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戏曲与民族声乐融合看高师声乐教学创新

2016-03-18 18:53:48陆宗武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声乐戏曲民族

陆宗武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系,广西崇左532200)

由戏曲与民族声乐融合看高师声乐教学创新

陆宗武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系,广西崇左532200)

传统戏曲是现代民族声乐的源头,现代民族声乐是传统戏曲的升华,两者互为映衬,相互支撑,存在着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现代民族声乐应借鉴和吸收戏曲精华,使戏曲与现代民族声乐理论相融合。当前高师民族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就是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融合问题。正确看待戏曲对高师声乐的作用,找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让民族声乐理论根植戏曲,加强传统声乐与现代声乐的融合,是推进高师现代声乐教学多元化改革的最佳途径。

戏曲;民族声乐;声乐教学

民族声乐是以民族歌唱方法为主体,结合地方民族语言,通过借鉴并吸收西洋歌唱技巧的科学理论,用于表达思想感情、塑造音乐形象的歌唱艺术,其包括传统的戏曲、曲艺和民间歌唱。声乐艺术就是把语言融进音乐旋律线条进行科学的发声技巧处理后使其协和、悦耳动听,以致达到人们需要传递思想感情和听觉审美需求的效果。现代民族声乐讲究情、声、字、腔融为一体,其中,戏曲和原生态民歌中的“民族内涵”是贯穿整个音乐思想感情的载体。高师民族声乐课程是为培养师资人才而设置,课程技巧内容兼顾“西洋”与“民族”唱法两部分,通过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来实现。高师声乐教学活动体现合理性和以素质教育为本,除了需要科学的教学活动之外,还要看课程的“民族”内容实施效果。因为戏曲和原生态民歌等传统民族音乐对培养师资的知识结构影响较大。戏曲是传统民族音乐的核心内容,因为受影视和通讯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影响,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了改变,戏曲音乐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应该有詹前性和预见性,把戏曲作为声乐教学主要内容之一,采取“兼容并包”的教学模式,使戏曲与民族声乐同时得到发展。利用戏曲固有的民族情怀实施声乐技能教学,是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的最佳机遇,从而使戏曲在自身发展之路搭上了“与时俱进”的列车。民族声乐艺术既涵盖西方科学的发声技巧,又兼顾包括戏曲和山歌的特点,被誉为“中国式的美声”唱法。戏曲通过运用西方科学技能的锤炼之后,具备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民族声乐蜕变后成为戏曲的“后裔”。学生通过掌握这些戏曲艺术内涵,“民族情怀”也自然地扎根在他们的心灵。戏曲是“唱、念、坐、打”综合表演艺术形式,其“唱腔”和“念白”是音乐化的语言或歌唱性的语言,“做、打”是戏曲声乐艺术表演的外在组成部分,与高师声乐课程的发声技巧训练和艺术文化素质培养息息相关。声乐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戏曲参与下完成,由戏曲带来的“民族情怀”伴随着整个教学体系,能激进学生在演绎民族艺术歌曲时真正做到“声情并茂”。高师声乐教学开发戏曲与民族声乐相通相融技能,是民族声乐求存、求变、求发展的需要,促进高师民族声乐教学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拓宽知识面和改善知识结构。戏曲丰富的声乐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是声乐课程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高师民族声乐教学注重戏曲的应用,是培养基本素养师资人才需要,反之,高师民族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促进戏曲与民族声乐的融合。

一、戏曲与民族声乐概述

从艺术角度来看,戏曲与民族声乐主要属于传统单一与现代综合的艺术范畴,两者又是互为映衬、相互支撑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生产生活习惯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戏曲艺术与现代人们审美需求几近脱节,戏曲音乐慢慢脱离公众的视野,而民族声乐似乎撇开戏曲的技术支撑关系后,在民族艺术舞台上独占鳌头。戏曲走入低谷,主要是民族戏曲理论研究水平至今徘徊不前,戏曲基础理论研究缺乏丰富多元的思想积淀。戏曲与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仅仅停留在一些经验之谈,这也造成民族声乐与“民族”逐步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戏曲是中国传统音乐群体中独具一格的声乐艺术,堪称中国传统四大类音乐的“民间音乐”之首,其包括文学、美术、舞蹈等多种元素形成的一门传统艺术。戏曲根植于民间,京剧、越剧以及豫剧被官方与戏迷朋友们成为“中国戏曲三鼎甲”。每个地区的戏曲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观众群体,有时候,远离家乡的人们甚至会把听戏、看民族戏曲当成一种思念家乡的表现[1]23-24。民族声乐不同于民歌、说唱以及戏曲的演唱,它是在继承并发扬这几种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欧美国家的美声唱法优点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以及艺术性的歌唱艺术。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而语言是影响声乐风格的重要因素,它会受到语音、语境以及词汇、词义等各种关系的制约。而中国戏曲就是这些因素的制约主要条件,它是各个民族的不同的语言特点的一种升华,民族声乐融入戏曲元素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声乐风格。而各民族鲜明的语言特色与戏曲唱腔结合,才能突出音色明亮、声音悦耳、字正腔圆以及中国味浓郁的民族声乐风格。

二、高师声乐教学与戏曲的互补性

声乐教学所包含基本课程内容和教学进程是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课程内容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高师声乐课程是师范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教育指导思想活动,是为社会培养音乐师资为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戏曲音乐既是一门古典音乐艺术,又是一部题材广泛的民俗民风史诗。声乐课程的内容结构、教学要求等问题都涉及戏曲,有利于培养技术全面的声乐人才。师范专业人才要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就是为将来音乐基础教育以及传承民族音乐服务,声乐课程内容必须涵盖戏曲音乐,教学模式才会符合音乐教育前沿的新理念。但是,许多院校声乐教学的“知识面”并未包括戏曲传统民族音乐的基本技能,属于教学内容残缺。声乐教学应该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而不是单纯地培养“歌唱家”,否则就会偏离教育培养目标。高师声乐课程合理安排戏曲演唱技能训练,不但体现其学术性价值的实际意义,还可以改变“西方中心”垄断高师声乐教学的格局。声乐教学立足于戏曲民族音乐,是本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精神,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提高自身音乐文化素养为目的,为学生进行知识链接、发展和知识迁徙创造有利条件。高师学生今后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这个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戏曲是音乐教育灌输民族思想和民族意识必要途径,通过声乐教学来完成戏曲文化创新、传播,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思想,构建符合当代文化特征的现代文化社会,从而使学生将来成为担当民族文化凝聚力的主力军。

(一)戏曲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高师声乐课程内容大多集中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曲选集》(中外)六册教材中,这些作品是当代高校声乐教材里的优秀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段,其中还有不少是西方古典、浪漫主义时代的经典代表作。但这些声乐作品往往停留在现代“民族、美声”范围,国内许多优秀的戏曲声乐作品没有进入教材。中国戏曲可以说浩如烟海,内容、形式多样,把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融入高师声乐教学中,作为高校声乐教学歌曲内容、声乐发声技巧、润腔手法的一部分,并成为声乐教育目标及价值的内容之一,才能把戏曲艺术的生命力与传统民族音乐的灵魂深深地扎根在师范生的心里,使他们把传播民族戏曲艺术的重任担当起来。声乐课程是师范院校学生必修课,声乐学习所涉及的内容、学习方法以及教师对他们所使用的教学方式,都会影响到学生今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具有什么样的教学水平、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开展素质教育。因此,把传统戏曲与声乐的演唱形式、发声方法、润腔技巧、舞台表现手段等应用于高师声乐教学,不但为高师声乐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还为戏曲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找到新的途径。

(二)戏曲促进民族声乐教学发展

学生熟知戏曲音乐,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特点和艺术内涵,辅助他们掌握声乐素材之来源、旋律发展手法、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相关理论知识。譬如戏曲“曲牌体”和“板腔体”音乐结构体式,是构成民族声乐风格特点的要素之一。学生通过了解戏曲知识,就会加深对民族声乐的曲式结构形式和演唱理论知识的了解,进而充实学生演唱民族声乐应该具备的民族情结和文化底蕴。正如学生要演绎具有广西民族特点的声乐作品,有必要学习包括桂剧、壮剧在内的广西民族民间音乐的源流、形态结构、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桂剧《刘三姐》是涵盖广西戏曲音乐的信息,是桂剧音乐的本质特征,其润腔技巧是演唱广西现代民族声乐必备条件;壮剧的归韵是组成广西民族声乐地方特色之一,壮剧也是代表八桂大地传统音乐的流变与发展,其与当地山歌的润腔技巧紧密联系。民族声乐教学只有注重借鉴戏曲,学生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才能做到从情感上达到上下贯穿,从风格上做到首尾相连,直至可以完美表达。民族声乐教学通过借鉴戏曲的美学价值,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民族声乐认知、反思和评价。戏曲与民族声乐在发声技巧、题材内容、演绎形式等方面有共性,高师声乐教学实现民族声乐与戏曲兼容并包,既能加强戏曲通识教育,又能提高民族声乐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

三、戏曲对高师声乐教学的影响

声乐作为综合性的艺术,是运用艺术化的语言与科学化的嗓音来表现美和创造美,而声乐教学目的是培养需要演唱技能乃至塑造人格过程。声乐教学通过教学设计、内容、方法、实现目标等系列方案的实施,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提升艺术修养。戏曲由于受到网络、电视等现代科技媒体的影响,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高校通过教学手段促使戏曲与民族声乐相互渗透,互为共生,是拯救和传承戏曲文化的最佳手段。戏曲纳入高师声乐教学是“小文化圈”融进“大文化圈”的必然趋势。高校的声乐教育和社会传播媒体的舆论导向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2]55-56,应该加大戏曲、民族声乐在声乐教学中所占比例,对声乐课程应该重新设计,及时补充相关教学设施,同时和社会中广大的媒体和群众进行交流,确保声乐教学的实际效果;其次,学校媒体要适当控制宣传的导向,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及方式来引导学生的审美品位。戏曲可实现声乐教学多元化,能使声乐教学团队多样性,是美声、民族彼此连接的纽带。戏曲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内涵精湛,流派精彩纷呈,这些艺术内涵与现代民族声乐进行优势互补,既可以提升戏曲的舞台艺术价值和自身音乐素材的表现空间,又可以将戏曲音乐纳入多样性生态环境的保护范围。

一方面,当代高师民族声乐教学由于借鉴和吸收西方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片面的模仿西方演唱技能,导致了民族特色和人文精神逐渐丧失,且在民族声乐借鉴和引用的过程中,西方美声的精神实质和音乐文化内涵没有在民族声乐得到应有的体现。由于民族声乐教学只是靠单一地学习与模仿,民族声乐缺少传统戏曲唱法的演唱技巧以及“手、眼、身、法、步”等深厚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常常会出现歌唱发声学院化和唱法雷同的缺点。在声乐艺术中,“千人一声”这种现象有很多,这也是声乐艺术“个性”中的“共性”,无可厚非,不同的声乐艺术表示不同的生活,也表达出不同的文化色彩以及不同的审美观念,不能够用简单的评判标准去评价声乐艺术[3]72-74。民族声乐教学必须注意人们审美取向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要做到灵活变通。这就要求高校要理清声乐教育教学的思路,分辨清楚声乐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接纳戏曲基础上,使声乐教育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而不是为了使民族声乐保留民族传统风格而回到原生态的自然唱法。戏曲对民族声乐教学,不是简单地把借鉴西方科学的演唱技巧与传统戏曲叠加在一起,而是追求西方声乐与传统戏曲艺术本质目的获得更加丰富的民族文化灵魂。走“中西合璧”形式表现传统声乐艺术,才能引领民族声乐向清明高远的方向发展。声乐教学要把传统和现代音乐有机融合,就要通过对戏曲、山歌等各种不同音乐元素整合、优化和再创造。学生学习民族声乐,就要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构成元素,一定程度上认识各种文化形态中人们的生活情形,拓展对不同音乐的不同听觉体验,尊重音乐文化间的不同。高师声乐教学只有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他们接触戏曲之类的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机会,现代民族声乐教学才能保持民族音乐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高师民族声乐教学创新举措

(一)加强传统与现代声乐的融合

高师声乐教学是以培养未来音乐师资为主要目的,这一师资队伍是今后推进扎实基础教育的原动力,现阶段声乐教学内容和导向决定今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引领下一代对现代与传统音乐审美取向、文化历史底蕴的接纳。戏曲是传统声乐,是华夏土生土长的原生音乐,被誉为中国传统声乐精华。高师声乐教学能够促进戏曲与现代民族声乐融合,戏曲会通过教学手段演变成一种新的适应现代社会文化需要的艺术载体。戏曲对于出字、归韵、收声、十三辙要求仔细规范,这些技术应用于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会使当代声乐艺术在大学校园里润物细无声地传承着民族文化。要使学生明白传统戏曲与现代歌唱的真谛,就得教会学生用最真诚的声音表达出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真实生活,把歌唱过程中感情的表达视为身体和心灵共同参与的过程中[4]36-37。传统戏曲技巧应用于民族声乐演唱,就要依据台词的主要内容以及音乐节奏、旋律的特征,在展开主题和音乐旋律时,引用戏曲技巧,将生动、朴实的语言揉合到优美的音乐旋律中,表现出当代民族歌曲中崇高的精神境界,让听众由衷地为之感动或者受到鼓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的变化,都是在特定的民族生活方式,受到地域的影响而产生的,不同地区的戏曲风格特点也是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演唱现代创作的歌曲有地方戏曲特色也是一种最直白地表达现代生活感受的过程。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深入体味生活,把握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举手投足间都洋溢着中华民族艺术文化,才能把戏曲的韵味和风格融入现代民族声乐。例如引导学生演唱艺术歌曲《烟雨桂林》(曾宪瑞词,刘诗召曲),必须考虑该歌曲音乐素材来自于广西,演唱时融入桂北地域传统的“桂剧”唱腔,印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演唱风格特征,将歌曲推向现代与传统交融秉承的完美境界。高校声乐教学中主要的是要建立起学生对传统戏曲音乐与现代音乐感情之间自然的联系,接纳传统艺术并调整歌唱方法,充分掌握各个民族声乐歌唱技巧。只有现代声乐艺术结合传统技能,才会具备掌握各种民族声乐的能力,形成独特的歌唱风格[5]158-159。因此,加强戏曲与现代民族声乐融合,声乐教学才能把传统民族音乐植入现代民族艺术,这是尊重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高师声乐教学完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技巧的必需举措。

(二)正确看待戏曲对高师声乐的作用

高师民族声乐教育主要是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而设置,具有较强的师范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师范生学习声乐的意义在于学以致用,他们学到的知识目标是为今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声乐教学注重戏曲音乐,是因为戏曲是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源泉,离开了源头,声乐艺术的本质就会发生变化[6]5-9。如著名歌剧《白毛女》,在音乐上吸收和借鉴河北、山西等地方戏曲的风格,并融入西洋歌剧,才综合成为一部不朽的歌剧,因此,戏曲元素对民族声乐的作用不容忽视。戏曲音乐如何进入高师民族声乐课堂呢?首先,声乐教育者要学习并具备对戏曲声乐的基本了解;其次,有规划地把民间戏曲艺人请到教学课堂中,为学生传授原始的戏曲唱腔;最后,把民间经典的戏曲声乐作品作为主修声乐专业学生的必唱曲目,定期开展具有传统戏曲色彩的民族声乐比赛、音乐会等,并将民间戏曲采风作为师范专业学生辅助课程。通过这几种方法提高戏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更加热爱民族声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7]79-81。

(三)民族声乐理论根植戏曲

声乐理论是指导学生掌握并应用于演唱实践活动的知识,涉及美学、心理学、生理学和物理学等专业知识。声乐理论课是师范生现阶段要完成“声乐学习”和今后“声乐教学”理论依据,其相关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民族音乐概论等。戏曲在中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唱腔理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厚的专业知识,戏曲特征、本质凝练与归纳日趋成熟。学者们加强从戏曲的语言风格、发声、归韵、润腔技巧、表演形式以及音乐旋律风格等,进行全面的整理与归纳,最后形成规范化、系统化、条理化之后上升为现代声乐教学的理论依据。在声乐理论学习过程中,把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戏曲唱腔进行理论方面的整合,可以形成高度概括的现代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教师选用当地的戏曲唱腔作为教学手段之一,尝试戏曲与民族跨界演唱,实现一首歌曲利用多种风格演绎,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完善,戏曲就会渗透到现代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中。在演唱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挖掘演唱者的戏曲艺术特质,注重通过戏曲唱腔培养学生的“个性”风格,尝试利用民族声乐理论知识突破当前单一的歌唱方式,以取得更好的发展[8]23-25,也是戏曲理论完善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实践形式。

声乐教学除了要结合戏曲作为声乐理论依据指导教学以外,还要在实践过程中敢于突破,大胆尝试戏曲理论应用于各种声乐艺术的演唱,走理论与实践将结合道路,在理论指导实践与实践检验理论的循环变化中谋求突破与发展。首先,在语言风格方面,可以选用多种方言来演唱创作歌剧、民歌、戏曲等,让民族声乐艺术带有浓浓的特有的地方文化气息;其次,在曲调风格方面,试着用旧的曲调唱出新的面貌,将古老的戏曲曲调不断地加入到现代的声乐作品中,进行二度创作;最后,在演唱风格方面,摈弃单一的演唱方式、固定的音色,敢于运用各种戏曲发声技术演唱不同类型的民族艺术歌曲。[9]此外,还要把传统的民歌、戏曲和曲艺等音乐理论加以比较和提炼,最后融合到现代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中。民族声乐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把最动听、悦耳的声乐传播给听众,戏曲融合于民族声乐,可以使听众找到声乐的“灵魂”,感受到心灵归宿的“乐园”。戏曲扎根于高师民族声乐教学是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最佳选择。

结语

民族声乐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更是学生的民族价值观、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教师要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民族声乐知识。戏曲与民族声乐的融合是实现开发民族化、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声乐课程,培养基础音乐师资人才的基本途径。对民族声乐制定合理科学的“教”与“学”,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1]王江奇,李柏松.在声乐教学中感觉的运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2).

[2]高静.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文化精神的渗透[J].音乐探索,2006(04).

[3]李道琳.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民族化问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4]罗亚.论高师声乐教学[J].艺术广角,2003(03).

[5]陈伟贤.高师声乐教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J].艺术教育,2007(08).

[6]李礼.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J].理论界.2007,(01).

[7]樊凤龙.试论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J].前沿,2008 (06).

[8]聂建华.现代教育环境下的声乐教学[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02).

[9]糜若如.如歌岁月.声乐教学与实践[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6).

责任编辑:李凡生

Teaching Innovation of Vocal Music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Opera and National Vocal Music

LU Zong-wu
(Department of Music and Danc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uangxi Chongzuo,532200)

The traditional opera is the source of the modern national vocal music,which is the sublimation of traditional opera. Thes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mutually support each other,there is a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unity and opposite.Modern national vocal music should learn and absorb the essence of drama,combining its theories with opera's.The current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i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tegration between these two.The best way to improve its multi-reform is to correctly view the role of Opera in vocal music,to identify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both,to root national vocal music theory in opera's,and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vocal music.

opera,national vocal music,vocal music teaching

G642

A

1674-8891(2016)03-0134-04

2016-04-15

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转型本科高校声乐教学融合地方民族特色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GA374)阶段性研究成果。

陆宗武(1973-),男,壮族,广西马山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系讲师,研究方向:声乐研究与教学。

猜你喜欢
声乐戏曲民族
我们的民族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41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