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松,王晓庆,刘扬
(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育的路径探析
丁雪松,王晓庆,刘扬
(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
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意识、择业观念、择业心理、求职诚信方面的职业素质堪忧。通过纵向阶梯式推进以及横向模块化支撑策略,可以实现大学生职业素质培育的过程化培养。通过实现大学生职业素质自我评价、跟踪调研以及社会反馈评价的系统化,可以保障大学生职业素质培育的系统化培养。
大学生职业素质;过程性培养;系统化培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重点强调了“各高校要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全面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上海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沪教委德2005 22 号) 指出:“职业发展教育是大学生人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职业发展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和理念,提升全面素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职业发展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补充。高校要把职业发展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学校、院系二级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将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教育相结合,打造一个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有力择业、满意职业、奉献事业的教育平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职业素质是指普通的劳动者通过一定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在职业实践和自我完善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包括从事某项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潜力。大学生职业素质是指作为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胜任未来职业所必需的综合素质。毋庸讳言,从整体上来说,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堪忧,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职业规划意识缺乏
职业规划意识缺乏是大学生在职业素质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们了解到有很多大学生或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抱有理想化的倾向,或对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定位、职业环境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评估,无法找到自己在今后职业发展中的准确位置。他们自我定位模糊、社会经验不足、对职业内容和职业环境的片面认识等是造成他们职业规划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二)择业观念存有误区
受传统的择业观念影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过分注重单位属性、企业规模、起点薪酬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一项调查显示,48%的大学生希望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55%的大学生希望到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1]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倾向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型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不愿意去老、少、边、远、穷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基层地区工作。他们无法正确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已经从满足培养少数精英转向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社会个体受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已不再必然的与高薪职业相联系,而是成为提高人们素质的一种手段。
(三)择业心理波动起伏
面对就业市场双向选择带来的竞争与挑战,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是错综复杂的,在择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波动。如在竞争激烈的面试失利后,容易产生退缩、逃避、自卑、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又如,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多的依靠父母、家人的安排来择业,依赖性较强。另外,还有跟风、从众等心理。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择业准备期有自负、自卑、从众、功利、依赖等心理体验,在择业调整期有焦虑、挫折、矛盾、妒忌、抑郁等心理波动,在择业结束期则出现后悔、攀比、不满等心理。[2]
(四)求职诚信亟待加强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有诸多的不诚信行为,如,“简历注水”:49%的学生对求职简历进行过“技术加工”,20%的学生准备进行一番“大胆包装”;“伪造证书”:诸如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优秀三好学生奖状等;“面试虚夸”:经常虚夸个人能力的占30%,偶尔虚夸个人能力的占57.4%;“频频违约”:违约的占29.8%,视情况而定的占35.7%。[3]大学生的这些求职诚信行为不但影响个人的职业形象和发展,同时对学校、用人单位的声誉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对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针对大学生职业素质不高的现状,我们设计出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过程性培养路径。该路径既突出时间上和内容上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又重视个性化和专题性培养方案的制定。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纵向阶梯式推进策略
高校可以借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教育系列课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以及校企合作实践单位等方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备相应职业技能的高质量毕业生。通过建设全过程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实现课堂与网络教育、全面与重点教育、传授与习得教育、校内与校外教育、师长与朋辈教育等方面的生涯教育。依托“大学生就业信息网”,建立实习实践网络管理系统。结合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采取相应的实习实践行动。
1.在低年级阶段,引入生涯理念教育。大学生入学阶段是未来生涯规划的起点和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往往因为生活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中,逐渐失去了前进的目标与动力,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压力和需求,产生种种不适应心理,出现焦虑、迷茫甚至沉迷网络、自暴自弃等问题。因此,针对低年级阶段大学生的特点,引入生涯理念教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让大学生在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规划大学生活中重新树立学习的目标,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2.在中低年级阶段,推行岗位实训教育。在前期的生涯理念教育完成后,进入中低年级的大学生逐步适应了大学生活,开始从事一些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学习欲望、获得更多锻炼的渴望愈加强烈,但缺乏专业的知识积累和社会经验。这时候需要开展必要的岗位实训教育,帮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一定程度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岗位实训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形式展开,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环境。通过岗位实训教育,大学生会逐步强化自己的职业理想,明确今后的生涯发展路径。
3.在中高年级阶段,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可以培养中高年级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使他们了解更多的创业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在这个阶段,要努力构建完整的就业创新教育体系,开设指导学生就业的课程和培训。除常规的课堂教育之外,还可以广泛采取案例研究、混合讨论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此外,还可以开展创业计划大赛,通过竞赛的形式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调动他们创业的积极性。
4.针对毕业年级的学生,强化岗位能力教育。通过生涯规划理念的教育、综合能力的提升教育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大学生已经明确了就业方向和个人发展目标,因此,在这个阶段,应该以提升毕业生岗位实际能力为目标,在获取就业机会、深入岗位实习等方面开展引导与帮助。一方面,通过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就业信息的搜索与统计工作,帮助毕业生提高对就业网站信息的搜集和筛选能力,并指导他们从新的角度或较深的层次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促进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能力培养,为他们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面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巨大压力,高校应多多关注毕业生在岗位实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指导和培训,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优秀毕业生。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横向模块化支撑策略
为保证纵向阶梯式职业发展路线的顺利实施,需配合以横向的模块化支撑,即从大学生和就业指导团队的角度,支撑起大学生立体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平台。
1.理论储备模块。通过学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以及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帮助大学生储备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使之成为大学生自主开展个人生涯规划的坚实基础。同时,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相关理论知识教育,使大学生在压力缓解、人际交往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2.能力训练模块。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岗位实习、职业竞赛等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合作、实际操作、求职、职场礼仪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获取就业机会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引导、志愿服务等途径,注重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能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全方位的能力提升。
3.师资队伍培训模块。打造一支包括专业骨干、院系辅导员、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力量在内的精良的师资队伍,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至关重要。高校一方面要吸引外校学者、本校教师、优秀校友、企业HR等担任职业生涯教育、学生咨询、创新创业的指导老师,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培训、交流研讨、职业认证培养等方法,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
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除对相关知识、能力进行训练和提升外,还应加强多元化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建设,实现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系统化培养。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自我评价的系统化
通过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可以从入学开始,分阶段、持续性地对自己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逐步实现大学生职业素质自我评价的系统化。高校则可以建立大学生个体职业素质发展数据库,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各阶段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跟踪调研的系统化
高校可以搭建一个完整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跟踪调研体系,实现就业育人的德育目标。首先,通过开展与毕业生就业、校友职业生涯发展、市场人才需求、招聘发展动向等内容相关的调研,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提供参考,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供反馈和预警。其次,跟踪调研的对象要向上覆盖和向下延伸,涵盖校友、应届毕业生和在校生等多个层次。在用人单位方面,对学科群体所覆盖行业内的典型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参考,为推进校企合作提供依据。第三,开展分层次、分去向、有针对性地系统研究工作,提出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对策。用人单位也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最后,建立以学校层面为统筹,学院层面为重要支撑的跟踪调研制度,为跟踪调研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和支撑条件,建立相关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专家学者参与相关调查研究和分析总结工作,全方位地开展好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跟踪调研工作。
(三)大学生职业素质社会反馈评价的系统化
毕业生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的评价反馈,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专访座谈,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就业能力、综合素质、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客观评价,有效追踪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建设的效果。同时,通过社会反馈的毕业生的缺点和问题,进一步推进相关平台的建设和改进工作。
职业素质是大学生全面素质当中的一部分,大学生不仅需要综合类的知识获取,更为迫切地是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团队协作、人际交往等能力。本文探索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新方法、新途径,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围绕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重点内容,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途径的研究,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是意义重大。
[1] 刘凤清.大学生择业观念现状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
[2] 潘国强.大学生择业过程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4)
[3] 张秀芹.大学生求职诚信缺失及对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7
(责任编辑:乐程)
On How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al Qualities
Ding Xuesong, Wang Xiaoqing, Liu Yang
(College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Tongji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College students display poor occupational qualities in career planning consciousness, employment philosophy, employment psychology and job integrity. The article believes procedural training of occupational qualitie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vertical stepped promotion and horizontal modularized support. Systematic cultivation of occupational qualities depends on systematization of self-eval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ollow-up investigations and social feedback and assessment.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al qualities; procedural training; systematic cultivation
丁雪松(1985-),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王晓庆(1972-),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刘扬(1986-),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6.017
G641
A
1674-5337(2016)06-00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