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净 田原 杨伟坤
2015年11月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深改组第18次会议,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于普惠金融,联合国曾提出普惠金融体系要以小额信贷为核心,把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小额信贷纳入到体制内的金融体系中,并将其作为扶贫到户的工具,为贫困、低收入人口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由于目前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存在身份不明、只贷不存等现象,加之政府对小额信贷参与较少,在资金方面支持力度不足,使得小贷机构在经营中普遍感到后续资金缺乏,资金链脆弱,经济可持续性受到较大阻碍。如果小额信贷经济目标得不到根本实现,扶贫目标只能成为理想。那么,当前,小额信贷机构在扶贫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兼顾情况如何,能否实现二者的双赢?鉴于此,对河北省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调研与深入分析。
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简介
发展现状
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在成立之初,与政府合作,挂靠在县扶贫办,依托政府开展工作,为了更好的独立运行,1995年2月正式与县扶贫办脱钩,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民间社团法人机构。扶贫社在易县境内开展小额涉农信贷业务,组建中心305个,小组4127个,自1994年运行以来到2014年底,累计投放小额信贷资金3.49亿元,累计借贷农户281104户。20年来,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通过不断努力与创新,不仅成功借鉴了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模式,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逐步解决了该模式“水土不服”的问题,创新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机制和理念,为当地经济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大作用。
运行模式及政策
扶贫社发展至今,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有贫困户要加入扶贫社,5户自愿组成小组,再由6至8个小组组成中心,由小组自己选出小组长和中心组主任,实行自我管理,以市场利率运作和商业经营管理实现双赢为目标。同时,制订了较为完善的贷款政策与管理制度。
信贷产品。扶贫社拥有五种贷款产品,即:农村农户自愿风险联贷小组贷款;农村农户自愿联贷风险互助小组贷款;按农民项目周期发展的“1+1”短期诚信担保贷款;对小城镇个人经济风险“1+1”担保贷款,主要针对低收入弱势群体如失业、无地农民、退伍军人、毕业学生、农民入城打工人员等;针对信誉好,还款记录良好的客户,可以使用周期一对一贷款。客户可以找一人担保,按周期还款方式还款。
发放贷款及还款、利息的结算方式。扶贫社贷款回收的原则是整贷零还。农村施行的两种“小组”贷款分别根据路途、山区等情况分别按两周、四周还款的办法,利息按贷前贷后兩次各付50%结息的办法进行;短期贷款时间按项目周期,由信贷员指导、贷户自己确定等相结合在约定3、6、9个月的时间内来确定分批分别还款时间,其分期还款比例按借款金额确定,结息均为按月结息,利随本减和利随本清。
风险管理与控制。扶贫社重视风险的管控,逐步制定和完善了有效的追责制度、账务处理制度以及风险准备金制度,从而保障扶贫社的持续发展,如:五户联保、风险共担,一户不还,四户平摊的追责制度;实施员工第一信贷责任人终身追责制度和绩效工资激励制度,分社设有信贷审批小组;实施2‰的信贷风险拨备金制度;开展“小额信贷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制度等。另外,县社还特别设置有风险预警报告和风险处置制度,实行按周风险预警报告制度。
易县扶贫社经济性与扶贫成效评价
可持续地为穷人服务是近年来国际社会为小额信贷制定的“双重”目标。可见,为穷人服务、改善和提高低收入阶层的福利水平是小额信贷需要实现的扶贫目标,而要维持小额信贷机构的持续发展,则需依靠机构运行的经济性作为支撑。因此,本文选择从经济性(可持续发展)和扶贫成效两方面评价分析扶贫社的发展情况。
经济性
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大量的文献阅读归纳分析,选取了经营安全性、财务可持续性、内部运作效率及未来发展能力四个维度来构建一套全方面的小额信贷经济评价体系,并选取了相应的指标进行衡量。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依据上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易县扶贫社运行的经济性(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经营安全性分析。由图1可见,通过资产负债水平分析发现,建社初期,扶贫社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负债筹资,资产负债率高达95%,财务风险极大,经历初创期,自1996~2010年,扶贫社资产负债率稳定在70%~80%之间,财务风险有所缓解,而自2010年至今,其资产负债水平持续下降,截至2014年,负债水平已低于60%,可见,扶贫社财务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偿债压力逐步减小,经营安全性在稳步提升。不良贷款方面,2004~2007年间,不良贷款率曾高达30%,机构内存在大量不良资产,经营安全性受到威胁,但自2008年至今,扶贫社不良贷款率已稳定在5%左右,经营安全方面趋于稳定。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面,各年计提比率波动不明显,基本维持在1%左右,而在2012~2013年,为提高机构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曾将贷款损失准备金率提高至5%。总体来看,近年来扶贫社抗风险能力在逐步增强,经营安全性在逐步提高,并日趋稳定。
财务可持续性分析。由图2可见,营业自足方面,自1994年建社至1996年,营业自足率低于100%,说明扶贫社当期的营业收入难以弥补所有的营业费用(资金成本、操作成本、贷款损失准备),而自1997年至今,营业自足率均超过100%,可见,扶贫社近年来已完全实现了财务自足,经济性增强。资产利用情况方面,自1999年,扶贫社运营步入正轨后,资产利用率基本稳定在90%左右,而2014年,该比率已达到99%,可见扶贫社的资产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资产回报方面,建社初期,由于利润为负,资产回报率呈现为负值,在1997~2001年起步期间,由于资产总额略低,虽然利润数额不高,但资产回报率仍维持在2%~4%之间,而2002~2007年,随着扶贫社的发展壮大,利润的增幅不及资产的增幅,资产回报率介于1%~2%之间,2008年至今,资产收益情况看好,2011~2012年,指标数值高达6%,2013年,出于经营安全性考虑,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数额较大,使得当期净利润数额下降,资产回报率为1.4%,其他年间,该比率数值均高于3%。机构吸储方面,自2010年至今,扶贫社存款余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可见自2012年至今,由于外在金融投资产品的多样性,以及投资者对风险的规避倾向,致使扶贫社的吸储能力在下降。总体来看,近年来扶贫社已实现了财务自足,资产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收益能力不断增强,财务可持续性较高,但吸储能力仍有待加强。
内部运作效率分析。由图3可见,内部成本控制方面,建社初期,操作成本与资金成本占金融收入的比重均较高,操作成本甚至超过当期金融收入,但在扶贫社进入发展期后,两项指标数值不断下降,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并趋于稳定,操作成本收入比控制在50%左右,资金成本收入比下降至17%左右。总体来看,扶贫社成本控制较为出色,内部运作效率较高,经济性较强。
未来发展能力分析。由图4可见,资产方面,绝大部分年度资产增长率均大于零,说明扶贫社的发展规模在不断壮大,但是自2013年至今,资产总额持续下降,可见其发展规模出现收缩趋势。净利润方面,绝大部分年间净利润增长率大于零,可见净利润基本呈上升态势,但是2002、2005及2013年利润出现了负增长,2002年,由于扶贫社开始拓宽融资渠道,资金成本有大幅增加,但是当期金融收入增幅略小,致使当期利润下降,2005年,由于成本控制出现问题,操作成本、资金成本均有大额增长,而收入增幅不及成本增幅,致使利润再次出现负增长,2013年,一定程度上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额度增加,使得当期利润低于上年度,而剔除掉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影响,当期利润仍低于上年,但剔除后的资产回报率却高于上年,可见其收益额虽在下降,但收益能力却有提升。
由图5可见,贷款额增长率和贷款笔数增长率变动趋势基本一致,扶贫社建立初期,贷款业务基数较少,因此增幅明显,而2002年,贷款额与贷款笔数较去年下降,同时,扶贫社扩充筹资范围,资金成本上升,便出现了图4中的利润负增长现象。而在2013年左右,两指标均出现负增长,可见,扶贫社贷款出现收缩态势。
总体来看,扶贫社自身盈利能力较强,但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其未来发展堪忧。
结合上述指標分析可见,近年来扶贫社经营安全性在逐步提高,财务已实现自足,资产利用效率高,收益能力强,成本控制合理,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综合上述分析不难发现,自2012年至今,扶贫社的资产总额、净利润、存款余额、贷款余额等财务指标数据均在持续下滑,而其资产利用率与资产回报率却在稳步提升,可见,扶贫社的资产收益能力、资产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其发展规模却存在收缩趋势,由于资金支持不足,社会身份不明,扶贫社吸收存款能力较弱,发展后劲受挫,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阻碍,因此,当前扶贫社亟需角色的认可及资金的注入。
扶贫成效
对扶贫社扶贫成效方面的分析,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增产增收、公益事业和社会效应三方面来评价。
增产增收。综合扶贫社近年来信贷产业分布情况,运输加工业占比最高,基本维持在40%左右,小商业服务业在30%左右,种养业占20%左右,其他类型占比较小。据统计,扶贫社通过二十年来支持涉农信贷,直接受益人口达10余万人,使67%以上的农户自行脱贫,33%的借贷户实现了致富,直接带动群众增收6亿余元。
公益事业。扶贫社多年来在不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将社会公益事业为己任,广开渠道筹集资金帮助贫困儿童重返校园、助养孤儿、孤老,共计发放了二百余万元的善款,从而解决和缓解了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之困,减少了政府压力。除此之外还支持当地山区教育发展,为易县贫困山区8所中心小学出资资助31.6万元建立“爱心图书室”;为两所小学捐赠220套价格总计3.476万元的桌椅;为三所中心小学出资24万元援建“阳光操场”,从而为山区学校改变了办学条件。
社会效应。扶贫社在中国农村开展的小额信贷扶贫工作上可以说是起到了一定的辐射借鉴作用。中国国内各大报纸和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电视台以及《南华早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美国时报》等都作了相关报道。中央电视台早在1996、1997两年间分别以“扶贫到户新思路”、“中国小额信贷扶贫之路”和“脱贫致富有新路”等两次专辑进行新闻报道。1998年河北省扶贫办为了推广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曾将“易县模式”推广全省。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小额信贷专家尤努斯博士两次来视察易县扶贫社,并于2009年10月27日亲自为易县扶贫社“易县扶贫社是中国第一家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小额信贷项目,我祝愿他们越办越成功”的题词。2010年,扶贫社荣获“中国小额信贷机构最佳社会责任奖”,同时也为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学校的部分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平台。
结论与建议
鉴于对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调查分析,可见其根据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有效长期的金融支持的现实和农民对金融的迫切需求,在创新农村多元化金融发展市场上面对挑战知难而上,为创新新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促进农村生产经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社会身份不明,长期准入政策的困惑。扶贫社社会身份不明,优惠政策的缺乏,导致其受到众多的发展限制。根据我国现行《贷款通则》及《金融许可证管理办法》中有关规定,易县扶贫社不属于我国政府所认定的金融机构范围之列,无权向银监会申请金融许可证。这就导致易县扶贫社没有纳入我国金融法规及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范围之内,由于缺乏合法的融资身份,农行曾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将扶贫社列入其贷款对象范围,但并非长久之计。
资本金缺乏,优质客户资源流失。资本金的严重缺乏是制约扶贫社发展的主要因素,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由于没有合法的金融机构身份,“只贷不存”,不能吸收存款,主要依靠外部软性贷款和捐款、累积经营利润、社员入股、批发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资金规模有限,稳定性欠缺,导致扶贫社近几年多是在练内功,原地踏步走,不能得到有效发展和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调研过程中,发现扶贫社由于资金缺乏,难以满足农民大额资金的贷款需求,致使耗费高额成本开发的客户资源,只能转向农村信用社寻求贷款,造成优质客户资源的流失。
思想较为保守,经营理念有待更新。由于扶贫社资金数量有限、思想不够开放、经营管理理念较为保守,使小额信贷产品种类单一,贷款产品设计额度小,惠及客户数量有限。另外,在小额信贷技术更新、计算机系统及网络资源运用方面较为薄弱,难以与其他金融机构匹敌。
可见,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作为准金融机构,虽然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扶持当地特色产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时至今日,扶贫社的发展受到了明显制约,可持续发展受阻。对此,为实现扶贫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赢,可采取以下措施:
政府加大法律和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给予小额信贷扶贫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建立有效的小额信贷扶贫资金供给机制,同时制定并完善我国小额信贷组织业务的经营管理法规及其相关规范,切实解决小额信贷组织金融身份缺失及监管主体不明等问题,扫除其筹资的政策性障碍。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扶贫社等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应努力加强自身经济性即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加强对商业银行“批发贷款”的吸引力。同时,小额信贷机构应通过舆论宣传其扶贫效应,向外界介绍其小额信贷业务的外部性,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积极争取政府机关的政策扶持。
植入现代经营理念。扶贫社等小额信贷机构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小额信贷理念,加快小额信贷技术创新,结合时代背景,引入互联网金融,提高自身资产回报率。同时,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及内部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寻求自身的突破,增加竞争筹码,最终实现扶贫与经济的共赢。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BJ2014073);河北省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科研项目(A201400264);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BR2-225)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