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明琼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基础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陶明琼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必备的弹、唱、跳、画等多种技能,还应有深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本研究从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文化课存在的问题出发,指出改革幼师基础文化课的思路。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基础文化课程;改革思路
学前教育专业不仅要培养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而且还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这就需要学生不仅掌握专业必备的弹、唱、跳、画等多科教育教学技能,还应有深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只有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基础文化课的教学,提高幼师生的文化素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文化课门数较多,但总体所占课时比重下降
在职业教育中,普通文化课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关于关键能力的研究成果更让我们看到开设普通文化课程的必要性。同时,为了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幼儿教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人师表,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就要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具有多方面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也就是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人才。基于这一原因,学校开设了较多的基础文化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经济政治及职业道德等普通文化课程和幼儿卫生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教材教法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注重就业为导向,重专业技能,轻理论教学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很多幼师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技能,加大技能培养的比重,从而缩减了文化课所占的比重。中职幼师的基础文化课程课时在总体比重下降的情况下,每门课所占课时就显得更少,这种现象在中职幼师教育中非常普遍,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文化课内容与专业严重脱节
中职学校的语文等普通文化课程,采用的是职校教材,在内容的编排和难度设置方面相对于高中的教材有所改变。普通文化课程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许多教师完全按照这些知识体系教学,像高中那样讲授课程,不仅没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学生所学的专业,还容易导致学生厌学。对于基础理论课,虽然能体现幼师教育的特色,但是因为其理论性太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注重讲授理论知识体系而不注重实际运用,让学生感受不到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作用,从而忽视这些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目前,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准备不足,既包括知识上的,也包括学习心理上的。从知识上看,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以往对这些课程学习的结果非常不理想;从学习心理上看,多年的学习成绩不佳以及教师的责备、冷漠已在学生心中深深地积淀了对这些课程的厌恶。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习惯了按照普通中学的上课方式来教授这些传统的文化知识,教学效果不理想,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缺乏创新思想,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评价的不合理也是原因之一,对于基础文化课,很多学校的评价都是采用考试的方式及百分制的模式,这种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评价也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基础文化课程的目标定位
要科学确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基础文化课程的目标,首先应遵循在社会变革对幼师生培养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需要而设定,因此目标并非固定不变的,尤其在目标达成过程中,能否使愿望变成现实,则更取决于教师对目标的认识与理解深度,教师要懂得如何根据课程目标的导向原则,从根本上去把握幼师基础文化课程的确定依据。
1.主体性原则
按主体性原则确定课程目标,实质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前提,并使“目标”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基础之上。即需要提倡“平等教育”和“主体性学习”法则,注重学生个体特征,因材施教。依此而论,幼师文化课程必须打破单一化、封闭式的课程教学体系,改变僵化、刻板的教学作风,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民主氛围,使它在内容、方法上更符合开放、多样的时代特点,从而让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2.基础性原则
按基础性原则确定课程目标,实质是以完成“教养任务”为前提,并使“目标”建立在“教育即生活”的认识基础之上,即需要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培养必要的基本能力,让目标指向更有针对性和贴近生活实际,以便为现实生活和将来就业提供最直接与简约化的帮助。如果就此而论,中职幼师的文化课程应该遵循“基础实用”的指导思想,把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作为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要求学生掌握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对于幼师生而言,就是要了解可供实际运用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知识及幼师基本理论知识,为成为一名专业合格的幼儿教师与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3.全面性原则
按全面性原则确立课程目标,实质是以完成“教育任务”为前提,并使目标建立在“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之上,即需要提倡智力与非智力教育,以及“知与行”之间的相互统一,以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几方面全面发展,体现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新型人才”服务的宗旨。如果依此而论,文化课程必须要多注意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及理论素养。对于幼师的学生而言,她们将来是一名幼儿教师,一举一动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幼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弹、唱、跳、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专业素养和文化内涵,而后者基本上都是通过基础文化课程来完成的。
4.发展性原则
按发展性原则确定课程目标,实质是以完成“发展任务”为前提,并使“目标”建立在“生存与生活教育”的基础之上,即需要提倡大教育观的“创新精神”。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意志、情感、认知、兴趣和能力,如果依此而论,对文化课程就不能片面强调单个的知识而忽视知识本身的应用,把生存与生活教育都包括在课程的目标体系中,最终通过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创造性掌握与应用知识技能,协调知识与修养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为学生的继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是能成为一名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教书匠,这就要求幼师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有把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改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基础文化课程的要求
1.实用、够用与重基础相结合
2.文化课应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
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并不是因为学生无法学习这些课程,而是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如果把普通文化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起来,强化它们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程的兴趣,还能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3.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
基础文化课程只能是采用与专业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讲授已经编制好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它的改革更多的是教学方法层面的,我们不必拘泥于普通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可以尝试、探索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例如: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拓展文化课的难度和广度,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采用突出能力的评价模式等,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程的积极性,也让文化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素质提高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改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基础文化课程的具体策略
1.基础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整合
基础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整合,重组课程内容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所有课程的实施围绕专业开展;其次也能做到因材施教,许多学生虽然文化课比较差,但对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欲望强烈,职业性的文化课程不仅与专业结合,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知识的必要性,增强成就感;再次,重组内容后的基础文化课程也能满足学生将来深造以及专业发展的需要,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职校生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多,其选拔的标准将更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文化水平。
重组课程内容,首先,基础文化课程本身要注意整合,利用有限的课时完成更多内容,如语文和幼儿文学、普通话内容整合教授,在语文课堂上就能让学生了解幼儿文学的知识,也能训练学生的普通话,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其次,注意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体现幼师特色,让文化课真正服务于专业课程,如英语可开设为幼儿英语、幼儿园双语课程等,及时掌握幼儿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理念,以培养更符合幼教岗位的人才;另外,文化基础课教师应该适当扩展教材,有意识地把最新的知识进行补充,创新教育内容,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达到教学目的。
分析结果是否准确取决于流体边界条件的设置。该流体的仿真运用的是Fluent模块,由于仿真时设置的流体状态是在理想状态下。在该阀体中流过的介质选用水,其密度为1000 kg/m3,动力黏度设置为0.001055 kg/ms,公称压力为1.6 MPa,流体进入的阀体是湍流状态,则需要运用k-e模型。入口的速度条件设置为1.5 m/s,出口为自由出口,壁面条件为静止壁面[2-3]。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对于基础文化课程,职校的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法不好,效果不理想,导致对基础文化课程产生厌学心理;同时,基础文化课程的理论性太强,实用性不强,难操作,教师上课缺乏生动形象的教授方法。为此,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思并重,知行合一,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好基础文化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学好基础文化课程的愿望和强烈的求知欲,而这些都必须以认识到学好基础文化课程的重要性为前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应该有基本的弹唱跳的技能之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这些知识大多来自基础文化课程。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掌握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才能胜任幼师的要求。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讲授方法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对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师应首先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掌握最新幼儿教育发展动态,并在课堂上向学生适当介绍增补内容,这样才能在讲授中游刃有余,课堂教学生动。
具体的教学方法有: 一是可以采取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引导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寻找答案。运用“比较归纳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归纳,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扎实、全面、灵活,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应用情景式教学法,补充课堂理论教学。情景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采用录像片或幻灯片作为手段,对一些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演示,使学生能对所演示的内容进行描述。录像片和幻灯片作为教学手段,其特点是直观性和形象化,声图并茂,学生对所学内容易于理解和记忆,还能极大地开发科学思维能力;三是可以适当开展案例教学,对幼儿教育的许多理论知识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讲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方面,就可以适当为学生举例,让他们理解孩子的创造思维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表现,教师如何引导等,让学生能清楚理解所学的知识,也能进行适当的运用。
3.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职校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综合理论课的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这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适应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的需要。
通过分层教学,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例如: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这样能够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当然,在实施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中,教师要在分流前遵循自愿性原则;在培养目标方面遵循保底性原则;在考试考核方面遵循激励性原则;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遵循主体性原则,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学得认真,学有所成。
4.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突出能力考核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是职业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长久以来,以百分制为基础的传统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使评价目标限于认知领域;评价手段以书面测验为主,过分强调卷面分数,过分重视评价结果。而学生的能力、态度无法得到体现,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认可学生的个体独特发展,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不仅评价学生的学生成绩,而且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具体而言,在职业学校中,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除了笔试成绩外,还应经常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纪律、发言等,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可以开展问题情境测验,创设一个被测者未曾经历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对问题作出反应,以考查他们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掌握的原理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作品分析是对被评价对象的创作成果或其他作品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有用的评价信息的工具,职校生的作品主要有作文、作业、周记、小制作、小发明、第二课堂的作品等,教师通过分析,评价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理解力及动手能力;还可以利用档案袋来进行评价。目前,这种方法在小学运用较多,但面对职校生目前的状态,使用档案袋工具可激发学生自我评价技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
[1]郑健成.幼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3).
[2]贺文瑾.二年制高职课程变革:背景要点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5(28).
[3]张春,张杭明.关于中职课程设置原则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
[4]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5]郑厚成.中等职业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5).
[6]李晓军,刘智英.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取向透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责任编辑陈春阳
2016-05-09
陶明琼(1980-),女,广东省普宁市普宁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等。(广东 普宁/515344)
G710
A
1005-1422(2016)08-00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