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杰
(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蒙自661199)
基于语料库的汉英会议口译中范化现象探讨
彭杰
(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蒙自661199)
在汉英会议口译过程中,范化确实逐渐在成为一种倾向。在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对汉英会议口译中的汉语文本的典型特点以及英译文本的典型特点,还包括对口译语料的副语言特征进行分析,更加确认了范化现象的存在。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英汉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规范对于译者的影响。但是,范化处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的,译者在对待源语的典型文本特征时,就不会出现范化。
语料库;汉英会议口译;范化现象
在语料库的基础上,对翻译的共性进行研究距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并且有学者提出了翻译共性的三种假设,即显化、简化和范化。如今,很多学者都在显化和简化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对于这两种翻译共性的假设了解得比较清楚,而相对于显化和简化,在范化假设上并没有太多的文献材料可供参考。笔者基于语料库的基础上,对汉英会议口译中的范化现象进行探讨。
范化的另两种说法为常规化或者保守化。按学者Baker的说法,范化就是翻译文本“遵从甚至过分夸大目的语典型性用法或特征的做法”[1]144-150。可以简单理解为:在目的语中,如果译文文本中包含的典型的保守性使用方法较之原创文本中所包含的多的话,就称之为范化现象。目前,对于范化现象的假设,观点不一,既有支持的一方,也有存在质疑的一方。Malmkjar在对丹麦语小说的研究中发现,其多种英文译本中,若是原文中的搭配较为异常,则在译文中出现的却是目的语中较为规范的搭配[2]27-28。这种现象并不罕见,Kenny研究也发现当原创文本中出现较为罕见的词汇时,在翻译时,规范化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情况并不会出现在翻译原创文本的作者的特有形式中[3]193-205。范化现象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将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原创文本译成规范的句子、将不完整的语句在翻译时补充完整,或者删除一些累赘的东西、对原创文本中的错误进行修正等。
有一些学者对英汉口译中的范化现象进行研究,其中存在支持者,也不乏质疑者。胡显耀[4]214-220通过对汉译小说的研究发现,汉语译本中使用口语化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与”字的使用较正式的“跟”字的使用普遍很多,这明显是一种范化现象;柯飞[5]1-5对于汉语中的特殊句式的研究比较多,通过研究发现,翻译文本中“把”字句的使用较原创文本中多,这也说明了英汉互译中的范化现象的存在。同时,也有对范化现象保持质疑态度的,肖忠华[6]通过研究发现,汉译文本中“被”字句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原创文本中,基于此项研究成果,他对于汉英互译中的范化现象持不予承认的观点。因此,基于各界学者的不同观点,笔者试图从语料库入手,来对汉英会议口译中的范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汉英会议口语语料库,英文缩写为CECIC,目前最新版本为3.0版本,所包含三个子库,即汉英会议口译子库,简称A库,英语原创语料子库,简称B库,政府工作报告子库,简称C库。A库主要收录了1989-2011年来国务院总理以及相关的部委负责人在记者会上回答记者问题的汉语原文和英译资料;B库主要收录了1989-2011年来美国总统或国务院发言人在联邦政府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的英语原文;C库主要收录了1992-2010年间中国政府的工作包裹内容以及英译资料[7]3-10。笔者从A库和B库入手,对汉英会议口译中的范化现象进行探讨。
(一)汉语典型文本特征的英译及范化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汉英语言之间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在词汇、语法等方面各自有着不同的语言特征。因此,对于翻译人员来说,在将汉语口语译成英文文本的过程中,很多取舍需要自己决定。在汉语中存在着很多的典型性的文本特征,如汉语成语、数字缩略语等,这些内容是否翻译,需要译者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取舍。而译者对这些情况的处理,对于研究汉英会议口译中的范化现象有着重要的帮助。
1.汉语成语的英译及范化
成语是一种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体现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种固定的汉语用法,包含了我国的文化内涵和寓意特点。对于汉语中成语的处理,译者往往采取多种方法,这主要是由于汉英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各地区不同的民族特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汉语成语有其固定的模式,一般为四字,虽然短小,但往往意义深刻,因此在翻译时,英译文本很难做到与原文在形式上保持一致,如保留其四字的形式,或者维持其动宾结构等。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汉语中成语的英译在口译中可以表现为四种情况:(1)汉语中的典型文本特征,译者在进行口译时对这些典型特征进行了保留,未做任何英语形式上的改动,这种现象称为零范化;(2)汉语中的典型性文本特征,译者在进行口译时,采用英语的表达习惯对其在词汇、语法等方面做了改动,这种现象就是做了范化处理;(3)译者在口译时出现了省略或者漏译的情况,比如当汉语成语所表示的意思和其他语句的意思重复时;(4)当英语中存在和汉语成语在语义上相似的表达时,译者可以采用英语的表达,这种情况不归属于以上三种中的任何一种。以下举例说明。
例1李:我们必须“同舟共济”,而不是互相孤立。
Li:We Should stick together like passengers in the same boat,rather than crowd each other out.
例2张:此种“雪上加霜”的表现是非常不道德的。
Zhang:This move is adding salt to injury and it is immoral.
例3去年9月亚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众所周知”的。
in hosting the 11th Asian Games.
例1中对于汉语成语的英译较好地保留了其语言特征,是一种零范化的表现;例2中对于“雪上加霜”的翻译,是采用英语中的习惯表达方式,代替了汉语原来的典型特征,是一种范化的现象;而例3中英汉两者在表达上存在相似的情况,故不属于以上两者中的任何一类。
2.汉语数字缩略语的英译与范化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很容易被身边大量的信息所包围,因此,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人们倾向于选择较为简单的表达方式,这就出现了缩略语的汉语形式,它作为一种更加方便快捷的表达方式,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数字缩略语就是一种汉语缩略的形式,但是在英语中,缩略语的使用并不常见。汉语中的数字缩略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几个并列词用数字来概括其多少,后面再加上一个能够表达并列词属性的字,如五谷、四季等;二是将相同的字素按照字数来进行概括,再将字素放在字数之后,如“三个代表”等。以下进行举例说明。
例4我在1997年时提出来的“一个确保,两个到位,三项改革”,在三年来已经大致完成。
What I said in my first press conference“one must,two completions and three reforms”,all the tasks have been basically completed over the past three years.
在上述例子中,英译中保留了汉语中数字缩略语的表达形式,并没有进行范化处理,是一种零范化现象。由此可见,译者在对汉语中的数字缩略语进行处理时,并不会一味地采取范化的做法。
3.副语言特征与范化
汉英会议口译语料库对于语料的转写遵从基本的真实性原则,即对语料中的副语言特征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采用最自然的表达方法,即使对于出现错误的语言或者语法不规范的现象,也不会加以纠正,而是原样转写。如一些常见的副语言特征包括停顿、修正、重复、言语打断等。通过现有的研究结果发现,汉语的原创文本在停顿上的次数要多于英译文本,而英译文本在修正上的次数则多于汉语原文。而两者在另外两种副语言特征上的差异并不明显。通过研究不难发现,这些副语言特征在两种语言中并不常是互相对应着的,译者在英译过程中,有时会丢掉汉语中的一些副语言特征,而加上一些新的副语言特征,因此就出现了范化的现象。在汉英会议口译中,汉语中的大部分副语言特征都被译者有意无意地删掉,虽然从整体上看,两者在副语言特征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汉英会议口译中,范化现象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英译文本常常会丢掉汉语原创文本中的典型性语言特征或者一些副语言特征。对其原因进行研究不难得出结果,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即英汉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译者对于规范化的期待。
(一)汉英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英语作为印欧体系中的一种语言,和汉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体系,而且两种语言各自的文化渊源也并不相同,这就导致了翻译时常常出现的不对应的现象。从语言所属的历史渊源上来分析,汉语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儒家、道教、佛教等的影响,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英语作为一种西方语言,主要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两者不同的历史文化传承导致了其本质上的差异,尤其是在语义内涵方面,具有显著的不同。另外一方面,汉语中的很多表达形式在英语中并不能得到对应的翻译,比如汉语成语,它作为汉语文化的精髓,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短短四个字就能包含深刻的意义和内涵,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由于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形态变化丰富,无法做到形式上的对应,所以不仅失去了其本身的韵味,而且其典型的特征也不能被保留,译者往往会采取英语中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代替成语所特有的形式,从而出现范化现象。常见的还有汉语中的数字缩略语,人们为了交流的方便快捷,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规整,然后采用简单精练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这就需要用到缩略语,而在英语中,缩略语的表达形式并不常见。因此,在进行英译时,译者也会选择范化处理,即丢掉汉语的原创文本特征,而用英语惯常的形式来表达。综上所述,汉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造成汉英会议口译范化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以及不可消除性,范化现象是英译中较难避免的,它并不是译者主观意识所造成的,而是一种客观存在。译者在无法对汉语中特定的典型文本特征进行准确表达时,在有限的翻译时间内,只能采用这种范化形式,这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一种必然选择。这种范化往往是不可逆的,如果不进行范化处理的话,译者常常不能对汉语进行翻译。
(二)译者受期待规范的影响
范化现象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译者常常会受到期待规范的影响。译者翻译时常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对于规范的期待对译者产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翻译规范可以分为期待规范和操作规范两大类。期待规范是由读者对于翻译作品的期待所形成的。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仅受到自己判断的影响,更多的是要考虑读者对作品的各种要求和期望,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必须在考虑到读者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清楚的向读者传达译文的内容,使其在译文风格、内容等各个方面都尽量满足读者的期待。基于这种情况,译者在进行英译时,往往会将读者对于作品的期待放在重要的考虑位置,并且通过不断地调整来满足读者对于作品的期待。另外,如果是在记者招待会等类似的翻译活动中,由于听众的要求是译者将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尽量清楚完整的传达出去,而对于一些语言形式,语法规范等并不十分在意,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为了使内容通俗易懂,常常会忽视汉语源文本中一些典型的特征或者一些副语言特征,而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进行传达,这也就造成了英译中的范化现象。
和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一原因相比,受期待规范的影响带有较多的主观色彩,即受译者意识的影响。
在汉英会议口译中存在的范化现象且这种范化现象正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译者不仅在翻译汉语中的典型性文本特征时进行范化处理,在其他一些情况下,也会习惯于英语的表达方式。在汉英会议口译中期待规范所造成的范化处理带有较多的主观意识性,而英汉文化的差异则是不可逆转的。
[1]潘峰.基于语料库的汉英会议口译中范化现象研究[J].外国语文,2014(06).
[2]顾楠.基于语料库的“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中范化现象研究[J].语文学刊,2016(03).
[3]张威.近十年来口译语料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2012(02).
[4]胡显耀.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翻译小说词语特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03).
[5]柯飞.汉语“把”字句特点、分布及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
[6]肖忠华.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7]王克非,黄立波.国外双语库研制与应用评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2(06).
责任编辑:李凡生
A Corpus-based Normalization Study on Chinese-English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PENG Ji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onghe University,Yunnan Mengzi,661199)
Normalization in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is currently becoming a trend during the working process.This thesis tends to further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normalization in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on a basis of corpus study by analyzing both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exts and English translations,and at the same time,the para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linguistic data.There are various causes of the appearance of this phenomenon,however,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s of norms on the translator c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primary cause.Nevertheless,normalization does not always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as it may not appear when an interpreter is dealing with the typical feature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text.
corpus,Chinese-English conference interpreting,normalization
G642
A
1674-8891(2016)03-0128-03
2016-04-12
2014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小型开放式口译语料库DIY与实用性验证方法”(编号:2014Y470)。
彭杰(1980-),男,云南屏边人,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口笔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