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皓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农村建筑景观发展策略研究
张 皓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结合我国农村建设历史概况,分析我国农村建筑景观现状及建设特点,基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分析农村建筑景观优化原则,提出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优化建议,以期科学引导景观建设活动,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关键词农村建筑景观;文化传承;环境
我国农村建筑景观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农村建筑景观既有地域特殊性,又有景观综合性[1]。从自然景观发展到与人相关的人工景观,景观研究的范围在不断增大,而人与自然的互相影响造就了农村建筑景观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人口密度逐步下降,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政策,以期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加快对农村建筑景观的发展策略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人民平均生活质量水平,也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异,通过农村的发展缓解城市压力。农村景观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活动,关系着农村建设和村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对农村景观建设活动进行科学引导,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农村建设概况
传统中国的农村建设缺乏明确的规划和引导,但是却达到了美观和功能的完美结合,是一笔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设由于受中央“以城市为中心”的战略运动的影响,发展近乎停滞。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央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农村经济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村建设颇有成效。20 世纪 90 年代后,中央对农村的投入以及关注度降低,农业出现衰退趋势,农村建设出现很大的困难。直到2006 年初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后,国家再次扶持并加大力度促进农村发展,我国的农村建设也上升了一个新台阶,各省市相继推出措施促进农村发展。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建设发展为新农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我国农村建筑现状及特点
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帽儿山周边农村和天津市滨海新区周边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建筑在发展建设的同时,存在着呆板、乱建、安全、浪费、管理不完善等问题。现代农村建筑的问题主要为:①传统建筑的精神损失,有些传统民居的符号和空间特点在时间的冲刷中流失;②大量实行统一的营造方法导致特色的缺失;③施工缺乏指导,导致乱搭乱建等混乱现象。具体表现为:
2.1外观难看,缺乏特色由于粗糙的无序建设和缺乏科学的指导,农村地区的部分建筑风格难看甚至庸俗,并且在习惯以及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建筑施工者往往缺乏主见并受城市建筑的影响,现代建筑元素随意搭配堆积组合,更有甚者以此为农村建设发展的趋势不断迎合,使之丧失本应有的农村建筑的实用性以及建筑韵味,导致农村传统建筑特色丢失,当地的建筑历史文化传承缺失。
2.2乱搭乱建,配套缺失由于农村建筑使用者对其使用建筑具有绝对的主导权,致使建筑设计不规范、施工管理缺失等问题十分常见。首先,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不合理利用土地,绿地面积稀少,环境质量日趋下降;其次,建筑选址不科学,在发生突发状况时极易产生危险、造成财产损失,村镇住宅分布不规律、浪费土地,不规律的分布导致交通不便,并且分散的布局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居民基本生活;最后,生产生活区域混淆不分,产生水、噪音、空气污染问题,导致出现“脏、乱、差”的环境,严重影响居民身心健康。
2.3浪费严重,隐患多多由于在城市化的大浪潮中,越来越多农村居民离开家乡去城市谋求发展,大量人口外流导致建筑空置荒废,空置的房屋没有被继续利用,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用地与实际居住用地比例日益悬殊。而且房屋反复拆建,没有良好的规划,严重浪费资源。同时,农村建设缺乏完善的专职管理机构、有效的管理程序和管理办法,致使建筑用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布置不规范,甚至产生建筑安全问题。
2.4内涵失调,保护缺失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建筑景观与现代文明联系得更加紧密。建设者忽视农村的历史文化背景,导致农村建筑景观文化与文明相脱离,不仅与当今的规划格格不入,而且缺乏生命力,使人感觉景观僵化。并且,由于精神文明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村民对传统文化持漠视态度,特别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中国传统内涵、传统文化疏离和陌生,导致许多文化遗产被无意识的破坏,甚至消失。
3我国农村建筑景观优化原则
基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的生产生活添入新活力的目的,农村建筑景观的优化需要遵循以下原则[2]。
3.1生态化与现代化和谐共处由于长期的耕作和受城市化的影响,农村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农村的优化建设应该是以保护生态化为前提而进行的,不应将这种建设与农村城镇化一概而论。新农村建设必须将坚持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将保护环境这个观念融入到农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全过程中,尽可能保持生态特色,将生态化与现代化有机结合是生态文明发展的目标。
3.2功能性、美观性和延续性相结合新农村与旧农村的主要区别在于新农村具有完善的功能,要求根据人口规模按一定比例合理进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合适的建筑来满足村民的一般需求,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在优化过程中,功能性需要与美观性、延续性相结合,一些极富特色的景观或建筑目前尚未受到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保护,但对农村居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做到满足村民的基本要求,不应因时代的发展而与历史相背离。
保护环境是进行农村发展的前提,农村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良好的环境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农村景观具有地域性的区域特点,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村民意见并适当采纳。
4我国农村建筑景观建设的建议
4.1正确处理好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景观建设的关系农村建筑景观的价值不在于其功能、效率、实用性,而在于其对于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意义。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农村在文化的传承上起着重要作用,但因受封建思想的长期影响,也存在一定缺点,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心态,将有意义的文化内容加以保护,努力引导,使其重焕生机。
4.2将精神文明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农村建筑景观建设就是进行文化建设,努力建设并提升农村人文环境。农村人文环境是指以村民为主体,以农业为依托的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是农村居民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是文化景观生存的渊源,是文化景观建设的基础[3]。保护好农村文化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农村文化、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使农村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改善农村的物质生活。
4.3加强对原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农村建筑景观承载着自然、生态以及文化的历史印记,对于农村的原有物质文化遗产,应做到努力保护,特别是特色景观的维护。同时,也应该发掘其自身尚未发掘的特殊内涵,使农村的优秀景观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努力挖掘农村历史文化印记,以完善当地民俗文化为基础,以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为依据,更新延续农村历史文化的发展。
4.4加强建筑文化景观的规划与实施建筑文化景观能起到装点环境、愉悦心灵的作用。但是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还未受到重视,由于缺乏法律的保护,大量宝贵的建筑文化景观受到破坏。在建设过程中文化应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与其他建设工作互相促进,应该结合农村发展规划采取具体的措施进行建设。
5结语
农村建筑景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它是在变化和更新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的,地域文化也不仅具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对地域文化的发展应该保持创新意识,以保持农村建筑的民族魅力。农村建设不是盲目地仿古和怀旧,应该积极推动现代科学技术,注重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探索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审美方式,加强与村民的交流,尽可能地保护村民的利益,为成功地促进农村建筑景观的进步和发展,总结出更为科学、更为宜人的现代农村建筑的建造方法[4],让农村在发展的同时留有自己的特色,使农村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 胡希军,赵晓英,刘玉桥,等.传统农村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4201-4203.
[2] 张颖波,付强,张颖宁.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筑及景观文化建设[J]. 山西建筑,2011(8):11-12.
[3] 朱明,胡希军,熊辉.论我国农村文化景观及其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194-196.
[4] 方松林.乡村建筑发展观[J].美术大观,2011(8):90.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Rur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ZHANG Hao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Combing with the history of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we analyzed the landscape status and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objective of protecting environment and re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analyzed the optimization principle of rur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feasible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aiming at scientifically guide the activity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Rur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ultural transmission; Environment
作者简介张皓(1995- ),男,黑龙江七台河人,本科生,专业:工程管理。
收稿日期2016-02-07
中图分类号S 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8-2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