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浦秦夏
2015年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
而在“创新创业”愈来愈受到大众的关注的同时,“互联网思维”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很多高校开始思考如何把互联网思维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并以此作为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
2007年,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率先提出:“以一个互联网人的角度去看传统产业,会发现太多的事情可以做。”他预言,“未来不会再有专门的互联网公司,所有的公司都要用互联网做生意”。2011年他正式提出“互联网思维”概念。他说,“企业家们今后要有互联网思维,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的思维方式要逐渐从互联网的角度去想问题”。2013年11月3日,新闻联播发布了专题报道:互联网思维带来了什么,让这个词汇开始走红。2014年8月,习近平主席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2015年12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又在浙江省乌镇召开了。互联网思维在各行业发展中的影响逐渐加深。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共识。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不同,孕育出了互联网思维的一些重大特点:如用户需求至上、追求用户信任、树立服务意识等。如李彦宏所说,互联网思维,其实就是用互联网的模式来思考并且解决问题,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不断发展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全面审视、系统化的一种思考方式。
社会、高校都在鼓励和提倡大学生创业,但是近几年,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人数并没有明显增长。在教育和引导实践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创业者都深刻体会到,对于初露头角的大学生来说创业并非易事。
1.互联网思维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这里所谓的新思维,是指例如“跳跃式思维”“逆反式思维”“效率质量思维”等一些紧扣时代的创新思维,是必须以事实为前提,以可操作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大学生因其年龄和社会阅历,所产生的创业想法多数是传统形式的。传统形式的创业项目虽然并非无法盈利,但是缺乏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创新思维,可以使创业者们产生更多的创业想法,看得更高更远。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树立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
2.互联网思维引领学生开拓赢得更广阔发展空间。当前的大学生,可以说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熟知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也切身体会到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看到了传统行业和产业深受其冲击的现实现象。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人们的创业想法和实践也越来越依托于互联网。互联网思维,不仅让创业者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更可以通过网络,拓展创业的途径和拓宽发展的空间。
3.互联网思维激发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除了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还有大众所熟悉的马云、马化腾、雷军等互联网企业经营、营销成功人士,可以说互联网思维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否是互联网技术的高手,这点无法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很清楚如何利用互联网追求企业的最大效益。因此要倡导养成互联网思维,最重要、最核心的用意就在于倡导各领域都要学会利用互联网。从“应用”到“利用”,是大学生们融合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创业的形式上的重要转变。利用了互联网,才能真正追赶上当前时代大潮流,紧跟时代步伐。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教育的整合,基本内涵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培养,本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还不能准确地定位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忽视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者开拓能力、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建立系统的体系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还没有真正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对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规格、创新能力等界定不明确,也就谈不上制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更谈不上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有一项高职学生创业目的的调查显示,有31.2%的同学的创业目的是“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选择“赚更多的钱”的占30.3%,选择“解决就业”的占23.3%。可见大多数同学对创业的认识是通过个人创立公司、创办企业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体现个人的价值,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经商。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的是开拓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培养,根本是思维和方法的改变。只要理念正确,创新创业的职业素质提升,成功的开创企业指日可待。就如同在创业的土地里埋下了一颗创业的种子,只要有充足的阳光和雨水,种子早晚会发芽、壮大。如果只是教会学生如何创办企业,就如同移植的小树苗,根基不深,只恐怕经不起风吹雨打,早晚有倒下的一天。
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涉及组织、管理、专业技术、沟通、开拓、创业设计等多方面,不是单一的学科或职业技能传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多是没有实战经验的教师们。管理学生的辅导员不懂专业,而懂专业的一线教师不懂创业,有创业经历的外聘教师又缺乏创新创业品质和思想教育能力。师资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有限,严重影响创新创业的教育质量。
在国外,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已经形成,并且有独立的教学大纲、教材,以及评估标准等。而在我国,仍然是个空缺。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和整个专业合为一体。教学内容上,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很难有序提高。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育是“两张皮”。专业是高职学生的立足之本,学生在校学习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专业课,如果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在专业课的传授过程中渗透、融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流于形式,培养的学生也不具备任何创业的能力。
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据调查,我国大学生中有创业意愿的高达约60%,但是实际真正付诸实践的却仅在2%左右。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和服务系统不够健全,大学生的创业环境还未成熟,没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创业活动也就举步维艰。另外,大学生自发的创业项目有局限,技术性强的创业项目缺乏资金,技术性较低的简单创业形式又不能获得学校的支持,得不到可行性的引导。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体现。
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都要在保留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尤其要在新时代、新技术、新思潮中,获取适合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新动力。被动观望、因循守旧的教育形式终将被淘汰。既然“互联网思维”在各行业发展中的影响逐渐加深,作为职业教育主阵地的高等学校,就应当了解和探索互联网思维的实质和内涵,将其融入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之中,增强教育的实效。
高等学校要顺应时代,围绕地方经济,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特别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抓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全体大学生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纳入总学分中;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和水平,增强课程实际效果;制定弹性学制,可支持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积极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人和有关专家学者等担任大学生创业兼职导师,对有意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进行一对一专门指导;对互联网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主动将其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修改专业人才评价标准,重订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
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学校可以把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以互联网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创业理念、理论、实践三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创业精神、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三个模块。首先在全体学生中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领航者创业实训”等课程,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让学生产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创业意愿进行遴选并分类指导,真正从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学生的真实诉求出发,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进一步夯实其理论知识、激发其创业激情。例如,可以增开“网店运营与管理”“网上经营实务”“网络创业营销实务”等互联网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为下一步创业实战奠定基础。
继续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实习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辟专门场所等。落实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扶持鼓励大学生开设网店等各种创新创业形态。当前,很多学校的创业指导依旧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要注重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多种载体,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
1.以竞赛为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各类竞赛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高校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性的“挑战杯”竞赛、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创业大赛,让学生置身创业实战场景,从而提升创新意识,激发创业活力,为创业实践奠定基础。
2.以社团(工作室)为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例如成立创业协会,成立专业工作室,开展创业论坛、创业沙龙等活动。
3.利用校企合作的载体。创建大学生校外创业实践基地,与合作企业深度融合,全面合作,帮助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也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学校要积极响应政策,采取切实举措。
1.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指导机构。对创业学生提供法律、税务、工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进行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创业服务,保证政策咨询、融资服务、减免税收、工商登记等各项优惠政策到位。
2.要配备互创新创业导师,进行全程指导、持续帮扶。鼓励学生在创业导师指导下,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体验创业全过程。
3.要成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学校要有资金启动和扶持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创业研究及科技成果的转化等。要广泛吸引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金融机构等多渠道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总之,各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互联网创新创业保障机制,为处于网络创业初期的大学生提供各项扶持和保障。
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瓶颈在于教师的能力和热情。师资的水平,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专业知识、通识知识、创业知识与网络技术等之间的深度融合,高校首先要培养一支具备时代特征、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批既了解产业流程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依托大学的教学科研功能,建立相关基金,实施有力的鼓励机制,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总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与时俱进,用最新的互联网思维武装自己,树立用户至上及服务持续化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不断的实践,探索创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