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说故事的电影动画
——《阿凡达》的视觉艺术与技术

2016-03-19 04:38邱秉常
东方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阿凡达视觉艺术动画

邱秉常 邱 岳

(1.青岛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2.江南大学 数字媒体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叙说故事的电影动画
——《阿凡达》的视觉艺术与技术

邱秉常1邱岳2

(1.青岛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2.江南大学 数字媒体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摘 要:电影《阿凡达》画面的唯美和真诚,让人深深感动。男女主人公驾驭神兽的场景,和无边无底的缥缈仙境,传达的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美,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缥缈仙境,人间奇缘,这是《阿凡达》基本的情怀和意境。

关键词:动画;视觉艺术;技术

一、创作之魅

《阿凡达》在公映之前推出了一本名为《天神下凡美术设计图集》(TheArtofAvatar)的书,荟萃了众多才华横溢的美术设计师为这部影片绘制的心血之作。电影作为一种以视觉为主导的综合艺术形式,“对时空幻觉的追求在某些概念艺术中表现更明显”[1](P45)。可以说,它对画面表现的要求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在好莱坞,一部电影的美术设计如今已经成了非常关键的一环,甚至在影片还没有开拍之前,美术设计师们已经用手上的画笔描绘出了要呈现的人物与场景的具体样貌,而这些艺术家独具匠心的设计草图也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品供人欣赏。

纯净的蓝色毫无疑问是《阿凡达》的主色调,许多场景甚至主人公的肤色都是这种让冷静的同时又略显伤感的色彩,这也许正是詹姆斯·卡梅隆想要通过影片传递的一种悲悯情怀,那种人与自然相生相依的境界也正是现代人所缺失而又从心底里向往的。

成功背后是无数人艰辛的努力和付出,从设计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动画师的工作任务有多么艰巨,哪怕是几秒钟一闪而过的镜头,都需要经过相当繁复的渲染与合成步骤,许多动画师们要相互合作,花费几天、几周,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打磨完成。“动画角色的开发和动画技术赋予了那些非人类和无生气的角色以生命,这是我们能用的媒体中最独有的”。[2](P16)在这个创作过程中留下的大量素材不管是否最终被采用,几乎都是不错的艺术品。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生命物种就是这样一步步塑造出来,为了方便计算机绘图,所有的虚拟生物都会被制成塑胶雕像,用来帮助动画师绘制出最终的形象。

纳威族(Na'vi)人的着装设计可谓恰到好处,既凸现出曲线性感的身材,又不用担心有碍观瞻。为了增强可信感,本片的场景设计上选择了强化低端技术质感的方向,回溯到《异形2》(Aliens)年代的整体架构和效果质感,所以很多场景看起来让人有很熟悉的感觉。说来可能让人难以置信,有些设计稿早在2006年就已经完成,而将它们呈现为真正的影像足足耗费了将近三年的时间。从这些作品不难发现,片中许多令人惊叹的最终场景因为这些杰出的设计稿,已经成功了一半。每次做设计图集的分享,都会感叹“大小至关重要”的想法,看着被压缩之后的这块豆腐,实在很难和实体书上观看到的效果同日而语。不过潘多拉星的奇异景象呈现在大银幕上的时候,相信绝对不会小于眼前这一幅设计图的视野。

精益求精的态度是阿凡达成功的关键,正是认真细致的精神,为好莱坞电影工业树立全球的霸主地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阿凡达每个细节都考虑得周全得体,惟妙惟肖,即使绘制的工作图片都给人真实可信的感觉,如果说一部优秀的影片就是一个比较圆满的谎言,那么这些美术设计师的心血无疑帮补了不少漏洞。艺术家们细致入微的表现力在阿凡达中处处可见,连通器(TheLink)是阿凡达中创造的一种可以变身的机器,主人公的体貌从人类变成潘多拉星土生土长的纳威族人(Na'vi)就是通过这种类似人体倒模机的玩意完成的。

从整体质感上看,《阿凡达》将数字特效的实体采样技术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主要是先将地球上的景观实体采样,然后再经过电脑的混合处理,那样,潘多拉星的面貌就这样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了。除了自然景观,潘多拉星上的植物也是千奇百怪,形形色色。那样一副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美态实在是令人神往不已,也不禁感叹设计者们强大的想象力。

“20世纪以来,随着摄影术、电视、电影以及计算机的发明和发展,用形象讲述故事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3](P2)无论是用铅笔勾描的二维设计草图,还是计算机渲染完成的最终成品图样,当一群花色纹路不同的女妖鸟放在一起的时候,真是叫人眼花缭乱,而这些色彩绚丽斑斓的生物还只是《阿凡达》众多色彩艳丽丰富的画卷中的冰山一角。女妖鸟虽然可怕,但是比起翅膀更为宽大的长翼鸟(Leondpteryx)来,就算不得什么了。作为潘多拉星球上最大的空中捕食者,他的外观无疑也承袭了恐龙的某些基因。在詹姆斯·卡梅隆及其设计团队的细致设计下,足以想象出电影最终会呈现出一种让人怎样激动兴奋的面貌来。

卡梅隆不愧是视觉领域方面的一个高手,他的这部新作确实在观感上提升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至于会不会是只有形式、内容匮乏的空壳,相信也不需要怀疑,因为有不少设计图已经传递出这样一个讯息,这部影片的主题同样会和卡梅隆以往的作品一样,引发人们对人性、人情、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深层反思。

二、如幻如真

当你想用动态图片来讲述那些超越人类世界领域的故事时,动画是你最佳的选择。如电影《阿凡达》中纳威族人(Na'vi)和漂浮山的场景,动画艺术与技术的运用把不可思议的虚拟世界带到了现实。

随着各种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已经无法再限制你了,而可能限制你的只有你的想象力了。三维计算机成像技术或称为CGI技术中,如何在影片中让这些人物角色和动物产生运动呢?如何制作这些虚拟角色和虚拟场景呢?是让演员来穿上特制的服装道具来扮演吗?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办法仍然是使用动画技术。卡梅隆在影片《阿凡达》中精妙地运用动画技术实现了这些效果。阿凡达只有25%的内容使用了传统的外景拍摄,剩下的全部都在CG世界结合表演捕捉和虚拟环境生成。

《阿凡达》的三维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它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引人入胜、超乎想象的全新三维世界,跟随一位被命运推上风口浪尖的英雄,一起踏上拯救与发现之旅,见证他领导一场英勇的文明保卫战,营造出了外星球梦幻般的绮丽风光,让人们完全投入到精彩绝伦的英雄史诗剧情中。“电影与动画片是以一种单向线性方式向人们讲述形象化的故事的,因为观众被动地去看和听”。[3](P2)通过全新的方式,利用顶尖的虚拟摄影术制作出拥有炫目视效的影片。利用AutodeskMotionBuilder与AutodeskMaya软件,创建了一个虚拟舞台或称为“容积(Volume)”,他们可以在其中捕捉演员的表演,并将其直接应用到电脑图形(CG)角色中,实时查看效果;通过独特的3D虚拟影像撷取摄影系统拍摄出真人动作,映射到CG角色上并进行实时监测;这个独特的捕捉舞台能够直接获得高品质的CG表演,与真实动作并无二般。并将一系列炫目视效应用到高清Maya角色模型上,制作出完全再现真人表演的动画效果。虚拟影片的制作为导演提供了无边的创作空间,让他们像在真实世界一样,对CG世界中的演员表演加诸非凡创意。

如今数字动画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运用数字技术,身着特殊服装的演员和虚拟角色就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运用动画来讲述故事的另一大优点就是控制。动画师是动画影片中的那些生物和人物的创造者,可以让这些角色按照导演和动画师的意图来进行表现,片中的这些特殊演员不会发脾气或者提出粗鲁的要求。影片中的动画生物和人物制作得是如此之生动,观众都几乎相信了这些生物和人物与我们一样地存在于世界之中。

纳维人是潘多拉星球上的原著居民,但阿凡达中第一次露面的并不是正统的纳维人,而是格蕾丝博士所做出来的阿凡达。这种“机器”由纳维人与人类的基因组合而成,只有躯体没有灵魂。

“当世界通过视觉机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里,不在有本质与现象、真实与表象之分”。[4](P13)电影本身并没有详细介绍究竟是如何实现这一过程的,但当山姆·沃辛顿饰演的杰克·萨利“化身”到阿凡达之后。观众感受到的新鲜感估计和片中的杰克差不多。譬如阿凡达身高3米多、有着长长的麻花辫、还有一条长尾巴,更重要的是运动细胞奇强,片中,格蕾丝等实验室里的工作人员都化身为阿凡达在球场打篮球的场面很壮观。与诸如《极地特快》《贝奥武夫》等电影相比,阿凡达这些CG角色的表情要丰富很多,杰克化身为阿凡达后尽情奔跑时由惊奇到欢喜的面部表情变化与真人无异,而以靠“动作捕捉”技术做出来的CG角色所惯有的“死鱼眼”缺陷,阿凡达身上也完全没有。

《阿凡达》除运用当下最先进的影视技术外,它的视觉艺术特质也可圈可点。在潘多拉——纳威世界中,影片通过对主人公多方面的展示,表达出身躯与大地——象征着生命的本源和人的神性,意蕴着人重返大地的梦想和憧憬的神圣关系。同时,身躯的重新建构又带来了新身份的认同问题。在杰克阿凡达这一新身份的确立过程中,包含着族群认同、自我认同以及主体认同三大部分。在身份的转变过程中,杰克阿凡达作为一个启蒙主体,与观众一同踏上了诗情画意的旅程。无疑,在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这种对《阿凡达》审美层面上的分析,是一个有益的提醒。

三、终止怀疑

动画制作人员讲述故事时,要注意的是要能去除观众对动画影片内容所产生的不真实感。故事当然一定要非常好,但是述说故事的方式还需要更好。在观看影片《阿凡达》的时候,当观众看到大型CG场景充满了生气,数字人群和完全采用电脑制作的环境时,他们绝不会想到这些场景是由计算机算出的多边形体绘制而成的。我们为那些制作出表现虚拟真实场景和生动的表情、毛发技术而感到震惊,但是我们仍然会为它被追逐时的情绪深深吸引住。

动画把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影片中变成了现实,不仅仅是角色,也包括摄像机的角度。《阿凡达》影片对镜头潘多拉星球神奇而瑰丽,漂浮在空中犹如仙境的山峦、夜间会闪闪发光的森林和蓝精灵般的土著民族纳美人、一碰就像含羞草般萎缩的植物,千奇百怪的物种为观众前所未见。还有遨游空中的飞龙、迅捷无比的猛兽毒狼、似马非马的怪兽,纳美人都能通过尾巴和它们交流,并将其驯服。这一切经过3D特效的渲染,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以为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星球。卡梅隆为创造潘多拉星球上的完美生态,耗费了4年时间,都采用了在现实中不可能有的拍摄角度。在电影动画中可以把片中的角色及镜头按照自己的需要放在任意的地方。我们还可以任意地调整片中的照明效果和环境气候,可以创造出夸张的东西,也可以营造出那些单用文字无法表述的东西。

曾以为只有乔治·卢卡斯才能凭空创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可如今,卡梅隆也把另一个星球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阿凡达》的上映,无形中把3D电影的标杆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就像当年《泰坦尼克》让好莱坞投资级别骤然膨胀,其他电影人再想拍同类型影片只能奋起直追。影片中最壮丽的场景,当属杰克和娜蒂莉驾驭飞龙在浮山中盘旋,这种大全景的渲染赏心悦目又激动人心。观众在真正的3D中体会融入感,仿佛“水母树种”从自己肩头拂过,无法再忍受摘下眼镜后的扁平银幕。

身材修长精壮的纳美人,被主创理想化地塑造成善良淳朴,以博得观众的好感和认同。卡梅隆此次技术上的最突破之处,就是通过表情捕捉、虚拟摄影等技术,赋予了纳维人具有质感的骨骼和血肉,行为举止完全符合地球上的物理准则,让观众忘记了他们是CG凭空制造出来的角色。在剧情上,卡梅隆遵从最浅显易懂的套路,前半部就是传统冒险片的升级版,壮丽的自然风景,恢弘的配乐,文明人学习与土人相处,驯马驯鸟,被部落接纳。卡梅隆如此教科书般的描摹经典,可以说是利用观众在道德上的认同感,来为技术上的认同感做保驾。“用三维软件来创作主角的动画越来越普遍,尽管这并不能完全代替手绘动画,但是在某些电影类型中,三维软件是行之有效的工具”。[5](P116)

同样的,后殖民时代对于破坏性资源掠夺的反思,也被卡梅隆照搬到科幻影片中,好战的迈尔斯上校,几乎就是五角大楼里叫嚣“对恐怖主义预先打击”的傲慢白人精英。卡梅隆娴熟地运用大片模式,影片在舒展的美景和爱情之后,转入一小一大两个动作高潮。机器与野兽的对垒,在3D效果的渲染下,临场感和精彩程度超越了《魔戒》。纳维人战胜人类或许有些侥幸,关键还是再次宣读了潘多拉星球“天人合一”的环保理念。卡梅隆这次也总算没让杰克孤独地沉入水底,虽种族不同也能终成眷属,正面的大结局既满足了观众的同情心,也保证了商业娱乐片追求的终极票房。

魔幻与科幻电影,一直都是整个电影产业中最具想象力、技术上也走在最前沿的类型,前者展现了人类承自古代神话的传统,而后者则预示着地球文明在未来的走向。无论哪种类型,其制作都依托了大量的传统特效和电脑特效来实现,票房的巨大成功,也引发了技术的飞速发展,于是,《阿凡达》刚在北美上映,就有人断言,电影史可以分为两个时代了,一是《阿凡达》前,一是《阿凡达》后。

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我们都已身处于一个视觉艺术当中。因此动画制作人员有责任来创造一些既有艺术性和技术性,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动画作品。为了能刺激和激励出更多的想像力,我们必须掌握讲述故事和电影动画艺术和制作的技巧。

电影《阿凡达》不仅倡导一种生态的诗意之美,而且具有视觉审美价值的意义。它在本体论的层面上建构了自己终极性的审美维度,使得电影深入人的心灵。另一方面,电影《阿凡达》又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技术工程,为了能够将“阿凡达”的艺术想象搬上银幕,卡梅隆团队耗费多年专门研发出3D虚拟影像撷取摄影科技,并游说美国主流院线更换与之相应的放映系统。在好莱坞的观念中,电影是商品。但好莱坞知道,电影作为文化叙事产品,它从来就离不开技术和艺术的共同支持。所以,好莱坞电影在运用高新技术的同时,更注重故事对价值——这些价值促进现实,并启迪人心的表达(卡梅隆称《阿凡达》讲述了一个“老式并充满道德与良心纠葛的丛林冒险故事”)。在《阿凡达》中,人物并没有沦为影片视觉特效的道具,大量的近景和特写使得影片从容不迫的展示出人物的心理情感,闪耀出人性的光辉,令人动容。这就是好莱坞电影通行世界、长盛不衰的原因。截至2010年4月,《阿凡达》的票房唯一突破5亿并达到14亿的影片。新世纪以来,从观念到实践,中国电影商业化的发展已成定局。与此相应,产业化和类型化的观点也在业界和学界中大受欢迎。电影和电影人都被数据所绑架,有意无意中,艺术创新、技术革新、人文关怀等话题被湮没,甚至遭到讥讽。“大片”带来的奇观展示令人赏心悦目,但因其审美精神的缺失而遭受的非议也有目共睹。然而,目前最急迫的问题就是改变国产电影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提高国产电影的艺术品质。技术和艺术是电影的翱翔双翅,彼此相辅相成,若要飞翔,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廖祥忠.数字化与现代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克里斯·帕特莫尔.英国动画设计基础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温迪·特米勒罗.分镜头脚本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4]雅克·拉康等.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视觉文化系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克里斯·帕特莫尔.英国动画设计基础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冯济平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6)03-0069-04

收稿日期:2016-01-22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数字化舞台监督监控系统控制研究”(2013BAH06F0)

作者简介:邱秉常(1965-),男,山东滕州人,博士,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与动画;邱岳(1993-),男,山东青岛人,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动画创作。

The Movie Animation of Story Narration: the Visual Art and Technology of Avatar

QIU Bing-changQIU Yue
( 1.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Shandong; 2. School of Digital Media,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22, China )

Abstract:The beautiful scenes of Avatar deeply touched its audiences. The scene of the hero and heroine riding the divine creatures, and the boundless and bottomless ethereal wonderland conveys a kind of unspeakable beauty and splendor. This is basic mood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vatar.

Key words:animation; visual art; technology

猜你喜欢
阿凡达视觉艺术动画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重返阿凡达
做个动画给你看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动画发展史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我的动画梦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迪士尼版图再次扩充 米老鼠“收编”阿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