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冬妮,叶定剑
(上海交通大学 网络宣传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 200240)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思考
吴冬妮,叶定剑
(上海交通大学 网络宣传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 200240)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概念及工作边界亟需厘清,网络意识斗争依然严峻,相关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有待增强,这些都给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把握特点、提升预警能力、强化引导水平、建设可靠阵地等方面论述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核心要义,并就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队伍建设;网络舆论;舆情回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上讲话中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网络舆情工作,为青年大学生培育生态良好的网络环境,推动社会网络空间逐步清朗。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要强化网络舆情回应责任[2]。这给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展网络舆情工作,从高校的角度说,是为了维护高校稳定的局面,也是为了保障高校人才培育、科创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顺利发展。从社会的角度说,是为了最好地消除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离心力,最大程度地凝聚民族向心力,为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局做出贡献。
(一)高校网络舆情概念亟需进一步厘清
高校一直都是网络舆情关注的一个焦点,高校网络舆情有自身的特殊性。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首先要界定清楚什么是高校网络舆情,应当包括哪些内容,怎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般研究者都聚焦在狭义的网络舆情,也就是师生网民的网络思想方面的动态,也就是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对有关国内外重大问题、社会焦点问题以及有关校园社会和学校管理等与自己利益切实相关的问题,及由此产生的情绪和意见。这其中不仅包括其对国家、社会的政治态度,也有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是要求国家、学校不断改善其现状、情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的集合。高校师生是全社会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如果师生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重视,或者迟迟才得以解决,就可能在网上有负面吐槽。个体情绪在一定情况下有可能传染到有共鸣的群体,演变为一个特定群体的不满情绪,激化矛盾,进而爆发形成网络舆情。笔者认为,高校应当关注的是广义的网络舆情,其包含两个方面,既是师生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有机思想体系,又有社会网民关注高校事件的言论倾向。也就是说,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要准确把握师生的网络思想动态。
(二)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
青少年是最大的网民群体,网络在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敌对势力传播有害信息、进行思想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专家研究认为近年来高校学生政治冷漠化、娱乐化问题突出,意识形态话题对高校学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但实际上,意识形态类话题数量虽有减少,但相关网络热点一旦出现,总能吸引高校学生参与讨论。近年来很多高校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网络舆情的传播,网络舆情已成为高校突发事件升级的“导火索”和“催化剂”[3]。可以说,网上意识形态斗争更加严峻、更加隐蔽、更加复杂,各种思潮竞相发声,互联网是当前我们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宣传领域的热点在网上,舆论引导的难点在网上、思想教育的重点在网上。
(三)高校的网络舆情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纵观当下的网络舆情环境,网络信息已呈现出高度开放化的趋势,移动终端媒体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意识普遍提高,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新生代生力军,活跃在微信、微博、知乎、QQ群、论坛等领域,而这些领域恰恰是舆情工作的难点。虽然由于近些年高校在舆情工作方面加大了力度,高校校园网络相对于社会网络更健康一点。但高校的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尤其是网络舆情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舆情选材的精准度仍然不高,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反映教育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缺乏总结凝练;舆情研判的能力仍然不强,舆情产品还不能充分满足工作需要,大部分是依赖市场上的新闻分析类软件,不够专业;舆情研究的水平亟待提高,对舆情事件背景分析、传播规律、未来走向等缺乏深度的系统性研究,规律性把握不够;尚未形成高效的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舆情工作机制,大部分在各自为战,并没有形成合力。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有其自身独特属性,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具体实践中,网络舆情的预警能力是基础,能及时发现舆情是基石;网络舆情引导是新形势下的难点,舆情处置不是简单的封堵删,要有效疏导;网络舆情阵地建设是重中之重,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阵地即是网络舆情工作的有效抓手,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
(一)准确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尤为重要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网络舆情的一部分,具有社会舆情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源于现实,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意愿及思想是形成网络舆情的始源,是现实意愿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延伸和表现;二是影响较大,网络时代负面声音容易传播,且由于跟从效应比较明显,沉默的大多数往往容易被少数网络意见领袖代表和左右。由于高校的特殊性,高校网络舆情也有一些独特属性:一是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具有主体相对稳定性和传播相对集中性的特点,网络舆情的主体主要是高校大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和特定性,体现出的是相对范围内的集中传播;二是高校师生思维都比较活跃,高校网络舆情进行信息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校园BBS、贴吧,以及微博、微信等,舆情往往是“由内而外”、“自下而上”的爆发。
(二)提升网络舆情预警能力是首要任务
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引导是网络舆情工作体系的重要环节。[4]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建立起第一道早期屏障,可以把舆情工作由事后扑火向事前预警推移,有利于提前介入、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将舆情隐患最大程度地限制在最小的危害范围内。其中,网络舆情预警和网络舆情研判是一脉相承的。[5]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在整体上是一个综合的逻辑思维过程,是对已获得的信息的再传递。完整的网络舆情分析流程包括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归并、整理、汇总、分析和预警信息发布,从而最终得出精准的研判结论。
(三)网络舆情引导是网络舆情处置中的焦点和难点
目前,部分高校已开始由辅导员和新闻宣传干事等来兼职担任舆情网评员,主要考虑辅导员和大学生年龄相近,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更易受到学生群体的信任,因而其观点也会更有影响力;再者,因观念相近,自然而然的在引导上也更好开展工作,可以更快的形成一种较为正面向上的网络风气。当然,舆情引导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强化网上在线互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增进学生对学校发展和管理了解的同时,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化解潜在的矛盾和隐患。有计划地培育一批大学生“网络舆论领袖”,支持并且鼓励他们根据网上的一些言论或就现实生活中遇到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主动发表自己的正面看法,正面引导网上舆论。
(四)网络阵地建设是网络舆情处置的良性延伸
网络舆情工作不仅需要建立完善舆情研判、预案制定、信息监测、评估预警、应急管控、网上网下联动、部际合作等一系列管理流程,提高对网络信息内容监管的针对性和精确度,更需要建设一批学生来得了、留得下的网络阵地,将网络平台打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媒体,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应认真学习,努力占领及建设网络宣传阵地,使网络发挥积极的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不断增强网络育人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对于一些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主流阵地的正能量既有助于对错误言论的及时反驳和更正,更是主流价值观长期宣传和传播的重要载体。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千头万绪,相当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体系,完善舆情应急管理、回应引导、主动解读机制,切实提升高校网络空间治理能力。
(一)完善舆情应急管理机制,建立新形势下的舆情管理网络体系
调研发现,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系统的网络舆情应急预案,舆情管理机制也比较零散,迫切需要建立“网上网下”联动的舆情危机管理机制。同时,需要建立学校应急管理多元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师生群体在学校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等方面的作用,形成相对合理有效的应急体系和管理网络。此外,要有效调动校内各部门迅速加入到学校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努力形成预防为主、多元协作的良好机制,提高学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以及管理能力。尤其是网络舆情研判非常重要,若一般舆情事件经研判,存在继续发酵的可能性,或者直接在舆情监控时就发现重大舆情事件,则需要建立重大突发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
(二)分层分类,打造一支能全方位出击的舆情工作队伍
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建设是做好网络舆情工作的保障。在网络时代,舆情工作队伍既需要懂教育,又需要懂网络,更需要有高度的政治意识。首先,要建立一支舆情信息收集队伍,可以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学生骨干相结合的方式,并适时地引入舆情专用软件,借助“软件+人工”双效的舆情信息收集模式。其次,要有一支舆情研判队伍,可以充分调动新闻舆论专业教师参与进来,发挥骨干成员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工作队伍的舆情敏感力与敏锐度。最核心的是要有一个有战斗力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发挥网络宣传思想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团骨干等群体的作用,立足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发声,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
(三)做好网络数据的收集分析,抓好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工作
网络信息社会首先要有“大数据观念”,能在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把握规律性,在浩瀚的信息中提炼特殊性。首先,可以在校内充分实现数据的动态共享,打通各部门的隔阂,建立综合性的大数据中心,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的孤立化。其次,需要网上和网下联动整合,网上信息收集不代表线下的工作可以放一放,而应当是两手都要抓,特别是要把网上网下各方面数据整合起来,挖掘网络舆情与各方面负面事件动态背后的深层次关系,实现网络舆情管理和高校管理的紧密结合、同步推进。[6]此外,需要完善和创新包括舆情信息收集、提取、预警、研判到决策、评估等在内的网络舆情管理闭环,使舆情管理功能不仅仅限于危机处理,更能发挥辅助决策咨询的作用,特别是要将网络舆情工作作为高校领导了解师生思想动态的可靠平台。
(四)主动设置议题,提升校园网络舆论的主流影响力
主动设置网络议题就是主动突出对主流价值观议题的强调。网络舆论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观点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潜移默化设置相关议题,来影响人们的观点。应当充分认识到把握网络话语权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倾力打造一些品牌,及时分析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准确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同时,应丰富网络评论内容与途径,不仅仅敢发声,还要善发声,不是简单的点赞、转发,而是深度评论,提高评论的内容丰富性。这其中很关键的是要把正面的声音创造性地转化为让人愿意听、喜欢听、听得懂的语言,在关键时刻联动反应、共同发声。当然,只有恰当把握议题设置的最佳时间,才能起到最佳效果。
(五)把握规律性,切实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网络舆情与现实中的舆论都是人们对某件事情作出的具有情感倾向性的价值判断。但是,由于网络的传播渠道有很强的辐射性,网络的传播时间与经济成本都很低,传播效率却较高,社会覆盖范围较大,这使得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远远大于现实舆论。[7]为此,需要高校相关工作者深入研究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部分阶段性特征,把握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与思想特点,分析网络舆情的传播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学习掌握舆论引导的时间、方法和技巧。例如,可以通过数据抓取和相关性排查,掌握经常“发声”的账号,提升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见性和目的性。在充分收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主流网络平台,揭示事件的前因后果,让数据“发声”,消除“盲人摸象”现象。再者,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体的支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协助高校应对网络舆情压力,[8]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通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破解流言和谣言,实现时效性和权威性的双重保障。
[1] 习近平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6-4-19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Z]. 国办发〔2016〕61号, 2016-8-12
[3] 袁晓浩,等.大学生对突发公共事件微博网络舆情的认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6)
[4] 刘永志. 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9)
[5] 周小情,等.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新闻知识,2014,(4)
[6] 郭渐强,等.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变革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5,(8)
[7] 张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5)
[8] 黄发友,等.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福建省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10)
(责任编辑:陈九如)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Online Public Opinion on Campus
Wu Dongni, Ye Dingjian
(OfficeofOnlinePublicityandManagement,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the boundaries of work related to i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make more effective and targeted efforts to meet the high demands of the serious situation of online ideological battle. This paper tries to clarify the essential points of the work related to online public opinion on campus, urg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sentiments online,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provide early warnings, uplift the level of guidance and build strong battle fields. The article also provide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he work system building.
online public opinion on campus; management system; team building; public sentiments online; response to public sentiments
2016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2016-D-008);2016年度上海交通大学思研会研究课题(SYZD201607)
吴冬妮(1988-),女,上海交通大学网络宣传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叶定剑(1987-),男,上海交通大学网络宣传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6.011
G641
A
1674-5337(2016)06-0043-04
□ 新媒体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