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筱荣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安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合肥 2300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张筱荣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安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合肥 230012)
摘要:中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年至2004年为起步探索阶段,研究视角主要围绕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构建与网络应用方面;2005年至2009年为逐步发展阶段,研究视角逐渐向博客、播客等自媒体倾斜,基础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不断拓展;2010年至今为全面深化阶段,研究视角开始向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倾斜,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阶段;特点
随着中国于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网络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中国网民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媒体,并影响着每个网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领域。根据文献资料显示,学界最早明确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是华南师范大学思想教育管理系刘梅发表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文。此后,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引起学界的日益重视,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其研究历程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探索、逐步发展和全面深化阶段。每一阶段随着网络发展的不同都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出现。以下对这三个阶段及特点作扼要阐述。
一、起步探索阶段(2000-2004年)
2000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1999年底,中国网络用户约890万,CN下注册的域名48695个,WWW站点约15153个,国际出口带宽351M。[1]223
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2]
2000年9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根据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情况,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2001年9月,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计算机互联网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
2001年1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单位联合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五要五不”的要求: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这标志中国青少年从此有了自己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对于推动中国网络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2003年5月,文化部发布《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提出互联网文化活动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随着这些重要讲话和文件的出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论著方面,较早的有谢海光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2000),该书采用跨学科研究视角对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展开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随后又相继出版了曾令辉、邓军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2002)和杨立英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2003)两本专著。曾令辉、邓军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主要从学理上探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揭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特征,阐释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原则与方法以及内容构建,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进行了个案介绍。杨立英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则分别探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环境、对象、原则、内容、方法、机制、主体、校园文化和趋势等问题,基本构建起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
论文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刘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2000)、韦吉锋的《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立体考察》(2003)等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初步探索。曾令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特征探析》(2004)、韦吉锋的《刍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2004)等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展开了深入分析。曾令辉的《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2003)、韦吉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指导理论》(2004)等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展开了探讨。卢卫林的《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展望》(2002)、韦吉锋的《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2004)等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展开了研究。此外,吴锡存的《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思考》(2002)、胡钰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几点思考》(2003)等研究成果对网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展开了专门探讨。
这一时期中国网络发展主要以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为代表,网民感受的是一个信息总量急剧增加、资源全球免费共享的网络泛传播时代,但网络信息的发布权掌握在网络记者、编辑等人的手里,普通网民还难以参与网络信息的发布。这一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其一,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笔者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篇名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2000-2004年间共发表相关文献609篇,平均每年大约发表122篇。与这一时期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成果数量显得相对较少,难以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迫切需求。其二,研究视角主要围绕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这一时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已经意识到网站发展必然会对中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多数学者从宏观角度对网站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现状、问题、对策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网站建设的原则和标准,鲜有从网页建设、栏目制作等实证性层面开展研究的成果。其三,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构建与网络应用方面。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机制等方面,对于网络的虚拟技术特点、网民网络虚拟行为及其与现实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深入。另外,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中一线实践型工作人员较多而理论型专家学者偏少,研究呈现经验性成果较多而理论性成果不足的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待扩展。
二、逐步发展阶段(2005-2009年)
2005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3]643
2005年2月和3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分别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从2006年开始,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简称“新方案”)。同时,根据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正式成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也推进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2006年5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网络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4]
2007年1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的“三好”目标,并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五项要求:“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二是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三是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四是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五是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5]1249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2008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2009年3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抵制互联网视听节目领域的低俗之风。
2009年11月,文化部发出《关于改进和加强网络游戏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游戏的研发运营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
这一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发展所带来负面效应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质量较上一阶段有了明显提高。
论著方面,主要有韦吉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张再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胡树祥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李炳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2005)、成长春的《网络思想教育新论》(2006)。其中,韦吉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基本概念、教育本质和功能等方面比较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人际协调性”、“客体主动性”和“数字化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等新观点,初步建构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张再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性理论问题如虚拟与现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对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重难点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对策和方法研究,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论文方面,学者们在初期探索的基础上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杨立英的《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2005)、曾国屏、李宏芳、张再兴的《网络空间中主客体关系的演化规律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2006)等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进行了分析。韦吉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刍议》(2005)、《浅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2005)、《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005)、刘建军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的路径选择》(2005)等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功能进行了探讨。李琳的《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2007)、骆郁廷的《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2008)、杨直凡、胡树祥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2007)、宋元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2009)等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与方法展开了探讨。韦吉锋的《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2005)、马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与管理》(2007)、胡旭阳、阮俊华的《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估》(2005)、石瑛、孙继平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测评体系的构建与研究》(2009)等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与评价进行了研究。此外,吴广宇的《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博客解读》(2006)、戴跃侬的《博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2007)、骆君的《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播客解读》(2008)等研究成果对博客、播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展开了探讨。
这一时期博客(Blog)、播客(Podcast)等网络自媒体风云突起,在国内外重大事件报道中逐渐扮演了主流媒体角色。网络信息发布的权力开始下放到普通网民手里,这彻底颠覆了传统门户网站时期的“记者-编辑-发布”的精英模式,网民的参与意识被大大地激发出来。这一时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其一,研究成果数量大幅增长。笔者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篇名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2005-2009年间共发表相关文献1500篇,平均每年大约发表300篇,将近是初步探索阶段研究成果数量的2.5倍。这显示了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影响力的日益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学界更多的关注。其二,研究视角逐渐向自媒体倾斜。这一时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已经开始注意到博客、播客等自媒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较多地集中于博客的内涵、特征、功能、影响以及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三,研究内容上基础理论研究和方法研究进一步得到拓展。但研究中存在着重复研究的情况,一些研究成果缺少新意。还有一些研究成果是通过学者的思辨研究所得出,未能采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或访谈的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因而缺乏详实的数据作为支撑,从而使得研究成果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主义色彩,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三、全面深化阶段(2010年至今)
2010年1月,胡锦涛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指出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效率。
同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2.33亿人,一年增加1.2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这个数据显示随着3G业务的持续开展,手机上网已成为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网民正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获取各类信息。
2010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发表《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阐明了中国政府“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16字互联网管理政策。
2011年5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成立。这一机构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建设、发展和管理,提高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体现出国家层面对网络发展的高度重视。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网上思想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文化强国时期。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
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指出“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晴朗起来。”这对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立,显示出中国政府在保障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信息化发展方面的坚强决心。
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大会发出包括广泛传播正能量、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及推动网络空间共享共治等内容在内的九点倡议,引起全球网民热议,标志着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发展与管理模式发生了转变,由过去的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出击。
2015年1月,新华网发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模式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微时代受教育者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有力地推进了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
2015年12月,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6]这为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为进一步加强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管理,2014年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连续出台三个“十条”,即2014年8月发布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简称“微信十条”)、2015年2月发布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简称“账号十条”)、2015年4月发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工作规定》(简称“约谈十条”)。三个“十条”对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等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显示了互联网信息管理部门正在由传统的“刚性”管理转向“柔性”管理,透露着“底线思维”和“自律”的治理思路,对于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有着良好的启示。
这一时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火如荼,研究更加深入,产生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论著方面,主要有徐建军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2010)、宋元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2012)、高媛、王晓玲的《微变革,微创新: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14)、黄永宜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论》(2011)、李才俊、唐文武等的《网络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探》(2014)。其中,徐建军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层面系统论证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层面重点阐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及其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方法层面重点探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基础,提出了育人为本、共建共享、功能优化等三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在实践层面,具体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舆论掌控、群体引导、道德与法治教育、心理指导、文化建设等热点问题。高媛、王晓玲主编的《微变革,微创新: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高校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取得了第一手的研究数据,并对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全面分析,提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生校互动等四种主要的双向互动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创新了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论文方面,学者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郝胜杰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微博”的挑战》(2010)、沈培辉的《“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于传播学视角的思考》(2013)等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时代背景展开了研究。骆郁廷、魏强的《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2012)、刘增明的《论党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话语权掌控》(2014)等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进行了阐述。翁铁慧《切实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010)、神彦飞、金绍荣的《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困境与路径》(2015)等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孙兰英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2012)、李义明、王舒驰的《从“控网”、“用网”到“生活在网中”-媒介化社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2014)等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问题展开了分析。
这一时期微博(MicroBlog)、微信(WeChat)、微视频和移动客户端迅速发展,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传统博客、播客时期的网络信息只能通过PC终端应用在互联网这一单一的平台上,而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则打破了这一僵局,实现了不同终端的兼容,从PC互联网到WAP手机、PDA、机顶盒、专用终端,各种终端的用户都可以享受网上冲浪的便利。这一时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如下特点:其一,研究数量激增。笔者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篇名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2010-2015年间共发表论文3857篇,平均每年近643篇,该数据约是逐步发展阶段研究成果数量的2.1倍,初步探索阶段研究成果数量的5.3倍。研究成果数量的激增反映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一步繁荣发展。其二,研究视角开始向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倾斜。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微小说、微电影、微广告、微医疗、微阅读、微购物、微投资、微管理已经进入普通网民的生活,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一个“微时代”。借助微媒体的渗透力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无“微”不至地渗入到网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碎片叙事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话语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关注人们的世俗生活,关注人的微观存在,充分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体现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其三,研究内容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实效性、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研究更加深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时代环境引起了学界的热切关注。学者们对微时代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机遇、挑战以及应对等方面展开了多方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门研究的理论专著较少,不能适应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需求。另外,受微时代信息传播形式碎片化、传播速度裂变化等特点的影响,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还面临着信息异化的严峻挑战,该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价值,但目前学界研究成果较少,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接入服务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00-6-29
[3]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6-5-24
[5]姜华宣,等.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事:1921-2011[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
(责任编辑:陈九如)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Research on Web-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ng Xiaorong
(CollegeofMarxism,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CollegeofPharmacy,Anhu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efei, 230012,China)
Abstract:Web-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the exploratory stage from 2000 to 2004 with focus on basic theory building and web application, centering around web portals and news websites; the developmental stage from 2005 to 2009 that features expansive basic theory study and method study with more attention paid to the We Media such as blogs and podcasts; the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stage from 2010 to this day that features more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ing around the Micro Media such as MicroBlog and WeChat.
Key words:web-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ee stages; feature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2.008
基金项目:安徽省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Szzgjh1-2-2018-10);安徽省教育厅2015年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376);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安徽师范大学)2016年重点项目(SK2016A037)
作者简介:张筱荣(1980-),男,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专职辅导员,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6)02-0033-06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