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汝迪
(柳州地区民族师范学校,广西柳州 545005)
叙事长诗《莫一大王之歌》艺术特色探析
黄汝迪
(柳州地区民族师范学校,广西柳州 545005)
广西壮族诗人韦文俊的叙事长诗《莫一大王之歌》,一举打破诗坛叙事长诗长久的荒寂局面。文章阐述了该作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重点论述了其艺术特色:继承、发展壮族民间关于莫一大王的神话传说;具有“抒情中叙事、叙事中抒情”的叙述特色;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创造性地运用广西山歌形式;大量运用赋、比、兴、夸张、谐音等手法等。
韦文俊;《莫一大王之歌》;叙事长诗;艺术特色
广西壮族诗人韦文俊的叙事长诗《莫一大王之歌:壮族古代英雄》(以下简称《莫一大王之歌》),2013年12月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一举打破诗坛叙事长诗长久的荒寂局面。《莫一大王之歌》是作者以他描写莫一大王的长篇小说《人熊儿传奇》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的,全书共28章7087行诗。长诗展现了壮族古代英雄莫一大王在战天斗地、除暴斩奸、击败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机智勇敢、顽强不屈的伟大精神,以及他不畏艰险、大公无私、造福人间的英雄气概,塑造了莫一大王闪光的民族形象。
韦文俊(1933—),壮族,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著作有报告文学《勇探深岩》,长篇小说《人熊儿传奇》,叙事长诗诗集《金凤凰》,叙事长诗《马骨胡之歌》、《迷苏与勒苏》、《李旦与凤娇》,搜集整理壮族诗歌体民间传说《莫一大王》、《广西歌圩山歌选》等。
韦文俊自幼受到民族民间文学熏陶,孩提时经常跟着父母叔伯姑婶兄弟姐妹学唱壮欢;10岁就为做道公(巫师)的伯父抄写过道公唱本,经常跟随伯父去道场玩,熟知唱本里许多引人入胜的壮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和叙事诗体长歌,诸如《布伯》、《莫一大王》、《何文秀》、《刘文龙》、《李旦与凤娇》、《梅良玉》等;另外,他有个堂叔是当地有名的民间歌手,对他影响也很大。参加工作后,韦文俊长期从事文化工作,有更多的机会深入接触壮、苗、瑶、侗等民族的民间艺人,听唱民歌,听讲故事,搜集民间文学第一手资料,仅关于莫一大王传说的唱本就收集有十多个版本。这些经历,对韦文俊后来潜心从事民族民间文学的整理、研究及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莫一大王传说流传的地域很广,遍及桂中、桂南、桂西,尤以红水河流域各地的壮族地区为最盛[1]。现代民族学者刘锡蕃(刘介)所著《岭表纪蛮》中云:“侬僮……尤以莫一大王为最尊。”[2]145考其所本,大概是受到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南丹者,所谓莫一大王者也”的影响[2]145。桂中的来宾、柳江、柳城,桂西北的河池、南丹、宜山、凤山,世代壮人对莫一大王顶礼膜拜。桂北的龙胜、恭城壮族聚居地区有传统的五谷庙节,每年农历六月初二举行。相传是日为莫一大王诞辰,因其拯救壮人有功,且保佑五谷丰登,壮人感其恩德,建庙宇及祖祠立神位供奉。河池市坡降村,几年前曾发现流传了五六代人的关于莫一大王颂诗古壮字手抄本约1 600行,歌颂敢于反抗皇权的壮族英雄莫一。红水河畔的来宾,有多种版本的民间歌手古壮字手抄本《莫一大王》流传。
莫一大王是个传奇式的神话人物,是古代壮族先民在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中,精心塑造的理想中的民族英雄。韦文俊对莫一大王的英雄故事情有独钟,尝试通过各种体裁样式去整理和创作这个传说故事。他翻译整理的壮族诗歌体民间传说《莫一大王》,1985年出版,被《壮族文学发展史》称之为“英雄史诗”;其为《骑飞马的人》(莫一大王传奇)撰写脚本的1-4集连环画,1984年出版;其著关于莫一大王的长篇小说《人熊儿传奇》,1989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其2013年出版的《莫一大王之歌》,以叙事长诗样式呈现,篇幅更大、内涵更丰富,是作者对自身艺术高度的超越。
叙事长诗《莫一大王之歌》,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承、发展了壮族民间关于莫一大王的神话传说
韦文俊搜集整理诗歌体民间传说《莫一大王》,共5000余行。长篇小说《人熊儿传奇》共38章,比任何一种莫一大王传说的异文,内容丰富得多,英雄形象丰满得多,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更有广度和深度。叙事长诗《莫一大王之歌》以《人熊儿传奇》为蓝本,在情节内容上增加“灵堂祭歌”及莫一的遗腹子前赴后继等,别开生面,深化主题,把传统认定的悲剧类型演变成悲喜剧类型。作者凭着深厚的民间文学功底,怀着对壮族古代英雄莫一大王崇拜的心情,孜孜不倦,追求完美,专心致志,打造叙事长诗《莫一大王之歌》。长诗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学精华,是加入关于莫一大王神话传说集体创作行列的杰出作品。
(二)鲜明的“抒情中叙事、叙事中抒情”的叙述特色
《莫一大王之歌》每章标题就是一个重要情节,每个情节的表述,与小说的表述有所不同,不像小说那样常常以离奇曲折、节外生枝的情节去吸引读者,而是抒情中叙事,叙事中抒情,叙事清楚,情满篇章。比如《莫一大王之歌》第四章“鸳鸯成对”中,情节是莫一与达巧成亲。18岁的英俊小伙莫一,“手卷木叶山头吹,木叶声声传情意”,“惊动对面锄地一美人”达巧,于是对歌,互表爱慕之情。从身世到眼前的生活描述,爱情的表白,两人拉近距离,心心相印,“不用猪羊不用酒,莫一达巧牵手回”。成亲情节简单,却抒发了一对新人那种患难与共、终生相守、热烈真挚的爱情。第十一章“送行路上”,叙述莫一等人上京“谈判”,亲人送行的全过程,抒发他们浓厚的亲情和纯真的爱情及依依惜别之情,鼓舞莫一等人不畏艰险,敢于锄奸除暴,不负乡亲们的重托。第十六章“夜归壮山”,叙写莫一智歼入侵顽敌而建立功勋,被册封大臣后,却不贪恋高官厚禄、不愿享荣华富贵而心系亲人、壮乡,夜骑飞马回归壮山的情况,抒发了热爱壮乡、热爱亲人的蜜意浓情。诸如以上这种抒情中叙事,叙事中抒情,各章莫不如此。
(三)创造性地运用广西山歌形式
《莫一大王之歌》十分突出对人们喜闻乐见的广西山歌包括壮族民歌(壮欢)在内的运用。
广西享有“歌海”盛誉,各族人民都爱唱山歌,出口成歌的习俗由来已久。广西山歌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涵盖了各族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诸如生产劳动中的渔猎采集,开山挖地,农事耕作,伐木造屋,筑路架桥;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尊老爱幼,人际交流,迎来送往,娱乐嬉戏;人生礼俗中的生男育女,成年仪典,婚恋嫁娶,添粮补寿,丧葬祭祀等;甚至讲述本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传授日常的生产生活知识,调解民间纠纷,判断是非曲直,也都以歌代言。山歌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许多村言俚语用在山歌上,能使山歌更生动活泼,饶有趣味,更容易表情达意。山歌常常用赋、比、兴、夸张、谐音等手段来增强其艺术感染力。有“韦仓库”之爱称的韦文俊,满腹广西经典山歌,且有很强的创编山歌能力,完全可以随口吟唱,最有资格跻于广西“歌王”之列。于是在《莫一大王之歌》许多篇章中,或是作者信手拈来经典山歌,或是自己创编,为叙事抒情所用,这些山歌使作品异彩纷呈。
壮欢,是壮族山歌的一种。最初,壮族人民多在喜庆节日或人们心情极为高兴、畅快的时候,用歌声来表达心中的喜悦,因此这种歌声称为“壮欢”。往后,作为一种歌唱形式的壮欢,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内容均可用来表达。在壮欢中有一种很重要又很特殊的形式——勒脚欢。勒脚,壮语是“复唱”的意思,比其他任何一种歌式都更复杂,要求更为严格,按一定形式反复回唱,并做到歌词内容虽反复重叠而意思不重复和累赘,歌唱形式虽相应重复而无拖沓之感。如果不是高手是难以做到的。勒脚欢按其句式和唱法,每首有八行、十二行、十八行、三十六行不等,以十二行最为常见也比较盛行。以十二行一首勒脚欢为例,每首三节,每节四行;第一节是整首歌的内容中心,第二节的后两行重唱第一节的一、二行,第三节的后两行重唱第一节的三、四行,形成“一、二、三、四”“五、六、一、二”“七、八、三、四”句式;第一节是主题思想的体现,第二、三节分别围绕第一节的意思展开、发挥,使歌的内容充实而深化,主题思想更突出。《莫一大王之歌》中,作者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地运用壮族勒脚欢这个形式,那一唱三叹,那循环往复,抒情叙事,叙事抒情,使故事更生动,人物内心世界更丰富多彩,形象更鲜明突出,作品更具土味、壮味,更具地域和民族特色,增强艺术感染力,让读者特别是壮族读者入痴入迷,倍感亲切!
毛泽东曾在1958年明确提出中国诗歌的出路问题。他说:“我看中国诗的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这两个方面都提倡学习,结果产生一个新诗。……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3]数十年来,这一理论对民族新体诗歌的发展起到了航标灯的作用,虽也有不少杂音,却推动了新体诗歌的健康发展。韦文俊长期以来学习和实践毛泽东的“中国诗歌出路理论”,取得较大的成就。在《莫一大王之歌》中,关于向古典和民歌学习的例证,可以说俯拾即是。
人们表示爱情的真诚、坚定,常常用“山盟海誓”这一成语,即指山与海为誓言,表示爱情要像山与海那样永恒不变,坚定不移。其实,山可移,海可填,有“移山填海”和“移山倒海”的成语为证。因此,“山盟海誓”仅仅是一般的表示了。在中国古典作品中,有《汉乐府·上邪》、《敦煌曲子词·菩萨蛮》和散曲《劈破玉·分离》等,对于爱情真诚、坚定的表示,以种种不可能产生的自然现象来表示,是颇为精粹的。《汉乐府·上邪》中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女子以种种不大可能或绝不可能产生的自然现象向心上人发誓永远忠于爱情。这种表现手法,被后人屡屡模仿,影响较大。《敦煌曲子词·菩萨蛮》中写道:“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发誓者一连用了六件自然界绝对不可能或不大可能发生的现象来做誓词,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坚贞。散曲《劈破玉·分离》中写道:“要分离,除非天做了地!要分离,除非东做了西!要分离,除非官做了吏!你要分时分不得我,我要离时离不得你,就死在黄泉也,做不得分离鬼!”这散曲的立意、手法都与上两篇相类似,发誓永远忠于爱情,但语言更通俗,态度更坚决。
对照《莫一大王之歌》,有几处出现莫一与达巧的爱情誓言,且用山歌形式表达。比如第四章“鸳鸯成对”中,莫一唱道:“哥有心来妹有心,天断日头不断情,江水断流情不断,双刀架颈不变心。”莫一达巧合唱:“生不丢来死不丢,除非白马变黄牛,除非扁担生叶子,冷饭发芽也不丢!……除非公牛会生崽,公牛生崽也不丢!”再例如第十一章“送行路上”中,莫一唱:“牵手来到芭蕉林,哥妹生死共条心,变花我俩共盆种,变鸟我俩共山林,变鱼我俩共游水,变鬼我俩共坟茔,除非竹篙长新叶,竹篙长叶不分心!除非红日西边起,红日西升不断情!除非公牛会生崽,公牛生崽不变心!”这些诗歌显然对于古典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直接用山歌形式来写,或是直接活用经典山歌,这是学习古典、民歌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
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诗借用红豆以寄相思之情。因红豆而寄兴,珍惜友情,希望友人不要忘记自己,一问一劝,尤觉情意绵绵。《莫一大王之歌》有几处用山歌的形式写作,把王维所写的“友情”深化到“爱情”,颇有创造性。第十一章“送行路上”写道:“两对笑眼望笑眼,匆匆来到红豆坡:‘送哥送到红豆坡,讲起分离泪成河,破开手臂栽红豆,入肉相思不忘哥。’‘举手摘下红豆荚,去荚取豆带回家;红豆艳丽耀双眼,歌声飘过万丈崖。’‘满坡红豆红艳艳,摘袋红豆挂身边,妹背红豆回去种,红豆种在妹心间。’‘归就归,妹念哥来哥念妹;哥栽红豆在心里,红豆发芽哥就归!’”第二十七章“灵堂祭歌”中,达巧还唱:“破开手臂栽红豆,入肉相思难断根;做梦如同亲眼见咧,醒来隔天又隔云。”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写的是深挚的母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两个词组(不是两个句子),突出两件最普通的事物——“线”、“衣”,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诗人韦文俊对此心领神会,也把“线”、“衣”移到写夫妻之情上来。《莫一大王之歌》第十一章“送行路上”,用山歌形式写道:“一双布鞋送给夫,夫到京城别忘妻,线连针来针连线,针线相牵永不离!一双布鞋白布底,千针万线打得密,鞋底打成胡椒眼,妻念夫来夫念妻!”“一双布鞋新又新,千针万线来缝成,针针线线连着妹,哥穿新鞋不忘情。哥穿新鞋暖透心,翻山越岭穿老林,刀山火海哥敢闯,不除奸臣不回程!”第十六章“夜归壮山”中写道:“棚里透出油灯亮,达巧灯下缝新衣。一套新衣缝好了,又帮郎君纳鞋底,鞋底厚厚千层布,千针万线缝得密,边纳鞋底边思念,思念情哥入了迷……如今有鞋无处送,思念情哥泪滴滴。”
《莫一大王之歌》多处采用广西山歌形式。在第二十七章“灵堂祭歌”中,几乎首首都是精彩的壮族勒脚欢。作者运用壮族勒脚欢的形式可谓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是。
(四)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莫一大王之歌》里,作者把壮族地区民族风情习俗、物产融入诗中,加深了现实主义成分,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如前所述,诗的本身运用广西山歌包括壮族勒脚欢,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从作品的一系列情节来看,许多情节和细节都涉及壮族地区的自然风土习俗和社会现实。诗中透露了岭南壮族聚居地区特别多山,还透露有木棉树、香樟树、大榕树、红豆树、芭蕉、牛甘果、鹧鸪、锦鸡、山猪、黄猄、扁头风(眼镜蛇)、水牛、蜂鼓、玉米、芋头、小米、山薯和三脚石灶等广西壮族地区的风物。第十二章“智斗获胜”中,写的“老虎耳”、“狗尾籽”,是壮族地区普遍生长的野生植物。“老虎耳”形状酷似芋头,“狗尾籽”与小米也非常相似,不是每个人都能容易辨别出来的,因此莫一能够以假乱真,在皇帝面前斗倒胡差官。在封建时代,广大壮族人民受双重压迫剥削,生活极端贫困,长年累月多是喝粥。热天喝热粥,自然汗流浃背,如果粥里再加上辣椒,喝了难免要挥汗如雨。正因为这个情况,莫一能够利用这个办法,与众兄弟吃喝拌有辣椒的热粥,造成假象,证实“壮人皮漏水”而化险为夷,粉碎了胡差官要剥壮人的皮来盖宫殿的恶毒阴谋。《莫一大王之歌》正是将壮族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机结合。
(五)赋、比、兴、夸张、谐音等手法运用使作品更富艺术感染力
在《莫一大王之歌》里,作者常常运用赋、比、兴、夸张、谐音等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比如第四章“鸳鸯成对”中,言及贫苦生活时,莫一唱道:“上村下寨算哥苦,百㟖千山算哥难。补件烂衣三斤重,大旱三年晒不干。砍柴换米难上难,一筒碎米分九餐,罐子煲来调羹舀,何曾得饱哪一餐?”达巧唱道:“苦忧忧,三天无米下锅头,老鼠进灶去生崽,蜘蛛结网满锅头。”第十五章“借刀斩奸”中,胡赖施毒败露,有诗句写道:“蜈蚣钻进猪笼躲,如今它才露出脚;当众破开墨鱼肚,一眼看穿黑心窝!”其中运用的赋、比、兴都很值得肯定。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莫一大王之歌》这一叙事长诗中,铺陈与排比结合在一起,将一连串内容紧密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淋漓尽致地铺写,又一气贯通,加强语势,渲染环境、气氛和情绪,使作品更富艺术感染力。
韦文俊的叙事长诗《莫一大王之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古代英雄形象,凝聚着壮族的伟大精神,体现着壮族追求光明、自由、平等、正义和美好幸福生活的崇高理想。全诗悲壮苍凉,大气磅礴,洋溢着生机勃勃的青春活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表现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对壮族乃至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发展必将起到一定促进和推动作用。
[1]周作秋,黄绍清,等.壮族文学发展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2]杨树喆.师公·仪式·信仰——壮族民间师公教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3]季世昌,徐四海,王海清.毛泽东诗词学生读本[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206.
On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Narrative Poem Song for Great King Mo Yi
HUANG Rudi
(Liuzhou Region Normal School for Nationalities,Liuzhou,Guangxi,545005 China)
Guangxi Zhuang minority Poet,Wei Wenjun’s long narrative poem Song for Great King Mo Yi broke the desolate situation of long narrative poem in the poetry field.This paper set forth this poem’s history and present significance by concentrating on its artistic features as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egends about the king of Mo Yi,its narrative features as“lyrics in story,story in lyrics”, its rich local and national colors,its creative form of Guangxi folk song,and its abundant usage of figures of speech like Fu,Bi,Xing,exag⁃geration,homophone so on and so forth.
Wei Wenjun;Song for Great King Mo Yi;narrative poem;artistic feature
I207.25
: A
: 2096-2126(2016)06-0077-04
(责任编辑:雷凯)
2016-10-15
黄汝迪(1939—),男(壮族),广西来宾人,高级讲师,特级教师,研究方向:壮族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