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起
(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心理学·社会学·法学
否定精神的张力:虚无主义的内涵及影响
韩金起
(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虚无主义作为当前的一股重要思潮,有其特定的内涵。就其起源而言,虚无主义是对超验和非实证的拒斥。在现代社会的建立过程中,虚无主义一方面起到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虚无主义的极致导致人的异化以及精神世界的遗落。我国在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对虚无主义保持清醒的认识。
虚无主义;现代性;传统;权威;异化
从当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学界对于“虚无主义”众说纷纭,有着不同路径的应用和解释[1]。然而从起源的角度来看,作为近代以来影响深远的一股思潮,“虚无主义”首先表征这样一种态度:“惟有在我们的感官感知中可获得的、亦即被我们亲身经验到的存在者,才是现实的和存在着的,此外一切皆虚无”[2]。在这样一种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带有强烈的怀疑主义和实证主义色彩。它以人们的直接感官为最高准则,遵循着“眼见为实”的理念,感官之外无物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人们而言,世界就表现为一种主观化的世界,事物存在的依据直接源于个人的体验以及态度。人的认知以及知识体系被极度压缩,对于人而言,知识仅仅存在于当下,存在于当下的感官认知之中。一切超验的、不能为人的感觉所感知的事物,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就受到了质疑。
虚无主义的这种态度首先针对的就是权威的存在,它以否定权威为己任。由于虚无主义,中世纪至高无上的神圣权威、封建社会千年不变的道德传统都被给予了致命的一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根基从根本上被瓦解掉了。虚无主义与这些观念彻底划开了界限,它成为一种怀疑和否定的力量,而这一点正是现代性的最大特点,也是现代文明在反抗封建生产关系时首先表现出来的特征。现代文明在其建立之初就面对着神权与封建秩序的双重压制,它急需的主体性以及自由等要素得不到释放。为了摆脱这两重打压,现代文明需要做出改变。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否定力量,它首先针对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它是对神权和封建秩序的否定,“世俗化与弃神乃是虚无主义的表现”[3]。由此观之,虚无主义与现代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虚无主义是在现代性建构过程中生成的虚无主义,带有强烈的现代性色彩,而现代性在建构过程中以虚无主义为理论武器,矛头直指封建生产方式以及神权的合法性。近代以来,“主体”的确立以及“主体”与“他者”的区别使得主体成为思维、活动的中心,主客的二元对立蕴含了虚无主义的思想。“现代性背景是虚无主义展露的温床”[4]。自笛卡尔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中,主体的确定性是整个哲学体系的起点和基础,“我思故我在”的前提是“我”的存在确定无疑,除此之外,一切都具有不确定性,都值得怀疑。可以说,虚无主义源于西方近代以来的现代性,建立在人的理性基础之上,是人的理性能力极致运用的结果和产物。
对权威的强调与信仰、对传统的恪守与维持是传统社会的最大特征,与此相维系的则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朝而复始的传统生产方式。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一切都被固定在特有的关系体系之下。教会权威的无上地位、人身的政治依附关系以及对家庭、出身、血统等要素的无限强调与坚持都是作为传统社会中的固定形式存在的。而现代性作为现代文明的表现形式,其根本的特征在于对传统、对权威的漠视,对固定生产关系的融化。现代文明本身就是建立在对传统秩序的瓦解基础上的,这是它的起点,也是它的生存之道。“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5]275。而虚无主义的内在精神使得一切都可以成为怀疑、否定的对象,因此,传统社会得以维系的道德基础、教会的神圣权威等等无法得到实证的要素也就不再具有神圣性,传统社会的精神根基被瓦解掉了,它们已经被瓦解掉了。
毫无质疑,虚无主义在现代文明建构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对封建等级秩序、教会神权以及一切固定化的事物予以无情打击。它摧毁了一整套稳固的旧秩序,并且不断试图建立一套新的社会秩序。在虚无主义那里,一切习以为常的事物都不再具有确定性,一切业已确定的事物都不再具有存在的合法性。现代文明在这种不断的否定过程逐渐建立起来,它首先是一股破坏的力量,一股带有进步色彩的破坏力量。对于虚无主义在现代文明建立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对于虚无主义在生产力进步、斩断封建束缚、证明人的能力和价值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
生产力的巨大进步。现代文明在其建构的过程中由于不断对生产工具进行革新、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也就是说对封建的生产模式进行不断的否定,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生产力的进步,并且带到整个世界。大工业,这样一种不断强调自我革新的新型的生产方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经济运行方式,它一方面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冲击传统的农业文明,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277
封建羁绊的斩断。“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6]107。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在自然经济时代,人们彼此之间是人身的依附关系为主的。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奴隶制、农奴制,还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皆是如此。独立的个体在之前的社会形态中并不存在,人都是互相依赖,生活在一定的共同体之中。这种互相依赖的共同体表现为特定的血缘或者共同的地域等等。一言以蔽之,具有独立、平等地位的个体在以往的社会形态中并不存在,人们彼此处于一定的依附关系之中。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将这种状况彻底改变。资本主义以市场经济为主要的运行方式,它最初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交换。市场的核心和灵魂是自由、平等精神的贯彻,因此,在市场交换下,人们彼此之间应当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在瓦解封建生产方式的过程中,现代社会努力构建一种彼此平等的社会关系,即使是形式的平等。在此过程中,虚无主义有效地瓦解了封建社会的社会关系。
人的价值与能力的证明。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性以及人的能力的肯定一直都是西方文化非常关键的一个主题。虚无主义以否定的形式消解了上帝的权威,从而肯定了人自身的能力。人的理性能力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资产阶级,“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建筑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5]275。在现代文明中,人类第一次以理性的形式,借助理性的能力而非宗教的狂热以及外在的强制,从而完成了一系列以往只存在想象中的奇迹。在这一系列奇迹的创造中,人发现了自己并充分肯定了自身。
虚无主义在革新生产关系、消解封建羁绊、证明人的能力等方面对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建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正如虚无主义的内涵所表明的那样,作为传统价值的“贬黜”过程,虚无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无限否定的精神,而这种否定精神却容易走向极致,走向极端。虚无主义的内在精神要求它对一切事物都采取怀疑、否定的精神,然而,在现代社会里,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资本的主导地位,在所有固定的事物都笼罩在怀疑、否定的阴云状况下,所有的事物似乎都必须经受否定精神的审视,唯有资本逻辑是固定的、永恒的。可以说,资本主义时代,虚无主义也就成为永恒的主题。“虚无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正如资本主义条件下物化已成为控制人并奴役人的异化的生存方式,虚无主义也成为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7]。在虚无主义的背后是资本的运行原则在起作用,是资本的不断自我增殖过程在经济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不断体现。因此,资本主义时代虚无主义能迅速发展,革新生产关系,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资本的自我运作。
对于现代社会里的人而言,虚无主义的极致意味着在否定中迷失自我,意味着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异化,意味着人精神世界的消失,意味着人在所有事物都是短暂易逝的世界中孤独、迷茫、无依无靠。近代以来,人通过反对神权确立了自己的主体地位,通过现代科学、现代工业证明了自己的主体能力。对于马克思而言,要想真正克服现代社会的虚无主义,正确的出路在于人类的解放。人类必须将对虚无主义的抵制同对资本逻辑的抵制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人类的解放、抵制资本逻辑和抵制虚无主义是同一个过程。
虚无主义产生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过程中,是对传统的拒斥和遗忘。对于正在不断实现现代化、不断实现社转型的中国而言,虚无主义是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虚无主义不仅是一个单纯理论,它也植根于中国现在正在展开的现代化运动”[8]。对于中国而言,“虚无主义”并非近几年才突然兴起的时髦词语。事实上,虚无主义一词进入人们的视野已然有相当长的时间。自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由于外力因素经历着持续的动荡,在寻求救亡图存之际,各种思潮纷纷涌入国内,虚无主义便是其中之一。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西方各种思潮再次如商品般进入我国,而虚无主义则是其中最不容忽视的一种不思潮。
从当前我国的现实来看,虚无主义的再次滋生及蔓延有着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作为现代化过程中的后发国家,我国的社会转型真正开始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在不断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是我们在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对传统价值观的不断质疑和否定。虚无主义在此过程中寻找到它的天然土壤,即对过去的遗忘,对传统的拒斥。另一方面,近些年来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和平崛起深感不安,一时间,“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等言论甚嚣尘上。他们借助各种新闻媒体摇唇鼓舌,大肆渲染危险期分,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向我国输出虚无主义,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历史虚无主义,恶搞英雄人物、深挖领袖人物私生活、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来曲解历史,甚至将马克思主义指认为虚无主义等等,所有这些行为,其背后的动机在于借助历史虚无主义来试图颠覆国家政权,就这一点而言,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政治事件,而非简单的学理思潮。
综上所述,现代化为我们带来丰富性、多样性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人理想信念的丧失、极端利己主义的盛行以及全民“娱乐至死”的悲哀,这些状况的存在都脱离不开虚无主义的影响,因此,面对当前的虚无主义,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构建一种新型的共同体生活方式,力求实现传统生活方式、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而非单纯地去拒斥、遗忘过去。同时,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些言论及做法应当保持高度的警惕。
[1] 杨丽婷·“虚无主义”及其争辩:一种思想性的梳理[J].现代哲学,2012(3):9.
[2] (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下卷)[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69-670.
[3]邹诗鹏·空间转向与虚无主义[J].现代哲学,2012( 3):1.
[4]刘森林·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一个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3):30.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7]邹诗鹏·现代性的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课题——马克思学说与西方现当代有关话语的界分[J].天津社会科学,2009(3):7.
[8]邓先珍、郭奕鹏·“虚无主义、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会议综述[J].现代哲学,2009(1):133.
(责任编辑:李昌礼)
The Tension of Negative Spirit :The Connotation of Nihilism and its Influence
Han Jinqi
(Marxism Schoo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Zhejiang,China)
As an important trend of thought today, nihilism has its special connotation. As far as nihilism’s origin is concerned, it is the rejection to Transcendentalism and Non-positivism.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society’s establishment, nihilism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brought many problems. The extreme tendency of nihilism would lead to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and the loss of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We should keep clear cognition on nihilism when we China enter into modern society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nihilism,modernity,tradition,authority,alienation
2016-07-10
韩金起(1984~),男,山东临沂人,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B516
A
1673-9507(2016)05-00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