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国文化》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教学策略
周毅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当今世界的文化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给他们开设《中国文化》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要实行改革创新,要课内和课外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地学会中国文化并准确运用于国际交往活动中。
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课程;开设必要性;教学策略
在当前文化交流呈现全球化及民族化的背景下,各国都致力于打通国家间的文化壁垒,在既能够保护本族文化的同时又能够进行国际间的文化对话,以达到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互补融合,共存发展,使文化与政治、经济一同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标志,也使本国话语权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
鉴于文化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势必需要有人继承和发扬中国灿烂的文化。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首当其冲且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毕业后肩负着使中外文化融汇的神圣使命。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国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更了解自己的祖国,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有利于改造、加固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中国文化从时间上来看,绵延数千年;从空间上看,涵盖并熏陶了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从内容上看,囊括了科技、文学、历史、教育艺术、宗教等各个方面。中国文化有极其深厚的基础,哲学慧根十分发达,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兼跨中外文化领域,达到双翼齐飞的目的。
(三)能够迎合其他民族和国家学习中国文化的需要
2013年6月第六届“汉语桥”初赛的广西赛区比赛中,六十多名留学生参加了比赛,90%以上留学生表示,他们学习汉语的原因都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众所周知,“汉语桥”从初赛、复赛到决赛,评委们都会就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用不同形式来诠释中国文化。要想赢得比赛,仅仅能说出流利的汉语是不够的,了解中国文化也很重要。2014年1月国家汉办举行的“赴泰菲等国志愿者选拔考试(广西考点)中,综合能力面试环节中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基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的需要。
(四)是非母语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学好汉语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采用的是“结构——功能”教学原则,结果发现非母语国家的汉语学习者的汉语都不能活学活用,之后就采用了“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结构是语言结构,功能是语言做事,文化主要是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影响交际的语言文化因素以及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并且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主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科学理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教材编写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珣先生就曾经说过:“结构是基础,功能是目的,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义和语用的教学,作为语言交际能力一部分的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文化教学。”
因此,《中国文化》课程不仅仅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还应该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把中国的文化传递给不同国籍和不同领域的人。
传统的《中国文化》课程教学由于过度依赖教科书,因而在教学方法与模式上一直遵循着课堂讲授,最多再加上图片赏析等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单调、刻板,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纯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讲授可能无法向学生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的内涵,厚重的历史,因此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改革也就迫在眉睫。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毕业后就业的特点,以及“情感过滤”的特点,形成了一套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表现力
实践教学法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是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和各种实践锻炼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法因课程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主要有实验、操作、操练、作业、实习、演习、参观见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合一”,它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教学论。这种教学方式在我国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当今的大学毕业生缺少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工作适应能力差;二是高校经费问题,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实践的机会少。《中国文化》这门课程具有鲜明的知识性和理论性,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教学,课堂一定会十分枯燥乏味。邓小平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陶行知也曾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不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所以在课堂教学时适当地使用实践的教学方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国文化》的实践分为课堂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
1.课堂实践
在《中国文化》课程中有一部分是中国区域文化地理,把中国划分为9个文化区,共34个省级行政区。笔者要求学生每人讲授一个省,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从历史、地理、旅游、饮食、建筑等各个角度讲解,还可以选择其中一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深情推介,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念全新地诠释自己讲解的省份,借助多媒体展示,使同学们能对这个省份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
(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知识。为了讲授课程,他们会查阅并研读大量文献和书籍,亦或使用互联网查询相关的知识,更有甚者居然亲自去了自己要讲授的省份,亲自感受当地的文化,在讲授时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传递出来,学生的这份热忱成为他们学好《中国文化》的基石。在他们获取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对中国文化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明白自己的使命,更懂得传承的责任之重。
(2)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授课,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不可能一样,所以可以灵活、自由地从多角度、多维度,以不同形式来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
(3)有利于学生对教师职业的体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一个师范专业,意味着学生毕业后很多人会从事教师这份职业,课堂实践活动可以训练学生课下独立准备教案、讲稿及多媒体课件,课上进行实际教学,使学生能够尽早尽快体验教师的职业,并能准确地实现角色的转换,也增强了学生的表现力。
2.校外实践
桂林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悠久。目前桂林正打造国际旅游胜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颗中国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不仅以甲天下的自然山水闻名于世,同时也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山水文化名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相互交融,构建出了桂林独特的文化神韵,上下两千年的历史长河,蕴涵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位于桂林七星公园的桂海碑林的摩崖石刻有2000余件,其形式有诗文、曲赋、题名、书札、格言、题榜、佛经、告示以及图画、雕刻等。其内容涉及到唐宋以来历代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教、文化等。2001年桂林石刻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石刻和拓本,较集中地反映了桂林1000多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学价值,堪称中国书法艺术宝库。漫游桂林的名山异洞,就像参观一座巨大的碑刻陈列馆。桂林石刻集中体现了桂林山水和文化深厚的积淀和底蕴。因此,在讲授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石刻、书法等时,笔者把学生带到了桂海碑林,“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同学们不仅可以欣赏秀丽的好山好水,还可以在真实的环境里,研读历史,查阅文化“活书”,提升文化素养。在讲授科举制度时,笔者带领学生去靖江王府,不仅参观了王府的建筑,而且还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亲身体验了科举考试,对这种考试制度有了更深的感悟。
(二)对比分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记忆力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在教学中对比分析可以加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常常使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而这种对比分析不仅是纵向的,而且还是横向的。桂林与东盟毗邻,所以留学生多数来自东盟国家,而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毕业后有一部分会派遣到东盟国家教授汉语,所以传播中国文化就成了他们的责任,而他们前往东盟国家任教,了解该国文化也很有必要,所以在讲授中国很多文化的同时,纵向与中国自己以前的文化相比,横向与东盟国家的文化相比。比如,在讲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时,把历朝历代的中国服饰文化做了对比,让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沿革,同时也讲解了东盟国家的传统服饰,并集结了历届APEC会议各国领导人在不同国家参加会议时穿该国传统服饰的图片。中国的唐装、越南的奥黛、智利的查曼托、韩国的韩服、泰国的民族服饰等,可以很直观地了解这些国家的传统服饰与中国传统服饰的异同。在讲解中国姓氏文化时,也把中国的姓氏文化与越南的姓氏文化做了对比,相同的是两国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后,不同的是在中国人的姓名里没有绝对的男的用字和女的用字,但越南却有。在名字中看到有“氏”字,绝对是女的,在名字中看到“文”字,绝对是男的。在讲解中国生肖文化时,告诉学生西方国家是没有生肖文化的,他们信奉的是星座,可用中国生肖和西方的星座说进行比较。而越南、泰国等也有生肖文化,但他们的生肖文化和中国的稍有不同,越南的生肖中没有兔,只有猫;在泰语中各个动物的名称可不是简单地用一般词语表示,而是使用泰语中的高层次语言表示,时间也有些不一样,中国用的是农历,泰国用的是泰历。
对比分析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预见教学中的难点,并在实际运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论依据;此外,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力,为以后的教学做出铺垫。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就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的问题上——词形、语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做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的体会。”当然,他指的是英语教学使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而中国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时,采用这种方法也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陶冶情操,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开阔眼界,增强学生的吸引力
陶冶教育法也称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运用情感和环境的因素,以境陶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心灵受到感化,进而促进其身心发展。陶冶法分为: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其中艺术陶冶是借助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手段进行陶冶,对学生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达到陶冶情景、培养品德、净化灵魂的目的。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不管是哪方面,无不透视出她极具个性的文化色彩,但也折射出其文化的厚重。如此深邃的文化如果只是围绕课本讲解,课堂氛围会十分乏味,中国文化的厚重也无法在有限的课堂中得到展示。如果借助多媒体教学,信息量有所保障,但如此快捷的方式展示中国文化,学生真正能体会、掌握的又有多少?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教学方式,既能够讲解丰富的中国文化又能让学生把所学内容记住,提高学生的吸引力,这就是陶冶法。在讲授中国生肖文化时,笔者给他们听王力宏的《十二生肖》;讲解孔子的核心思想时,听卜学亮的《子曰》;讲授中国古代艺术之音乐时,给他们欣赏《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等,既欣赏了音乐,也理解了讲解的内容;在讲到晋商的特征之首创票号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票号的作用及其运作流程,给他们观看了郭富城主演的《白银帝国》片段;讲授唐宋八大家之苏轼时,给他们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精辟、诙谐、透彻地评说苏轼时的视频,让学生对苏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讲授中国饮食文化时,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学生真实地体会到了中国菜肴色香味形的讲究,也有望而兴叹的无奈,更明白了蔚为大观的中国饮食文化,使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有了感性的认识。讲授中国古代建筑之宫殿时,欣赏了纪录片《故宫》,通过立体三维的方式演绎了美学价值、古建筑风格,进而了解了中国文化中的普遍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这说明正确合理地使用陶冶法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引导他们更好地学习,而且在人格上也得到净化,也启发了他们的德育智慧。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做人,做一个思想高尚的人,人格不扭曲的人。
中国文化如同围棋,游戏规则简单明了,几下就可以解释清楚,但真正玩味起来才逐渐领略到其中的深邃。而要想将如此厚重的文化让我们的学生传承下去,如果没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吸引他们,让他们掌握中国璀璨的文化,这一切都是徒劳。以上的教学方式虽然不是最好的,但它适合汉语国际专业的学生,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很开心,对中国文化也很感兴趣,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笔者相信他们定能肩负起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相信他们能够既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文化,同时也会尊重他国文化,并将中国深邃的文化发扬光大。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307.
[2]何光顺.外语类院校《中国文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103.
[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55.
[4]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8.
TheNecessityofOfferingtheCourse“ChineseCultures”andItsTeachingStrategies——A case study of the major TCSL in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Zhou Yimi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Cultural exchanges nowadays are profound in depth and breadth and the learners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TCSL)act as inheritors and propagators of Chinese cultures.The course“Chinese Cultures”is indispensable for those foreign students and its teaching needs innovative approach,combining in-class and after-class learning,fully stimulating students,really understanding Chinese culture and accurately applying into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Chinese cultures;the necessity of offering the course;teaching strategies
G122
A
1001-7070(2016)05-0084-04
(责任编辑:彭志雄)
2016-09-01
周毅敏(1975-),女,广西桂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