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蜀
从发展进程看,同业业务在传统意义上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负责银行间资金头寸的调拨,主要承担司库的职能。以此沿革而来,目前多数中小商业银行司库职能仍放在从事货币市场投资交易的金融市场部门,本属于成本中心的司库归属于已成为利润中心的同业业务条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和银行同业业务的创新发展,中小银行既有的司库管理方式存在着重大缺陷,必须适应新常态,建立单独管用的银行司库体制。
司库归属同业业务的主要缺陷
司库实质上是资产负债管理最为核心部分。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已由以存贷为主的单一结构向多元化配置结构发生剧烈转变的今天,由于多数中小银行未建立有效的司库管理体制,司库仍归属于同业业务条线,严重地影响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使其在利率市场化的竞争格局中处于极度不利的处境。
司库自身的核心功能难以真正发挥
一般来讲商业银行司库的核心职能有两项:一是构建全行统一集中的“资金池”,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体系对全行资金进行调度,进行全额资金管理;二是管理流动性风险、银行账户市场风险管理等市场风险。目前中小银行多由计划财务部履行所谓的资产负债管理职能,少数则有专门成立资产负债管理部,而司库职能委托由金融市场部门代理操作,这种司库代理操作模式严重影响了司库核心职能的发挥。
在司库归属同业业务的情况下,司库更多的是扮演投资管理人与融资管理人的角色,主要是承担和货币市场工具及证券类的投资, 在市场上为银行筹集资金。它不仅无法承担市场风险管理的职能,即便在履行资金筹集者和交易者角色上也存在着委托机制不顺、部门壁垒障碍的问题。
司库考核之争难以解决
由于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冲击破坏力大、致命性强的,容易引发清偿性风险,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流动性高于盈利性,流动性风险管理甚至是要高于信用风险管理。在司库归属同业业务的体制下,用于流动性管理操作工具的票据转贴现交易、债券回购、资金拆借、同业存放等业务均完全在金融同业部门进行。金融同业部门既作为利润中心,又承担着流动性管理,当流动性管理与盈利性操作出现矛盾时,无疑须要牺牲金融同业部门的盈利收入来确保流动性。
以票据回购业务为例,当全行流动性出现缺口,即便票据价格收益水平走高,也必须卖出票据以确保流动性;而当贷款投放不足,需要通过票据资产方式配置资产,即便票据价格收益水平走低,也必须买入票据资产以维持银行信贷规模。这种反向操作使得作为经营部门的同业业务无法按市场交易原则主动进行操作,既影响其创利能力又经常产生绩效考核方面的纷争。
如图1所示,即便制定了资金来源的内部价格与资金运用的内部价格,司库是否归属于金融同业部门,对金融同业部门的绩效考核明晰程度有很大的区别。图中假设以净利息收入NII作为业绩考核指标,VOF为资金来源价格,COF为资金运用价格。
司库部门与其他业务单元存在冲突
司库管理的核心管理手段是内部资金转移定(FTP),而FTP最核心的要义是在全额资金管理模式下能够在账户级计算出资金转移价格,使每一笔资产端业务有成本,每一笔负债端业务有收入,使每一笔银行业务都具备内部的本金属性和利率属性,从而将市场风险集中到司库统一管理,使得绩效评价具有统一的口径,为产品定价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在全额资金管理模式下,不仅总行与分支行不搞资金扎差后的上存下借的差额资金管理方式,总行与同业投资交易的金融市场部门也不存在上存下借的差额资金管理方式。在这里,就有一个谁在作为总行级全额资金管理人的问题。
司库管理的范畴涉及资金计划与管理、头寸匡算与资金调度、资金运营考核等方面,它要对银行资产负债组合所涉及的利率结构、期限结构、币种结构、交易结构进行全面的计划、匹配、协调和控制,在风险限额下进行协调式管理,战略性、中立性地引导全行的各个业务单元进行主动的扩张或收缩。与此同时,在资金高速流通、交易频繁的金融市场中,司库是借助于信息系统以跨分支机构、跨业务部门、跨产品、跨账户、跨渠道方式的进行工作,全行各机构、部门、产品条线要服从与协同于司库管理的全过程。如果司庫内嵌于经营条线的金融同业部门,既无法统驭全行的全额资金管理,也势必失去其独立公正性,导致其与其他业务单元的冲突。
单独的中小银行司库体制
明确司库定位、进行司库体制顶层设计是司库管理有效性的前提。司库归属同业业务条线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狭义司库,这种司库是操作型、工具性的,只是进行着资金集中投资交易与筹措,重视的是总量上现金流缺口管理与平衡,投融资配置决策相对分散。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变革则必须建立一种广义上司库,这种司库是管理型、战略性的,它是在全额资金集中管理的基础上,通过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充分考量价格和贡献因素,重视量价平衡,体现价值导向,合理地确定风险价格,科学地选择业务策略,实现银行的战略转型。
管理型、战略性的司库就是通常所说的资产负债管理。从国内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组织架构实践来看,大体上有三种:以单一资产负债管理部门(或计划财务部)总负责制、“董事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业务经营部门”为核心的体制、“总行层面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总行多分管部门(财务、资债、同业)——分支行执行机构”的架构。鉴于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较大中银行更为要害,同时广义司库的建设实质上又是对传统利润核算方式和资金管理模式的颠覆性改革,因此,在公司组织结构中,中小银行应建立单独的司库体制,司库不仅应从同业条线部门中剥离出来,而且应是与会计、风险、审计等部门平行的部门。
司库单独于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中小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除了其所属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包括以信用风险为主要内容的全面风险管理管理外,通常还专门设有授信审批部门专司信用风险控制环节。但中小银行对市场风险管理却长期以来重视不够、准备不足,这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尚可得过且过,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一旦没有相对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作支撑,银行将因市场风险特有的复杂性和高危害性而置身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信用风险的主要是运用信用评级技术进行管理,通过贷款拨备等资本缓冲方式进行风险抵补;而市场风险则是建立专门系统对风险值(VaR)加以计量,由专门团队通过运用相应的金融工具,在市场交易操作进行管理。国际银行业发展实践证明,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当中,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应当相互分离。因此,中小银行不能因为在风险管理部门设有所谓的市场风险管理岗位或管理团队而了事,必须建立单独的司库管理部门,专司银行账簿业务市场风险管理。
司库单独于金融同业条线
改变中小银行既有的资金交易由金融市场部单一部门主导的模式,按照资金的用途和来源,将银行资金的交易划分为基于行内资金的司库交易和市场资金的自营交易。司库资金交易旨在满足全行流动性管理,金融市场资金交易则为获得更大的盈利性,即便是票据与债券回购,只要是基于流动性管理的需要,亦由司库部门进行交易与管理。
对于银行账户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由银行司库部门进行管理,而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由银行风险管理部所属的市场风险管理职能管理,或者是内嵌入金融同业条线中的风控部门管理。FTP系统将对两类业务品种进行识别并区别性计价,从而为科学评价金融市场业务的经营业绩提供依据。
司库单独于财务管理部门
以计划财务部作为单一行使司库职责管理流动性模式,实质上是与传统的监管制度相契合的。一直以来,监管当局主要通过数量工具调控信贷规模与流动性,其主要措施:通过合意贷款规模直接控制全社会银行信贷规模总量;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间接调控市场货币供应量;设立流动性比例、存贷比、超额备付金率三项流动性监管指标,以控制银行表内资产负债流动性。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自然产生了侧重于规模导向和时点控制的计财部行使司库职能模式。
由于财务会计管理逻辑与流程的限制,计财部下的司库一是更多关心的是资产负债业务的资金总量管理与平衡,忽视表外业务和其他创新业务流动性风险的计量和现金流期限错配状况,对错配风险点并不关注。二是对流动性的监测也往往只重视日常管理(主要是监控存贷比指标),而不重视或未有能力重视应急管理和压力管理,日内流动性的指标化管理和针对压力测试的事前的分析预判与计划是现有的计财部体制难以担当的。当2015年10月1日中国银监会修改实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和2016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计划财务部作为单一行使司库职责的体制将难以为继。
一方面,银监会的《办法》要求将包括同业和理财在内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将流动性风险成本纳入业务条线的收益考核,并要求银行现金流测算和缺口限额应涵盖表内外各项资产负债。从指标上来看,监管指标只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比例,将存贷比只作为监测指标;从计量工具来看,对压力测试、应急演练等做了更详细的阐述,以期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将差别準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MPA体系,其关键变化是从以往关注的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更着重考察银行的利率定价行为,货币政策调控将主要使用价格工具。MPA体系重点关注七大方面中的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外债风险等五项是与银行司库职能直接密切相关。
诚如《办法》第十条所述“商业银行应当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其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应当与业务经营职能保持相对独立,并且具备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因此,担流动性管理的司库应适应利率市场化变革的需要,从计财部门单独出来,由与之平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来承载。
将司库职能专门归属为与财务会计部平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部,更有利于中小银行的精细化管理。在设置司库是与财务会计作为平行部门的组织结构中,财务会计部报告路线为向财务总监(CFO)汇报,司库部门除了向CFO汇报的同时,还需向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从市场风险管理链条角度看,如果将其按前中后台来划分,实际上,司库属于广义市场风险管理的前中台,财务会计部门属于广义市场风险管理的后台,如图2所示。
管用的中小银行司库体系
司库(资产负债管理部)内生的功能设模块一般有如下设置(各银行根据本行实际上会将相应模块设置为不同的团队):流动性管理模块、资金运营监控模块、利率(汇率)风险管理模块、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块、资产负债结构管理模块、资本管理模块等。要使中小银行司库能够管用,重点不在于司库本身内部的功能模块团队如何划分设置,而是要抓住以下五个方面的关键环节。
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
要首先走出司库仅仅是操作和交易层面的事、董事会不涉及司库管理的误区。由于流动性管理和资本管理是由董事会承担最终责任,因此,作为司库和资本管理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除了对经营层汇报并负责的同时,还须有向董事会及时汇报的双向汇报的机制。有了随时获取的信息,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就能持续关注市场风险状况,动态设立流动性管理目标和确定市场风险管理优先级,并配置足够的资源以确保银行独立、有效地开展司库工作。
董事会要监督经营层对司库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要审计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要有相对固定与专业的董事代表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司库政策框架、策略、程序进行审查,并及时确定流动性偏好与限额。总之,形成董事会统筹与协调司库建设与运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司库直接向董事会及时汇报机制,是建立管用的司库体制非常重要的顶层设计。
核算主体模式的转变
司库的有效性是建立全额资金管理模式基础上的,这就必须要改组中小银行的管理架构,建立与司库体制向适应的核算主体模式,即将以横向的、区域的分支行为基本利润核算主体的评价考核架构,转变为以产品、客户为收益核算主体的纵向评价架构。
新的核算模式核心要点:一是司库运用FTP为每笔业务实时提供和公布与市场利率连动的、与产品结构对应的资金成本价格,全行任何分支行和业务经营部门(包括同业业务条线)都可以根据自身费用和信用溢价的情况,决定是否运用该产品价格的资金,而FTP所“出具”的产品资金价格正是确定不同各分支行和不同业务部门利润贡献的基础。二是分支行的净利息收入不再是计息资产业务的利息收入与计息负债业务的利息支出之差,而等于分支行的净利息收入等于每笔业务产品利率与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净利差之和。三是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扩展到票据、理财业务、同业投资、信用卡透支业务等产品,为此,总行业务经营部门尽可能划分成两类:一类是负责客户线条管理与营销推动的“前台中的中台”部门,另一类是以上述产品为业务单元的事业部门。作为一级核算主体的产品事业部,在分析客户基本信息、交易信息、行为信息和未来现金流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司库给出的产品FTP价格,自主决定与是否发生业务。
管理会计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撑
FTP作为司库最基础的管理手段,中小银行在运用FTP时通常遇到的共同问题有:一是定价管理的基础统计工作以及财务资源配置工作大量依靠手工或EXCEL模板完成,工作量较大且管理颗粒度不够,做不到逐笔逐客户,影响到FTP考核分析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二是FTP单项指标与整体利益最大化不一致的情况:或者由于FTP多是评估单项业务效益,从而可能导致一些综合收益较好的项目,却因FTP利差较小甚至为负而无法获得支持;或是FTP因未完全反映经营成本、风险成本及流动性溢价等因素,致使经营单位单纯追求较高FTP净利差,经营上出现片面性而影响整体利益。
中小银行司库是否管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FTP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有完善和强大的系统作支撑。一个是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系统要通过运用经济增加值(EVA)、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等指标评价方法,结合信用评级体系将经营成本、风险成本等进行量化,对运营成本进行多维度分摊,动态调整FTP模型或参数,提高FTP引导的有效性。
另一个是信息技术系统。内部资金价格信号是否不会失真取决于取决司库是否具备运用良好的数据基础与信息系统。为此,中小银行须尽快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升乃至改造核心系統,新的IT系统要完全能够支撑整个FTP系统的功能完善;与此同时,加强数据治理工作,对业务源系统进行升级完善,补齐FTP所需要的相关字段和参数,支持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小银行差异化的利率定价方式、各类成本细项的计量以及客户综合贡献度的测度。
资产负债工具的多元化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一方面降低负债成本、加强负债可控性是资产负债管理绩效的基础;另一方面,期限错配管理已不只局限于存贷款领域,同业业务和表外理财及其对接资产中导致期限错配风险变得更为突出。而主动的错配又恰是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空间,要让中小银行司库管理好流动性成本的同时为盈利“倒腾”出期限错配空间,一个非常重要的配套措施就是运用多元化的资产负债工具,加强资产负债主动管理。在负债端,通过运用发行大额存单、同业存单、金融债券等工具扩大主动负债来源;在资产端,运用资产证券化乃至发展直接融资等工具,拓宽资产转化渠道,提高资产的周转效率。此外,在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优化资产负债组合的同时,司库还须建立有效的储备资产额度及成本计量分摊模型,对备付额度进行合理设置。
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常态化
市场风险压力测试对象主要是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的分析模型与各类关键指标。在商业银行司库管理实践中,不应将压力测试工具分散在各个管理模块中,而应将压力测试作为独立工具统一运用实施。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是中小银行最为主要的市场风险压力测试,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结果又是流动性储备与应急计划设置储备规模及资产构成的基础。与此同时,中国银监会又规定了包括十三类流动性风险压力场景及多类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压力场景。因此,要管住流动性风险,司库必须由重视日常管理转变为日常和压力管理并重,实现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常态化。
中小银行要在日常流动性管理的基础上,同时对各风险要素相互作用设置科学合理的压力测试方法,增加压力测试的主动性与测算频次,实施多轮压力测试,提升计算精确度和覆盖范围,使压力测试的设计更加详细,情景更加丰富,考虑冲击的因素更为全面。
(作者系富滇银行董事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