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策略探析

2016-03-18 18:08:33王志强
广东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办学实训院校

王志强



一流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策略探析

王志强

建设一流高等职业院校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要策略是紧密围绕“提升办学质量,打造一流院校”这一核心任务,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坚持人才培养为中心,完善评价体系,优化专业结构,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引育高端人才队伍,推动信息化建设,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国内外院校合作等。

一流;高等职业院校;策略

一流高等职业院校是指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发展实际为基础,在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等方面中起先导性和战略性基础的高等职业院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建设一大批具有区域、国家乃至国际影响力的一流高等职业院校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推进一流高等职业学院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紧密围绕“提升办学质量,打造一流院校”这一核心任务,以推动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坚持内涵发展,坚持创新强校,坚持开放办学, 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和国际化等领域全面推进。

一、围绕学校办学特色,确定办学定位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中形成区别于其他学校独特的、优良的、公认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征,办学特色体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形成办学特色,首先要树立特色发展的意识和理念,明确办学目标,并将办学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等各个领域,贯穿于组织机制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环节,坚决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追求升本的错误思想,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引领,不断凝练学校特色。

二、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培养技能型人才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根本使命,将提高教育质量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心任务和根本使命,通过科学评价和政策引导,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

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人才,必须依赖于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因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系统中一个最富于变化、最具活力的子系统,也是构成要素最复杂的子系统。构建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立足于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最前沿,依据学校发展特色,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客观实际和特点,从协同培养、工学结合、选科制、弹性学分制等方面着手。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真正培养出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形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完善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立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全力推进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监控与评价方面,组建课程专家、专业教师、企业专家三方评价人员组成的队伍,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材建设进行评价监控。在教学条件监控与评价方面,监控的重点是校内实验实训条件、校外实训基地、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在师资队伍的监控与评价方面,监控的重点是教学管理队伍、学生管理队伍、教学督导队伍、人才培养质量研究队伍、兼职质量信息员队伍和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在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方面,主要对管理组织的建立及其工作成效、管理队伍素质及其管理水平、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教学计划及其运行、招生管理及生源状况、教学监控及信息反馈等进行评价,其重点是生源情况、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运行管理情况。 在人才质量评价方面。围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环节标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并完善《教学环节检查制度》、《人才培养质量信息交流与反馈制度》等制度,明确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管理、顶岗实习等进行重点监控,形成过程管理严格、绩效考核科学、持续改进明显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

大学职能的发展以学科、专业的发展为基础,其组织结构以学科、专业结构为前提,学科、专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大学的发展水平。专业建设在一流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专业结构优化必须,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合理有序、协调适应、对外开放”的原则,根据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发展要求,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类型特点,按照优先发展紧缺学科,保持传统优势学科,打造特色学科,扶持新兴学科,改造提升落后学科的思路,积极谋篇布局,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类专业结构体系。

五、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培养社会服务能力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职业教育需求出发,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举办方主导、理事会参与、‘校政行企社’互动”的新管理模式。通过成立“校政行企社合作办学理事会”,将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和学校有机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院行业办学优势和特色,形成互利多赢的“校政行企社”合作新局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优化专业建设环境,促进学院的改革与发展。面向区域创新驱动需要,协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内容。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实训教材、网络资源、考核评价体系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六、引育高端人才队伍,实施分类考核

坚持自主培养和重点引进并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重点专业为依托,围绕专业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完善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和绩效考评办法,改善队伍结构,建设一支教学改革意识浓,职业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专兼结合、具有“双师”素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全面提升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实施教师分类考核和管理。完善各级各类教师的岗位职责,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并实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型、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将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项目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学生测评、教师互评、督导评价、行业企业评价等多方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寻求个人目标与学院目标、个人利益与学院利益的一致性。

七、推动信息化建设,支撑一流院校建设

加强数字化校园基础建设。依托各种信息化技术,提供便捷稳定的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探索下一代互联网ipv6的应用;建设一个稳定、可靠、安全的数据中心,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数据存储环境;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实现一个支持各种智能终端、设施、设备联网的环境,实现教学管理的高度智能化;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数字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建设完成公共学习资源、专业教学资源、社会服务资源、特色资源等4大类优质数字化共享教学资源库。

八、整合各类资源,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成立学院实习实训管理中心,负责全院实习实训场地的管理。整合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以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为核心的具有较强示范性和较大覆盖面的实训资源协同共享中心,构建创新型实训室。在现有的实训基地基础上,实施“增、扩、改”建设计划,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校企共建共享共管的“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为主要建设模式,内外并举,优势互补,构建培养“职业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体系,把实训基地建设成教学中心、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高水平、高效益、现代化”为建设目标,实现实训基地质量的提升,为高水平办学和工学结合人培养模式改革奠定基础。

九、加强院校合作,推进协同创新工作

以重点专业为核心,以“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班”等形式,积极寻求类型相同的应用型本科学院协同培养人才。建立由行业协会、企业专家、高职学校、本科院校教师等组成的协同创新团队,共同制定专本衔接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解决专本衔接教学内容脱节、重复等问题,建立梯次递进、内容衔接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组建专本衔接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团队,进行相应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协同利用各种资源、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术转化工作,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学校水平。

十、加强国际合作,提升院校国际化水平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所普通大学所蕴含的国际性成分要比一个全球运行的跨国公司还要多。这是由高等教育和学术工作的特性决定的。大学的悠久历史表明,知识分子的自足和狭隘足以导致高等教育及其机构的衰败。”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水平,首先需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作用和意义,建设完备的国际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在学生国际化方面,通过积极宣传和设置奖学金等形式,吸引国际留学生来校学习。同时为本校学生提供联合培养、交换生、短期游学等项目,推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技术技能创新人才。在教师国际化方面,建立教师互派互访制度,一方面吸引国际知名院校外籍教师来校工作和访问,同时通过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形式,派教师到国外高校参访、学习和工作,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师交流制度。同时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等平台建设,为学校全方位、多层次国际化交流打下坚实基础。

[1]王志强.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2(2):1-3.

[2]沈健.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理念与实践[J].江苏高教,2011(3):1-4.

[3]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5.

[4]夏鲁惠.学科、专业的发展是大学发展的基础[J].中国高教研究,2006(9):35-36.

[5]皮特·斯科特主编.侯定凯等译.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论与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55.

责任编辑 朱守锂

2016-01-05

王志强(1984-),男,河北邯郸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广东 广州/510035)

本文系2014年广东省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省高校分类建设标准与指导”(粤财教[2014]564号)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广东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G710

A

1005-1422(2016)02-0009-03

猜你喜欢
办学实训院校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