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佛教参与慈善事业研究回顾

2016-03-18 03:25丁文文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2期
关键词:佛教慈善

丁文文



当代佛教参与慈善事业研究回顾

丁文文

摘要:佛教与慈善素来有着不解的渊源。尤其近些年来,佛教在社会福利事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成为推动社会慈善的一股积极力量。众多学者开始关注“佛教慈善”,对其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本文通过梳理众多学者对佛教慈善的研究,探讨佛教与慈善的渊源、佛教参与慈善事业的现实基础及基本模式。

关键词:佛教;慈善;研究回顾

一、佛教与慈善渊源分析

亨利爱伦·莫曾说“宗教乃慈善之母,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产生过程上,莫不如此。”从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也可知,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我国,慈善便贯穿于佛教发展的各个阶段。我国学者通过对佛教与慈善渊源的研究,发现佛教与慈善存在着内与外的关系。

就某种程度而言,慈善源于佛教教义,并成为推动社会慈善的积极力量。王卫平、郑碧强认为佛教的慈悲、布施、报恩、因果观念是古代慈善事业的重要思想基础①②。李林认为在中国,有组织、有制度的社会学意义上的慈善救济行为,与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传入及拓展是分不开的,推动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不断趋向兴盛③。余日昌认为佛教与慈善的渊源源自于理论支持,即支撑佛教慈善的理性成为了推动佛教慈善发展的积极力量④。一些佛经教义也明确记载慈善救济是佛之根本。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有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是佛道之根本⑤;《佛说阿弥陀经》也明确告诉念佛众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⑥;《像法决疑经》就要求佛弟子广行诸善,“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人、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⑦。

慈善是佛教的一种内在需求和外在表达方式,也是其融入世俗化的有效途径。张映伟认为佛教把布施作为重要的修行内容,并成为佛教融入世俗化社会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积极因素⑤。李向平指出社会慈善或社会救助是中国宗教发展和进入社会的唯一路径;而中国宗教最能实践的,就是灾难时期的社会救助及其公益慈善事业⑨。段彩虹等认为即使是主张离世清修的山林佛教,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而独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佛教必须以社会需求作为其生存的根基。而慈善既是社会对佛教等宗教社会功能的客观要求,又是宗教获得社会认可和群众基础的重要途径⑩。

二、佛教参与慈善事业的现实基础

佛教在参与慈善方面具有良好的政治基础,并积极推动自身制度建设,但仍然面临着注册难、门槛高、法律法规不健全问题。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停止“阶级斗争”的口号,为宗教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2012年,国家宗教局联合六部门共同下发《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我国宗教界迎来了公益慈善事业的春天。在这种大背景下,佛教也积极推进自身公益慈善制度的建设。2010年2月,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佛教协会章程》,将开展公益慈善事业明确纳入中国佛教协会的业务范围。2010 年9月,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公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召开,它标志着中国佛教界在公益慈善实践过程中自身制度建设上的新篇章。但是刘继同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政策法虽然初步形成框架,但仍然严重缺乏有关宗教慈善服务的政策法规与相关的制度安排及政策思路,宗教慈善服务制度环境与政策环境亟需改善⑪。姚建平也通过对比分析中美政府慈善组织,发现我国慈善组织在注册、税收、审计、监督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⑫。

佛教在参与慈善事业方面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但是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管理透明化等问题仍然是其一大难题。佛教传入我国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凭借社会公益树立了良好的声望和信誉,募捐能力极强。王佳指出以台湾为例,在2004年不完全统计中,38.5%的受访者只捐款给宗教团体,7.8%的受访者只捐款给非宗教团体,16.0%的受访者宗教团体和非宗教团体都捐款,37.6%的受访者宗教团体和非宗教团体都没有捐款;而在募捐的各种宗教团体中,捐给佛教团体的比例最高,达到50.8%⑬。牛延峰指出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的两周内,我国佛教界就募集善款2亿余元;而广东省佛教界组织的抗震救灾慈善晚会现场即筹集善款达3200万元,广东省佛教界近10年来用于慈善事业的款项已逾亿元⑭。明生认为虽然现阶段佛教慈善发展的整体环境非常好。但是,佛教慈善事业融资渠道范围仍较窄⑮。郑筱筠认为虽然中国宗教性慈善公益活动是中国慈善事业的“老资格成员”,但能否将传统的运行方式与现代慈善公益事业的运作规则结合起来,让善款进入“玻璃口袋”,仍然是当代宗教慈善事业的“中国式困境”⑯。

佛教在参与慈善事业方面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但是在慈善认知以及主体身份被认同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我国,便与慈善结下不解之缘。以慈悲为核心理念,与慈善不谋而合,并以大量佛经教义作为指导,形成自己独特的慈善文化。杨雨露指出佛教以慈悲思想为导向,以基本的道德践行来培养人们的慈善心,使人们趋向于广泛的慈善道德实践,不仅在佛教产生之初,而且在现在的中国也有巨大的作用。段彩虹等指出佛教慈善的信仰与修持目标有助于实现慈善行为的持久性。但部分信众虽然乐意法布施,但对于社会慈善却相对缺乏热情⑩。郑筱筠认为宗教慈善组织在从事慈善公益活动时的主体身份认同问题始终是当代宗教慈善活动的“中国式困境”⑯。

佛教在参与慈善事业方面虽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但是在独立性、专业性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佛教约有寺院1.3万余座,出家僧尼约有20万人,信众基数非常大,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源。王佳指出佛教因其资源丰富,为广大信众提供了参与慈善的机会和途径,并提高了民众对慈善的认知和参与度。陈星桥认为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政策对宗教慈善的支持,使得佛教慈善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受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佛教的价值取向与信众素养的影响,仍然存在着个体性、随机性、封闭性、功利性的问题,且严重依赖或依附于官方的主导的问题。

三、佛教参与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佛教参与慈善事业的基本模式具有多样性。社会阶段不同,佛教参与慈善事业的基本模式也有所不同。李尚全通过回顾佛教发展历程,将佛教参与慈善事业的基本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传统的佛教慈善模式,主要为无尽藏、养病坊、悲田院、放生造林、修桥补路等模式;第二阶段民国时期的佛教慈善模式,分为被动和制度化模式;第三阶段当代大陆汉传佛教的慈善模式,主要是“灾难危机”模式。其认为今后,佛教界参与慈善事业的基本模式也应该是通过社团组织的方式,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道路。社会阶段相同,制度不同,佛教参与慈善事业的基本模式也有所不同。郑筱筠指出美国是民间主导型、英国是政府-民间合作伙伴型、加拿大是志愿参与型、新加坡是政府主导型、中国的香港是社会多元型、台湾是社会福利型⑯。相同的制度背景,因侧重点不同,佛教参与慈善事业的基本模式也有所不同。王佳通过对比分析福建佛教慈善组织的运行模式及发展特点,将佛教参与慈善的模式分为“救济型慈善”“服务型慈善”和“弘法型慈善”,这三种模式不仅反映出福建佛教慈善事业的基本状况,而且也代表着不同类型的佛教组织运行机制特点。

除此之外,从文化层面方面,佛教积极建构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慈善文化模式,来参与慈善事业。由于历史原因,在我国宗教往往具有神秘色彩。如刘继同所说在积极性和建设性力量,中性和客观性的社会存在力量以及消极性和破坏性的力量类型中,宗教信仰似乎就自然、人为、被动、必定的认为是一种“消极的和破坏性的社会力量”,并且是“天生的和固定不变的”;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宗教社会形象、功能与角色是“社会构建的”而并非先天的和固定的⑪。因此,积极地建构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慈善文化模式,改善社会认知,成为佛教参与慈善事业的有效模式。郑筱筠指出仁爱基金会就在积极探索建构凸显慈善公益的真正价值的现代宗教慈善文化模式。其文化模式首先强调慈善个体,其次强调慈善全民性,最后强调心灵慈善。三个过程相辅相成、逐步提高,积极践行其慈善文化模式,以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并使慈善成为了一种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⑯。

从组织层面,借鉴NPO组织治理模式,开展佛教慈善。程昔武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大部分专业佛教慈善机构在参与社会福利的过程中都采取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或采取项目化运作,或将主要业务外包,事实上是把具体的操作环节交给社会处理。谭苑芳指出佛教慈善组织借鉴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模式已成为一种趋势。如2003年,少林慈善福利基金会与河南省慈善总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实施“千名孤儿救助”慈善项目,管理上则采取董事制度,而少林寺只负责资金的募集、使用、监督和从总体上把握办院方向。另外,广东省的佛教慈善事业,上海的玉佛寺专项基金的使用也都有体现。

综上所述,宗教作为慈善的常青藤,已逐渐被社会认可,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通过梳理学者们对“佛教慈善”的研究发现:首先,佛教慈善研究大多数聚焦在社会性慈善上面,对佛教的宗教性慈善关注较少,宗教性慈善往往具有内在价值,促进社会性慈善。其次,佛教慈善有着其独特的文化模式,如何将其与现代化的治理结构相结合,发挥其潜能作用,仍是政界、学术界及教界的研究方向。

引文注释

①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J].江苏社会科学,1999(2).

②郑碧强.佛教慈善思想的内涵[J].中国宗教,2007(6).

③李林.中国佛教史上的福田事业[J].法音,2005(12).

④于日昌.佛教慈善的理论支撑[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⑤大智度论(第27卷).

⑥大正藏(第12卷).

⑦大正藏(第85卷).

⑧张映伟.大乘佛教的慈善观及其现代意义[J].中国宗教,2009(8).

⑨李向平.宗教发展及其社会救助模式[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⑩段彩虹,邓莉雅.佛教慈善的现代意义与现实问题[J].中国宗教,2013(5).

⑪刘继同.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宗教政策与慈善服务历史回顾与展望,陶亚飞,刘义,主编.宗教慈善与中国社会公益[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9).

⑫姚建平.中美慈善组织政府管理比较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06(2).

⑬王佳.当代佛教公益慈善实践的观察和思考[J].宗教与民族,2013(0).

⑭牛延峰.佛教慈善与社会和谐[R].中国苏州——第三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9.

⑮明生.当代中国的佛教慈善[J].中国宗教,2014(6).

⑯郑筱筠.“另类的尴尬”与“玻璃口袋”——当代宗教慈善公益的“中国式困境”[J].世界宗教文化,2012(1).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2.041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佛教慈善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