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的文化内涵与实践路径

2016-03-19 03:31申国昌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博雅高雅精神

申国昌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

博雅教育的文化内涵与实践路径

申国昌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

博雅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拥有悠久的教育传统和深厚的历史沃土。主要内在精髓与本旨在于培养知识渊博和品格高雅的高素质人才,包括理性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三大内涵。博雅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主要通过构筑广博课程体系、推行经典阅读计划、实现民主互动教学方式、营造博雅文化氛围来实施。实施博雅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文化品位和大学生综合素养,也有助于推进大学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博雅教育;文化内涵;实践路径;综合素质

博雅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拥有悠久的教育传统和深厚的历史沃土。“博”,即知识渊博;“雅”,乃品格高雅。博雅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高品位的优秀人才,其内涵包括理性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三方面。博雅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在当前我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代,大学迫切呼唤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博雅教育。

一、博雅教育的丰厚积淀与历史渊源

1.西方教育为博雅教育的生成奠定基础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倡导受教育者在清洗灵魂的同时,要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及医学等知识,以促进灵魂的和谐与完满,强调拓展知识面与加强内心修养的重要价值。苏格拉底从品德与知识相结合的角度去论及知识广博与品格高雅的完美统一,主张“美德即知识”,“知识即美德”。[1]柏拉图则将培养“心怀坦荡、眼界开阔、思维敏锐、温文尔雅、正义勇敢”[2]的演说家、政治家和哲学王作为教育的目标。亚里士多德更是明确提出了“自由教育”和“和谐教育”的理念,倡导开展身体、灵魂和智能的和谐统一。他认为,只有自由才有创造思维,才有哲学思辨,才有自由学识。为此,他倡导在实施自由教育过程中,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包括实践知识、创造知识、理论知识等。这些知识涵盖面很广,既包括数学、物理、哲学,也包括音乐、绘画等艺术。尤其是哲学和音乐,在他的自由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他看来“哲学是人间最光荣最神圣的知识”,“是惟一的一门自由的学问”;[3]而音乐是净化心灵、愉悦神情、“自由和高贵”的“文雅”学科。

自由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后来演变为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以培养多才多艺的博学、有教养的自由人为宗旨。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知识走进课堂,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科技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让位于“才”的训练。虽然这种重视自然科学的教育满足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但是,人的片面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功利主义、竞争无序、道德滑落、人情冷漠、无社会责任感等等。19世纪以后出现技术教育,一度被誉为革命性变革,但同时忽视了对人自身的培养。对此,一些有远见的教育家很早就向人们发出了警告,英国学者纽曼(C.Newman)一再强调大学必须以人文精神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大学就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只有学习普遍的知识才能达到培养目的。这种知识必须是自由的知识,知识越具体就越不具有自由教育的价值。[4]美国教育家赫钦斯(R.M.Hutchins)在20世纪30年代推出的“芝加哥计划”,就将人文主义精神带入美国教育。

由上可见,西方教育界从古及今在大学这个高等教育园地,历来重视对人的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这种培养人的广博高雅素养的博雅教育应该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艺术科学在内的相关知识与能力。

2.中国文化是博雅教育实施的深厚沃土

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博雅教育的源头。《论语·述而》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荀子·劝学》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先秦儒家强调教人以“六艺”(礼、乐、御、射、书、数)的目的,是要培养“君子”,既有德行,又有社会责任感,还有高雅文化气质。因此,《论语·雍也》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强调的是有修养的人,即既有广博学识,又有高尚品德,这是历代读书人孜孜以求的理想人格。在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中,“雅”与“博”,乃是一种人生境界。“雅”,即向内修养身心,实现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依靠健康和谐的身心、儒雅自尊的品格来具体展现;“博”,即向外不断拓展,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依靠求真务实的精神、勤恳好学的品格来实现。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与美感教育),也充分体现“博”与“雅”的内涵。一方面,他倡导的五育涉及面广、内涵丰富,涵盖了德智体美诸方面,展现了他对“博”的追求;另一方面,他首次将美感教育提升到教育方针的高度,而美感教育正是以追求高雅为指归。同时,他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宗旨来治理北京大学,又可体现出他对大学教育“博”的追求;以“尚自然,展个性”作为对学生发展的专门要求,从中亦可看出其希望大学能培养出富有个性、品性高雅的人才。

纵观古今中外,博雅教育思想是不断变化、丰富与完善的,其内涵从单纯理性的目的到对整体人的关注,包括知识的获取、情感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其对象从对“自由人”的培育,扩展到对全体公民的育导;其外延从对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排斥,到一定程度的认可。虽然从自由教育到博雅教育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所变化,但其实质与精髓是一脉相承、永恒不变的,即高尚优雅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性的理性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而这些品性正是大学生完善自身、适应时代、奉献社会所必备的综合素养。

二、博雅教育的内涵与精髓

博雅教育之“博”,乃知识之渊博;“雅”,则为品格之高雅,是一种精神品味与人格涵养。二字相连,即指知识渊博又包含品格高雅。这种以人的精神追求与品性修养为目标,又将人格修养与知识熏陶相结合的教育过程与方法,是从中西古典传统教育发展而来的。大学教育作为培养高层人才的高等学府,应秉承博雅教育的宗旨,以培养具有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现代化人才。博雅教育旨在培育具有良好思维习惯、应变能力和创意意识的高层次人才。追古抚今,博雅教育的内涵与精髓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理性精神是博雅教育的永恒主题

亚里士多德坚信求知是人的本性,理性是每个人灵魂中占支配地位并且是最好的部分,是人的最高本质。[5]在古希腊,以发展理性为目的,以和谐发展为核心的自由教育,既是教育实践的基本特色,也是教育思想的共同特征。[6]发展到现代,经卢梭、康德和赫钦斯等人的传承,理性主义精神仍是博雅教育追求的目标。以美国为例,二战后许多大学开设的博雅教育系列课程,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在基础阶段修读专业课程以外的通识学科,以拓阔知识和认知层面,造就具有怀疑与批判精神、创新勇气与能力的善于思考和探索的人。其中哈佛大学在1945年提出“自由社会中的博雅教育”,认为博雅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应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合适明确判断的能力和辩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可见,理性精神作为博雅教育的精髓之一,内涵包括:培养学生的崇尚真知、思维缜密、善于批判、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等品格与精神。

2.人文精神是博雅教育的内在灵魂

博雅,一方面是指知识视野的广博,另一方面是指品格修养的高雅。这就需要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同支撑,因此要求大学教育既要重视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品格修养。这种以人的精神修养为目标,又将人格修养与知识熏陶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过程,与中西古典教育的传统是一致的。中国古代教育向来以重视人文而著称,倡导培养知识广博与素养高雅的“君子”。一方面,强调要有德行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还要有高雅的文化修养和气质。同样,古希腊提倡的“七艺”教育,表面上看来是实用知识的传授,实则包括人格培养与精神修养的内在要求。从这种意义上讲,古希腊将这种教育视为“自由教育”,一种以培养自由人格为目的的教育,充溢着浓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古今中外历来重视文化修养与人格修养的内在统一,这是因为在古典文化轴心时代,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标准主要包括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高雅的人文素养与艺术趣味,是一个高素质人才的必备要求。博雅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律,诚信友善,孝亲敬长,敬业奉献,互助合作,崇尚自由,主持正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境界。

3.科学精神是博雅教育的客观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发现:有的人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却未必具有道德品质修养;反过来,有的人未必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却表现出令人赞赏的道德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有的学校教育仅将科学文化作为专业知识来传授,而忽视其人文教化功能,也就是没有很好地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贯穿其中。在古典教育中,科学文化教育与精神道德教育始终是紧密结合的。孔子在谈到学《诗经》作用时说:一方面,学《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另一方面,《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7]“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是科学知识,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属于人文教育。而科学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素质的养成,在《诗经》的研习过程中是和谐统一的。从这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假如学习《诗经》而仅仅“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自然不能成为“君子”;反过来,假如一个人不学习《诗经》,出于自然的情感也可以做出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但由于其缺乏文化修养,将无法对其行为做出理性判断与抉择。若按苏格拉底和康德的观点,他就不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而仅仅是一个具有自然的人。因此,从博雅教育角度来看,道德修养以及人的精神境界之高下,与人的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人文精神的培养应以科学精神为依托。因为人类对文明与道德的自我反省能力,离开了科学教育,就难以养成。只有受教育者具备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才能增强其客观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正的道德意识,才能练就其视野开阔、知识渊博、谈吐高雅、言之成理的基本素养。总之,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博雅教育的精髓。

三、博雅教育的文化意蕴与实践价值

当前在我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大学实施博雅教育尤为必要,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之举措,又是顺从教育发展规律之所为。

第一,博雅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大学文化品位是大学优秀文化和崇高精神的凝集,是大学精神、制度、行为与环境的综合体现。围绕理性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开设学科门类齐全的博雅教育课程,实现人文学科、艺术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深度融合与渗透,从而培养大学生高雅的人格与精神。开展经典名著阅读活动,培养大学生开阔的学术视野、严密的逻辑思维、丰厚的知识底蕴,提升其洞察社会、涵养性情、领悟人生的能力。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与良好品行。采用民主互动式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与自主精神。开展博雅校园文化活动,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只要大学长期坚持博雅教育理念,形成博雅文化传统,一所大学的文化品位就会久而久之得到提升。

第二,博雅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林崇德教授牵头的课题组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九个方面。[8]要培养这些核心素养,博雅教育理应提上重要日程。因为一个身体成熟且健康的个体,并不标志其素养的全面发展。充满力量与活力的健康固然重要,但优雅的仪态、良好的修养、广博的学识、高雅的气质更为重要。博雅教育正是帮助人扩充知识、拓宽眼界、开阔思路、提升品位、学会审美、锻炼能力、陶冶情操、涵养品性,从而成为能够泰然处之、优雅得体、多才多艺的优秀人才。可以说,博雅教育是素质教育在大学教育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路径。

第三,博雅教育有利于推进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及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得学校教育成为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之所。这样,学生科学意识淡薄,人文意识缺失,理性思维不足。而迅速变革的时代与社会又对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迫使高等教育必须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从更加宽阔的视野着手进行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改革与尝试。在这种背景下,倡导博雅教育正好能够满足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博雅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应当倡导教师在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构筑广博的知识体系,同时要有坚毅的性格、高雅的兴趣、高尚的修养,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与高雅气质,提升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可以说,博雅教育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和新趋势。

四、博雅教育的实施路径与提升策略

博雅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识渊博、品格高雅、有内涵的高素质人才,重点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旨在培养人的内在涵养与文化气质。为此,博雅教育的实施重点在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体系要正常运行,就必须制度化、规范化,换言之,至少要让大多数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在内的相关参与者“了解、行使和接受它”。[9]为此,提出如下实施路径与提升策略。

1.着眼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建构文理艺交融的课程体系

欲使学生形成广博的知识体系,形成高雅的品格修养,课程体系的构架是关键。进行博雅教育,应当围绕理性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尽可能为学生开设更多的学科门类齐全的可供其选择的课程。应为理科的学生多开设人文艺术学科选修课,通过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使之接受更多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通过人文艺术学科的学习来弥补和增强其人文素养。同时,为文科学生开设一些自然科学的课程,以弥补其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不足。此外,充分利用学校的艺术资源开设覆盖全校的艺术欣赏课程,让大学生都能够接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为形成高雅的气质和人格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正如钱学森所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灵活的课程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选课自由,这些课程既包含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既有专业课程,也有跨学科课程,通过广博的课程体系来提升大学生综合知识素养。因此,许多大学正在给刚入学新生开设各类通识课程,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建构广博的知识体系与完整的知识结构,为提升其综合素养做准备。当然,博雅教育强调学生选择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现代博雅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为了提高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被要求选一定学分的必修课,确保其能接触经典著作以及探求知识的方法,为终生学习和素质提高奠定基础。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注意:第一,为了满足博雅教育,就必须有一个框架结构让学生所学课程达到一定的广度;第二,博雅教育应超越人文科学,延伸到自然科学领域;第三,博雅教育课程的数目不能太多,否则会妨碍和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2.推行名著计划,形成阅读经典的良好习惯

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言人赫钦斯认为“人是道德的、理性的、精神的存在物”,这是人的本质,“人的进步意味着人的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的最充分的发展”。[10]这才是教育应当孜孜追求的最高目的。那些触及了有关人性、社会和自然本质、具有永恒价值的永恒课程——从古至今的西方经典著作和文献是首选的课程。赫钦斯认为阅读名著就是读者与著者间的交流与“对话”,正是这种与人类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文明与文化对话,才是个体人格建构的最佳方法与必要途径。只有通过这些经典名著的学习,才能达到理智训练的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敏锐思考力和深邃的洞察力;没有经典名著的熏陶,要想懂得任何问题和理解当代世界是不可能的,[11]没有读过经典名著的大学生,不能称之为受过教育,也不可能成为有教养的人——精神和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因此,名著计划是实施博雅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名著包括中外文学、哲学、教育、艺术、科学等领域,因为名著中蕴藏着广博的知识、严密的逻辑、丰厚的底蕴和深奥的哲理,是大学生扩充知识、洞察社会、涵养性情、锻炼意志、领悟人生的精品。应在大学四年的教学安排中,要求学生研读一定数量的中外名著,并写出读后感言,将其纳入素质教育学分中进行考核。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高等教育正步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大学校园已不再是“象牙塔”。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着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理想与现实、升学与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与冲突。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自残、自杀、伤害动物甚至杀人的案例已为数不少,这些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如何适应高科技和网络时代的要求,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对心理教育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发展为主、治疗为辅已成为共识,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需要,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成长,感受他们的心灵跳动,关怀他们的真情流露,为塑造每一位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做出应有贡献。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从个别辅导为主转变为团体辅导训练为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外活动、班级和团队活动,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团体成员互动,来培养和训练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4.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

瓦尔塔·格雷戈里亚曾说:“博雅教育的核心是教学的实施,教师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就要让他们了解不同的观点,熟悉探索问题的各种理论方法,要求他们用批判的眼光读书”。[12]然而,不同的不仅仅是教学的内容,还有对整个教育过程的处理。互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不是单向的从教授向学生的知识传送。具体而言,讲授不仅仅是由教师向学生宣读讲义,相反,课堂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鼓励学生质疑种种假设和结论,互相学习,使学习的经历民主化。要参与到这种民主化的课堂中,在课外必须进行大量的学习。学生应该阅读与课堂上要讨论问题相关的第一、二手材料。做到这一点,他们上课就有能力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甚至得出跟教师不同的结论。教师只不过是指导、澄清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评价他们的表现,有时教师也可能受到学生的挑战。具体来讲,首先,注重教育管理,必须有教学日历、学分制度、课程表、教学大纲等常规性的管理文件。其次,博雅教育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倡导课堂民主化,要求学生读书为上课做准备,并在课后要求学生交书面作业。再次,课堂必须小型化,这样互动式教学才有可能实现。显而易见,学生济济一堂的大型教学不适合博雅教育。因为博雅教育课堂应该允许大量的讨论,具备研讨的环境和气氛。当然,根据教师和科目的不同,教学法也会各不相同。博雅教育体制为不同风格的教学提供了新空间。在博雅式的大学里并不是所有教学都依靠苏格拉底的方法。再者,互动的程度也根据主题不同而改变。然而,抛开教师和课程的因素,博雅教育具备的主要特征有:学习是互动的、鼓励学生提问挑战假设、教师不再对知识垄断、大量学习在课外。[13]

5.立足高雅素质培养,营造博雅文化氛围

博雅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个人的内在素质提升,而不仅仅是为将来谋求职业做准备。古希腊所倡导的造就能参与社会的公民,我国古代所强调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均将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作为内在要求。而当世界进入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后,有些学校存在功利主义倾向,甚至出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行为,这就扭曲了教育的本旨。近年来,不少国家重提人文教育,首倡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因此,我们所讲的博雅教育,就是要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要强调人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而更应当强调人的开阔视野、高雅气质、内在涵养、现代意识、公民意识与交际能力等。这些素质对帮助人们适应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以及他们走出校园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乃至对整个一生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大学,应当关照博雅宗旨,营造适合于培养学生高雅素质的校园文化氛围。譬如:制定校训要突显“博雅”的重要地位;经常开展以“博雅”为宗旨的学术报告会、辩论会、演讲会、论文赛,学报与校报要开辟“博雅”专栏;开展“博雅”活动月,广泛开展读书会、影视会、风采赛等活动,旨在在大学校园形成一种浓郁的高扬“博雅”主旋律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博雅的内涵是广博高雅,注重引导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从内部激发和促进其智能、品格、体质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使之成为有内涵、品味与素质的人;通过增强学生在知识领域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把认识转化为自身的内在修养和精神气质,在此基础上立德、立言、立功,做一个自由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倡导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既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又要坚持“立德树人”原则,注重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两者兼顾,相得益彰。

[1]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7.

[2]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228.

[3][5]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5.5.

[4]彭正梅.美国大学普通教育理论的发展[J].外国教育资料,1998,(4):9-14.

[6]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327.

[7]论语:阳货[A].中国古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6.

[8]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EB/OL].http://blog.sina.com.cn/educationtoday,2016-02-26.

[9]Philippe C.Schmitter and Terry Lynn Karl,‘What Democracy is and is Not,’Joarrral of Democracy,Vol2,no.3,Summer 1991,76.

[10]R.M.Hutchins,The University of Utopia, 1953.53.

[11]王承绪等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12-213.

[12]Vartan Gregorian.Distinctively American:The Liberal Arts Colleges.Daedalus,Winter 1999,135.

[13]Jonathan Becker.‘Modern Broadbased Education’.Open Times,2005,(3):29.

(责任编辑田晓苗)

Cultural Profundity and Practice of Liberal Education

Shen Guochang

Liberal education,which has a long tradition since ancient Greece,aims to produce high quality talents with profound knowledge and a noble character.It encompasses three major fields:the rational spirit,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the scientific spirit.Liberal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an intrinsic demand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Liberal education manifests itself by building a broad curriculum system,implementing reading program of classics, practicing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reating a liberal culture atmosphere.The implementation of liberal education is beneficial to enhancing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and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liberal education;cultural profundity;practice;comprehensive qualities

G640

A

1672-4038(2016)11-0010-07

2016-09-1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CCNU16LPH002)

申国昌,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史与教育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博雅高雅精神
王博雅访谈录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高雅艺术下沉,营销搅动市场
赴博雅之约 促学校发展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张姝钰、高雅萍作品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