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龙
发展市场、强化内涵,深化高校后勤改革
姜文龙
[作者:大连外国语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政府统筹主导、行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建立公益性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体系,推进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发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多元改革模式下,高校实施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后勤运行模式,推进后勤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建设,加强对后勤社会化的监督管理,激发后勤服务的活力,不断满足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对高校后勤保障的需求。
后勤改革;社会化;服务市场;监督管理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后勤保障能力、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但是,高校后勤改革还存在许多不足,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消除,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展开,社会服务产业进入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的新时期,高校后勤改革迎来了新的机遇期。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履行职责、市场提供服务、高校自主选择、行业自律管理、多方依法监管”,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1]。
高校后勤改革主要有“八种后勤改革模式”:一是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二是实行“一体两制”;三是实行小机关、多实体(大实体)、大服务;四是后勤服务集团(总公司);五是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六是政府主导,成立大后勤集团(公司、中心);七是校际联合成立后勤联合体;八是学校自己成立集团(公司、中心)[2]。
“八种后勤改革模式”都是适应不同校情的高校后勤改革形式。不论何种高校后勤改革模式,目标都是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公益性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问题和不足,已经影响了高校后勤改革健康、稳定和快速的发展。
(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带来的一些问题
现阶段,全国高校后勤的物业、餐饮服务对外承包的份额约占70%[1],承包方为高校带来了专业化、市场化、多样化的后勤服务。但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模式运作中也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一是外包服务商选择不合理,部分高校所选择的外包服务商资质不足,进而对高校后勤服务外包质量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二是服务外包绩效评价不科学,一些高校所建立的服务外包绩效评价机制在运作中缺乏规范性、系统性;三是服务外包监督管理缺失,部分以低价中标模式承包高校后勤服务的服务商,有可能减少员工数量、降低服务质量等,势必会损害高校的公共利益。再者,我国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整体监督管理力度较为薄弱,加上现行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缺失导致服务外包监督缺乏统一标准,尤其是一些涉及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与管理[3]。这些问题必然影响高校后勤的服务宗旨、服务质量、服务效率,违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方面。
(二)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市场化运作与学校行政管理的问题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一些高校将原来的后勤服务部门改革成立后勤服务集团(总公司),或是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推向后勤服务市场。然而,高校对本校的后勤实体仍是行政化管理,高校后勤实体的人、财、物的管理权基本上仍掌控在高校行政部门手中,后勤实体的运作受到多方干预,导致后勤实体机制僵化,经营和服务的活力没有充分释放出来,阻碍了后勤实体的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
(三)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不健全的问题
深化高校后勤改革,需要成熟的市场。“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的前提是有完善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目前,很多地方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提供服务的市场尚未健全,学校很难自主选择。校园市场与社会市场不同,虽然也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更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体现公益性,并要承担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责任。社会企业没有能够成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合格主体,主要原因是这些社会企业只考虑市场化运作,不了解和熟悉高校公益性投入的特点,造成了社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损害了高校和广大师生的利益。
(四)部分地方政府扶持高校后勤改革的力度欠缺的问题
在政府引导下建立区域高校后勤服务集团的数量不多;在政府引导下建立农校对接的情况不是十分理想,等等。这些问题说明地方政府对高校后勤改革的扶持力度欠缺。
深化高校后勤改革,一方面,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各高校后勤因地制宜,不照抄照搬,在多元改革模式下,实施符合高校自身情况的后勤运行模式,强化后勤改革体制机制的内涵建设,不断满足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一)发展高校后勤服务市场,需要政府统筹主导和行业组织发挥作用
全国高校有3000多万的大学生,还有上千万的教职工和家属等,形成了5000万左右人口的高校校园大生活圈,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是公益性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新型市场,这是高校后勤“教育属性、经济属性”的双重性决定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首要任务是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坚持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宗旨。
国办2000年1号文件明确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坚持“政府统筹主导,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学校参加,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的方针。政府需要加大力度支持建立区域性高校后勤服务大集团,促进高校后勤经济实体加快向现代企业的转变;建立农校对接的高校后勤产业集群,把高校后勤的发展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政府部门还要保持对高校后勤改革政策的连续性,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适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调控监督和为高校后勤公益性服务提供政策性补偿的职责;推动区域高校后勤行业协会的建设,建立健全行业标准规范、实施行业规范自律。
后勤协会要积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规范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行为,抑制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制定高校后勤服务市场行业标准,建立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评价机制和认证体系,推动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良性方向发展。
(二)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监督管理
高校后勤自身加强对社会化服务的科学、有效监管。以高校后勤社会化餐饮服务为例:高校餐饮的关键点首先是食品安全和食品生产安全,其次是服务质量。针对食堂关键问题,高校后勤在监管中,应主要抓“严准入、抓主材、控成本”。“严准入”就是提高准入门槛,引进优质餐饮服务企业;“抓主材”就是抓好米、面、油、肉及肉制品等主要食品原材料的采购,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控价格”就是一定要管控饭菜价格,要让师生吃上物美价廉的饭菜,维护师生的就餐利益。高校后勤围绕“严准入、抓主材、控成本”,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评价考核指标,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
高校加强本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的领导,校内相关机构协调配合,健全校内专门的后勤监管部门,完善校内后勤、审计、纪检、财务、资产、学生管理等部门和师生共同参与的监督评价体系,完善后勤服务运行覆盖全过程监管制度和相关规范标准,建立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杜绝安全事故,保证服务质量,防止资产流失,遏制职务犯罪,形成高校后勤安全稳定运行、清廉高效管理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4]。
行业组织在全国范围,建立健全统一的后勤服务企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记录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通过加强对高校后勤服务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将失信企业列入黑名单,使其无法立足于高校后勤服务行业,甚至无法立足于社会,从而规范和净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市场。
政府与教育部门通过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政策措施,引导建立科学的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运行的评价考核机制,确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推进高校后勤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建设,提高后勤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鼓励高校后勤在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改革方向和原则的前提下,从有利于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有利于校园稳定出发,进行差异化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多样化后勤管理模式[4]。高校后勤实体实行公司制改革就是发展的方向之一。深化后勤改革,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高校后勤以其财产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化市场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理顺后勤和学校的关系,才能真正地发展后勤生产力,从实质上扩大后勤自主权、增加经营灵活性、调动职工积极性,更好地满足学校办学需要[5]。
[1]朱宝铜.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R].大连高校后勤改革会议的报告,2016.
[2]王富.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学校后勤改革[J].高校后勤研究,2014(1).
[3]陈嘉莉.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模式研究[J].才智,2015 (17).
[4]电子科技大学.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讨论稿)[Z].2015年9月.
[5]陈桂刚,马晓红,刘海燕,等.北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2013(6).
(责任编辑:张宝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