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振松
乾隆珐琅彩瓷:承袭中趋于奢华
QIANLONGFALANGCAICICHENGXIZHONGQUYUSHEHUA
文/肖振松
至乾隆时期,雍正时盛行的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白地珐琅彩瓷,仍有延续,所题诗句和所用闲章与雍正时大同小异。如2006 年11月香港佳士德拍卖公司以1.51亿港元成交的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碗,画面简洁明朗,设色娇妍清丽:在洁白似雪的釉地上,一株老柳树吐露嫩绿叶芽,横斜的杏树却是满枝繁花,两只活泼的燕子翻飞其间。只有一柳、一杏、两燕,却给人满目明媚春光。碗的一侧空白处以黑料行书题五言诗句“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句首钤篆书胭脂彩“佳丽”闲章,句末钤阳文“先春”、“旭映”胭脂彩篆书印章各一方。碗底署蓝料“乾隆年制”双框宋錾体款。完全承袭了雍正珐琅彩瓷的风格。但从发展趋势看,乾隆珐琅彩瓷的装饰风格却在逐渐趋向于奢华繁缛,充满宫廷气息,彰显皇家气派。藏于北京故宫的乾隆珐琅彩双色地洋莲花卉连体瓶,就是乾隆时期极具满清皇家气息的典型器物。其制作工艺无论从器物造型,还是纹饰彩绘,都极其繁复华丽。首先其造型就是工艺难度非常大的异形连体瓶,而彩绘工艺则更加复杂,难度更大。从瓶盖到瓶身以胭脂红和翠蓝交错敷设轧道地子,地子上又绘制色彩华美的卷叶纹花卉,盖顶与盖沿以及底足均施金彩,如此繁复富丽的装饰无不彰显皇家的高贵与奢华。
乾隆珐琅彩洋莲花卉双连瓶
然而,乾隆盛期的珐琅彩瓷虽说显得富丽堂皇,但艺术格调却不及雍正清雅高洁。可是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的造型样式和装饰题材却比雍正时更加丰富。乾隆朝珐琅彩瓷除盅、碗、盘、碟类的数量也不少外,立像器物瓶、壶、罐类的种类及数量大大超过康熙、雍正朝。仅瓶类就有梅瓶、方瓶、蒜头瓶、双连瓶、双管瓶、纸捶瓶、葫芦瓶、双耳瓶、交泰瓶、胆瓶、观音瓶、橄榄式瓶、玉壶春瓶等,此外还有茶壶、方盒、圆盒、花插等。其装饰题材除花卉、花鸟、山水与楼台亭阁外,还新增人物,以及西洋的卷叶花纹(俗称洋莲或西番莲)图案。尤其是人物题材比较丰富,有佛像、仕女、婴童等,如十八罗汉、春闺课子、母子情深、婴戏图。如北京故宫收藏的一件婴戏图双连瓶,瓶体双连式,洗口,束颈、溜肩,肩以下渐内敛,足向外微撇,配以顶盖。盖面红蓝相间彩绘垂叶纹,肩、足均以胭脂彩卷草纹为地,上饰以磬、璎珞等纹样。腹部白地彩绘婴戏图两组:一组为四婴戏三羊,寓意“三阳开泰”;另一组为九子嬉戏,其中一子抱瓶,瓶口飞出五蝠,寓意“五福临门”。画工严谨工整,设色精美细腻,孩童衣纹流畅清晰,相貌眉清目秀,神态生动传神,充满稚趣,惹人喜爱。盖顶及圈足施金彩,足底施松石绿,横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碗
在人物题材上还盛行以西洋技法描绘西洋人物,如北京故宫收藏的乾隆珐琅彩开光西洋母子图双耳葫芦瓶,瓶口微敛,呈上小下大的扁葫芦形,长方形圈足,瓶侧饰两绶带,底足内署无框蓝料“乾隆年制”宋椠体四字款。通体黄地饰以绿紫色的缠枝卷叶纹片,上、下腹部四面开光,上半部椭圆形开光内分绘西洋式胭脂红山水楼阁,下部四瓣海棠式开光内分别彩绘西洋母子图,外口下饰卷草纹一周。西洋妇人金发卷曲,肤色白皙,深目高鼻,背景为西洋楼阁栏杆,四周丛林茂密。整件作品从题材至画法,西洋风味很浓郁,是乾隆珐琅彩受西洋画风影响的典型之作。瓷胎画珐琅上描绘西洋景致,完全是迎合乾隆皇帝对西洋景致的喜好。但清宫画师尚不甚了解人体解剖结构,也不能准确地掌握立体透视技法,所绘西洋妇人及婴儿人体结构不是很准确,体型显得臃肿,缺乏异国风韵。
此外,乾隆时流行一种单色料胭脂红料山水,虽说与雍正时期的单色料蓝料山水表现手法相似,但绘画风格与彩绘技法却有别于雍正蓝料山水。如北京故宫藏有一件胭脂红山水图小瓶,瓶口微撇,细颈,肩以下至底部呈直筒状,圈足。通体施白釉,器身以胭脂红料绘田园山水:江上一叶扁舟,携琴访友的隐士漫步于山林间。上有墨书题“晚峰晴露巅”五言诗句,引首“旭映”,句后“山”、“高”等三方朱文印。底足书蓝料“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这种山水画法的独特之处在于:树木草丛用圆点法点缀而成,并有明暗、深浅的变化,与西洋画珐琅的画法相同;而树木的枝干、山石的轮廓、房屋、桥梁、人物均用线条勾勒,并以浓淡表示明暗,又与传统中国画山水画法相似。虽然同为单色山水画,绘画风格上雍正蓝料山水画面视野开阔,意境深远;而乾隆红料山水则似一幅写意小品,抒发的是闲情逸致。
乾隆珐琅彩胭脂红山水瓶
装饰手法上,乾隆时期新创了一种在料地上耙花(也叫轧道)的彩绘工艺,即以竹针等利器在敷好色料的地子上剔划出花纹,如回纹、卷草、龟背锦、百花锦、凤尾锦等,或在烧好的料地上画上各种花纹(也叫锦灰堆),烧制后像织锦一样华美,故又称作锦地。并在此基础上新增各种锦地(多为轧道)堆花,锦地开光、和万花地(图案花纹)开光的装饰手法。瓷器装饰中的“开光”是指在器物的显著部位,钩出圆形、方形、长方形、扇形、菱形、星形、花瓣形等窗式栏框,再在其中绘画写字,突出主题纹饰,犹如苏州园林建筑上的各式花窗,透窗观景,窗如画框,一窗一景,正所谓开窗即赏风光,故名开光。
乾隆珐琅彩蓝地轧道折枝花卉灯笼尊
康熙、雍正两朝也见有颜色料地“开光”形式,乾隆时仍有延续,但锦地开光形式更为多见。这种在锦地上堆画花纹或锦地开光的装饰手法也叫“锦上添花”,纹样繁复,不留空白,其彩绘工艺极其精细繁复。因此,这一时期珐琅彩瓷的彩绘工艺更为复杂,一件器物上可见多种彩绘工艺的运用,如彩、染结合,填、画并举,而且还见油料和水料结合使用,这种工艺主要用于开光的边角图案花纹上,以油料勾勒纹样,以水料填色,这样可以防止色料冲蚀纹样线条,而且水料比油料更容易堆垛。特别是描金挂绿工艺的应用,使乾隆盛期的珐琅彩瓷显得更加富丽堂皇。
该时期几乎所有的珐琅彩瓷制品口、底部都有施金彩,器物口内及底板均施松石绿釉。如故宫藏乾隆珐琅彩蓝地轧道折枝花卉灯笼尊,就是这种集各种极其复杂工艺于一身的典型代表。除口、底足部施金彩,口内及底板施松石绿釉,底足内署双框蓝料“乾隆年制”篆体四字款这些通用工艺特征外,令人叫绝是其纹饰和色彩。瓶体外壁通体蓝地耙花,颈部和足部剔出极其细密的凤尾草纹,而瓶身则剔出非常工整的万字纹,这种轧道工艺难度非常大,非技艺高超且精益求精者不能为。颈部在锦地上又堆画缠枝卷叶纹,肩部和足部饰以嵌花如意纹,瓶身主体部分则在万字纹锦地上堆画各式折枝番莲纹花卉,花枝摇曳,风姿绰约,婉柔优美。各折枝花卉看似无规律随意摆放,但相互之间却穿插得当疏密有致,纹样绘制十分工整精细,而设色施彩则更是细腻精美,不仅每朵花都以不同颜色精心渲染接色,而且每枝每叶也同样都以不同颜色精心渲染接色,每簇折枝花叶用色都多达十几种,色彩十分华丽娇妍,令人称绝。
乾隆珐琅彩开光西洋母子图双耳葫芦瓶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从其传世器物来看,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继承沿袭,这个阶段主要是承袭雍正珐琅彩瓷的白瓷以诗、书、画、印装饰的风格,款识一般为“乾隆年制”四字双行双线方框蓝料宋椠体或楷体款。第二阶段是发展变化,这个阶段逐渐趋向于奢华繁缛的皇室宫廷风格,款识为蓝料四字双行双线方框篆书款,多见于瓶类,器内和足内均施松石绿,款署于松石绿地上。第三阶段是盛极而衰,这个阶段器物较小,如小瓶、小杯等,器型、料色、彩绘及字款均不及以前,渐露衰象。由于器物较小,底部署款空间狭小,所署蓝料四字双行宋椠体或楷书款都不加框栏。
到乾隆后期宫廷珐琅彩瓷极尽奢华后便逐渐衰微。但从工艺的角度看,乾隆时期珐琅彩瓷的彩绘工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陶瓷的装饰手法。应该说,珐琅彩瓷的烧造工艺在乾隆一朝达到了登峰造极。无论是彩绘工艺的繁复精细,还是纹饰的奢华繁缛,均达无以复加的地步。
责任编辑肖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