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不容忽视“悖论”现象

2016-03-18 06:13杨英霞陈建周
考试周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悖论文明

杨英霞 陈建周

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到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置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突出地位,短短几年,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党和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上可谓层层加码,逐步升级,充分体现了我党解决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的政治智慧和坚强决心。所有这些都迅速转化为举国上下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尽管如此,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让人们困惑不解、争论不休的矛盾和悖论现象,并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面对的理论上、实践中的难题。

1.“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悖论

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坚持“生态中心主义”是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层面无法回避的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人的主体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所要达成的共识和战略主张,但当具体讨论到“如果人和老虎对峙时,人应该维护自己的生命杀死老虎还是自愿被老虎吃掉”,“生态中心主义”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导向“人类中心主义”,我们的困境在于找不到既保护人的利益又不损害自然万物利益的平衡点。

2.“节俭”悖论

凯恩斯认为,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使得资本投入减少,从而经济衰退,国民收入减少。反之,则有利于刺激投资,有利于促进经济繁荣,增加国民收入。这就是所谓的“节俭”悖论。毋庸讳言,对这一理论的片面理解,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以来,为了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我们采取一系列政策鼓励人们消费,拉动内需,不断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但当我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时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主张,节约资源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节俭,所以,新一届政府在执政不到两年的时间,多次就节俭问题做出重要批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俭、适度消费之风。这样,使更多的公众陷入“是节俭好还是多消费好”的矛盾和纠结中。

3.“经济增长”与“幸福感下降”悖论

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查理·伊斯特林发表《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提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这一论点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也叫“幸福悖论”。“幸福悖论”是指幸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一致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更多的财富没有带来更大幸福。一般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应该增强,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人们收入较少,处于贫困阶段时,收入的增加、财富的增长无疑是影响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受此影响,我们曾一度相信:增加收入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中国随着30多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幸福感并未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而相应提升。富裕起来的人们却惊奇地发现:生活在今天的人们表面上是幸福的,我们比父辈、祖辈住的房子越来越大;出行越来越方便、快捷;吃的、穿的、用的商品琳琅满目,既饱眼福,又饱口福,我们拥有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但更多的物质财富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烦恼并不比贫穷时少,甚至更多,而且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失去了蓝天、白云、绿地、清新的空气,经常开着宝马喝着“敌敌畏”,住着别墅嚼着不放心的馒头、吸着有毒的空气,这样的生活没有安全感,毫无幸福可言。

4.“著名杰文斯”悖论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在《煤炭问题》一书中提出通过长期的历史考察认识到:人们总以为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会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事实恰恰相反。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只能增加而不是减少对这种资源的需求,这是因为效率的提高会导致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如在英国,蒸汽机的每一次成功改进都加速了煤炭的消耗。再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汽车行业经过技术创新,生产出能源利用效率更高的省油汽车,但由于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反而增加了汽油资源的消耗量,这就是“著名杰文斯”悖论。这说明技术的改进与创新虽然解决了一些能源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但无助于从根本上遏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

5.“消费”悖论

消费本来是一种极其正常的生理需要和社会再生产活动,消费是人类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具有道德正当性,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都应取决于生理需要和生活的实际需求。但是在“消费更多意味着更好、我买故我在、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用过即扔”等消费主义兴起和泛滥的影响下,消费开始背离人的根本需要,人不再是为了需要而消费,而是为了地位、身份、虚荣而消费,使得本来属于人类行为的消费反而支配人类,不是人在消费商品,而是商品在消费人、奴役人。年轻一代心仪物质,对物质的占有欲望不可遏止,为了消费和奢侈品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牺牲爱情和家庭的幸福,完全沦为商品的奴隶。

以上这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悖论”现象,不属于哲学上的真正逻辑悖论,而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生产、生活实践性悖论,大部分都是因为思想文化教育观念变革跟不上生态文明经济转型的步伐而引发的,人们生态意识精神的荒芜已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的瓶颈。

现代学校教育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面对考场游刃有余,面对自然价值、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的恶化很茫然,理解很肤浅,很难想象,他们日后会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和重要力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经济、技术、管理和法律方面的转型和努力,更需要学校教育迅速做出反应,为生态文明转型培养新型人才。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重建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从人与自然的敌对关系向人与自然友好关系转变,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自觉放弃无限膨胀的欲望,做出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友好行为,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这才是破解生态文明建设中“悖论现象”的长远之策,才能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观念基础。无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是生态技术创新、法律和管理力度的加强等都属于生态态文明建设的外部因素,只有人的生态意识的觉醒,生态观念的增强,生态行为的自觉外现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内因和源头活水,这些才是事关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悖论文明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请文明演绎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漫说文明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帽子悖论”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对不文明说“不”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