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改革:《决定》的探索与经验*
周兴国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向历史学习,是人类行动趋于理性的基本策略,也是当下人们进行有效实践的基本经验。教育改革,亦如同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一样,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通过对已经发生的教育改革实践的分析与反思,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改革自身的逻辑和规律,更好地以历史为鉴,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1985年,国家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序幕。由此,我国教育开始了建国以来最为重要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朝着深入和综合两个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作为一项历史性改革文献的《决定》进行分析与反思,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改革自身的逻辑,发掘其认识论价值。
从教育改革自身的逻辑出发来并以历史的和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决定》,则我们就会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教育改革的行动是非教育改革的内容这一特定问题上。这一特定问题表现在,一国的宏观教育改革,其统一要求与国家内部地区差异之间会产生冲突,这个冲突关系怎么处理?教育改革的方案、策略和举措,究竟应该单纯从理论之维出发来设计和规划,还是需要从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出来?教育改革的方案设计本身的合理性以及通过改革对此合理性的判断,有可能带来的教育改革本身的偏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决定》不仅对30多年前的那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要解决的问题、改革的具体内容和举措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对通过直接描述的方式,对涉及教育改革自身的三个问题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问答。《决定》指出,“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必须尊重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大政方针必须集中统一,具体办法应该灵活多样,决不可一哄而起,强制推行。改革既要坚决,又要谨慎,注重试验。涉及全局和广大范围的改革措施,要经上级批准。”必须要看到,在已有的有关《决定》的研究文献中,这个有关教育改革自身逻辑的论述,并没有受到研究者应有的关注。表面上看,这个论述只是给出了有关教育改革的推进策略,然而隐含其中的,则是党对教育改革自身逻辑以及人类社会实践逻辑的认识。首先,教育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意味着社会大规模的集体行动,须建立对事实的认识基础之上。其次,人类社会总面临统一与多样的矛盾与冲突,为解决这个矛盾和冲突,《决定》提出“大政方针必须集中统一,具体办法应该灵活多样”的原则要求,在“方针”和“方法”之间作出相应的区分。再次,人类社会大规模行动总面临社会风险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决定》提出“改革既要坚决,又要谨慎,注重试验”的要求,将试验和改革举措的有机地结合。
考察20世纪下半叶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我们很难见到有哪个国家的教育改革,遵循这样一种思路,因而也难以见到有哪个国家的教育改革取得如此的成就。《决定》告诉我们,卓有的教育改革须根据教育改革自身的逻辑和规律提出有关推进策略。通过改革试点,进而全面推广;既有宏观的统一要求,又有微观的灵活机动;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决定》为世界教育改革提供的历史经验,也是《决定》为我国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的启示。
30年过去了,曾经的教育问题通过体制改革得到了解决,新的教育问题则随着教育的发展而显现出来。如何通过解决来解决这些问题,是当下教育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然而不管是怎样的教育问题,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处境仍然是,一个存在地区差异和多样性的庞大规模的教育系统,一个有着多样需求的教育服务领域。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教育改革始终会面临集中统一与灵活多样、一般规律与实际情况、全面推行与先行试点的矛盾与冲突。这个矛盾与冲突是各国教育改革所无法绕过去的难题。教育改革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质的规定性。《决定》有关教育改革实践自身的规范性要求,其中所隐含的有关教育改革的逻辑和质的规定性,是《决定》对人类教育改革规律认识的最可贵的历史财富。30年前所面临的问题与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当然会有很大的不同,因而改革的策略和措施亦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无论采取怎样的改革策略和举措,30多年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改革的路径以及经实践检验是有效的改革经验,仍然可以作为当下及未来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原则。
*收稿日期:2015-11-2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3BZZ060)
作者简介:周兴国(1962-),男,安徽南陵人,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哲学、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等。
DOI:10.14182/j.cnki.j.anu.2016.01.012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6)01-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