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李沙王智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 河南郑州 45005;.鹤壁市人民医院口腔科 河南鹤壁 458030)
颅底结构与矢状向错牙合的相关性分析
李媛媛1李沙1王智勇2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 河南郑州 450052;2.鹤壁市人民医院口腔科 河南鹤壁 458030)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矢状向错牙合的颅底结构与矢状向错牙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94例18~30岁均角型患者,其中安氏Ⅰ类组34例,安氏Ⅱ类组30例,安氏Ⅲ类组30例,进行头影测量,对21项测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PM-FH从安氏Ⅲ类到安氏Ⅰ类再到安氏Ⅱ类数值顺次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的前颅底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错牙合的CF平面相对于PM平面做顺时针方向旋转。Ba-S-N和SN-FH分别与SNA和SNB呈负相关,ASeB与ANB呈正相关,NA-PM和NB-PM与FH-PM呈负相关。结论 PM平面相对于FH平面稳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后颅底结构和中颅底结构形态相对稳定,前颅底结构变化影响上颌骨的位置。
【关键词】颅底结构;矢状向错牙合;头影测量
AngleⅡ、Ⅲ类错牙合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其颅面结构复杂。颅底作为颅面复合体的组成部分,对AngleⅡ、Ⅲ类错牙合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头影测量目前仍是研究错牙合的主要方法。本研究采用WinCeph 8.0投影测量软件,将骨性Ⅱ、Ⅲ类错牙合的颅底形态与Ⅰ类错牙合进行比较,分析Ⅱ、Ⅲ类错牙合颅底形态的特征,以明确颅底与矢状向错牙合的关系。
1.1 材料 选取94例未接受过正畸治疗的均角型患者,年龄18~30岁。其中安氏Ⅰ类、磨牙中性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安氏Ⅱ类、磨牙远中关系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安氏Ⅲ类、磨牙近中关系组30例(男16例,女14例)。
1.2 测量内容与统计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头影侧位片截图,按1∶1形成JPG格式图片导入WinCeph 8.0投影测量软件进行定点、数据编程。由作者本人在短期内进行定点、测量;在不同时间测量3遍,每次间隔1周。测量内容包括S-N;S-Ba;N-Ba;So-Ar;Ba-S-N;Ar-S-N;SN-FH;SBa-FH;Ba-SEFMS;Ba-SE-PM;CF-PM;SBa-PM;FH-PM;NA-PM;NB-PM;SNA;SNB;ANB;ASe-PM;BSe-PM;ASeB共21项。对安氏Ⅰ类、Ⅱ类和Ⅲ类测得的所有数据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颌骨位置与颅底测量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用相关系数r来描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2.1 颅底测量值 PM-FH从安氏Ⅲ类到安氏Ⅰ类再到安氏Ⅱ类数值依次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的前颅底结构,中颅底结构及后颅底结构的形态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之间的差异与B点在矢状向的位置有关。安氏Ⅰ类、Ⅲ类的前颅底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错牙合的CF平面相对与PM平面做顺时针方向旋转,S-N短,上颌骨相对于颅底位置后缩,A点位置靠后,下颌骨相对于颅底位置前突,B点位置靠前。见表1。
2.2 颅底测量值与颌骨位置间的相关性分析 颌骨位置与颅底形态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颅底曲度NS-Ar、N-S-Ba与ANB无显著相关性;前后颅底长度SN、S-Ba、S-Ar与ANB显著相关;前颅底长SN与SNA显著相关;后颅底长S-Ba、S-Ar,全颅底长Ba-N、Ar-N与SNB负相关。见表2。
表1 安氏Ⅰ类、Ⅱ类及Ⅲ类组的颅底测量值比较(±s)
注:安氏Ⅰ类与Ⅱ类,Ⅰ类与Ⅲ类aP<0.05;安氏Ⅰ类与Ⅱ类,Ⅰ类与Ⅲ类bP<0.01;安氏Ⅱ类与Ⅲ类cP<0.05;安氏Ⅱ与Ⅲ类dP<0.01。
测量项目 安氏Ⅰ类 安氏Ⅱ类 安氏Ⅲ类S-N 71.04±5.23 70.14±8.25 71.74±2.10bS-Ba 53.38±3.45 48.68±6.38 50.64±8.58 N-Ba 112.58±4.58 113.69±5.25 111.90±6.67 So-Ar 46.29±6.16 47.00±13.07 47.97±0.98 Ba-S-N 130.80±7.75 131.10±5.34 129.90±3.36 Ar-S-N 123.80±5.39 122.90±1.71 122.60±7.54 SN-FH 4.20±2.58 4.70±2.33 4.40±2.6 BaS-FH 54.70±5.30 51.59±4.57 55.11±3.32 Ba-SE-FMS 132.60±5.99 132.90±7.47 131.30±6.20bcBa-SE-PM 37.30±7.57 38.01±4.50 34.80±5.51 CF-PM 95.30±6.62 94.51±7.48 96.50±9.34bcSBa-PM 21.20±8.02 22.60±8.28 19.60±4.39 FH-PM 76.68±7.76 75.40±4.42 76.70±4.23 NA-PM 11.60±4.87 11.30±4.56 10.90±4.58adNB-PM 8.60±5.20 3.71±3.37 18.10±7.35bdSNA 81.80±3.32 81.70±1.39 82.10±5.01cSNB 78.80±3.83 74.10±1.67a89.31±8.70bdANB 3.00±1.06 7.60±1.51b-7.20±3.81bdASe-PM 43.80±5.20 41.90±3.87 41.90±4.07bBSe-PM 28.80±5.26 24.20±3.27 36.40±7.22bdASeB 16.00±1.62 17.72±1.30b5.50±5.83bd
表2 颅底测量值与颌骨位置间的相关性(n=94)
3.1 颅底结构对面突度的影响 本研究3组数据的前颅底长度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安氏Ⅰ类>Ⅱ类>Ⅲ类,其中安氏Ⅰ类和Ⅲ类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安氏Ⅲ类前颅底短;安氏Ⅰ类和Ⅲ类的数据发现Ba-SE-FMS、CF-PM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PM平面是稳定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的CF平面相对于PM平面做顺时针旋转,且S-N较短,上颌骨相对颅底位置后缩,下颌骨相对于颅底位置前突,反映安氏Ⅲ类错牙合的前颅底形态与安氏Ⅰ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表现面中部凹陷,下颌额部前突,患者呈新月型面貌;3组数据的SNA值安氏Ⅱ类>Ⅰ类>Ⅲ类,然而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安氏Ⅲ类错牙合的前颅底结构变化,影响上颌骨位置,N点靠后A点也相对靠后,而SNA角值并无减少,所以不能单独使用SNA角衡量面突度,SNA角与颅底结构在形态上存在互补,SNA角的改变可能就是颅底结构差异的一种补偿性表现。
3.2 各类矢状向错牙合颅底形态特点 江久汇等[4]研究国人的颅底结构发现,Ⅱ类的后颅底长大于Ⅲ类,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后颅底长是影响下颌骨位置的决定因素。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后颅底长从Ⅰ类到Ⅱ类再到Ⅲ类依次减小,后颅底角从Ⅰ类到Ⅲ类再到Ⅱ类依次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ayashi[5]研究CT发现,Ⅱ类错牙合的S-SE段向下改变,使上颌骨发生顺时针旋转,认为S-SE段是影响上颌骨的主要因素。叶庆等[6]认为SE点的解剖位置稳定,用S-SE代表前颅底可以避开N点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本研究发现Ⅰ类、Ⅱ类和Ⅲ类之间前颅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颅底长从Ⅰ类到Ⅱ类再到Ⅲ类依次减小,并且Ⅰ类和Ⅱ类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久祥.口腔正畸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8-21.
[2] 张强,陈扬熙.牙颌面部生长发育的研究方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1,38(1):79-82.
[3] Akyalcin S,Erdinc A E,Dincer B,et al.Do long-term changes in relativemaxilary arch width afect buccal-corridor ratios in extrac-tion and nonextraction treatment[J].Am JOrthod DentofacialOrthop,2011,139(3):356-361.
[4] 江久汇,纪昌蓉.安氏Ⅱ类错牙合颅底与颌面部形态关系的探讨[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1,15(1):46-48.
[5] Hayashi I.Morph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anial base and dentofacial complex obtained by reconstructive computer tomographic images[J].Eur JOrthod,2003,25(4):385-391.
[6] 叶庆,辜岷,赵志河,等.恒牙初期安式Ⅰ~Ⅱ错牙合不同骨面型颅底形态变化的头影测量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4,13(6):484-486.
(收稿日期:2015-08-09)
【中图分类号】R 783.5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