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祝婧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550025)
论老舍文化批判与教育救国思想
王祝婧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老舍兼具文学家和教育家的双重身份。作为文学家,他以深沉的民族情感对中国国民性进行了文化批判;而作为教育家,他将中国一切国家和人民问题归因于教育,又体现了其思想中的局限性。教育救国是老舍思考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也是解读老舍的一个重要角度。
老舍 ;文化批判; 教育救国;局限性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兼具文学家与教育家的双重身份。在他的生命经历里,常常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升华自己的教育救国思想。这为我们重新认识和解读老舍提供了新的维度。钱理群对中国现代知识份子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中国的现代作家在对现实的批判方面时时显示出思想的深刻性,而一写到理想,却常常表现出思想的平庸,这个现象颇发人深省。”[1]191对于老舍来说,文化思想的批判与现实理想的建构,确实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
公民和社会是老舍小说永恒的主题,老舍在批判中作为第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作家,对守旧、自私和软弱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老舍将自己对文化的批判通过文学创作的形式表现出来,尤其表现在他的话剧创作中。根据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老舍将文化批判和政治批判合为一体,形成了双重的批判形式。老舍在文化上的批判主要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批判表现出来。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化作品,重在通过歌颂的形式来表现作者对人物的评论。在所有的批判形式中,老舍的话剧作品《茶馆》比较典型,老舍把自己当时的苦难生活,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具有内在驱动力的文化精神,创作了文化批判作品的典范。
文化的概念有很大的兼容性。老舍认为所谓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古往今来的精神和物质的集合,其中包含了教育、伦理、宗教等方面,是历史的延续。因此,老舍的文化批判主要指向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国家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生存原则和道德规范也会受到影响。《大地龙蛇·序》中老舍说道:“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的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以老牌自夸自傲,固执的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毁灭……”[2]289可见老舍对文化批判的重视。老舍批判的重点是文化载体,借助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入分析,显示了“疾病”根植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中。总的来说,老舍的主要矛头和文化批评的主要方向还是指向顺民思想和封建官本位思想。五四运动的开展本应是是属于文化人,成为影响学生的新思想,但由于文化思想分散,因而淹没在广大人群中,不能改变原来的文化批判的本质。而这种运动到底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又可以多大程度的改变他们的行为,都是值得商榷的。
老舍在《猫城记》中曾经谈到:“我们的年轻人,一些比我的祖父的老,一些心胸更窄的比我父亲还要更甚。”[3]75-80在《老张的哲学》中老舍也曾说:“赵阿姨摆阵何曾被新的教育动摇过。”[4]30-31这就表明固有的文化拥有极高的影响,和强大的生命力,一些一知半解的新鲜概念几乎不可能动摇它的流行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文化讨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因此,当中国面对世界开放的新时期时,当人们回顾过去的历史时,文化问题再次引起广泛关注。老舍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民族复兴的时代,文化讨论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基于儒教、佛教、道教融合之下的中国士大夫文化特征和其支流、末流文化是老舍考察中国文化的焦点。老舍在《赵子曰》中集中的对中国古代的一些现象进行讽刺,还特别对一些人文文化和西方现代实用技术文化加以混淆,或是进行不恰当的类比,然后再把这种妄加比附的做法转向对文化的麻醉上。从人类精神的角度而不是从知识文化的角度来看,这是老舍在《赵子曰》中宣扬的,认为文化不过是展现出人们的困惑,老舍真正反对的是古代士大夫阶级中的所谓雅致文化,可以客观的促使人柔弱和消沉。正如《离婚》中的经典语句:“如果一种文化可以使一个人麻醉,还不如让人觉得危险。”[5]71-72因为危险让人紧张,使人有忧患意识,老舍从国家需要的角度出发,倡导文化的动态性,批判静态文化。在《四世同堂》里老舍说道:“旧的历史,诗歌,绘画,和君子,必须死!新的历史必须流血中诞生出来!”“血”可以解释为在这里战斗,也可以解释为生活。在《四世同堂》里有一位汉奸文人陈野求,他曾经说:“我们的文化,只能创造了你们,但不会产生快意恩仇的好汉!惭愧,同时我也担心我们的文化。”[6]36-38,可见,文化的利弊取决于它是否能使国家强大,老舍也正是这样对中国文化进行评价的。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与他个人好恶并无关联。
老舍在文化方面的批判非常深刻,一是对国民劣根性中“顺民思想”的批判;二是对官本位思想的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经典,然而这种思想却极大的抑制了个体生命力的张扬,这类思想本身就是以儒家的守常观念为基础,以丧失个性为代价,使得人最终沦于平庸。这也就不难解释,屡屡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民族危急的关头,中庸的“顺民”们为什么不去积极地抵御外侮,还在留恋于自己营造的生活氛围中。老舍对此是给予了猛烈的抨击。无论是《谁先到了重庆》里的小市民章仲箫,还是《茶馆》中的王利发,都是老舍细笔刻画的这类人物。“老北平”的章仲箫,好逸恶劳,成天悠闲自在,遇事贪生怕死、愚昧迷信。老舍对于此形象的刻画,深刻批判了在传统文化之下的惰性心态。这种平稳自足的心态常常自我安慰,自我麻醉,回避现实。章仲箫内心并不想顺从日本人,只是怯懦卑微的人格导致了章仲箫只会逆来顺受。当侵略者践踏人们的人格时,“顺民”们没有抗争意识,反而自愿地做起了奴隶,即便民族危亡的关头,也是如此。老舍在此对传统文化感到深深地悲哀。而在《茶馆》中王利发形象,则更是富有作者理性的光辉。王利发严守“人缘儿顶要紧”的祖训,一辈子做老好人,在经营方式上不断革新,可是纵然他如何勤劳努力,他永远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王利发挣扎过,奋斗过,无奈命运的诅咒和文化的束缚。
“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的价值观,源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历史根源,与儒家“入世”的人生哲学相关联。就其实质而言,官本位本是封建制度在思想文化层面上的遗留,但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并未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而消除,反而不断地被强化甚至推演至今。老舍借《二马》中的李子荣曾一语中的地说:“中国人不把官迷打破,永远不会有出息。”[7]401对官本位思想的批判也贯穿在老舍的很多作品中。如《老张的哲学》中的老张是一个毫无道德感的灰色人物,他认为经商没意思,是用臭汗赚钱,只有当官不花费任何力气就应有尽有。《赵子曰》中的赵子曰是一名受过新式教育思想影响的大学生,是“新”的一代中国青年,按理对于封建思想应当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然而他也想当官。《二马》中的马则仁一生都想做官,到了英国后不是专心经商,学习西方实业,还是认为做官最好,商人赚钱是没地位、没出息的,做官才能代表地位通过读书的途径谋取仕途的儒家“入世”观念,从某种层面上讲,这种思想价值的滥觞就必然会对普世造成某种负面影响,“读书”一开始就打上了极端功利的烙印,这种功利的“情结”必然会腐蚀人心。为了能够坐享一官半职所带来的利益“什么贪赃,受贿,阴险,机诈……全是往政界上走的秘宝!”[8]227祁瑞丰便是这号人物的典型,他在日伪政府中当科长,自感十分得意,丧心病狂地认为,只要能继续当科长,日本人最好永远别离开北平。这种不惜以民族国家的命运为代价而求官的人,不得不说是官本位思想毒瘤下的产物。面对国人伦理道德的沦丧,老舍不仅是对封建官本位思想进行了揭露,而且还对官本位思想对人伦道德的腐蚀作了深刻批判。
“国民性”问题一直是很多“五四”先驱们探索国家衰弱危亡的原因和试图救国的着眼点。在文学领域中,老舍以其独特的文化批判视野,投身于对国民性的批判与改造中,如前文中所论述的:对顺民思想、伪善人格以及伦理道德的批判。但在批判的同时,老舍也构建了自己对于未来中国国民性的理想。
老舍教育救国的思想最早见于1923年《儿童主日学与儿童礼拜设施之商榷》中,老舍指出:“欲社会国家之昌茂者,必以发展教育为首务。”[9]270后在1932年《猫城记》中具体提出“知识与人格”的教育理念。老舍之所以倡导教育救国,很重要的原因来源于他任教于北京师范学校。1912年初,蔡元培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小学废除读经,禁用清末的教科书等条例,并对师范学校的设置、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提出具体要求,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师范制度,这一系列的改造彻底摒弃和废除了清代封建学制。新教育力求废除尊孔的封建儒家思想,学习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当时正值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伊始,处于社会转型的社会制度必然会带来思想文化的改革,老舍处于这样宽松的社会环境。北京师范学校优良的校风及开明的思想,为老舍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条件。老舍本身是新教育的受益者,外加温柔敦厚的性格,因此对老舍而言,“教育救国”比“武力救国”是一种更合适的选择。
不提及当时教育界的腐败和混乱,是无法使教育事业走上良好发展的。1920年老舍担任小学校长期间着手调查韩兆祥破坏东坝镇国民学校一事情,又与他人联名上书教育部反映北京教育会改选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老舍受到了来自各不同力量的打压,最终辞去学员职务,离开了教育界。面对国内的教育乱象,老舍提出去国外求学。这也正是老舍“教育救国”思想某一方面的局限所在。在小说《赵子曰》中明显地表现出来,李景劝武端潜心求学时说:“比如你爱市政,好,赶快去预备外国文,然后到外国去学:因为这种知识不是在五经四书里所能找到出来的,也不是只念几本书所能明白的。到外国去看,去研究,然后才能切实的明白。”[10]369然而现实却不竟如此,当时国内大批受到新式教育甚至是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他们骨子里最大的理想仍然是通过读书求取功名,所抱守的人生哲学依旧是“学而优则仕”的儒家入世原则。老舍也在小说中探究了这样现象,如《赵子曰》中的大学生们,《牺牲》和《文博士》中的海归博士们,以及《离婚》中的张天真等,“赵子曰”正代表着当时国内接受新式教育的年轻人们,他们表面追求新式教育,实则无心读书,只求玩乐。除了教育的腐败外,当时的教育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人格缺陷,同样使得提升受教育者人格成为空谈。老舍在《猫城记》中呼喊道:“办教育难道就不能咬一咬牙做个有人格的人?……假如我们办教育的真有人格,造就出的学生也有人格,社会上能永远瞎着眼看不出好坏吗?假如社会看办教育的人如慈父,而造就出的学生都能在社会上有些成就,政府敢轻视教育?”[11]404-405老舍虽然能够看到旧中国教育体制上存在的弊端,能够对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加以批判,但中国的国内教育根深蒂固的思想,没有办法单纯依靠一个人的思想来改变。虽然老舍谈到了对这种教育思想的失望,但是他在教育救国的理想构建上所展现出来的只能是失望。老舍对国内的教育用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不断的在讽刺中国式教育的落后,揭露中国教育是一种奴化教育,然而中国教育的这种传承的思想,只能让老舍感到失望,感觉到无奈。
老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救国”的理念也符合一个民族未来长远的发展,然而“老舍1930年才回国,远离国内斗争,缺乏先进理念,因而多国内形势缺乏一定认识。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他愤怒到极点,只能冷嘲热讽,将一切国家问题和人民问题归因于教育。”[12]50对国内教育的失望,使得老舍教育救国的理想最终破灭,他曾这样说过:“新制度与新学识到了这里便立刻长了白毛,像雨天的东西发霉。”[13]399其实老舍本人是意识到自己“教育救国”的理想具有的片面性的。老舍既能够对国民性加以批判,从反思人格的思想上加以写作,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将自己的思想展示出来。同时,老舍也通过塑造小说主人公形象的方式将自己理想人格的构建及理想构建加以补充,这里体现了老舍理想建构的现代性。在今天看来,老舍文化批判确实非常的深刻,尽管老舍关于教育救国的思想体现出其思想深处的局限,但如果通过对老舍文化批判与教育救国思想的探讨,愈发能够体现出老舍的伟大。
综上所论,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地位和价值,不仅体现在他对国民性和民族性问题的深层思考与批判,文化批判只是老舍思想中的一个方面,在肯定老舍文化批判的同时,也应具体分析造成老舍教育救国思想局限性的原因,老舍毕生都在积极建构一种适合中国的理想的社会文化秩序,无论是批判的深刻还是理想的局限,最终构成了完整的老舍及老舍思想。
[1]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老舍·《大帝龙蛇》序[A].老舍文集(第十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11][13]老舍·猫城记[A].老舍文集(第七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老舍·老张的哲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5]老舍·老舍小说全集[C].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6]老舍·四世同堂[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7]老舍·二马[A].老舍文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8][10]老舍·赵子曰[A].老舍文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9]老舍·儿童主日学与儿童礼拜设施之商榷[A].老舍全集(第十九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2]刘娇娇·论老舍教育题材小说对国民性的反思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李昌礼)
On the Profound Nature of Lao She’s Cultural Criticism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Thought of Saving the Nation by Education
Wang Zhuji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Guizhou,China)
In the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writers, Lao She has the both dual identity of writers and educators. As a writer, he has carried on the cultural criticism to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with the deep national sentiment, and as an educator, he has been attributed to all the questions to eduacation , it can reflect the limitations of Lao She’s thought. Education is a unique perspective of Lao She’s thinking about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oint of view.
Lao She,cultural criticism,education salvation,limitation
2015-12-10
王祝靖(1992.01~),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D619
A
1673-9507(2016)01-00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