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课程体系建设

2016-03-18 18:53:48陈伟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基础计算机

陈伟

(淮南联合大学计算机系,安徽淮南232038)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课程体系建设

陈伟

(淮南联合大学计算机系,安徽淮南232038)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直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然而多年来也一直是以通过省计算机一级考试作为考核标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仅仅为通过考级而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工作和生活中的需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建设应在等级考试的基础上,补充一些常用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教学上需要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和适当延长教学时数。

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级考试;课程体系建设

现代社会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基本操作对于每一位现代大学生来说都应该是基本技能。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熟悉计算机操作环境及工作平台,具备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处理日常事务和培养学生必要的信息素养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求学校对计算机的教育也要不断改革和发展。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多年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都是每个高职高专院校几乎所有专业的入门课。在所有入学的新生中有一部分同学基本功很强,几乎大部分的计算机操作都比较熟练;但也有一部分同学用还存在用鼠标操作都不会的情况,汉字的录入能力很差。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在每年秋季新生入学后开设,而新生入学都会有军训和专业教育环节,需要将近四周的时间,然后就是国庆假期,所以该门课程的实际教学周数会减少很多;另外全校一年级的新生人数较多,而专业教师有限,所以该门课程都是合班教学,对教学效果必然有一定的影响。

计算机应用基础现有的教学方式依然是“理论+实践”,即2+2学时,总学时60左右。理论课在课堂上由老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边讲边操作,学生边看教材边听讲;实践是在机房教学,以学生自由练习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理论课基本上收效甚微,老师的讲解操作,学生在上机课时就已经忘记了。所以时间一长,学生不愿意上理论课,旷课、睡觉或者玩手机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上机课也基本以练习省一级考试模拟题为主,操作题数据量小,达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大学扩招之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分成两个学期,第一学期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硬、软件知识,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安全;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第二学期是一门具体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理工科以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为主,文科以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为主。但是扩招之后,大学教育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基础上渐渐停止了第二学期程序设计语言课的教学。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形式

很多公办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学校规定每一位毕业生都要取得省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证书。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老师都是最大限度的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就不停地练习一级考试模拟题。而这些模拟题只是一些软件简单操作的验证,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就能得分,很多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所以一学期下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差,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能灵活运用。但是这样的一种计算机基础考核形式已经延续多年,教师的教学方向也就一直随着等级考试的变化而变化,是完全的应试教育。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四是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1]127-129

既然能力是本位,那计算机基础教学就应该把培养能力放在第一位。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可以说今后的大部分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所以能力运用必定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改变教学方式

把的课堂全部放在实验室。由于实验室机器数量有限,采取分组的形式来安排教学,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人数适量,老师也基本能够兼顾到每一位同学。老师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室,边讲边操作;学生紧随其后主动练习,记忆深刻。对于基本功薄弱的同学,课堂上同学们可以互相帮助和探讨,形成融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二)更新教学内容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现有的教学内容完全以等级考试作为指挥棒,内容浅显、单一。这就需要教师精选或自行编写一套适合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材,本着从现代办公应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编写方式,体现“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如黄林国、康志辉编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就非常合适,这套教材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浅化理论,详细实践。[2]

(三)适当延长教学时数

多数的毕业生反映: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覆盖面不够,教学内容浅显(当然这方面只有学生实际走上工作岗位才真正体会到)。比如基本的图像处理也是工作中经常遇到的,而这一类软件应用的教学只是在计算机专业才进行开设,其实有些大众化的图像处理软件完全可以在全校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开设。这样增加了教学内容必然要求教学时间给予保证。可以考虑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时间延长至大一整个学年。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已经明确要求计算机基础的考级内容为“Windows7+Office2010”作为平台。所以一方面为了适应考级要求,另一方面为了整个课程体系的完善,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内容以“Windows7+Office2010”为主,适当地添加一些计算机基础扩充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一)将“Windows7+Office2010”分成四个学习情境

1.学习情境一: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

项目1:认识计算机。假设同学们需要给自己购置一台计算机,需要了解哪些硬件配置参数?购买后需要安装哪些基本软件?从而引入了计算机硬、软件知识,把专业的名词放在实实在在的电脑上进行讲解和操作,改变课堂上老师抽象的整堂课的文字介绍。

项目2:管理文件。同学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渐渐会发现机器运行速度越来越慢,系统盘的空间越来越小,自己的账户也经常由于学习需要会给其他同学使用,缺乏安全和隐私性。怎么样做好机器的日常维护和环境设置?从而引入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知识,针对问题一一在机器上予以解决。

项目3:学生宿舍局域网的组建及应用。这个项目相对难度大,但很实用。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各系的实验室配置情况进行教学。这里引入的是网路硬件连接、网络设置和网络应用的知识。网络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基本知识和操作是必不可少的。

情境一主要是理论知识,把这些抽象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而且还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2.学习情境二:Word2010使用

这个学习情境主要是实践,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项目,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来学习软件知识。比如自荐书的制作、海报的排版、毕业论文的排版和批量制作成绩单等。

在以往的教学中,其中文字中嵌入图片的知识由于考级中几乎不涉及,所以老师一般都不讲解,而这部分知识通常也都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毕业论文是长文档的排版。需要引入样式、节、页眉和页脚的知识。做好这个项目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和提高文字的排版技术。

3.学习情境三:Excel2010使用

比如学生成绩分析与统计、工资表数据分析、图书销售数据分析等。在这些项目中数据量大是关键,只有大量数据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该软件的功能强大,真正理解和掌握晦涩难懂的函数知识。

4.学习情境四:PowerPoint2010使用

PowerPoint2010在考级中的应用更是浅显,以往的教学也是蜻蜓点水,学生在这方面的基本功非常缺乏。[2]为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设置一些项目来训练学生,如论文答辩稿、电子相册制作、学校或机构简介演示文稿制作。这些项目的学习和制作可以大量应用在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如参加各种比赛、演讲、展板制作等。

(二)计算机基础扩充知识

考虑开设如Photoshop之类的图像处理基本知识。这部分以日常学生会接触到的图片处理知识为主,也以学习情境的方式引入知识点,主要以基本工具的使用作为教学目标,不需要掌握专业的图像知识。对于有些专业比如机电、会计、护理可以考虑开设程序设计语言基础课程。

结语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应该跟上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脚步,与时俱进。在课程建设中要求各位专业教师要以积极态度推进教改,如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研究,也是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3]52-53

在的课程建设中,需要一定的实验设备和场地,所以需要各个专业所在系部支持,学校教学科提供政策支持。由于教学任务重,所以教学周数需要拉长,这也需要全校各专业统一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在不影响省教育厅要求的总课时数的情况下适当调整学时,以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模块化整合课程体系。

[1]沈启坤.探讨面向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建设[J].福建电脑,2014(09).

[2]黄林国,康志辉.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李亚娟.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福建电脑,2014(09).

责任编辑:李凡生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CHEN Wei
(Huainan Union University,Anhui Huainan,232038)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However,over the years,pits assessment standard is always theProvincial Computer Test Band 1.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puters,learning basic computer courses just to pass Grading far fails to meet students’demands of work and lif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measures to build on the course from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manner and time.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grading test,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G642

A

1674-8891(2016)03-0041-03

2015-10-12

2011年安徽省淮南联合大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编号:00881109)。

陈伟(1973—),女,安徽六安人,淮南联合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基础计算机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34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2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40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