过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为每位学生指定导师
导师给学生制订科研培养方案,学生加入导师科研团队,根据科研选题进行文献的检索和阅读,实验技术的学习,科研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科研结果的整理及科研论文的撰写。在科研全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构建以社会发展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与药学专业人才需求相对接的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导师制的培养体系。
2013年我院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在这项全国性大学生学术活动中我们从最初的创新成果三等奖到2015年的一等奖。这些是与我院扎实的毕业早期接触科研导师制工作分不开的。
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导师制不仅有利于提高药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水平和基本技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觉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理论和实验的融合,培养创新能力,以弥补现阶段大学教育的一些不足。这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高校积极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完善,目前药学专业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缺乏我院自开始实施早期接触科研导师制以来,受到了多数学生的欢迎,但仍然有部分学生未完全理解导师制内涵以及科研能力与未来职业的内在关联,不能充分认知早期接触科研训练的重要性,认为是耽误时间,导致参加科研训练的积极性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
3.2科研训练过程中导师指导力度不足有些导师出于各种原因,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热情,使得一些本来对科研训练抱有很大兴趣的学生,丧失了参与的积极性;也有部分教师在训练过程中仅把学生当成实验员或简单的操作工,只要求学生做实验,不让学生了解科研项目的目的和意义,这也打击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因此笔者个人认为,学院应该重点加强导师对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导师制重要性的认识,严格导师的选拔、强化导师的管理、明确导师的职责、加强对导师工作的监督,最终产生实效。
3.3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为提高本制度实施的有效性,要建立完善配套的导师考核和激励制度。首先学院成立导师制工作小组,完善我院《药学院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导师制条例》,对导师的工作进行监督、审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部分;将导师的指导工作与所带来的创新成果与职称晋升、先进评比等挂钩,充分体现和肯定导师的工作成绩。
面对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十三五”高等教育规划的工作重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药学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本科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结合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全面优化现有导师制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符合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导师制的具体模式,充分调动导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使进入本培养模式的学生在毕业时,除具备一般学生的基本条件外,在专业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独立工作等方面具备较好的发展潜质,为学生成为与时代接轨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10]。作为以培养药学领域的专门人才为宗旨的药学高校,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导师制理应是当今高校不断探索和完善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张伟,高云,方志刚,等.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看创新型人才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3(1):3-4.
[2]张相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J].成才之路,2015(21):6-7.
[3]韩世新,岳娟娟,张晓丽.第三军医大学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药业,2011,20(10):12-13.
[4]谢宗波,姜国芳,刘云海,等.本科生“1+3”科研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1):89-91.
[5]王燕,温红,张学农.药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J].药学教育,2011,27(4):14-16.
[6]王昕,章国良.八年制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3):376-377.
[7]黄先甲,刘鑫,高晓妹,等.七年制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训练的调查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6):555-557.
[8]孙贺,纪慧,腾迪,等.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培养学生专业素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5):65.
[9]付英梅,魏兰兰,凌虹,等.长学制医学生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6):37-38.
[10] 黄艳,王欢,汪应红.药学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安徽医药,2015,19(7):1425-1426.
Tutor system of early exposure to scientific research for undergraduates——Explor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innovative pharmaceutical talents
ZHANG Lei1,LIU Changwei2
(1.SchoolofPharmacy,AnhuiMedicalUniversity,Hefei,Anhui230032,China;2.DepartmentofPharmacy,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AnhuiMedicalUniversity,Hefei,Anhui230022,China)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training model,establishing the training system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the requirements 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Outline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In this paper,we take the tutor system of early exposure to scientific research for undergraduate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establishing cultivation model of innovative pharmaceutical talents as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to explore the innovation of training model.Furthermore,we focus on building a variety of training systems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ing 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Education,medical,undergraduate;Preceptorship;Models,educational
安徽医科大学校级教改项目(jyxm201115)
10.3969/j.issn.1009-6469.2016.09.055
2016-04-12,
2016-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