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亮 王勇 高云
(辽宁科技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辽宁鞍山114051)
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实践培养模式的探索*
郝晓亮 王勇 高云*
(辽宁科技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辽宁鞍山114051)
生物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工程学科,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的工程类人才,因此对于生物工程专业而言,创新实践培养模式,培育理论与实践兼具的生物工程复合型技术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作者结合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多年培养模式,分析了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实践培养模式的一些成果和特点,同时借鉴了其他高校在创新实践培养模式的一些成果和经验,最后对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培养模式的一些做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创新;实践;本科;生物工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生物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工程学科,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的工程类人才,因此对于生物工程专业而言,创新实践培养模式,培育理论与实践兼具的生物工程复合型技术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工程是以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为基础,由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发展而成的新兴的工程技术学科,是2l世纪前沿学科之一。生物工程是生物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基础,是实验室研究通向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纽带[1]。现代生物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举办扎实的实践技能,特别是工厂实践能力。目前一些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环节中,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还不够,或者实践培养模式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加大对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实践培养能力的重视,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重理论而轻实践
目前许多学校的学生片面认为,只要把书本知识学好,少学点实践知识无关紧要,有的学生为了争取奖学金,而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于理论课的学习中,针对实践体验,工厂见学等环节,往往认为相对不重要,而轻视。还有一部分同学觉得在工厂实习苦,自身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由于有的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习投入匮乏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通病,在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物价和消费水平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压缩实习时间和场所也就成为无奈之举。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直接表现为在工厂实习时敷衍了事,这也间接导致工厂接待实习积极性的降低,将学生实习视为走过场,应付了事。长此以往,实习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实习效果受到严重影响[2]。
(二)理论和实践培养模式相脱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的教学方式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部分专业课程孤立,教师习惯于课堂的教学,而不能将讲授的课堂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往往比较抽象,所学的知识不能应用于实践。实验教学开设的一些课程主要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偏少,有些已经跟不上当今的社会发展需要,应用的实验方法比较陈旧,不能体现出真实的工厂实践特点。目前部分专业的实习,往往流于形式,很少与工厂实践相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往往停留于现场观看,讲座报告等,学生很难亲身体验工厂实践的真实操作,因此造成理论和工厂实践相脱节,学生往往只懂得这部分知识的理论,而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将学生培养成高水平的人才,所以教师实践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学生能领悟和学习到知识程度的浅与深。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是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改革培养方案,采用校企联合的培养
目前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分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学制为4年,毕业论文的考核方式按企业实习和学校实践各占一定权重,考查理论深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能力。为能更好地培养工程性人才,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尽量选择具有一定规模、比较知名的企业,争取做到以产学研为纽带的实习、就业的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3]。通过校企合作,不仅把许多实践课程开设在工厂里,通过工人师傅的讲解,让学生切身体会工厂的实际操作,同时学生大四的实习也尽量在工厂进行,等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在企业工作。由于学生较早地接触了工厂的实践教学,企业也更容易招录具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这也从根本上提高了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就业率。
(二)以科研促进教学,在教学和科研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学研究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果。高校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又要进行科研,要将二者有机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我院提出了以行业产业为导向的生物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我校生物工作专业注重教师实践培养能力的加强,首先要求教师在完成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也要承担着实验教学环节,使教师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中相互促进。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带领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赴工厂体验实习,增长才干。我校生物工程专业通过校企合作,通过教师积极参加企业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科研和实践能力,经过几年探索,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青年老师已经逐渐成长为理论业务行,工厂实践懂的良好局面。
(三)创新灵活的实习模式,引导学生尽早进入毕业模式
针对一部分南方学生想在离家近的地方就业,我校鼓励学生积极走出去,通过学校引荐,自主选择,只要学生能切实选好就业实践的对象,我校并不约束学生非要在本校或者本市进行实习。很多毕业生自主赴一些理想的地域实习,尽快地融入角色,通过教师跟踪指导,远程汇报等形式,完成毕业实习。建立工厂实践效果评价体系。如何合理有效地对工厂实践教学进行考核,是保证工厂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主要从学生的平时表现、实习报告及实习日志的完整程度,同时对指导企业进行跟踪询问予以考察[4]。
(四)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积极性
通过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创新创业协会,通过参加学校及自发组织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义务支教、植树环保、关爱母亲河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舞台上展现光彩。同时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比赛及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在参与中提高实践能力。
(五)介绍及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为学生减轻负担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很多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很难找到兼职岗位。针对这一情况,我系教师十分关心学生的成长,通过积极与学校食堂、校内超市、图书馆等部门积极联络,推荐学生参与其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在取得一份收入的同时,也积累了实践经验,体会到了书本没有教会的道理,让学生掌握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更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培养具有创新型实践能力的毕业生也是我们教师的本职和责任。我们要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同时,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水平,更要关心、培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的毕业生,才能在今后的岗位中站得直、立得稳,我们的学科水平、专业建设才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的高校发展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做到科学发展、良性持久地发展。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在全国各级别专业技能大赛及创新创业和实验设计大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在本行业内多家大型企业的高就业率和突出表现[5],有力地证明了创新实践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良好效果。
[1]段德君,梁运祥,陈守文.生物工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111-114.
[2]王伟,陈晓艺,唐文竹.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2,8:85-87.
[3]颜守保,王顺昌,汪承润,等.生物工程专业工厂实践教学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1):7274-7275,7278.
[4]王跃华,孙雁霞,邱爱东,等.基于“卓越计划”的生物工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31):63-65.
[5]高云,方志刚,樊增广.运用生态化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15,5:67-71.
The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s a practical engineering major,the aim of training is applied engineering talents,thus for biological engineering,innovative practice training mode and cultivation of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biolog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alent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The authors combined with training modes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n our university for years,analyzed some achiev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practice training modes,and drew lessons from the other universities in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some training modes and work experiences,finally,gave some suggestions about some methods of innovative practice training modes for the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nnovation;practice;undergraduate;biological engineering
G642
A
2096-000X(2016)19-0068-02
辽宁省教育厅教改项目(编号:UPRP20140453);2016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5Y0502);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第一届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立项课题(编号:PJHYYB15082);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创新创业教学改革项目(编号:CXCY-2015-02);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编号:2015YJSCX04);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实验教学改革及实验室建设立项项目的研究成果。
郝晓亮(1980-),男,汉族,讲师,博士,辽宁科技大学化工学院生物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生物工程。
*通讯作者:高云(1969-),女,汉族,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食品与生物工程及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