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
石亚娟,熊丽英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
我国规划在2014—2020年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这是城镇发展的新机遇。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为产业升级提供可能性,为新型城镇注入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长期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新型城镇化;农村文化产业;文化内涵;人才支撑;技术支持
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中心,走更加文明、和谐、科学、文化的道路,不仅重在提升农村的公共服务,让农民也能过上和城市里人同等物质水平的生活,而且重在提升城镇的文化,真正使城镇成为拥有较高品质的适合人民居住的住所。而农村文化产业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可以提高农村农民的文化素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这一系列的特点,与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要义相符。探讨农村文化产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现重点在于转变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使各产业能够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水平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农村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与农村其他产业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其中的要求之一就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支柱性地位的确立使得农村文化产业的自身经济属性越来越充满活力,从而聚集和吸取最具创新力的经济资源,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以创新技术和特色品牌等特别优势激发产业链的整合和延伸,带动相关产业汇聚于本地,并通过逐渐增大其他产业规模扩大影响力,推动着本地相近或相似产业的发展,形成农村产业集群,促进农村就业,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打下稳固基础,从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结构,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改善营商环境,增强经济活力,扩大就业容量,把城市打造成为创业乐园和创新摇篮[1]。农村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对其自身产业有利,而且会给其他相近或相似产业带来新的文化理念。许多以前处于传统文化产业的人力、资金等各种资源被科技密集型、创新密集型产业的农村文化产业所吸引并且逐步涌入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中,以至于那些低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低的产业在激烈的竞争迫使下不得不进行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以此来提高各要素的利用率,从而实现在市场竞争中更好的发展。
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一些非物质要素创造的各种价值得到了充足的体现,推动了社会资源观由单纯注重物质向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并重转换[2]。这种科学的经济发展观念指导着社会经济发展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也在被以正确对待的同时,其自身的利用价值也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具有多样性特征的农村文化产业支撑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本、等各种因素集中起来,通过整合利用文化资源,创制出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以及服务,进而促进着新型城镇的产业优化和升级。新型城镇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变化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特色文化资源向特色农村文化产业的转化促进城镇的发展,这一发展调整着城镇产业的结构。新型城镇化需要将产业作为自己的特色,展示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魅力,深入发掘、合理利用农村的特色文化资源,带动城镇产业优化和升级。在我国,有许多的城镇依靠着农村的特色文化资源,形成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同时也为城镇的产业优化和升级提供了保障。例如,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的村民创造民族手工技艺,发展特色的手工艺产业、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产业,打造特色的文化品牌,调整了单一的产业结构。
总而言之,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换言之,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能够推进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新型城镇化中的产业优化和升级提供可能性。
当前,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村的文化建设却没有跟上农村经济的步伐。在很多农村中的文化基础设施依旧比较落后,并且农村的文化形式还仅仅是一些传统老式的娱乐形式,根本无法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与新型城镇化以人为中心的核心不符。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它倡导从简单的以经济效益为主走向以市民生活品质为主,这一过程意味着农民将成为有生活品质的新型市民。因此,农民是否拥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培育健康的文化市场,有利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广大的农民群众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众多光辉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源泉,我们应该世代传承下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全盘接受。例如,存在于民间的那些陋习,我们不仅不能将其传承,更应该要将其根除并为农村文化生活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别具一格的文化。在新城镇建设的进程中,一些外来文化必然会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引起矛盾。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农民是消极还是积极地去面对,这取决于人们是否拥有革故鼎新的态度。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实现惠民、乐民、育民的功能,让人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的进程中,进而为新型城镇化注入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
人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演绎着重要的角色,注重人才的培养,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相应的人才机制,推动农村人口的转移,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在我国农村中,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素质偏低,高素质农村劳动流失严重,人才状况根本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人才进行开发培训,对于发展新型城镇化来说迫在眉睫。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创造新型的国民精神,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健全发达的农村文化产业,不仅能作用于人的思维、更新人的观念、培养人的能力,而且还能从整体上提升人们自身的素质,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富足的具有高质量的人才,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为我们带来了一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随着科技社会的到来,具有无限发展和创造力的科学技术必定会不断地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科技进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极大影响,城镇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着城镇的发展。(1)科学技术从空间上改变着城镇的布局,增加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降低了自然条件对城镇的限制,促进着新型城镇的发展[3]。(2)科学技术的发展优势决定着城镇的发展,新型城镇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科学技术发达的地区。(3)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新型城镇化创造有利的条件。科技的进步改变了单一产品大量生产的方式,加快了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农村文化产业是一种科技含量高的绿色产业,随着当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不断完善,科技投入不仅不断地加大,而且科技含量也不断地在提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技术支持。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EB/OL].[2014-03-16].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 16/content_2640075.htm.
[2]赵盼.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
[3]白勇.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4.
The Influence of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on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SHI Yajuan,XIONG Liyi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128 China)
China plan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from 2014 to 2020.This is a precious opportunity for the urbanization.Rural cultural industry has important effects on building a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industry brings a strong impetu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upgrading industry, injects a unique style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to the new urbanization,and offers long-term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new urbanization;rural cultural industry;culture connotation;personnel support;technical support
F299.21
A
2096-2126(2016)05-0095-03
(责任编辑:刘婧)
2016-09-01
石亚娟(1991—),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优秀文化融合研究;熊丽英(1964—),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