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正罡
(江门市体育运动学校,广东 江门 529000)
击剑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方法研究
武正罡
(江门市体育运动学校,广东 江门 529000)
为了更好地提高击剑训练效果,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法和系统方法,对击剑专项力量的特点、训练方法和相应训练原则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研究认为,击剑专项力量主要由速度力量、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其中,速度力量的表现形式主要为:爆发力、击打反应力、耐久力。发展击剑运动员速度力量的训练方法主要有负重训练和运用器械进行训练。发展最大力量的训练方法主要有大强度法、极限强度训练法及变换训练法。发展力量耐力的训练方法主要采用间歇训练法。本文旨在为击剑的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基础。
击剑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训练
在击剑运动的训练实践中,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的好坏最终通过运动素质表现出来。运动素质是指人体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其中,击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是运动员运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力量是决定运动成绩的体能要素之一,与其他身体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随着击剑运动的不断发展以及击剑技术动作的不断创新,其动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今,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各击剑强队都把发展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尽管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都很重视发展力量素质,一般都有自己的一套力量训练方法,可是这些方法是否行之有效,取决于是否符合运动生理学原理。本文的目的就是对击剑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训练方法进行探讨,旨在为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一些参考。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击剑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有关击剑运动和力量训练的书籍。查阅了国内外相关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以及运动专项中有关力量素质训练研究的论文、文章。在中国期刊网,和中国优秀博硕论文期刊网等网站搜索了关于击剑和力量训练的相关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
1.2.2专家访谈法通过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广东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授、副教授进行访谈,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整理。
1.2.3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分析方法以及运辑学原理,对以上研究方法得出的观点、结论进行归纳整理,分类统计和辩证分析并进行演绎推理分析与综合。
2.1击剑运动员力量素质特征
击剑比赛不是以力量取胜,但力量又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将力量巧妙而合理地揉进技术动作之中[1]。击剑比赛中击剑运动力量素质按所起的主要作用可分为躯体的控制力量、武器的控制力量和发挥最大动作速度力量。而三种力量素质又可以根据关节部位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击剑比赛交锋时,运动员要在狭长剑道上前后快速的进退、弓步冲刺和还原、攻防转换等都需要不断变换重心位置,控制好身体平衡。都需要通过核心力量来实现对躯体的控制。运动员不论在进攻、防守还是反击中,运动员都是在不平衡的条件下做出攻防动作的,因此需要核心力量的平衡调整能力以及在不平衡条件下发力,带动上下肢发力的能力。而由于击剑比赛的攻防转换频繁,运动员前后快速移动躲闪,因而需要核心力量多次快速的调整身体平衡。因而击剑的核心力量需要的是能在一定的不平衡条件下进行快速多次平衡调整的核心快速力量,同时要有一定的核心快速力量耐力。核心力量部位是最接近身体重心的中间环节(胸部至大腿中部),包括髓关节和腰,主要是腹背肌群的力量。核心力量尤其对击剑运动从击剑肌肉工作方式分析,击剑运动肌肉工作方式既有动力性也有静力性。比赛中大部分时间运动员的双膝一直呈半弯曲状态,这种静力性工作给下肢带来较大负荷。而在比赛中运动员的前后移动、武器挥动以及剑的刺、劈、格、档等都是动力性工作[2]。由于刺、劈、格、档、和快速的前移和后退等攻防转换是击剑运动获胜的关键,可以说击剑运动中肌肉动力性工作能力是获胜的关键,但静力性工作也是获胜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膝关节的静力性工作能力不但是预防损伤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选择最佳的动作角度和时机,满足技、战术动作的需要。在肌肉动力性工作中,一般是核心力量开始发力,然后从
身体重心的最近端到最远端用力终止。就大小肌群而言,往往是先大肌群开始发力,最后小肌群发力控制剑的攻击方向、攻击点和动作幅度[3]。在花剑和重剑比赛中,运动员要经常做刺剑动作,而佩剑比赛中运动员还要做砍劈动作。根据调查统计,一场花剑比赛,男子平均每人刺剑65次,最多达108次;女子平均每人刺剑66次,最多达66次。刺剑动作形式多样,有弓步刺、直刺、转移刺、击打刺、冲刺和甩剑刺等等。其动作特点是在快速多变的攻防中根据对手的情况突然发力完成动作,时而幅度大、力量足,时而动作小、变化突然,都要求快速、准确、突然,这要有手臂和手腕爆发力。在刺剑和佩剑砍劈过程中,剑在高速运动中由于惯性作用,剑身反弹、剑尖摆动,都必须有足够的力量和技巧来控制。在比赛中,运动员经常与对手的剑进行击打、格档、缠绕、压、滑等接触,实施攻防行动或破坏对手的攻防行动。同样需要相当的力量和使用力量的技巧来控制自己的剑,才能准确击中目标。因而击剑运动需要有持剑手手指、手腕固定肌群控剑力量、腕关节和肘关节的快速屈伸力量。其中,腕关节的快速屈伸力量是最重要的。
2.2击剑专项力量训练的原则
2.2.1专项性原则专项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在设计或选择练习手段时,要尽量使这些练习在动作结构、时空特点和肌肉用力方式等方而与专项的动作技术贴近或一致。②在采用木专项的基本动作或一般难度动作作为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手段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动作的技术要领来做,达到一定的规格和质量。其理论依据是动作技能的迁移原理,如果力量素质训练所形成的动作技能与技术训练的动作技能基本一致。那么,力量素质训练所发展的动作能力在技术动作中就可有效地体现出来,从而加快技术动作的学习、掌握进程,为技术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为此,当今击剑的专项力量训练己越来越多地采用各个单项的基本动作和一般难度动作作为训练内容和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采用拳法的组合练习来发展出拳所需的专项力量和专项耐力等。
2.2.2针对性原则贯彻针对性原则主要指在选择力量素质训练的手段和方法时针对性要强,一定要针对所要发展的身体素质、身体部位或器官、系统等来选择适合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以确保训练的高效和准确[4]。否则,稍有偏差就达不到预期的训练目的。例如,要提高运动员的弹跳力,就应以发展股四头肌和小腿二头肌等肌群的速度力量为主,因此在安排负荷强度和练习重复次数等计划时就必须以保证运动员能够快速充分地完成每次和每组练习为衡量标准。若负荷强度过大,运动员不能快速发展蹬跳,发展的只能是肌肉的最大力量;但若负荷强度太小,重复次数太多,发展的是肌肉的力量耐力。
2.2.3极限性原则遵循极限性原则是指力量素质训练的运动负荷要尽量接近或达到人体所能承受的负荷极限[5]。在某种意义上,竞技体育训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向人体极限挑战的过程,要求在训练强度或运动量的安排上尽可能接近或达到人体的最大极限。然而在贯彻极限性原则时应注意循序渐进合理安排,以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此外,还要加强对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
2.2.4区别对待原则区别对待是指对不同的训练对象以及同一对象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和时期在安排力量素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方而都应有所区别[6]。不同训练对象是指运动员在年龄、身体条件、技术状况及个性特征等方面不同。不同训练阶段是指多年系统训练的初级、中级(前期、后期)和高级3个阶段。不同训练时期是指全年训练的准备、比赛和过渡3个时期。在考虑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内容时,一定要结合每名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所学动作来选择或设计内容。这样才能使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更好地为技术训练服务。这对高水平运动员尤为重要。
2.3发展击剑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的内容和方法
力量素质是各运动项目的基础。不同项目由于不同的专项特点,对力量素质有着不同要求。对于击剑项目而言,力量素质显得格外重要[7]。击剑是使用踢、打、摔等技术制胜对方的身体对抗项目,要求运动员在双方距离不断变化中快速、准确、有力地击打到对方,同时能将对方抱起摔倒且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力量。因此,速度力量(俗称爆发力)、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是击剑运动力量素质的主要特点,即为击剑运动的专项力量。
2.3.1速度力量训练速度力量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动员尽可能多的运动单位同步工作,使肌肉产生最大加速度收缩,克服运动负荷,表现最大瞬间爆发功率的能力。它取决于肌肉的收缩力量和收缩速度[8]。因此,只有使肌肉力量和肌肉速度两方面都提高,才能取得速度力量训练的最效果。科学研究证明,速度力量训练要处理好负荷重量与动作速度的比例关系,使之能与专项要求相一致。
速度力量训练:①采用极限重量的60%~80%,以极限速度练习3~5次,每组完成3~4组,组间、间歇4~5 min。②采用极限重量的30%~50%,以极限速度重复7次,完成5组,组间、间歇3~5 min。③各种快速度跳跃,每组10~15次,完成3~5组,组间休息5~8 min。④跳深练习是一种典型的超等长练习方法,即肌肉先进行快速地离心收缩,紧接着爆发性地完成向心收缩,以提高运动员的支撑能力。快速力量尤其是爆发力有着其他练习方法无法相比的独特训练效果。一般多采用每周2次,每次训练6~10次×6-10组,组间间歇为2~3 min。
2.3.2最大力量训练最大力量是指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爆发力指数=最大力量÷用力时间。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最大力量是运动员发挥重拳腿的基础。因此,要提高击打效果,首先要提高最大力量。最大力量的评定有静止姿势时表现出的最大力量和运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最大力量,击剑运动是处于不断运动的对抗性运动,往往静止的最大力量在比赛过程中不一定能够发挥出重击的效果。通常我们在进行最大力量练习时采用:①重复法:特点是负荷量的大小随肌肉力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加,采用负荷强度为75%~90%,每组次数3~6次,组数为6~8组,每组间歇时间为3 min。强度法:特点是采用最大负荷安排。采用负荷强度为85%~100%,每组次数为1~3次,组数为6~10组,每组间歇时间3~5 min。②强度法:是负重抗阻练习的最大限度的短促用力方法。训练时,应注意最大限度地逐渐达到用力极限,以后再依据自己的体力情况使用中上强度的负荷量。这是适合击剑专项特点的。通过训练保证神经肌肉的高度集中,保证绝对肌力的发展,而且不增大肌肉体积,从而使相对力量提高。采用负荷强度为50%~75%,组数为3~5组,每组间歇3~5 min。
运动员在进行最大力量练习的过程中应该是一个逐渐增加负荷的过程,而且每个训练负荷要保持一段时间,并不是每天增加,要使肌肉提高适应外部刺激的能力,再加大负重量。不断加大外部负重量,使肌肉不断适应新的外部刺激,从而不断提高运动员的力量。
2.3.3力量耐力训练力量耐力就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耐力的指数=练习阻力×重复次数。力量耐力对击剑运动员起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击剑比赛的后半程,一些运动员由于力量耐力不够,出拳乏力,甚至会影响到整个比赛的结果,往往在前几个回合场面占优的情况下被对手扭转局面。①采用40%~60%负荷强度,每组完成10~20次,进行3~5组,组间间歇30~90s。②采用25%~40%的负荷强度,以快速的动作节奏完成练习,每组重复30次以上,完成4~6组,组间间歇30~60 s。③采用低强度负荷的专项手段,如轻负荷的拳法、腿法练习、步法练习和单支撑连续高抬腿等,每组重复20~40次,间歇60~90 s,完成3~5组。④变换训练法。变换训练法的负荷强度、练习重复次数与组数以及间歇时间等因素可变化,如金字塔式训练法:85%×5次+95%×3次+100%×1次的安排等。
3.1结论
击剑专项力量是速度力量、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其中,速度力量的表现形式主要为:爆发力、击打反应力、耐久力。
发展击剑运动员速度力量的训练方法主要有负重训练和运用器械进行训练。发展最大力量的训练方法主要有大强度法、极限强度训练法及变换训练法。发展力量耐力的训练方法主要采用间歇训练法。
3.2建议
击剑训练和比赛中,往往不要求单一地表现力量素质的某个指标的最高数值,而是需要各种力量素质成分在比赛中有较高水平的综合表现。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在力量素质训练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过分发展其中的某个力量素质成分会制约和影响其他的力量素质成分的发展。
全面协调发展,把力量素质训练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之中,同其他素质训练及技、战术训练相结合,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训练水平,进行系统化训练。
[1]张山,江百龙.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散手)[M].北京:人民体育出社,1999.
[2]商伟.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注意事项[J].中国学校体育,2005,(2):36.
[3]徐超,王文静,闫鹏.谈青少年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几点问题[J].体育教学,2006,(2):56.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5]赵少聪.谈武术散打中的重击[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4,(2):84-85,96.
[6]黄建华.跨栏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2006,26(3):26-27.
[7]赵光圣,郑海娟,姜传银.武术散手运动员专项耐力的特点及其训练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6(3):70-73.
[8]刘劲松,李正中,肖鸿.速度在散打技术中的体现及其训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