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炜 莉
《崂山志校注》简评
傅 炜 莉
崂山文化在青岛文化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向来为学者们所关注。由青岛大学的一批学者共同完成的《崂山文化研究丛书》(刘怀荣总主编,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致力于“把崂山文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准确地介绍给海内外游客”(第3页)。《丛书》包括《崂山道教与佛教研究》《崂山文化名人考略》《崂山志校注》《劳山集校注》《周至元诗集校注》《崂山诗词精选评注》和《崂山游记精选评注》七部著作,从多个角度对崂山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中的《崂山志校注》,是苑秀丽、刘怀荣两位教授继《崂山道教与〈崂山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崂山文化研究专著。该书从标点、校勘、注释到研究,均用力甚勤,就笔者所见,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一、校点细致,择善而从。明末即墨人黄宗昌、黄坦父子所撰《崂山志》,迄今为止已有八种版本。各本之间异文颇多,但此前还无人做过细致的校勘。有少数标点本,也存在不少错误。本书针对这一现状,以民国二十三年(1934)本为底本,参校手抄本、民国五年(1916)本《崂山志》及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崂山名胜志略》(黄宗昌《崂山志》卷三的单独刻本)等其他七个版本,并有详细的校勘记附于各卷之后。各参校本分别以“手抄本”“嘉庆本”“二十三年本”等标出。作者遍审众本,刊缪补缺,对各种版本的长处择善而从,提出自己的看法。各本分歧较大者,则以案语说明。《崂山志》旧版多无标点,几种标点本,又多有错误;本书根据作者自己的理解重新标点,并尽可能对以往各本的标点失误予以订正。
在校勘中,本书还参阅了黄肇颚《崂山续志》(完成于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今有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周荣珍《鳌山志略》一卷、王葆崇《崂山金石录》一卷、《崂山采访录》一卷、周至元《崂山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蓝水《崂山古今谈》(崂山县县志办公室1985年内部发行版)、崂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撰《崂山县志》(青岛出版社1990年版)、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撰《青岛市志·崂山志》(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崂山区史志编撰委员会编《崂山简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版)等九种《崂山志》,对其他与崂山相关的著作,也多有参考。
二、注释精到,详略得当。作者旁征博采,广泛参考各种相关文献,对书中难解字词、重要事件、历史人物、典章制度、宗教知识、时事背景均做出准确、简洁、通俗的解说。对书中所记地方特产、习俗等,也多能结合文献,加以考证,如对原书卷六《物产》中所载时于海边得见的“腽肭脐”和见于“白沙河”“鲜美异常”的“仙胎鱼”,注释中引《临海志》《本草纲目》等典籍,对其性状做了细致的描述,使读者见注而晓然。同时,对不易理解的字词典故等,则抽丝剥茧,加以详说。如卷六《石》篇所记黄宗昌之侄黄培树“丈石”而“日面之”(第95页),既考“金吾”之职,又引《石林燕语》、《朝野佥载》等说明“以石为丈”“寒山片石”等典故,使读者明白原书旨趣。对于容易了解者,则只做简单注释。凡个人现阶段无法明断者,则存疑待考,以俟来者。对书中的难字、僻字,均用现代汉语拼音标注读音,以方便一般读者。这些对于《崂山志》的流传和读者的阅读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前言校注,相得益彰。该书近三万字的前言,分为六个部分,分别对即墨黄氏一族中黄宗昌父子所属老长支从明永乐初年到清末十八世的世系、黄宗昌的生平与创作及其《崂山志》版本与续书、黄氏《崂山志》及续书研究、周至元《游劳指南》、本书体例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和说明。其中有三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一)对即墨黄氏家族黄宗昌一支从明永乐初年到清末十八世的世系的梳理。黄氏从明代普通农家逐渐发展为当地名门望族、文化世家。在明嘉靖到清光绪的数百年间,涌现出进士8人、举人24人、贡生45人,其中有65人有文集、诗稿传世。这一家族文化实际上构成了黄宗昌《崂山志》撰写、刻印和流传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黄宗昌《崂山志》的影响不仅已从家族文化向外拓展,对青岛地区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我国家族文化与地区文化互动的一个鲜活的例证”(第1页)。该书不惜笔墨,将这一家族复杂关系及历史影响予以阐明,不仅很好地揭示了家族文化对于《崂山志》作者黄宗昌和《游劳指南》作者周至元(其母亦为黄氏后裔)的影响,也使读者能对《崂山志》、崂山文化史乃至青岛近代文化史有更深的了解。
(二)对黄宗昌生平行事的考证。作者结合《明史·黄宗昌本传》和《东林列传·黄宗昌传》以及《即墨县志》、《即墨黄氏族谱》等典籍记载,细致地考察了黄宗昌的生平行事。对他为官时不惧魏忠贤之炽焰,拒不为其修生祠,“直谏触奸”(宋继澄《崂山志序》)、“抗疏言事,有古人节概”(顾炎武《崂山志序》)的品格,以及遭受魏党报复在家闲居期间忧国忧民的情怀,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证。使读者能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黄宗昌在《崂山志》中时有激愤之情、言外寄托等超出方志体例的写法。
(三)对黄宗昌《崂山志》及续书研究的回顾和评述。作者对以往有关黄宗昌《崂山志》、周至元及《崂山志》、黄宗昌《崂山志》与其他《崂山志》比较的研究论著做了全面的回顾和分析评述。切中肯綮地指出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一是对相关的文献材料缺乏必要的系统关注;二是对黄宗昌家世、生平没有进行深入全面的梳理考证,因而直接影响到对黄宗昌《崂山志》创作动机和思想倾向的准确把握。三是“只就黄宗昌《崂山志》与周至元《崂山志》相关的问题进行分别探讨,而没有把黄著与周著放在《崂山志》系列中来加以考察,因而对两部《崂山志》价值和意义的理解缺少必要的参照”(第28页)。因此,前言为读者阅读《崂山志》做了充分的铺垫和接引,与书中的校注相互配合,可谓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此外,民国二十三年(1934)本《崂山志》是与周至元《游劳①周至元书中“崂山”多作“劳山”。指南》合刊,二者一繁一简,一古一今,一重在详细志山,一重在引导游山,两相照应又各自成趣。该书对《游劳指南》及周至元所辑录“名胜题咏”,也都做了简要的注释;“名胜题咏”部分的历代诗作下,还增加了作者简介,对读者、游客了解和游览崂山,都不乏重要的参考意义。
总之,该书是作者积累多年而完成的一部力作,全书校勘、标点、注释都非常细致精当,前言与校注相互配合,共同为现代读者和游客了解崂山历史、名胜及道教、佛教、民俗、山水文化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崂山志》校注本,对崂山旅游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海内外游客了解崂山的一扇窗口。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