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翠菊
(安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因应之思
郭翠菊
(安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转型是一个主动求新求变、改革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整体上包括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到运行模式、评价方式等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过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全方位的综合深化的整体改革,包括打造支撑于转型发展的师资队伍,重订有利于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吻合于转型发展的课程体系,创建适配于转型发展的教学模式,重视服务于转型发展的创业教育。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因应
社会发展,高校转型,地方本科院校因所遇而应之,是应势之举。正像有学者所说:“把‘转型’放在发展的前面。……坚持把促进‘转型’放在优先的位置,突出的位置。……把发展的重点放到了‘转型’上。”[1]但是,处于以“本科教学为主型”的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如何转型?转型要转什么?转型成什么?这些问题颇值得思量和探究。转型作为一种综合深度的整体改革,需要把握两个着力点。一是宏观上,需要审时度势,分析两头。既要分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新常态之倒逼,又要认真梳理和“洗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历史、所处方位和发展态势,确定学校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所处位置和未来方向,解决究竟为什么“转”、向哪里“转”的大问题。二是微观上,需要积极应对,全方位跟进。要适应转型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解决落实转型的具体举措,解决究竟怎么“转”和“转”成什么样的实际问题。本文旨在从微观着手,思考探究地方本科院校具体的转型策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全方位且整体的,包括思想观念的更新、学校办学方向的顶层设计与定位、教师队伍类型的重构与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增删与转向、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法的调整与改革等。这些都需要整体的根本性转变。
现代大学是多样的,也是分层的。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知识劳动分工和分类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地域性和历史性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了现代大学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在美国,对大学的分类有六种: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性大学、授予硕士学位的大学、本科大学或学院、二年课程证书和大专文凭的学院、特殊教育机构、社区大学或学院。在中国,大学的层次划分有两种方式。一是已被广泛认同的以研究为主或是以教学为主而进行的划分方式: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为主型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二是以学校内涵、学校学术水平或学校是否被作为某一工程项目建设而进行的层次分类:“985工程”大学、研究生院大学、“211工程”大学、博士授予学位大学、硕士授予学位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学院。[1]5不同类型层次的大学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组织目标,也有不同类型层次的生源和师资队伍类型。教学型大学主要包括以本科教学为主型的地方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此类高校以知识传授、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和顺利就业为价值取向。在该层次中,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直接承担者,在数量上占我国大学数量的80%左右,约600所。河南省高校也在分类发展中,《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提出“促进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方针。它将河南高校分为四类: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7-10所特色骨干大学、10所左右示范性应用技术型院校和2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应归属于“示范性应用技术型院校”。此类院校师资队伍类型应以满足和服务于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双能型”为主。
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或第一要素是师资队伍建设。第一,这里的师资队伍是全员的。它包括地方本科院校的全部教职员工,从决策层的学校党政领导至各院系职能部门中层领导干部,再到全体教职员工,必须具有转型的理念、意识和能力。一线教师要适应转型,干部队伍更要有转型理念、意识和能力。“高校转型发展要取得实效,干部队伍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2]第二,这里的师资队伍的转型意识是整体的。它包括居于首要地位的思想观念的主动更新转换,以及在转型思维指导下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等的变革。第三,师资队伍建设类型要适应转型之需。未转型前的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由于升本后向更高位处看齐的实际需求,多以理论研究型人才积聚、培养为主,同类院校之间比对的往往是博士有多少,教授和副教授有多少以及理论型的科研项目有多少。至于“双师型”或“双证型”教师有多少,实践应用型项目及技术发明专利转让和转化应用有多少,往往不在重要比对之列。学校每年年终总结时,一般描述的也是“新增博士”多少人,“新聘教授”“副教授”多少人,鲜有提及“双师型”师资新增多少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师资队伍重构最为根本,“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最为关键。第四,一线教师的转型意识和转型能力要跟进。大量一线教师的转型意识和转型能力直接影响着转型的真假成败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改革,有无诸如项目课程、CDIO模式、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等平台和基地设施,这些又该如何贯彻落实,这就迫切需要师资队伍建设跟上转型所需。事实上,面临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在此方面恰恰存在严重短板。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多数教师缺乏在企业工作或懂得企业运营管理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应用技能和项目课程的实施操作经验,缺乏一线工作的技术专长,尤其亟需“双师双能型”教师。第五,要着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双师双能型教师”是指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双师双能型教师”总体上要求: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系统,教育教学水平较高,教学研究与应用型科研能力较强,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具有科技开发和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3]只有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建设一支包含适当比例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深化推进教学改革,高校才能追赶、适应、引领产业发展,转型才有根本保障。正像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说:师资队伍的高端是校长,“应用技术、职业技术”这八个字都不被许多大学校长所接受[4]。校长不接受,“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没有保障,转型就难落实。这其实强调的是校长要建设一支适应转型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而这支队伍素质的关键是“应用技术、职业技术”。
由上可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对的最大难题是师资队伍的跟进。一边是转型的顺势之举,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转型,一边是现有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难应,这就出现了一个尖锐的阻碍转型发展的深刻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是充分认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内涵,尽快着手“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二是设计“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方案,制订“内培外引”、“走出请进”多方培养路径。同时,还要开放办学,创新思路,拓展渠道,加强与企业的联动合作和高度融合,真正构建起“企业·学校”协同联动的共培模式,为转型挖掘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资源。
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蓝图,设计定位得当与否,关涉专业发展的大方向,关涉人才培养的型号和质量,关涉人才培养的出口,也关涉学生毕业后是否真的派上用场。一言以蔽之,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转型视域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定位?如何设计?这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大问题。
首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先导。潘懋元先生2016年6月7日在广西应用型高校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上做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报告中说: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心由之路。转型发展正成为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转型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转变理念,这是转型发展的前提[5]。应用型人才方案的设计首先必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为指导,在培养目标上要重视多向性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个性化人才的培养。要围绕能力培养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包括教学资源平台、项目训练、创业教育平台等。要重视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业性人才。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自身的学校类型层次所限,生源和毕业出路都有自身的区域,因此,确立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有其特定的意义。它能引领地方院校重视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引领和指导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动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精神,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领会和贯彻《指导意见》的思想精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本文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转型的目标向“应用技术型”转变,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6]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需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重新定位专业目标和重新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认真思考不同专业应该设置什么样的与其匹配的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案和培养目标,专业目标如何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专业目标定位如何适应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前景的需求,这些都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的、微观的具体难题。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学校地处河南安阳,其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如何立足于河南、豫北片区以及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必须思考研究的。作为河南省地处安阳市界的本科院校,必须了解研究当今河南、当今安阳,必须服务于河南四大国家战略规划——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必须服务于“四个河南”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和网络经济强省建设,必须服务于安阳区域性中心强市建设。据此,要重点打造面向先进制造业、高成长服务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和文化产业领域新材料类、电子信息类、电子商务类、普通商务类、公共服务类、艺术创意类等专业集群,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推进服务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改革。
当然,制订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还要依据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是我国所有学校人才培养的总规格、总要求,普适和统领于各级各类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具体的,是教育目的统摄下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个性化要求。
课程体系是指某一专业所涵盖的课程门类按照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顺序而设计排列出的课程内容及其进程的总体框架。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实施等,主要反映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上。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组织化了的课程整体,“为求学者提供了一个占领人类创造和积累的知识世界,以及选择文明方式的蓝图,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可以使学生逐步获得适应现实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7]人才培养转型,课程体系要吻合转型。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调整和设计适用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首先,必须树立服务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理念。要着力设计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其次,必须进行服务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着力弄清和研究哪些是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核心理论课程和核心实践课程,哪些是社会经济科技急需的课程,哪些是陈旧的需要剔除的课程,哪些是需要彰显的能够反映专业特色的课程。再次,必须总体架构服务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学分学时比例合理、完善全面的课程平台和模块。如安阳师范学院基于专业集群转型思想的指导,在《安阳师范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5版)》中,整体设计了“三大教育平台九大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三大教育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九大课程模块”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模块、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个性拓展课程模块、实验课程模块、课程实践模块、集中实践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提高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比例、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强化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践教学年、全面实施毕业论文与教育(专业)实习一体化设计等活动,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
除此之外,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还应在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在保障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基础上,在“加与减”上大作文章。设置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课程,设置服务于行业企业及产品升级改造所需的课程,设置服务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课程。同时,还要重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包括创业精神培养的课程设计、创业意识提升的课程设计和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概言之,服务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课程体系一定要更加重视应用,一定要更加强化实践,一定要加强重视与地方的联系。转型发展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地方性特色,其实也是在主动构建与处理地方院校与所在区域地方的“服务”与“滋养”关系及联动共赢关系。
学校再好的顶层设计也必须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来实施。创建服务于转型发展的教学模式,必须在理念上摒除传统的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弊端,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意识和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换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重视校企合作、产教研或产学研融合,重视见习、实习和项目课程教学等。
第一,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实习、论文等方面做到位。传统教学偏重课堂上教师讲授理论、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教学模式,跟不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的头脑心智更加僵化。这样学习的知识难以转化为力量。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力量,大学生学习知识后之所以不能转化为力量,很重要的原因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出现了问题。正如刘良华教授所说:“我相信‘丰富’的知识比单调的知识更有力量;我相信‘有用’的知识比无用的知识更有力量;我相信‘有趣’的知识比无趣的知识更有力量。”[9]亦即,若知识是丰富的、有用的、有趣的,知识就是力量。那种教师上课时将复杂的、混乱的、错误的知识经过自己咀嚼之后形成了“简洁的知识结论”或“正确的大道理”再灌输给学生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是违背知识生成和发展规律的,是一种既不丰富有趣又不生动鲜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所教授的知识既不会让学生生发兴趣,也不会让知识生出力量。知识的力量在于它是否被学生体验,是否被使用,是否在使用过程中转化为智慧和人格魅力。概言之,实境教学、实践教学、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因其与社会生活、生产、科技、教育发展实际相关联,往往能促进学生真懂、真信、真用,正是“用”才是教育的要义,以用才能赋义,才能真正培养出应用技术型人才。
第二,要重视开门办学、校企合作和产教研融合。地方本科院校要真正成功转型,解放思想、开放办学、内培外聘、深度融合、联动协同是不二法门。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主动与企业、用人单位签定合作协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校企双方兼管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一来二去”[10]工程,促进校企互惠双赢。“一来二去”的“一来”,主要是邀请知名专家、企业家来校举办讲座、担任兼职导师;“二去”主要是引导和督促专业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同时,还要带动学生去企业实习就业,以此真正实现产教研或产学研的密切结合。
第三,要创新以体验参与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结合专业行业特点,构建“理论+案例”、“仿真+平台”、“指导+实践”、“专业+创业”的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创业的理念、创业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成为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创业人才。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的教学经验,探索实施CDIO教学模式。“CDIO”是“由MIT和瑞典几所大学在Wallenburg基金会的资助下,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于2004年创立的”。[11]该模式结合专业学习的项目训练课程,以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全生命周期为背景,以系统整体教育理念为载体,以CDIO教学大纲和标准为基础,让学生以生动的、实践的、课程与课程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和实践能力,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在社会及企业环境下建造产品和系统的能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引进和运用CDIO模式,不仅有利于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建立具有转化、提升、孵化功能的专业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和创业园三级联动创业教育实践载体,让师生创新创业出的作品、产品、商品有机衔接,从中获得一体化的创业体验和创新创业能力。
第四,要深化教学评价方式改革。这里的教学评价,从对象上说包括评价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评价学生学习质量三个层次。一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引入麦可思第三方评价,每年发布包括就业竞争力、校友评价、就业特色、素养能力、知识分析与读研分析等在内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二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出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全校、院(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指导等所有教学活动进行包括院(部)教学督导小组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三种方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三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方式,构建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为一体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传统的学习评价过于侧重理论教学中的知识测试,只是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主要是外显知识的死记硬背情况,对于与技能、能力相关度高的默会知识、经验性知识,一般得不到检验。服务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评价应是多元的发展性评价,应将考试与考查、笔试口试与实践考、教师评与学生评、校内评与校外评相结合,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充分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实践效果,以切实服务于学生的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学习评价要能激发学生主动践行的意识,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正能量。
由上可见,基于转型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截然不同。模块化、项目化、参与式、过程任务式、问题式的教学会成为转型后教学的主要方式。转型后在教学模式上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开发利用实践实习基地资源,强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实习见习、现场教学等环节,真正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理论教学向以能力养成为主的实践教学转变,从以教师知识讲授为主向以学生学习锻炼为主转变,从以讲授灌输为主向以体验参与为主转变。在教学评价上,要从以学校、教师评价为主向培养学校评价、第三方评价、学生自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和学生家长评价等评价主体多元转变,评价方式也要在数量上、方法上力求多样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评价新常态。
创业教育不仅包括自主创建一个新企业的教育,即创企业教育,还包括对学生在某个岗位创造新的事业的教育,即创事业教育。创业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首次在商学院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目前,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欧美大学教育的重要方面。
首先,转型发展需要加强创业教育。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其着力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出现的“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之间的新矛盾、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2015年11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两个主动四个转到”的指导思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6]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很大方面的原因就是依据社会需求侧的需求,以调整高等教育供给侧的内部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功能再造,培养服务于需求侧需要的和吻合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发展实际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使这些人才在社会上有用武之地。
其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增大,用人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造成这种情况,对学校来说主要是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办学封闭化倾向严重,缺乏与行业企业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机制。开展创业教育与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都是聚焦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都是寻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切实培养学生的真功夫、真能力、真水平,都是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强调学校和学生更主动、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业教育突出创业导向,着力培养创业能力而非一般的就业能力,旨在引领而非简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创业教育侧重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关注的是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的是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创业者而非一般的企业打工者、就业者。因此,创业型人才的素质标准比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标准要高,教育教学的要求和难度也高,但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更加重要。重视创业教育要积极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举办创业技能竞赛,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自主创业宣传,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多方面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挑战自我、承受挫折、坚持不懈的创业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于合作的职业操守,以及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重视创业教育还要重视实验区、示范区建设。地方本科院校传统教育教学较为封闭,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创业教育等需要解放思想、开放办学,需要校地校企合作,需要科研科技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知识创新、科技开发和产品孵化,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社会服务的能力。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已成为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转型是前进发展,是综合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转型最重要的是转变理念,这是转型发展的前提,是思想上的融冰。转型在行动上的努力,包括办学体制机制的转变、应用型专业建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与教学的转变和专业教师队伍尤其是“双师双能型”队伍的建设等。如潘懋元先生所言,转型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转变理念,这是转型发展的前提。而课程与教学的转变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5]。
[1]宋永忠.大学转型与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2.
[2]向小川.高校转型发展之翼:干部队伍转型升级——以长江师范学院转型发展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0):7-9.
[3]郭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科教导刊,2014(12):86-87.
[4]教育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N].人民日报,2014-05-08-18.
[5]潘懋元.高等教育转型发展.http://www.ylu.edu.cn/html/2016/0608ysyw/14392.html,2016-06-07.
[6]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
[7]巩建闽等.课程链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90-100.
[8]郭翠菊.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2).
[9]刘良华.什么知识最有力量[J].全球教育展望,2004(10):14-18.
[10]常静.关于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0):27-29.
[11](美)劳克雷,等.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责任编辑:庄 鹏]
Reflection on the Coping Strateg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UO Cui-ju
(Education College,Anyang Normal University,Anyang,Henan,455000)
Transformation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active pursuit of new,change and innovation,but also a process of radical change including ideology,system and mechanism,running mode and evaluation method.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 is the overall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s,including establishing teachers team,recreating talent training scheme,setting course system,creating proper teaching mod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and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serving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ransformation;Development;Coping Strategies
G640
:A
:1674-7798(2016)10-0066-06
2016-09-15
2015年度河南省重大招标课题“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5]-JKGHZDZB-10)的部分成果。
郭翠菊(1964-),女,河南濮阳人,安阳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和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