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活力提升平台建设探析
——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

2016-03-18 23:15:15张露莹
广东青年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南通共青团公众

张露莹,陶 锋

(南通大学,江苏南通226001)

共青团活力提升平台建设探析
——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

张露莹,陶 锋

(南通大学,江苏南通226001)

伴随微信应用的快速发展及在青年学生中的迅速普及,微信公众平台成为高校共青团继微博平台后又一服务和育人的载体。本文主要分析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及其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介绍南通大学通过微活动引领青年、微内容吸引青年、微阵地宣传青年,使微信公众平台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时尚抓手。

微信公众平台;活力提升;共青团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把新时期共青团工作方向概括为实现“两个提高、一个扩大”,即提高团的吸引力、提高团的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1]高校共青团工作只有适应新情况,抓住新载体,运用新手段,才能有效实现“两个提高、一个扩大”。武汉大学的陈万柏教授提出“一种媒介形式要充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需要同时满足两点:一是必须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二是必须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以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2]2012年以来,微信公众平台发展迅猛,成为一种新的信息传递和互动交流的载体。但不可否认,部分高校共青团在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过程中仍然存在受众覆盖率低、信息生成率不高、互动不够,不受青年喜欢甚至退化为僵尸平台等现状。因此,如何办“活”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使其真正成为团青交流平台,在团青互动融合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值得探索和研究。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

自腾讯公司推出微信公众平台后,无论是个人或组织都可以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公众号,与特定的群体(即粉丝)实现文字、语音、图片的全方位互动。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模式”可以使公众号在自身服务器上根据微信消息按需回复相应用户。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一个“蕴含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3]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以下传播特点:

(一)形式新颖时尚门槛低,操作便捷受众广泛

微信公众平台的加入是无门槛的。微信公众平台相对于早前热门的论坛、博客、微博,形式更加新颖时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公众平台的运营和维护者,操作相对简单。微信公众帐号可以通过后台对用户进行分组,准确得知粉丝群体的属性,从而使公众帐号的服务和信息推送更加个性化,更加精准。不同的公众平台拥有相对固定的受众,信息一经推送,终端就会同步在微信上通知用户。这种植入性的推送方式能够确保信息的抵达率更高,因而受到受众普遍欢迎。

(二)传媒主客体并不确定,受众与发布者角色随时互换

如果将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和维护者定义为这一传媒过程中的主体,那么微信推送的受众也就是该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粉丝,即为客体。在微信世界中,看似固定的主客体关系实际上并不确定。任何一个传媒客体在阅读了主体推送的微信后,都有可能在自己运营和维护的微信公众平台中发布、转载、传播该消息,从而其身份又转化为传媒的主体。同时,即使客体并未运营和维护微信公众平台,但微信提供的一键转发至QQ或腾讯微博功能,导致越来越多的来自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被转发至QQ、微博乃至论坛上,转发量最终呈现几何级爆破式增长。这不仅为消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负面信息或虚假信息的传播。

(三)海量信息不受控制,内容真实性难以管控

当前,微信软件尚未严格施行实名制。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的发布也多由运营和维护者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表达。这在一方面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直接和畅通,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为网络谣言、不良信息等内容提供了创造和生存空间。同时,一些外国势力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有目的地传播不实甚至反动信息加大了该平台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相关部门的监管难度。

二、微信公众平台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的机遇与挑战

(一)微信公众平台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的机遇

1.办“活”微信公众平台,有助于提高共青团组织形象

作为时尚又快捷的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微信公众平台为拉近团青距离,增进相互了解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团员青年能够通过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获得最新的团学新闻、校园活动、就业创业动态、外卖集锦等相关信息,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直接参与到校园活动、民意调查等活动中,有效解决了团青沟通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办“活”微信公众平台,有助于促进共青团网络覆盖全体青年

第一,微信公众平台有助于弥补传统共青团基层组织网络覆盖的局限性。2012年,共青团组织微博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共青团基层团组织的全覆盖。随着微信的出现,一批青年学生转移阵地,把微信作为获取资讯、记录生活和抒发情绪的又一主要工具,及时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占领这一阵地,做到眼睛向下,重心下移,从细微入手,注重细节,使共青团基层团建与团员教育工作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真正实现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全面覆盖和有效联系。

第二,全方位服务学生,实现团青关系的虚实互动。微信公众平台不仅具备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形式和内容丰富的特点,其最显著的功能是可以实现与青年学生的虚实互动。语音互动进一步扩大了共青团与青年学生的互动交流面,让更多的学生想说、敢说、愿说。同时,微信的语音互动功能更有助于共青团灵活机动地开展活动,让共青团引导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润物细无声。

3.办“活”微信公众平台,有助于促进共青团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

第一,目前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多为订阅号,每天可以推送一次信息,一次最多可发10条图文信息。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精心挑选并编写推送内容,或引起青年学生对重要理论知识的重视,或引导青年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正能量,帮助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第二,围绕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发起讨论,强化正确的舆论引导。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之时往往也是观察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的最佳时机。在微信公众平台适时发起话题讨论,可以帮助共青团了解学生的同时,通过其个性鲜明的观点,裂变式的传播,发挥正面舆论的引导优势。

第三,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形式及传播手段之新颖,更新速度之快捷使之符合青年学生的需求。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发起有特色有内涵的优秀网络文化活动,向青年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助力和谐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的建设。同时,个性化、特色化和多元化的推送内容更能够迎合青年学生的文化需求,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

(二)微信公众平台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挑战

办“活”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共青团工作将如虎添翼。各高校也纷纷开始利用这一载体开展工作,但这种激情掩盖不了目前众多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传统宣传阵地与宣传方式的挑战

共青团传统的宣传阵地包括官方网站、团报、团刊、宣传栏等,宣传方式通常采用新闻通讯宣传,橱窗、展板展示,团刊团报发放传阅,广播、电视等方式。这些传统的阵地往往受到地域、版面的限制,制作周期较长,时效性不够,或由于形式传统,不够吸引年轻人,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微信公众平台由于形式新颖,操作相对简单,且图、文、影像并茂,深受年轻人的喜欢。如若不能占领这一阵地,共青团的宣传工作将很难进一步推进。目前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信息推送数量和频次过低。激情过后,有些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数量呈明显的递减趋势,该平台还未能完全融入共青团的日常工作中,部分平台甚至逐渐演变为僵尸平台。另一方面,推送信息缺乏思想性、原创性、趣味性和引领性。信息内容主要集中为团情动态和校园活动预告,使得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成为一个空有“新”平台的老阵地,缺乏黏性和凝聚力。

2.对微信平台负面信息管控的挑战

微信平台是一个杂糅着正、负面信息的大染缸。青年人又是一个特殊群体,充满激情和正义感却还未完全树立正确三观,容易受到蒙蔽和鼓动。面对海量的虚假、负面消息,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如何应对才能赢得年轻人的信赖,值得深思。当前多数的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着“报喜不报忧”的态度,还不能做到不回避、及时澄清、敢于发布真相,缺少对青年关注或在线上线下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复。因此,并未赢得青年人的信任,在引导青年人正确区分真假消息,合理表达情绪与诉求等方面的能力尚欠缺。

3.对微信平台正面信息的推送要求高

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正面信息要达到较好的效果除了推送内容的思想性、趣味性、原创性、引领性等要求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新鲜度和较高的互动性,甚至对文章篇幅上也是有要求的。笔者随机走访学生了解到,如果一篇文章超过1000字,学生就会感觉枯燥费力。但当前部分共青团官方微信,一次推送多篇长文,导致该平台推送的文章被点开率越来越低,甚至最终被取消关注。部分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在为青年服务和与青年互动方面做的还不足。一些微信公众平台习惯于将共青团工作和活动的新闻通过平台进行推送或转发,不互动也不解答,虽然微信持续更新,但阅读量迟迟不能上升。

三、南通大学运用微信公众平台搭建团青“心”桥梁

(一)高度重视,积极打造新平台

南通大学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于2013年6月通过官方认证并正式运行。作为南通大学共青团工作的时尚抓手,校团委高度重视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和维护,大胆探索,采取老师指导、新媒体工作室学生运营和维护的管理模式,每周至少推送三次,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和学校重要活动,适当增加推送频率。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南通大学将共青团官方微信定位为“了解青年的调查表,服务青年的公告栏,引导青年的展示窗,青年监督的意见箱”。截至2016年6月底,南通大学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被关注(粉丝)总人数达60 377人,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底阅读总量达1 448 409次。2016年,南通大学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先后获得“江苏高校团组织微信影响力风云榜(6.19-6.25)”第一名,“全国基层团组织微信公号综合影响力(7.10-7.16)”第十名的好成绩。

(二)把握脉搏,及时发声正能量

南通大学共青团积极把握时代脉搏,无论是老师或是其指导的学生组织团员骨干都会了解社会热点、关注青年师生关心的话题焦点、对于网络舆情尤其是微信朋友圈、共青团微信公众号上青年师生热转或留言提出的问题及时汇总并互动发声,先后推送过《是,我们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其中不包括帝吧》、《韩国垂涎中国外部小岛!呼吁:坚定捍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青年学生宣誓:不接受南海仲裁》等微文,表达通大青年在祖国领土问题上的坚定立场;面对部分高校校园凶杀案、各类诈骗案引发的恐慌,不回避问题,及时推送《凶手又现大学校园!安全自救须知,最后一条很重要》、《你好,我是骗子》等微文,引导青年学生妥善处理同学关系,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面对朋友圈热传的“人贩子该杀”话题,共青团公众平台又推出《你的朋友圈被“人贩子该杀”信息刷屏了吗?其实有更多的内涵你该知道!最后请亮出你的观点》微文,引导青年理性对待违法犯罪行为,并用互动交流的方法把握青年的想法,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舆情。正因为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及时关注舆情并敢于发声正能量,南通大学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在青年学生甚至一定范围的社会领域享有较好的声誉,成为青年信赖的官方微信平台。

(三)创新形式,抓牢青年力量

1.微活动引领青年

南通大学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会定期推出互动话题,紧紧抓牢当下热点话题,时效性更强,鼓励学生关注时事并结合自身展开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同时,微话题讨论赋予平台人性化色彩,使得单向推送变为双向互动沟通,使团青实现心交流。

平台不定期推送语音信息并鼓励语音回复,例如“中秋节家乡话语音送祝福”、“通大好声音——南通大学我最喜爱的主持人评选”等活动,语音互动形式更加新颖有趣,且贴近青年学生想说爱说的特点,使得互动方式更贴近生活、更加人性化。以中秋节征集家乡话语音祝福活动为例,活动在中秋节前开始发起语音祝福征集活动,并在后台进行汇总编辑,中秋节当天以语音的形式推送出来,为不能回家的学生提供抒发思乡情绪的渠道的同时,更是引导青年学生热爱传统节日、热爱家乡的同时学会表达爱、表达对身边同学的关心与祝福。统计表明,较之文字互动,语音互动等活动受欢迎度更高,学生参与度更广。

此外,南通大学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还会适时推出其他线上线下活动,通过抽取幸运参与者等方式,将贴有平台二维码的奖品送出,吸引更多青年师生的关注和参与。微信公众平台先后推出《学代会提案你说了算》、《夏日正美,带你去当大众评审可好》,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到学代会、五四好青年终审答辩等活动中,引导青年学生关注、参与、融入共青团工作甚至学校发展中,增强青年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在微信活动中融入团员青年喜欢的时尚文化元素,让青年学生近距离了解共青团,接触共青团,信任共青团,喜欢共青团。

2.微内容吸引青年

南通大学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围绕内容创新,紧紧扣住新媒体“微”的特色,从细微入手,注重细节,选取新颖活泼的内容,将大道理融入小篇幅,各栏目既注重正面引导,强调权威性,又摆脱了刻板说教的不受欢迎的被动局面,使共青团基层团建与团员教育工作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一图读懂”栏目用漫画配文字的形式带领青年学生了解国家、学校、共青团的时事、大事,生动活泼,简单易懂。“小薇讲礼仪”栏目通过通大小薇的漫画形象,用卡通幽默的表现形式引导青年学生领悟经典,弘扬传统美德。“微公益”栏目创新校园公益发声方式,与新兴公益方式接轨,传播校园正能量。“光影通大”栏目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真善美,收集、刊载优秀的文字、摄影作品,展现大学生风采。南通大学共青团还打造并推出《通大版——南山南》,《好想你——通大版》等视频,采用青年学生中流行的曲调,配上学生自己的填词,精心拍摄录制视频并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熟悉的旋律,加上贴合通大校园的填词,立即受到青年学生的认同和好评,视频一经推出,就被广泛转载并传唱,青年学生反映原来校园这么美,原来他们这么爱南通大学,爱校、荣校的教育目的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最好的效果。

南通大学共青团充分整合资源,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对学生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及时发现学生的意见与想法,并与相关部门沟通,帮助解决问题。这在一定意义上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帮助青年学生捍卫权益。在特定时期,推出特别企划,通过系列服务内容,使南通大学共青团切实成为南通大学青年学生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有生力量。

3.微阵地宣传青年

南通大学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利用新媒体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打造通大共青团品牌,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同时为青年和基层团组织提供风采展示的机会,激活基层团的细胞。如将南通大学梦想人生话剧展演、成人礼仪式、师生跨年同乐会等具有特色的校园活动进行微直播,将通大好青年事迹、科技创新优秀作品进行微信展示。公众平台推出《手绘南通,我们要以我们的方式向南通这座城市表白》微文,展示我校青年学生手绘南通的事迹与作品,得到了社会的关注。《通大版〈太阳的后裔〉——你不知道的“宋仲基”的日常》,介绍了南通大学毕业生入伍成为消防战士后的日常,帅气的外貌,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了人民的安全奋不顾身的英勇,正是新时代青年的最好写照。《通大学长:一个行走在时间轨道上的男子》展现了南通大学在读学生姚舜只身行走欧洲,追逐梦想的历程,引发学生的热议和社会的关注。南通大学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将优秀的南通大学青年展现出来,不仅在校园内树立了典型,在青年学生中起到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更将南通大学共青团对青年学生教育引导成果的辐射面推广向社会。

[1]新华社.习近平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EB/OL].[2016-08-15].http://www.gov.cn/ldhd/2013-06/20/content_2430671.htm.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杨立淮,徐百成.“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114.

[责任编辑:吴易泽]

Exp loration on Establishing Platforms to Promote the Vitality of CCYL——Cases from WeChat Public Platform

ZHANG Lu-ying,TAO Feng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Jiangsu,226001)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WeChat application and its popularity with young students,WeChat public platform has become another carrier for colleg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to educat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Based on the case of Nantong University where WeChat public platform has become a fashionable channel by guiding students with WeChat activities,attracting students with WeChat content and publicizing students with WeChat field,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eatures ofWeChat public platform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t has brought to colleg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WeChat public platform;vitality promoting;CCYL

D297

:A

1009-5446(2016)04-0010-05

2016-09-05

南通大学团建课题(13080029);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4SJB600)

张露莹(1986-),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团委组宣部副部长,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陶 锋(1978-),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南通共青团公众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19:38
公众号3月热榜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华人时刊(2021年19期)2021-03-08 08:35:44
非遗南通
华人时刊(2020年19期)2021-01-14 01:17:06
南通职业
纺织报告(2020年9期)2020-12-18 06:12:10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中国船检(2017年3期)2017-05-18 11: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