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文(安徽省重化工产业发展专家办公室,安徽合肥230061)
2015年安徽省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报告
王淑文
(安徽省重化工产业发展专家办公室,安徽合肥230061)
摘要:介绍了2015年安徽省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了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对2016年安徽省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安徽省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存在问题;建议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速度全面放缓。安徽省石油和化工行业(简称石化行业,下同)在困境中继续保持增长,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处于较好水平。
1.1主营业务收入
2015年安徽省石化行业共有企业1141家,主营业务收入2680.7亿元,同比增长1.2%,好于全国6.1%的降幅,主营业务收入全国排名第15位,比2014年上升1位。其中,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230.1亿元,同比增长6.9%,高于全国增速5.0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全国排名第11位,与去年持平。
1.2利润
2015年安徽省石化行业共实现利润总额136.0亿元,同比增长6.3%,好于全国18.2%的降幅,利润总额全国排名第14位,与去年持平。其中化学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36.3亿元,同比增长6.1%,略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利润总额全国排名第9位,与去年持平。
在全部1141家石化企业中,亏损企业110家,同比增长13.4%,占全国亏损企业总数的2.6%;亏损额15.6亿元,同比增长15.2%。
1.3进出口贸易
2015年全年安徽省石化行业进口贸易额15.7亿美元,同比增长5.7%,出口贸易额25.3亿美元,同比增长5.1%。其中,化工行业占据绝大对数的进出口贸易量,进口贸易额12.6亿美元,同比下降1.3%,出口贸易额24.9亿美元,同比增长5.5%。
1.4固定资产投资
2015年安徽省石化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8.9亿元,全国排名第14位,同比增长15.2%,好于全国4. 1%的降幅;施工项目863个,同比上升20.7%,其中,新开工项目703个,大幅增长48.6%,竣工项目681个,同比增长24.5%。
1.5子行业运行分析
2015年安徽省石化行业各子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全国排名与去年持平或略有上升,但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行业发展增速普遍放缓,肥料制造、基础化学品制造业几乎没有增长,除化学农药制造业和橡胶制造业以外,其它子行业的增速均低于10%。
在化学工业中,肥料制造业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的位置,占比为21.3%,较去年同期下降1.6个百分点,呈持续下降趋势;紧随其后的为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占比分别为20.5%和17.3%;合成材料制造和专用化学品制造业之和占比仅为25.2%。
1.6主要产品产量
2015年安徽省主要能源产品产量大幅下降,原油加工量689.3万吨,同比下降7.85%;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产量分别为216.5、280.0、58.3万吨,同比分别下降6.2%、7.4%、4.1%。只有润滑油产量5.7万吨,同比上升27.9%。
2015年安徽省农化产品和基础化学品如肥料、农药、硫酸、浓硝酸等传统产品产量依然保持在全国前列。这些产品多数已结构性过剩,产量增速缓慢或开始下降,部分降幅超过10%。同时,安徽省的烯烃、芳烃等大宗石化原材料生产还几乎是空白。
2015年山东省和江苏省的石化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9908.0亿元和20205.5亿元,排名全国前两位。安徽省石化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山东和江苏的9.0%和13.3%,与去年的8.8%和13.4%相差不大。安徽省石化企业平均规模偏小,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仅有234.9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半,远远落后于石化发达地区。
相比于全国及石化产业发达地区,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明显失衡,肥料制造业比例超过五分之一,而全国平均水平仅为10%,发达地区比例更小;在全部子行业中,体量最大的合成材料和专用化学品板块在安徽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仅为25.2%,而全国平均水平及发达地区这一比例均接近或超过40%,差距十分明显。
2015年安徽省石化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国的2.72%,比去年同期略有提高,但远低于山东、江苏等石化大省,与内蒙、陕西、新疆等石化产业发展较快省份差距也很大。项目的平均投资7055.6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0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还有所下降,大幅落后于内蒙古、新疆、陕西等地。不过,2015年安徽省全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达到了15.2%,远远好于全国4.1%的降幅,也高于大多数省份。
3.1主要成就
2015年,在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和支持下,安徽省石化行业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行业的平稳运行,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位列全国第15位,比2014年又上升1位,创造历史最好成绩,是全国仅有的7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正增长的省份之一;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石化产品需求疲软的大背景下,全国石化行业出现了罕见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进出口贸易和固定资产投资全面负增长的严峻局面。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安徽省石化行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近年来,全国石化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2015年出现历史上的首次负增长,降幅为4.1%。2015年安徽省石化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了15%,增速居全国第7位。作为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投资保持良好态势,将对安徽省石化行业的结构调整、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2发展中的问题
(1)产业总量小,企业规模小。2015年安徽省石化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处于中游位置,但总量仅占全国的2%,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是达到十倍以上。平均企业规模偏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半。缺乏大型龙头企业一直是安徽省石化行业的短板,全行业难以依靠大型企业辐射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也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中小企业竞争力较弱,部分产品结构雷同,难以形成互补发展。
(2)产业结构不合理,优势产品产能过剩。除安庆石化外,安徽省有分量的化工企业都是煤化工企业,生产以农化产品和硝酸、硫酸为主的基础原材料,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延伸产业链。近年来,氯碱、化肥、基础化学原料制造等传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且结构性过剩的现象不可逆转。安徽省以肥料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企业必须快速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继续生存和发展壮大。
(3)园区平台发展滞后,难以承接优质项目。安徽省内化工园区基本都处在初级阶段,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不完善,缺乏专业管理人才。虽然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开展的轰轰烈烈,但难以吸引优质化工项目,甚至有些投资者考察后,因落地条件不具备而最终放弃。部分园区没能意识到自身的发展瓶颈,对园区的发展定位、主导产业不明确,对入园项目的审核不专业、不严格,导致后期出现问题,限制自身的发展。
(4)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缺少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我省石油和化工行业企业中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极少,在创新发展中只能充当跟随者,获取新技术的能力和机会有限。主要原因是缺乏创新意识、创新人才、创新冲动和创新投资。不少企业小富即安,故步自封,做不到居安思危,放眼未来;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市场突变,则无力应变,陷入困境。
(5)环保、节能压力日增,产业扩张受限。由于排放、节能指标紧张,新建项目落地难度加大。而低排放、高效益的化工创新项目为数很少,代价高昂,一般企业难以承受。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实力相对弱小的中小企业,大项目上不了,新技术拿不到,竞争能力日渐弱化,前途堪忧。
(6)淘汰过剩产能困难重重。产能过剩产品都是传统、低效的,往往是企业原有的主导产品,淘汰过剩产能的前提是有新产能接续。对化工而言,新产能的形成意味着掌握新技术、建设新项目、生产新产品,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资金,难度很大,风险也大,一步走错,意味着企业的消亡。因此,淘汰过剩产能势在必行,但说易行难,迫切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国石化行业的战略目标定位为向世界石油和化工强国跨越。安徽省石化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也将继续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总量增加的基础上提高发展质量,实现新的飞跃。
4.1去过剩产能进度加快
目前,中国经济已从短缺经济转入相对过剩经济,同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大宗石化产品需求增速下降。氯碱、化肥、轮胎、基础化学原料制造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企业竞争激烈,产品价格长期低迷。安徽省的传统优势产品正是这些过剩产品,未来必将面临巨大的调整。国家、行业政策的控制力度将进一步加强,通过严控增量、区别对待、分类施策、逐步化解的原则,执行环保、能耗、清洁生产等标准和政策,淘汰部分落后产能;通过取消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企业优胜劣汰;通过提高行业技术和环保准入门槛,控制产能过剩产品的重复建设。
4.2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发展最强大的引擎
创新是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撑和手段。传统产业的提升离不开创新,新兴产业的培育也离不开创新。石化行业未来的转型升级从根本上依靠技术创新,通过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引领产业发展。安徽省内拥有一批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成果,但目前和石化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还远远不够,未能充分发挥这些科研资源的作用,促进石化行业未来跨越式发展的潜力还很巨大。2015年安徽省重化工产业发展专家办公室与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签订了合作,旨在促进安徽省化工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石化企业将越来越重视与各种科研资源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先进的研究资源和创新成果同先进生产力相对接,使创新资源发挥最大创造力。
4.3现代煤化工产业向清洁高效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化工产业产品多、规模大,正在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型。然而,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带了煤炭的大量开采、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区域环境负荷的大幅增加,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关注的重点。同时,低油价和海外低成本产品的双重夹击也使中国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面临巨大挑战。“十三五”时期,现代煤化工的产业定位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总体发展阶段是升级示范和适度发展。
安徽省作为一个以煤化工产业为主导的省份,也正在进行着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的转型。未来,现代煤化工必须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布局,重点在工程化、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探索清洁高效的发展模式;加快先进煤气化技术、先进合成技术、关键核心装备技术、终端产品差异化技术等技术升级;现代煤化工园区和基地向大型化、综合性方向发展。
4.4资源环保约束加大,生产要素成本攀升
在全球气候恶化、环保形势日益严峻的态势下,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成为石化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安徽省内一些石化企业在生产、运输等环节操作不当,或是违规排放污染物,致使当地发生严重的安全、环境事故,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石化企业和周边居民的矛盾日益突出,进一步放大了石化行业的负面形象。2014年国家环保部发布实施了被誉为史上最严厉的新《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环保新法规,将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石化行业亟待提升安全环保水平,改善自身形象,实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1)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支撑作用将更加突显。我省亟需全面总结化工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适应发展新环境,准确判断发展新趋势,提出“十三五”安徽省石化行业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战略和路径,努力开创石化行业发展新局面。
(2)高度关注省内特大新型煤化工项目建设进度,淮南70万吨/年MTO(甲醇制烯烃)项目因为种种原因目前处于停滞状态。该项目是中国石化与安徽省合作的最大新型煤化工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在建的最大煤制烯烃项目之一,项目生产的烯烃总量几乎相当于1000万吨/年炼油装置的烯烃生产能力。项目产品将弥补安徽化工发展急需的乙烯、丙烯等基础有机化工原料缺口,对安徽化工的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原料保障作用,因此该项目的建设进度将极大影响安徽化工“十三五”发展。
(3)加快建设、完善安徽省石化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促进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形成新的行业增长点;提升石化行业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有实力进行自主创新的示范企业,推动全行业转型升级步伐。
(4)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服务配套作为园区发展重点,打造好化工集聚发展、循环发展先进平台,全面提升园区承接优质化工项目能力,借助外力加快发展。
(5)加大化工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抓住上海等石化发达地区化工产业外向转移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产业对接,选择优质项目来皖落户。
(6)各级政府加强对化工发展的指导与服务,改变安徽省化工行业管理严重缺失现状,按照国家的新要求、新规定,鼓励组建依法设立、自主办会、服务为本、治理规范、行为自律的化工行业协会,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企业发展。(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hui Petrochemical and Chemical Industry in 2015
WANG Shu-wen
(Experts Office of Anhui Heavy Chemical Industry,Hefei 230061,China)
Abstract:This is an exposition of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Anhui petrochemical and chemical industry in 2015 and an analysis on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Meanwhile,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ector in 2016.
Key words:Anhui petrochemical and chemical industry;economic performance;existingproblems;suggestions
作者简介:王淑文(1984-),女,工学硕士,工程师,从事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行业发展研究工作,0551- 62687104,13866786250,wsweng2010@hotmail.com。
收稿日期:2016- 02- 20
中图分类号:F407.7;TQ-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553X(2016)02- 0001- 05
doi:10.3969/j.issn.1008- 553X.2016.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