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春
(云南行政学院,云南昆明 650111)
论元末明初云南在国家统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付春
(云南行政学院,云南昆明 650111)
元末明初云南特殊的地缘政治、民族构成及麓川势力不断侵扰云南边境,致使西南边疆危机日益加深,加之明朝在与北元对峙中为了争夺兵家必争之地的“藏彝走廊”,必须有效控制云南,方能防止蒙古势力南北夹击,使明朝失其鹿。这些原因,促使朱元璋更加关注对国家统一具有极其重要战略地位的云南,进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派其义子沐英镇滇,以此加强对云南的控制,由此形成有明一代沐氏世镇云南的局面。
元末明初;云南;国家统一;战略地位
云南虽地处中国西南一隅,但“全滇之境东向黔阳,西通缅甸,南达两粤、交趾,北距西蜀、吐番,山尽连延,鲜终朝之坦道,水多奚峡,无百里之方舟”[1]《疆域系》。在地理上,云南与中原大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是云贵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藏高原的最南缘,“中国于云南似其瓜,云南于中国似其蒂,瓜蒂之间血脉相连”[2]3。地理上的一体,使云南自古就同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为一个整体。就地缘政治与国家边防安全角度而言,云南对内居西南各省之上游,与西藏、四川、贵州、广西各省接壤。对外则南接越南,西邻缅甸,地位甚为重要。成为了控制中南半岛诸国的前沿基地和联结成渝地区、两广西江流域两个“次等基本经济区”的战略通道和接合部[3]9-10。其特殊的地位,一直对全国政治形势的变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历史上云南在国家统一中的战略地位,前人已有研究。明末清初的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云:云南“去中原最远,有事天下者,势不能先及于此”,但“云南之于天下,非无与于利害之数者也”[4]《云南纪要·序》,即西南边疆一有事则云南首当其冲。云南一隅之得失,小则关系到西南诸省之安危,大则影响整个国家之兴废。同时代的云南永北人(今丽江永胜)刘彬在《全滇疆域形势论》中在考察了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民族构成因素后认为云南应为“有国者所宜留心”,其后师范进一步深化了刘彬的观点①师范在《滇系·疆域系》开篇就全引刘彬之《全滇疆域形势论》,认为“刘先生之言如此,虽有作者,不复能易,录之卷首,则滇中疆域如指掌云”。,在《滇系》中,全篇贯彻“滇虽一隅,其所系于天下,如一身之有肩背,一家之有库藏,相辅而行,缺一不可也”[1]《洪亮吉序》,再一次论证云南对于国家一统的重要性,强调云南“以一隅系全局安危”的战略地位。正如民国时期的学者所指出的:“云南面积虽仅次大之省”,但“形势之重要,则为任何各省所不及”,“一孔之士,以为云南边脊之地,何关大局;而不知云南据各省之上游,有倒掣天下之势。由云南入川,则据长江之上游,过贵州至黄平沉江,以达湖南,则可左右北方。若夫东走广西,沿西江而下,则又可据珠江流域。刘维坦云:中国如瓜形,而云南则其瓜蒂也;瓜蒂滥,则全瓜滥矣”[5]《序言》。张肖梅在追溯了历代云南重要的战略地位之后,认为“凡此均足以示历代统一中国者,必得云南而国家始平;而苟能保有云南者,虽有一时中原沦丧,犹必能拯救危局,光复故土也”[6],对云南在国家统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也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由于特殊地缘政治与民族构成,决定了在元末明初,云南势必成为多种势力争夺的主要场所。首先,以正统而言,云南仍处在故元朝梁王巴匝剌瓦尔密的控制之下。蒙元势力虽然退出中原,但在漠北仍然有北元朝廷的存在,云南仍奉北元为正朔,“岁遣使自塞外达元帝行在,执臣节如故”[7]卷124《把匝剌瓦尔密传》:3719。同时,又以平章、右丞、参政、总管、宣慰使等官衔,笼络云南各民族首领以对抗明朝,滇中、滇东地区仍为其控制。其次,滇西仍处于大理段氏长期占踞的局面。忽必烈为灭南宋,进行“斡腹之举”,段氏臣服于元,忽必烈任命大理段氏后裔为大理总管,仍驻大理,守土如故。元朝前期,中央的统治随着强大的元军深入云南,军事控制力量强大。元朝中叶以后,云南省内代表中央的行省和宗王势力与代表地方势力的段氏并存,形成分域统治,元朝势力主要控制滇中及其以东地区,段氏势力则控制滇西地区,造成元中央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统治必须经由段氏控制地区才能达到。在段氏的中梗下,元朝对西南边疆统治无法深入,鞭长莫及。元末国势衰乱,滇西段氏乘机坐大一方,与行省分庭抗礼,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段氏在滇西势力,势必与梁王在中庆(今昆明)的统治发生冲突,自元末以来,双方曾争夺不休,元、段“分域构隙”的政治局面自此形成。即元末“近因云南、大理不和”,“梁王无力克复”[8]洪武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大理仍为半独立性质的政权,对云南的政局仍然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再次,怒江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成为麓川的势力范围,其在元末明初已经对云南虎视眈眈,不时侵扰边境;此外,滇东的“夷人”仍然称霸一方,据地自雄。最后,徐寿辉的部将明玉珍占据四川后,建立“夏”政权,仍以红巾为号,自称陇蜀王,整兵东防夔关,西向云南扩张地盘。所有这些势力在元末明初都对云南或多或少产生影响,在此时,云南一隅,可影响元末明初的政治走向。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在经过大理之战后,明军一举击败了自元初以来在洱海区域割据的大理总管,使云南与中央王朝的整体性、统一性得到空前的加强。其后,对云南影响巨大的当数退据蒙古的北元势力及滇西的麓川思氏。
明初,对新兴的明王朝能产生最大威胁的乃是蒙古北元势力。元末明初,朱元璋虽然定都南京,但局势仍不甚明朗,仍然存在着多股势力逐鹿中原的态势。此时,元朝的势力刚刚从中原撤离,长城一线及西北、西南、东北的大部分区域仍为北元势力所据有,对明朝存有极大的威胁。此时的北元朝廷还保持着较完整的行政机构,时刻伺机东山再起,“整复故都”。正如清礼亲王昭槤所认为的蒙古一直“世为中国之患”[9]《善待外藩》。明朝欲一展宏图,占据中原,其中最难对付的当为消除蒙古势力的威胁,解除后顾之忧。蒙古若以其战朝也担心北元与云南联合,南北夹击明朝,使明朝失其鹿。而此时,驻扎于“藏彝走廊”地区的蒙元势力除了退回北方草原外,大多转而投向新兴的明朝,被授予土司职位,从而在“藏彝走廊”地区落籍[12]66。如在明军征滇过程中,一大批在“藏彝走廊”地区的蒙元官吏向明朝投降。如故元平章月鲁贴木儿也在洪武十五年十月朝贡[13]卷149,洪武十五年十月壬寅条,明朝随即任命其为建昌卫指挥使[13]卷150,洪武十五年十二月乙亥条。明军入滇后,北胜州土官参政章吉特穆尔也前来投诚,授北胜州副同知[14]卷上《云南·澜沧卫北胜州》。这些投诚的蒙古族上层人物,在明初也对川滇边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月鲁贴木儿在洪武年间发动的叛乱就引起了川滇边区的骚动。月鲁贴木儿于洪武十五年至南京朝觐,由于当时云南尚未平定,明太祖不但任命他为建昌卫指挥使,还下令对他按三品官发放月俸,“土官例无俸,此特恩也”[13]卷150,洪武十五年十二月乙亥条,给予了极高的待遇。但随着明军进军云南,月鲁贴木儿对于明朝开始显得不太重要了,况且随着明朝势力渐次进入建昌地区,双方由此爆发了冲突。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月鲁帖木儿、绎忽乐等叛乱,“合德昌、会川、迷易、柏兴、邛部并西番土军,杀官军男女二百余口,掠屯牛,烧营屋,劫军粮,率众万余攻城”[13]卷217,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癸丑条。此外,“打煎炉、长河西土酋外附月鲁帖木儿”叛[7]卷331《西域列传三·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列传》:8592,整个“藏彝走廊”的南端再次陷入了蒙古人之手。朱元璋令蓝玉出兵平叛,十一月叛乱被平定,月鲁帖木儿“伏诛”,但其残余势力仍然存在。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时任威龙州土知州的月鲁帖木儿的妻兄普习再次发动叛乱,也为明军所击败;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军最后在柏兴州擒获追随月鲁帖木儿叛乱的残余势力土酋贾哈喇。至此,月鲁帖木儿所发动的叛乱基本结束[4]卷311《四川土司列传·建昌卫》:8017-8018。随后,明朝在建昌路进行设置,改建昌路为卫,设置军民指挥使司,以安氏世袭指挥使,“所属有四十八马站,大头土番、僰人子、白夷、磨些、作洛鹿、保罗、鞑靼、略地位联合云南南北夹击明朝,可令明失其鹿,难图长远。从当时各实力集团的政治动向看,元朝灭亡后,蒙古各地豪强,复国愿望仍未泯灭。因而在当时环境下防范蒙古诸部成为明王朝得以打天下、坐天下的要务。换言之,对于明王朝来说,蒙古不顺,难顺全局,蒙古不定,难定全局。
“藏彝走廊”①此提法是费孝通先生于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民族学、民族史的概念,包括了青、甘、川、藏、滇等省区的毗连的青海东南部、甘肃南部、川西高原、藏东高山峡谷山区以及滇西地区,该区域内的山脉、河流大都呈北、南走向,是古代民族南来北往、迁徙流动的天然走廊。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兵家必争之地,其是连接云南与四川、西藏的重要战略大通道,因其独特的战略位置,一直影响着国家边防的安全。“藏彝走廊”为云南进入中原必经的喉噤之一,这一条交通孔道,因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很早就进入了历代统治者的视野。1253年,蒙古大军在正面进攻南宋时遭遇了激烈的抵抗,为了摧毁南宋政权,蒙古政权采取了“斡腹之举”的策略,跨革囊渡过金沙江,绕道云南,摧毁大理政权,以云南为基地,南北夹击,一举消灭南宋,结束了云南持续500余年的自治局面。此战役最能体现云南在国家统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及实质性影响。蒙古军队通过“藏彝走廊”这一重要交通孔道,跨革囊渡金沙江,利用“藏彝走廊”居住的西南诸蕃之军力,攻灭大理,分兵收鄯善诸城,降服其众,据有其地,进行“斡腹之举”,两线夹击南宋,最终一举攻灭南宋,统一中原。此战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蒙古人秉承了诸葛亮“陇中对策”制订的先定南方,然后可以固巴蜀;固巴蜀,然后可以图关中,最后统一全国的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②忽必烈在听取了南宋降将郭宝玉的建议后,制订了“先取西南诸蕃,后图天下”的战略,详见《元史》卷149《郭宝玉传》。;采取了其最擅长的“绕道避难,以迂为直”的战术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藏彝走廊”作为沟通南北的交通孔道功能,借助云南特殊战略地位来夹击南宋,从而能够一举奏功。蒙古族在占领“藏彝走廊”地区后,派驻军队,任官设制,草创土司制度,使该地区第一次被纳入古代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中[10]。
元末明初,“藏彝走廊”作为沟通南北的通道,其功能仍然为北元势力所利用。云南的梁王势力与北元之间能够长期保持密切往来,正是利用“藏彝走廊”成为了双方人员往来的通道,二者可以交通有无,北元甚至遣侍郎托克托“由西番至滇索饷,欲连兵恢复”,梁王也由此道“遣铁知院等使漠北,为徐达所获”[11]卷下《明三将军定云南》。明回纥诸种散居山谷间。北至大渡,南及金沙江,东抵乌蒙,西讫盐井,延袤千余里”[4]卷311《四川土司列传·建昌卫》:8019。可见此时蒙古族仍然对“藏彝走廊”地区保持着巨大的压力。明朝也担心该地的蒙古势力与“藏彝走廊”其他少数民族联合威胁其统治,因此,进行了积极地关注,如在与月鲁帖木儿进行战争之时,朱元璋就敕谕负责征讨事宜的蓝玉云:“月鲁帖木儿信其逆党达达、杨把事等,或遣之先降,或亲来觇我,不可不密为防。其柏兴州贾哈喇境内麽些等部,更须留意。”[4]卷311《四川土司列传·建昌卫》:8017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正是鉴于云南特殊的战略地位及南宋时蒙古势力假道“藏彝走廊”而占领云南,进而南北夹击攻破南宋的教训,迫使其采取多种措施积极经营云南,进而有效控制“藏彝走廊”地区。
此外,明初,麓川势力的侵扰,西南边疆形势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面对云南虎视眈眈的麓川势力,在平定云南后,朱元璋也意识到必须以重臣驻镇云南,方能弹压边境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西南边疆稳定。
“麓川”,又名“白夷”,早在秦汉之际就与中央王朝有了一定的联系,至元末顺帝至正初年以后,麓川路宣抚使思可法兴起,开始扩张势力,“数有事于邻境”,元朝政府曾数次出兵讨伐,均无果而终。思可法因担心朝廷继续出兵征伐,乃乘机遣使求和,故此后“元寝而不问”麓川之事。由于元朝征缅战争,麓川在西南边疆的重要战略地位愈加凸现,成为元朝重点经营的地区,元朝设立了“金齿等处宣抚司”和六路一赕进行统治。征缅战争结束后,元军回撤,由此导致元朝对该地区的控制减弱,加上云南内部蒙元与大理段氏“分域构隙”等原因的影响,麓川思可法在以后数十年间向周边扩张势力,几乎控制金齿地区的各部落,成为前所未有的一股强大势力,史称“麓川之强始此”[11]卷下《征麓川》。在麓川思可法势力扩张和威胁下,西南边地土司只有纷纷投靠他,此时,新兴的明朝面临着西南边疆完全失控的局面[15]卷12《太祖平滇》,可见,朱元璋已经对麓川势力之扩张有所了解。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六月,朱元璋又“遣官询问云南老人”,得知麓川死可伐(指前之思可法)势力强盛,元末“近因云南、大理不和,其蛮又侵楚雄西南边远干、威远二府,梁王无力克复,至今蛮占”[5]。朱元璋乃针对麓川势力的侵扰敕谕傅友德、蓝玉、沐英等三将军云:“近询之死可伐之地,有三十六路。在故元时,皆设官治之。其地后为蛮人所专,已四十年。继又侵楚雄之西南远干、威远二府,梁王力不能,终为蛮夷所有。以此观之,云南不可不备。”充分表明了朱元璋已经明确意识到西南边疆局势的复杂与危险,认识到此时阻碍明朝统一的云南的力量除梁王势力和大理段氏外,还有元明易代之际的麓川思可法势力,此乃是明朝“不可不备”的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是明朝西南边疆的巨大威胁。由此,明初统治者鉴于麓川思可法势力扩张已经破坏了西南边疆的稳定,乃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至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间,为消灭麓川势力,至少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包括“三征麓川”等,大小战事更是不计其数,才取得了维护国家统一和西南边疆稳定的初步胜利。
正是元末明初云南在国家统一中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朱元璋对此十分重视,在云南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设置。同时,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驻镇云南,朱元璋也煞费苦心。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军业已平定云南,朱元璋令傅友德、蓝玉两将军班师回京,但仍令沐英以西平侯兼云南总兵官之职镇守云南。如前所言,在元末明初,云南在西南之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旦作为西南重镇的镇守者产生不虞之心,明朝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朱元璋必须选择一个值得他信赖的臣子充任云南镇守这一重要职守。对于生性多疑的明太祖朱元璋来说,在征讨云南一役中担任右副将军的沐英,无疑是最好的人选。沐英在入滇之前就参与了明王朝的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在征滇之前就被“封西平侯,进号开国辅推诚宣力武臣勋柱国,食禄二千五百石,赐铁券”[17]卷82《东欧黔宁东平二王世系》,且沐英与朱元璋有父子之情,被赐朱姓,“视上及孝慈皇后为父母”,且“恩深逾骨肉”[17],除了朱元璋之外,马皇后也对沐英这一义子赞赏有加:“后初未有子,抚育上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数人,爱如己出。后太子诸王生,恩无替焉”[13]卷147,洪武十五年八月丙戍。她还经常对太祖说:“此儿,吾子孙屏翰也”[17]。不仅如此,作为朱元璋的养子,沐英和懿文太子朱标之间也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当“懿文太子薨,英故尝侍东宫,有恩谊。闻之哭,呕血一日。方坐堂理事,忽中风卒”,“史称沐英病死由哭懿文太子也”[18]卷5《沿革志》。而沐英作为总兵官镇守云南期间,享有调集云南全省各卫所土汉兵马的权利,同时,还享有干预布政使司等的行政特权,必要时还有“得调四川、建昌、贵州三都司军马,以备缓急之援”之权。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太祖又敕谕普定侯陈桓及靖宁侯叶升等:“若有警急即遣人驰报云南西平侯沐英”[19],即镇守总兵官沐英在云南一隅拥有绝对的权利。
沐英和明朝皇室之间的亲密联系,使沐英得到了朱元璋的充分信任。而这种亲密的关系,也可以随着世系的延续而向下传递。明朝皇帝任命沐英镇云南,就有把云南当作拱卫中央的藩屏之意,在太祖追封沐英为黔宁昭靖王的诏书中,就有“冀联之后及尔子孙共享富贵,以保全始终相遇之恩”[13]卷222.洪武二十五年冬十月乙丑之语。从之后沐氏家族镇滇的历史来看,也确实达到了朱元璋的愿望。所以,辛法春在《明沐氏与中国云南之开发》中才言:“明西平侯沐英留镇云南,是明太祖云南政策之一。因为明太祖需要有才干的人代他镇守西南边徼,招安蛮夷,开发建设,沐英既在云南建功拓土,雄武有才,恭谨谦顺;又是太祖的养子,孝慈马皇后自幼抚之,数称其才,太祖器重之,引为心腹,故而益加任之专,信之笃。”
综上可知,正是鉴于元末明初云南特殊的地缘政治、民族构成及麓川势力不断侵扰云南边境,致使西南边疆危机日益加深,加之明朝在与北元对峙中为了争夺兵家必争之地的“藏彝走廊”,必须有效控制云南,方能防止蒙古势力南北夹击,使明朝失其鹿。这些原因,促使朱元璋更加关注对国家统一具有极其重要战略地位的云南,进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派其义子沐英镇滇,以此加强对云南的控制,由此形成有明一代沐氏世镇云南的局面。
[1][清]师范.滇系[M].光绪丁亥云南通志局刊.
[2]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3]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M].朱诗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中华书局重印商务《万有文库》本,1955.
[5]华企云.云南问题[M].上海:大东书局,1931.
[6]张肖梅.云南经济[M].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
[7]明史[M].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
[8]张紞.云南机务抄黄[M]//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四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560.
[9]昭槤.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17.
[10]曾现江.先取西南诸番,后图天下——蒙古对藏彝走廊的征服[J].西藏研究,2005(4).
[11]冯甦.滇考[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曾现江.胡系民族与藏彝走廊: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历史学考察[D].四川大学,2005.
[13]明太祖洪武实录[Z].
[14]土官底簿[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5]陆韧.元代西南边疆与麓川势力兴起的地缘政治[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3).
[16]张洪.南夷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7]邓求.皇明泳化类编[M].
[18][康熙]云南府志[M].
[19]王世贞.弇州续稿[M].
[责任编辑:周冬梅]
On the Important Strategical Position of Yunnan during the End of Yuan Dynasty and the Early Ming Dynasty
FU Chun
(Yunnan Administration College,Kunming,Yunnan,650111)
In view of the special geopolitics of Yunnan at the end of Yuan dynasty,the ethnic composition of Yunnan,Luchuan forces keeping invading Yunnan boarder,and the strategical position"Tibet-Yi Corridor"with military importance,Yunnan should be governed properly,so as to defend the attack by Mongolia from south and north.Taking these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Zhu Yuanzhang,the first emperor in Ming dynasty,paid great attention to Yunnan and took a series of effectiv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measures,of which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send Mu Ying to guard Yunnan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governance of Yunnan.
The End of Yuan Dynasty and Early Ming Dynasty;Yunnan;National Unity;Strategical Position
K248
:A
:1674-7798(2016)10-0001-05
2016-09-01
付 春(1978-),男,云南江川人,历史学博士,云南行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