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突研究的范式概述与趋势分析

2016-03-18 17:47夏天成武元婧
大庆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宏观冲突

夏天成,武元婧

(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文化冲突研究的范式概述与趋势分析

夏天成,武元婧

(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从范式上来说,文化冲突的研究大致可以分成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两种,宏观研究多蕴含于社会冲突理论之中,体现了文化冲突的结构性与逻辑性,微观研究多蕴含在人类学及心理学领域,体现了文化冲突的对象性和心理倾向,两种范式所侧重的核心问题和研究方式不同,但随着文化冲突带来的社会问题和恐怖活动的日益增多,加之社会环境和文化构成不同,文化冲突的研究往往是两种研究范式的合理结合。

文化冲突;研究范式;文化适应

由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文化冲突在国内外文化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但文化冲突定义本身依然具有较强的争论性和多元性,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学者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同。文化一词可以说是日常用语中最为多义的词汇之一,从抽象层次上讲可以理解为价值观念,从具体层面上可以看成是任何人类的劳动成果,而从文化词源上来说,culture一词,也具有行为“实践”和价值“教化”这两个维度,这种区别具体到文化冲突领域也同样存在,从抽象和具体两个不同的层面对文化冲突加以分析会产生不同的研究模式,一个是更注重价值观念分析的宏观维度,另一个是更注重具体冲突行为的微观维度。

一、文化冲突的一般理论与微观研究

(一)有关文化冲突的宏观研究

首先,文化冲突宏观研究的典型代表依然是结构功能主义。虽然以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自19世纪60年代之后开始由盛而衰,但并未形成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而且之后各种替代理论从根源上也并未真正超越结构功能主义。其中,最具代表的是L·A·科瑟尔、T·塞林和R·达伦多夫。L·A·科瑟尔虽然批判结构功能主义,但事实上,他也未超出功能主义的范围,不过他所提出的从冲突的正功能来分析社会冲突本身的思路影响广泛,他将冲突看作是“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1]的观点也被广为接受,T·塞林针对文化的结构和文化的冲突问题,提出不同群体文化价值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冲突甚至犯罪,R·达伦多夫则通过权力视角的结构分析,提出了权力分配下的冲突分析模式,这些思想均是当代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次,文化冲突宏观研究中,意识形态视角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其中,D·贝尔和萨缪尔.亨廷顿的影响力最为广泛。针对西方社会内部问题,D·贝尔“文化上的保守主义传统观、经济上的社会主义需求观、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公正观结合起来”的策略[2];针对西方与世界的关系,与贝尔相交甚密的萨缪尔·亨廷顿则提出了有名的文明冲突论,他认为世界各国间的冲突将主要集中在文明差异的冲突之上,并指出未来全球政治的中心将会是“西方文明与挑战者文明之间的冲突”[3]266,虽然世界各国的学者对此多有批判,但是他所提出的“冲突的根源是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根本差异”[3]250,对于当代文化、政治领域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最后,从非西方视角来看,国外宏观研究主要关注于全球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研究。该方面研究主要聚焦于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扩张之间的冲突,除了传统民粹主义倾向之外,近年来非西方学者也呈现出亲近西方的态势,如一些伊斯兰世界的学者坦承西方文化强势的事实,并试图从力证伊斯兰文化在西方文明发展中的根源性作用,并以此来自我确定伊斯兰文化在现代世界中位置,从而能够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时候,树立更加开放的心态,并进一步发展自我。

(二)有关文化冲突的微观研究

在微观研究层面上,国外研究主要落脚于文化适应这一实际目标,体现了适应与冲突的辩证逻辑关系。从文化适应的研究来看,国外研究主要有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两个倾向,一般来说,从人类学的研究大多从群体性出发,从群体共性上谈论文化的适应过程,而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文化适应虽然不排除群体适应,但在分析过程中,更多的是被视作是个体文化适应过程。其中,人类学研究倾向的主要代表是雷德菲尔德、林顿和赫斯科维茨,社会心理学研究倾向则有阿德勒、葛兹以及贝利等。

在人类学研究方面,雷德菲尔德、林顿和赫斯科维茨提出“文化适应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直接的、持续的文化接触,从而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4]。这一定义是有关文化适应的最早定义,并被广泛采用,但这一定义具有较明显的局限性,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此类研究多以西方文化为元语言,以其他文化为对象,具有话语权的不平等性,另一方面,此类研究中,文化适应双方的强弱对比过于强烈,原始文化远远弱势于西方文化,只是文化适应研究中的一种特殊情形。

在文化适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面,主要有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两种模式。在纵向分析方面,西方学者更多的从历史性因素来考量文化适应中不同阶段特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阿德勒所提出的文化适应的5阶段模式,即接触、不统一、否定、自律及独立5个阶段。除阿德勒之外,更多被研究者所采用的是葛兹所提出的文化适应4阶段假说,即多幸阶段、文化冲击阶段、文化调整阶段及文化适应阶段。在横向分析方面,有关文化适应的研究模式最为典型的是贝利提出的二维适应模型,即通过个体对母文化及对象文化的态度,对个体的文化适应策略进行判定,并形成4种个体文化适应模型,即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影响因素的选择,对个体的文化适应进行积极引导,使其文化适应策略选择趋于有利。贝利的二维模型,具有较强的分析作用,因此在文化适应的研究中被广泛采用。

人类学角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的研究,虽然在研究目的上有所不同,但都对文化冲突具有一定的解释和应对意义,文化冲突的人类学研究虽然是从微观的具体文化群落或区域出发,但同时也体现出宏观的文化发展动向,其普适性更强,而社会心理学研究则能够令特定群体的文化适应对策更具针对性。

二、国外近年来文化冲突研究的趋势与分析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的恐怖活动及社会大规模暴力冲突的频繁发生,尤其是欧洲移民问题带来的社会冲突,使得国外的关于文化冲突的研究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宏观研究更加着眼于非现实性冲突,集中于信仰及价值领域,最突出的主题是西方价值观与其他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其中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超越其他文化间冲突成为最主要研究对象。必须指出的是,尽管西方学者意识到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及西方文化过于强势的危害性,但研究方式和结论事实上仍然未跳出西方中心或西方本位的窠臼,本质上的出发点依然是以西方的价值观念去衡量异质文化,落脚点依然是保证西方价值观念的安全性或统治性。

其次,在微观研究方面,也不再如以往强调利益性的现实冲突,更注重不同群体交往过程中的产生冲突的价值因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欧的穆斯林移民治理问题。此类研究大多从具体冲突事件出发,在分析现实性冲突要素并提出相应保障措施和社会协调机制之余,进一步分析不同文化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观念特征等隐形因素讨论不同文化间的深层次冲突,强调文化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并秉持类似T·赛林的立场,以利益为立足点进行冲突分析,将文化冲突与社会问题(如犯罪问题等)相关联,而相应的则是淡化意识形态及西方社会本身的弊端,并没有真正从根源上寻求冲突的化解,仅是从现有话语模式下寻求社会的稳定。

总的来说,近年来西方文化冲突的研究比以往更加倾向于如何处理西方与伊斯兰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或者更直白的说,是如何在伊斯兰文化和穆斯林群体尤其是本土移民的冲击下保证西方文化的中心地位及社会稳定。

西方文化冲突的相关理论根植于哲学与社会学,并与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具体学科相结合,更加注重微观层面的研究,在体现出较强针对性的同时,西方在宏观上又始终无法摆脱西方社会理论所固有的改良困境和西方中心困境。这两个困境,前者以贝尔和达伦多夫为典型,这些学者虽然广泛的触及到了西方制度性问题,但始终采取补锅匠式的改良模式;后者以亨廷顿为典型,在全球性的文化问题上,西方理论始终带着西方中心的傲慢态度。所以,虽然西方冲突理论极具建设性,但本身又带着强烈的片面性,在这种自我遮掩和唯我情怀的影响下,被非西方学者广泛学习的同时,又被广泛的批判。

三、国内文化冲突的研究概述

我国关于文化冲突的研究,从逻辑方法上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借鉴了上述所提到的西方冲突理论;从内容分析上则主要结合中西方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从研究目的上来说,最核心的要素是社会稳定及社会主义文化的良性发展;从研究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其一,中外文化冲突。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身份的他者化、民族文化身份丧失等问题,最为典型的是从国际文化关系方面进行考量,同时许多学者以全球化为视角对跨文化交流及跨文化组织机构进行了冲突研究,此外,在文学和留学生教育等跨文化领域,该方面的研究也较为丰富。其二,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现代与传统冲突。这方面的研究随着我国提出社会转型而逐渐丰富,此类研究多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为对象,主要目标在于处理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其三,有关蕴含在社会冲突中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在对经典冲突论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将D·贝尔和L·科瑟尔等人的西方文化冲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总的来说,在研究模式方面,虽然国内外文化环境不同,研究的出发点也不同,但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总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并且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作用,国内的文化研究模式受到较多西方影响;在内容方面,西方主要聚焦于移民问题,而我国由于不属于大规模移民国家,更多的聚焦于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性冲突。相较于国外,国内的理论研究体现了较好的宏观性特点,为当前处理社会矛盾提供了许多有益参考,但在微观层面的针对性有所不足,且由于刚性维稳的研究,回避了许多值得研究但具有敏感性的问题。

文化冲突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从根本上说是逻辑研究和经验研究的差异,前者基于文化结构、制度和政策强调整体性,对于整个社会的指导意义也更大,但针对性相对较弱;后者基于具体事件的产生与演化强调个体性、经验差异性和实证性,其针对性较强,但理论结果不能普遍适用。两种研究范式各有利弊,宏观研究不易形成具体对象,对于现实问题不易形成具体应对,微观研究不易厘清文化冲突在利益冲突中的作用,不易形成整体性的普遍指导,在实际研究中,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构成不同,文化冲突的研究往往是宏观理论同具体地区特殊性的结合。国内理论研究具有宏观性较强的特点,研究结论一方面能够为国家的文化政策或民族政策作出良好解读,但另一方面却又对政策如何具体落实缺乏实际践行的操作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文化冲突的研究在注重把握正确的方向性的同时,不仅仅要从宏观分析着眼,还需要进一步重视对于具体冲突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1]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

[2]董圣滨.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及其启示[J].黑河学刊,2011,(2):9-10.

[3]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4]Redifield.R.Linton.Herskovits,M.J.Momora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36(38): 149-152.

〔责任编辑:李敬晶〕

G122

A

1002-2341(2016)05-0088-03

2016-08-28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新疆维稳背景下的文化化解矛盾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XMZ090

夏天成(1981-),男,安徽太和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及文化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宏观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跨文化冲突视角下的法国电影《岳父岳母真难当》解读
宏观与政策
酒店英语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解决策略
宏观
宏观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高校外事工作中的中德跨文化冲突与对策:以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