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颖妍
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深度融合的思考与对策
梁颖妍
众所周知,职业学校要有持续的生命力,必须与企业合作。“校企合作”“产教结合”“2+1”模式等都是职校和企业讨论得最多的问题。同时,关于校企合作的文章和观点也数不胜数。可是,目前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然不尽人意。本文针对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如何能深度融合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发展,校企合作也被高度重视,成为职业学校生存关键、毋庸置疑的事情。可是,众多学校和企业至今仍然在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理想的深度和广度,校企合作仍然处于“校热企冷”尴尬局面。尤其是中职学校,更是处于校企合作的瓶颈和困境。
(一)中职学校难以受到企业的青睐
大多数企业对选择合作对象时,普遍青睐高职院校或大专、本科院校,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企业普遍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低,人才水平未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2)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研发能力,与高职、大专和本科院校相比,有相当的距离,难以满足支持企业产品开发或新项目研发的需求;(3)中职学校的资源有限,企业较难从合作中寻求到自身的利益点。
(二)合作只浮于表面,形式单一
以实操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方向的中职学校,应与企业紧密连接,结合地方社会经济的特色,形成良性的互动。而目前,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普遍处在浅层次,形式和模式基本局限在顶岗实习、订单班、共建实训基地、企业进校园进行人才招聘、企业的讲师到学校上课或开讲座等。转型较早的学校与企业共同办起“校中厂”和“厂中校”,但总体来说,合作模式比较单一,合作内容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不够充实。
(三)合作不稳定
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稳定,主要体现在时间周期短,合作协议反复调整,合作项目虎头蛇尾或石沉大海,因关键人物的“人走茶凉”或“改朝换代”,使得合作项目终止等。导致这样的现状,合作双方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
1.专业生命力不强。中职学校要在职业教育的领域占一席之地,必须保证开办的专业有足够的生命力,这取决于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如果中职学校的专业相对行业的发展是落后的,不但无法跟企业对接,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还会影响到该专业的生存问题。目前,中职学校确实存在部分专业落后和老化的现状,需及时进行专业改革。
2.投入有限。要取得校企合作的成功,学校必须做到抛砖引玉,投入足够的资源才能吸引企业上门,否则,难以切合企业的利益点,便难以进行全面合作。但中职学校普遍因政策支持和配套不到位,资金、设备、师资力量等投入受限制,无法做到在企业面前“让利”,从而成为校企合作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3.执行力不足。虽然中职学校经历了十多年的校企合作,但仍然没有总结出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如何把企业引进校园、如何开展项目合作的评估和实施、如何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如何划分任务与责任等,并没有形成有章可循的有效机制。这就使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常常出现“不了了之”,工作脱节等乱象。
(二)企业方面
1.投入与产出不平衡。任何一个企业做任何一个项目决策时,首要因素就是“利益”,没有哪家企业愿意做赔钱的买卖。企业在与学校合作之前,会进行项目的评估和核算,包括人、财、物、时间的成本投入,合作项目对企业产品或品牌推广的价值预算,企业对培养的人才在人事管理上的把控权等。之所以企业不愿意与中职学校合作,往往因为“蝇头小利”甚至“无利可图”。
2.企业内部培训与学校教学存在差异。校企合作要达到深度融合,关键是企业要直接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与设计,才能确保学校培养的人才能为企业甚至市场所用。谈到专业建设与设计,就涉及专业定位、课程设计、实训设计、师资配置、招生规划、教学安排等内容,其中,课程设计与实训设计是重点。而企业内部的培训,与学校的系统教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课时量、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授课老师的资质、授课风格等方面。
3.不愿承担共育人才的责任。企业要获得长期发展,并保持基业长青,人才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对于企业来说,在选择人才时考虑的优先条件包括培养成本低、用工稳定性高、可提升潜质高等,而这些甄选条件取决于人才的学历、阅历、资历和综合素质等。因此,企业普遍认为培养中职学校的学生成本更高、责任更大,与社招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相比,企业更愿意选择后者。
(一)学校须争取政策支持
经过多年校企合作的磨合与挫折,笔者认为,单靠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自由恋爱”式的合作,很难达到双方想要的高度和深度。主要的原因在于双方始终难以找到彼此的利益共同点,要么是“门不当户不对”,要么任意一方投入太多感觉“吃亏”。因此,校企合作要获得深度融合的全面合作,背后必须要有政策的支撑。学校应主动寻求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帮助与支持。
(二)学校须让企业“有利可图”
利益是能吸引企业愿意进入学校的首要条件,可以是直接的业绩体现,也可以是间接的市场未来利润的良性效应。学校应最大限度地向企业让利让惠,主动了解企业的利益点,整合多方资源让企业有利可图,让企业先获利先收益,再在项目的合作进程中,争取企业对学校投入更多的资源。
(三)学校须对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持续性升格
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专业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中职学校能开发和开办属于学校独有的特色型专业、创新型专业,专业定位和方向明确,并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尖”,也能吸引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对专业的设立、改革、升级等一系列建设提到重点日程上来,对原有的老化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对失去生命力的专业大胆摒弃,对新兴产业的配套专业想办法开立。同时,对学校现有的教师队伍和师资力量应充分地利用和打造,引导教师转型、升级、再培训,使教师队伍跟上学校专业建设的步伐。
(四)学校须主动寻求行业合作
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为行业服务,而不是为某个企业服务的,因此,学校在寻求与企业合作时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应努力达到同一行业多家企业合作的局面。可是,要形成这样的局面,对于学校来说又出现资源有限、时间精力有限的尴尬。因此,学校应把行业协会作为切入口,由行业协会引荐或推荐相关的企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就会事半功倍。
总之,校企合作的根本动力就是企业的利益,中职学校要增强自身能力最大化地满足企业的利益,同时,整合多方资源,使支持与监管并行,才能让校企合作步入良性循环。
[1]刘洁.校企深度融合的利益平衡机制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
[2]林夕宝.校企深度融合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5).
[3]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结合”[J].天中学刊,2015(2).
责任编辑何丽华
2016-05-05
梁颖妍(1978-),女,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务科行政兼课老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校企合作。(广东 广州/510308)
G711
A
1005-1422(2016)08-0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