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荣,卢 存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 530012)
媒介融合视野下广西高校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探究
冉荣,卢存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530012)
摘要: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人才培养要从跨媒体、跨知识、跨文化等方面出发,培育熟悉全媒体业务技能、知识结构多元、思维多元的全能型、复合型新闻人才。为此,需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人才培养目标,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建设媒介融合型师资队伍,完善校内外媒介融合教学实践平台,走一条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媒介融合;复合型;新闻人才
早在20世纪80年代,麻省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就提出了媒介融合概念,意指各种媒介趋于功能一体化的融合趋势,这种理解更多的集中于传统媒体的融合[1]。对于媒介融合,学者们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的来说,“媒介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产业链融合、生产形态融合、消费形态融合等多个范畴,从不同的范畴可以对媒介融合作出不同的理解”[2]。
在媒介融合大环境下,传统媒体产业正面临着强烈的转型需求。“媒介融合无疑都会带来管理机制、新闻生产和商业模式变革。”[3]新闻传播方式的大变化,必将引起新闻人才教育的大变革。
“新闻教育是时代的产物。”[4]当今的新闻传播教育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全能人才。学者戴姝英指出,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媒体将主要需求以下几种类型的新闻人才:“专门型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创新型人才、中高级传媒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5]
(一)需具备新媒体运营和推广技能
从《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中国媒体人才招聘报告》对主流招聘网站和移动端提供的岗位来看,七至八成媒体将“新媒体运营”和“营销策划推广”岗位作为招聘重点,八成以上媒体急招新媒体运营人才,五成以上媒体希望招聘开发工程师、产品经理、视觉交互设计师、全媒体数字采编等技术型人才[6]。为迎合媒介融合大环境的要求,新媒体运营人才和技术开发人才岗位还有更高的要求,如新媒体运营除了内容的运营外,还需通晓技术产品的运营;会文案策划的同时还要懂营销推广等。从这些岗位的要求可见,媒介融合下的媒体市场职位需求焦点从内容转移到了技术和产品。
(二)具备跨媒体平台信息发布技能
我国学者石长顺认为,融合新闻人才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便是“全能型记者编辑”,能够使用多媒体在多种媒体平台上报道新闻[7]。美国NBC的白宫首席记者一天的工作是这样的,“一天要做16个出镜采访,主持一档节目、客串两档新闻节目,还要在Twitter和Facebook上更新8-10次,写3-5篇博文”,被人们戏称为“奔跑的仓鼠”[8]。
目前,当重大事件发生时,现场记者一般都面临既写文字稿件又拍摄音视频新闻的挑战,为多种媒体提供文字、视频、音频等。媒介融合时代,记者针对的不再是单一的媒介平台,而是要为不同媒介平台提供新闻作品,这要求记者能写会拍摄懂发布,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仪器设备,记者必须随时关注技术、设备的最新动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以备工作需要。
(三)具备复合多元的知识结构
“没有控制和没有组织的信息不再是一种资源,它反倒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9]当今,信息高速发展,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消息内容庞杂,信息泛滥,大众陷入持续的无意义的信息过剩状态。新闻从业者需要在信息乱流中筛选出合适的新闻信息,并对庞杂无序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门别类,再次提供给受众。这要求记者精通语言表达,具备不同行业、学科、媒介、渠道的跨界复合能力,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甄别信息的真假,否则稍有不慎就会以讹传讹,将假新闻进行扩散。
(四)具备多媒体思维方式
在掌握了多种媒体平台操作技能基础之上,媒介融合时代的记者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在多种媒体之间自如切换。在面对不同的新闻事件时,记者能够采用不同的传播媒介平台进行传播,也能够采用最为合适的媒介符号和形式来表达,即具备媒介形式的选择能力,具备多媒体的思维方式。以美国媒介综合集团的一名记者为例,在跟踪报道一件案件的同时,她既要为网站专栏提供案件的新闻稿,还要为电视台的视频新闻提供案件最新情况报道,晚上在完成晚间新闻之后,还要将当天的案情新闻形成文稿提供给次日出版的报纸。
不同内容需要不同的传播介质,而不同媒体对时效性的要求各异,这使新闻报道可使用的组合更加多种多样。最为理想的是,记者通晓所有新闻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新闻素材进行最佳的组合安排,生产出最好的新闻作品以便在相应的媒介上进行传播。
(一)培养目标与媒介融合大环境脱轨
广西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目标多年不变且较为空泛,人才岗位大多笼统定位为编辑、记者,对学生能力没有明确指导路径,对当今媒体市场所提供的岗位目标的分析和引导缺乏针对性;专业特色不明显、针对性不强。这些问题导致各高校新闻专业培养了一批“万金油”型学生,他们特长不突出,技能不精深,缺乏竞争优势。
(二)新媒体技术型师资短缺
信息时代的媒体市场瞬息万变,但高校的人事机制较为墨守成规,导致很多拥有新媒体技能的新鲜血液难以注入,具备多年教龄的理论型老教师居多。且学校用人门槛“唯学历化”严重,条件一般都要求硕士、博士,他们理论功底深厚,但是新媒体实践操作技能知识不足,技能型师资因学位的限制难以进入学校。
除了人事机制,其他一些因素也影响了具备媒介融合能力的媒体行业师资的充实。如,课酬太低,很难聘请到媒体一线从业者;媒体从业者工作繁杂,其时间无法与学校的课程安排合拍;媒体从业者实践操作技术虽好,但教学管理能力欠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受师资限制和对市场调研不足等因素影响,部分高校课程体系变化不大,相对陈旧,以新闻学基础理论知识为主,重点不突出,特色优势不明显,体现媒介融合的课程更是极少。在通识课开展上,问题更为突出,一方面为综合利用师资、降低成本等,只开选修人数多的通识大课,对于成本高选修人数较少的课程,支持较少;另一方面,重视专业理论课,专业课程设置过多,受学分等因素限制,不得不压缩通识课。重专业理论课,轻技术课和通识课,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不博不专,同质化现象严重,学生竞争力不强,很多用人单位抱怨学生不能拿来就用,还需进行再次培训。
(四)媒介融合实践教学平台不足
新闻专业是“文科中的工科专业”,对摄影摄像器材、图片后期编辑软硬件、音视频后期剪辑软硬件等仪器设备要求较高,消耗较大。该专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和完善的实训室作为支撑,如报刊编辑实训室、非编实训室、摄影工作室、摄像工作室、广告设计实训室、演播厅等多种类型的实验室等。而当前媒介融合大形势下,适应媒介融合的采编一体化新媒介工作平台更是成为急需。但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广西高校新闻专业的投入相对不足,影响了校内实践平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新闻专业发展的瓶颈。对于已有的传统媒体实训室,其间的联动不足,尚未走上融合性实践平台之路。此外,各高校对校外资源没有进行很好地沟通合作和开发,仅单纯派学生参与长期实习,缺少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力度不大。
(一)明确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目标
美国MikeMcKean教授早在2005年就曾意识到媒介融合对新型记者的需求,开办了媒介融合专业。媒介融合大形势下,融合新闻将成为主导,传统新闻将会被再次整合,媒介渴求全媒体人才。广西高校应了解当今媒介融合市场所需,明确岗位和职责,提出具体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师资、实践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共同推进,打造复合型全能型新闻人才。
(二)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推进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
1.专业课程与媒介教育课程相融合。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项目创始人迈克·麦金教授指出:“媒介融合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并不主要是全能记者,而是能够熟练掌握一两门报道技术、同时熟悉其他报道手段、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媒介融合意识的新闻人才。”[10]新闻人才培养教育和媒介教育二者紧密相连。学校可以在开设新闻专业课程之余,再开设媒介融合相关课程,要求学生精通1-2门报道技术,同时了解和熟悉其他媒介传播技术。融合新闻记者面对的是多样化的媒体工作平台,其掌握的采编技能必须多样化。因此,新闻教育的课程改革重构成为必然,需打破传统专业之间的壁垒,提供跨媒体平台实训机会。目前许多高校设置了“新媒体”“网络媒体”等课程,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等新媒体辅助报道,如“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Computer-AssistedReport⁃ing,CAR)”[11]。这的确是非常不错的做法。
2.围绕新闻业务创新课程体系和考核标准。新闻专业的必修课需以新闻业务为核心,核心课程需涵盖新闻采写报道、媒体操作与运营、新闻理论等,前两者学时数所占比重应不低于全课程学时数的70%。其中媒体操作与运营相关课程的开设,如音视频操作、数字传播技术、新媒体运营等,还应以校内外媒体实践平台的建设为依托,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学业考核上,倡导通过理论测试、媒体操作和运营、新闻作品、课堂表现等进行综合考核,其中以新闻作品和媒体实践操作为主,变传统理论型考试为动手型考试。考核中的新闻作品需围绕课程涵盖全面,有图文作品,也需有视音频作品,还要有媒体运营效果等,既考核作品的质量,也应将职业态度、团结协作精神等作为考核要素,通过作品全面考核学生。
3.“联合培养”,促进学生知识多元化。值得学习的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密苏里新闻学院采取校内“联合培养模式”,校内各专业互通有无,各门课程进行开放式教学,学生自愿选择课程上课,学校也将部分开放的课程作为必修课对部分学生进行严格要求,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各学科优势,达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为学生学习多种技术和知识提供可能。校内联合培养,是打造学生多元知识结构的最为快捷的方式。如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可到计算机专业学习信息技术,可到外语专业研修外语等。在鼓励学生自发跨学科学习之余,学校也可根据需要以学分要求强行规定相关科目为必修科目,这样更能促使学生深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三)建设媒介融合型师资队伍
首先,学校需给予较为宽松的人事政策,对于技术型教师的引进,学校应改变准入标准,摒弃传统的只看学历学位,将工作经验、业务技能、专业成果等纳入考核标准,通过各种更为便捷的方式,充实技术型、新媒体运营方面的师资。其次,多创造在校教师到一线实践锻炼的机会,并将此作为硬性要求,鼓励和督促教师到媒体或企事业单位宣传岗接受挂职式实践锻炼。建议将教师在媒体发表或播出新闻作品纳入考核范畴。对教师转型提出要求,促使理论型教师在精通理论的基础上,学会熟练操作至少一项技能,如视频剪辑、新媒体后台编辑、新媒体营销等,以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第三,提高外聘媒体从业人员的比例和待遇。根据需求变革上课时间,为外聘教师配备合适的教学辅助人员管理教学,多方面满足其要求。如可以将上课形式改为不固定讲座形式,可采取学生走进报道现场接受指导,也可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进行视频授课等。这些均需学校相对开放的政策支持及合理的教学管理进行辅助,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四)建设媒介融合实训室
媒介融合环境下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媒介融合型采编技能和思维的实践锻炼。对此,许多高校将传统媒体实训室如文字采编室、报纸编排、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等相互融通,并与新媒体结合,打造涵盖所有媒体类型的融合媒介实训室。如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在完善校内传统媒体如校报的基础上,建设了新媒介平台如微信公众平台、网站、移动App等,引导学生在校内媒体平台进行实践学习。充分利用学校活动,以新媒体为手段为其进行活动宣传和营销推广,以此为依托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在此方面值得学习的还有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的融合新闻“未来实验室”,其采用多媒体融合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内部组织设置、资源分配、采编流程参照现实生活中的融合新闻采编,恰如一个现实版的媒介融合集团。
(五)加强与校外媒体的联合培养
校内的培养远远不够,学生还需到现实的媒介融合岗位进行真实体验和操作。学校可与媒介融合性媒体达成合作,通过参观体验多媒体新闻生产流程,听取媒介融合性媒体的记者、编辑讲座,以实习生身份亲自参与其新闻生产流程等方式,给学生创造在真实的新闻环境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锻炼机会。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其2006年就开展了与当地日报、电视台的合作;北京大学利用建校十周年庆的机会,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合作,为学生争取到实习机会,与此同时也引进了一批优秀的记者、编辑任教[11]。
媒介融合环境下,媒体市场更趋向于寻求懂多媒体操作技能、知识机构多元、媒介思维多元的新闻人才。针对这一趋势,高校应紧抓这一时代契机,以此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明确目标,通过课程改革、引进跨媒体师资、完善媒介融合实践教学平台、加强与媒体的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学生融合媒体业务技能,打造知识文化与实践技能并重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Pool,IthieledSola.Techno1ogiesofFreedom[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3:24.
[2]宫承波,庄捷,翁立伟.媒介融合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18.
[3]赵振宇.实施编辑主导责任制提高媒体竞争力[J].今传媒,2010(11):10-12.
[4]石长顺,吴廷俊.培养文理交叉的复合型新闻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12):14-15
[5]戴姝英.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人才需求及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88-189.
[6]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中国媒体人才招聘报告[EB/OL]. [2016-06-10]http://free.chinabaogao.com/chuanmei/201506/ 0D2105002015.html.2015-06-08.
[7]石长顺.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传播角色的重构[J].中州学刊,2010(6):251-253.
[8]余婷,林娜.美国报业全媒体的现实困境[J].中国记者,2012(2):115-116.
[9]周飞跃.试论民航信息资源管理[J].工业技术经济,1998 (2):46-47.
[10]付晓燕.媒介融合下的美国新闻业和新闻教育变革[J].新闻写作,2009(8):25-28.
[11]卜卫.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信息时代记者培训的重要课程[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3):34-36.
[12]杨斌成.融合新闻环境对传媒人才培养的影响[J].传媒观察,2012(1):56-57.
(责任编辑:雷文彪)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126(2016)03-0106-04
[收稿日期]2016-04-18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体育赛事报道研究”(tzkyzd201402)。
[作者简介]冉荣(1982—),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新闻。
[通讯作者]卢存(1962—),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News Talents in Guangx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RAN Rong,LU Cun
(Guangxi College of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Nanning,Guangxi,530012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edia convergence,news talents need to cultivate compound news talents who are familiar with all the media business skills,the pluralistic and thought of universal knowledge struc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across different media,knowl⁃edge and cross-cultural.Therefo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d need to change the education teaching idea,be clear about the talents train⁃ing goal of news media integration environment,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construct medium type fusion faculty and perfect the medium fusion face-to-face teaching practice platform,so as to take the path of a compound news talents cultivation.
Key words:news media integration;compound;news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