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丧葬礼俗之契合

2016-03-17 03:24许宜青赵静彬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9期
关键词:礼俗儒家价值观

许宜青 赵静彬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丧葬礼俗之契合

许宜青赵静彬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而后者必须深深根植于前者之中才能焕发出生命力。儒家的丧葬礼俗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探究儒家丧葬礼俗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点,也就是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优秀价值理念的相融之处。将二者有机结合,不仅能更好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为当代中国殡葬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丧葬文化;儒家礼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俗的影响最为深刻。“核心价值观是特定时代里国家、社会及个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①它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三个层面概括:个人层面上,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准则;社会层面上,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取向;国家层面上,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目标。

目前,学界基本没有关于传统儒家丧葬礼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研究。但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儒家文化、儒家丧葬礼俗两个方面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论述。本文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试图对传统儒家丧葬礼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间较具有代表性的契合点进行阐释,分别是个人层面的“友善”“爱国”;社会层面的“法治”;国家层面的“和谐”“文明”。

一、传统儒家丧葬礼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之契合点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是指人与人交往时的友好亲近,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信条,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历史的传承。

“仁”是儒家学派的最高道德原则。“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②可见“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孔子再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③想要为“仁”要先做到孝悌,“孝”为“仁”的基础。因此,爱人要推己及人,也就是从爱亲人即“孝”开始,再推广到爱他人、爱万民、爱国家。对他人友善相待,建立起和睦的人际关系是儒学中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从中可以看见双方的贯通之处。

传统儒家丧葬礼俗如何体现“友善”?第一,紧密了亲缘关系,促进家庭和睦。父母去世,孝子孝女无论身在何方都要来到逝者身边为其置办丧事。吊丧之时,家族亲戚会来到丧家吊唁死者、安慰在世亲人。这时,即使是曾有隔阂的亲人也会出于对逝者的尊重和情感团结一致,明白人生短暂,与亲人更应该友善相处,珍惜彼此间来之不易的亲缘。

第二,紧密了朋友间的关系,促进邻里和睦。朋友和邻里必然会参加逝者的丧礼,在吊丧、赙襚和亲朋祭奠中有所体现。他们会出于对逝者的尊重和情感,着深色服饰吊唁逝者,并带一些物品给丧家以助丧者,同时,给正处于哀痛中的丧家以安慰。

在整个丧葬仪式中,生者间的良性互动,必然会进一步加固人们之间原有的情谊。儒家传统的丧葬礼俗注重调整家庭内部的关系,还有利于调整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传统儒家丧葬礼俗中体现出的这种“由爱亲人到与人为善”的思想,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一词有契合之处。

二、传统儒家丧葬礼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之契合点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推动力。无论是社会主义价值观还是儒家传统文化都十分重视“爱国”意识。

第一,传统的儒家丧葬礼俗文化具有移孝作忠的作用。在儒家文化中对父母长辈的孝是“生要敬养,死要礼葬,祭要虔敬”,并在整个丧葬过程中要发自内心的悲伤。在国家层面表现为移孝作忠,忠孝一体。儒家认为君主代表国家,希望民众能如待父母般对待君主。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④试图用以孝为本的伦理纲常紧密家和国的关系。作为“孝道”重要表现形式的“丧葬”,其对于培育人民爱国精神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传统的儒家丧葬礼俗通过对祖先的追思,具有增强民众民族认同感的作用。《礼记·大傅》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孝就是要尊祖敬最后再上升到重“社稷”。尊祖敬宗体现在传统儒家丧葬礼俗中,比如,为祖先树立墓碑、纂写墓志铭、建祠堂和宗庙等等。“将祠主、庙主的事迹形象表现出来,以此在祠庙影响所及的范围内树立起以祠主、庙主行为作为规范的价值观念。”⑤而在当代的中国,人们也会通过扫墓、祭祀(如:祭孔)等丧葬活动,追思祖先或者先人,从而对孕育这一切的文化和土地产生深刻的认同感。这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的寻根意识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一直在不断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意识。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是一个当代公民必需的素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爱国”不同于以往封建社会下“忠君式”的爱国,它强调的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一种忠于人民式的爱国。但是,无论在哪个时代背景下的“爱国”都认为,人只有心怀“仁爱”(即由爱亲人扩展到爱他人、爱万民万物)才能真心实意地爱国。因此,任何一个时代都提倡孝亲敬长,尊重他人,这是传统儒家丧葬礼俗文化中强调的一种价值观念,也是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爱国”理念。

三、传统儒家丧葬礼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之契合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将文明置于国家层面之上,但同时强调个人与社会、国家的统一。现在国家正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的殡葬改革受到了很大的重视,构建先进文明的殡葬文化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大重点。

传统儒家丧葬礼俗文化强调,丧葬中的各个环节要按照“礼”来实施,使整个丧葬活动更加规范化。“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⑥而丧葬制度作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待生死之事的伦理原则。

随着千年的演变,儒家有着一套较为系统的丧葬礼俗,当然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丧葬礼俗会在一定基础上有增减。笔者将列举一些能体现积极向上精神理念的传统儒家丧葬礼俗,并挖掘它们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的契合之处。

五服制度。这里重点要讨论的是五服制度的基本原则:“尊尊”“亲亲”。对于家庭的成员的丧葬事宜,家族成员不因辈分的差异而有所懈怠,只是轻重、主次有所区别罢了,无论血缘的亲疏远近,如果人人都能在丧葬活动中“尊尊,亲亲”,将对建设现代丧葬文明的建设大有裨益。

去饰去美。前来吊唁的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邻里的衣冠服饰都要去饰去美,身着灰暗色调,给人以沉重庄重之感。这不仅是对逝者离世哀伤,也是对丧家的尊重。

节哀顺变。在儒家丧俗的居丧的过程中,守制者往往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很容易变成“愚孝”,这种做法在现代不被提倡。但是,实际上儒家认为是可以变通的。《礼记·檀弓》中说到:“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⑦劝诫人们,哀戚之极要考虑到父母生养我们实属不易,我们更应该保重身体,节哀顺变。儒家丧葬文化中的这种中和之道也同样适用于如今的社会,所谓节哀顺变,逝者已逝,生者应带着对他们的感恩与怀念更好地生活。

薄葬俭礼观。儒家的薄葬观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⑧孔子更主张崇尚精神性的悼念和既节俭又遵守“礼”的丧礼,就连他的父母和最钟爱的弟子颜渊去世后他都坚持薄葬,此后的薄葬之风基本都是各朝代的士大夫提倡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朱子家礼》中的禁奢思想。由于当时丧葬礼仪存在许多繁文缛节和奢侈之风盛行,《朱子家礼》努力简化丧葬礼节,希望能使广大士庶民众遵守“礼”。虽然这些都没能在当时社会形成主流观念,但是它的的确确在儒家丧葬文化中存在,也是当代殡葬改革所提倡的。

在“礼”的要求下,儒家丧葬礼俗具有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两大特征。如在丧礼、墓地、棺椁、随葬品等具体事物的监督执行方面都做出了严格规范的规定,形成较为完善的丧礼、丧服、居丧、陵墓等制度。儒家丧葬礼俗文化对将丧葬礼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一些措施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儒家这种以“礼”事丧葬的理念,有利于人们各司其职,建立道德行为规范,约束和规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这是一种完备庄严又不失温情的丧葬礼俗文化。而社会主义的文明也应该是一种制度完备先进,且促进公民道德行为规范的先进文明,我们应该汲取儒家丧葬文化中的文明因子,推动中国的殡葬改革,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四、传统儒家丧葬礼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之契合点

古往今来,实现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子女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长期的任务。儒家的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基本的价值取向上是具有一致性的。传统的儒家丧葬礼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出了儒家追求“和谐”的精神理念。

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传统儒家看来,心灵和谐其实是一种向善的心态,也就是“仁爱”,要求人们对自己要有正确的道德约束。前面我们提到过,儒家学说认为要想做到“仁”就要先从“爱人”开始,“爱人”就先从爱亲人开始,然后推及他人,这就要求人们要先有一颗“爱人”之心。

人际和谐就是在心灵和谐的基础上,同他人交往所体现出来的儒家用“仁爱”调节的人际关系,把道德自觉和对亲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儒家丧葬文化要求在丧葬活动中制定一些制度或者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比如,长幼亲疏有序、去饰去美等都能规范人们的行为,营造一个和谐的丧葬氛围,既亲密了家庭内部的情缘情感,又促进了与社会上其他人的和睦相处。

2015年12月21日,济宁市一家兄弟发丧起了冲突,造成父亲在家停尸10日。按父亲的代书遗嘱表示,儿女中只有次子照顾晚年生活,自己死后,所有的工资账户余额及丧葬费用等均由次子继承,其他人无权干涉。这个事件中我们看不到传统儒家丧葬文化所提倡的“孝”“礼”“仁爱”,其实当今的一些丧葬活动中存在不少这样的现象。在社会不断发展同时,丧葬制度也愈加完善、科学化,传统丧葬文化中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优良传统也随着它的糟粕而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真正的和谐不仅要靠制度的完善,也需要人们自我素质和精神意识的提高。我们应将培养儒家丧葬文化中的约束之礼、礼让之礼和尊重之礼与殡葬改革联系起来,使“和谐”的因子融入到当今的丧葬文化中。

2.人与社会的和谐

传统儒家丧葬礼俗文化就促进人与社会和谐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使人们团结起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从而推动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构建起来的,丧葬过程中,有血缘关系的大家庭成员、朋友和他的家庭、街坊邻里都会参加进来。这一活动紧密了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家”之间的联系。二是通过丧葬礼仪中的“礼法”使丧葬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从而推动社会和谐。

3.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天人合一”是儒家在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中的集中体现,主要内容是建立人和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儒家认为,天即“自然界”有着自身运行的规律,“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⑨“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⑩可见,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与天地和谐共处。儒家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儒家丧葬礼俗中没有明显体现,在这就不多论述。

总之,传统儒家丧葬礼俗能协调家族内部的亲缘关系和外部的人际关系,注重以“礼”规范丧葬活动,有利于实现社会各个层面和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有相贯通之处。

五、探析中国传统儒家丧葬礼俗文化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之契合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也正处于转型时期。在传统道德地位下降同时,新的道德秩序正在构建中。但新旧道德之间还存在着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错位地带。其一,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礼法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仍对社会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其影响力日渐微弱。而新的道德秩序还没有完全发展完善;其二,旧秩序中的一些陋习仍然存在,而先进文明的新道德却接受度不高。

中国历经漫长的封建社会,传统的丧葬礼俗文化有着许多封建迷信陋习,想要根除这些陋习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寻找传统儒家丧葬礼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的目的在于,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丧葬礼俗观进行全新阐释,凸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之处,教育人们自觉摒弃传统丧葬礼俗文化中的落后部分。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丧葬习俗,人们对丧葬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系统和具体流程,一些丧葬礼俗文化在人们思想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部分的礼俗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还有着积极的作用。虽然在一些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下,这些礼俗的表现形式滞后于先进文明,但其本质所反映的精神理念仍在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这些积极作用正在慢慢地减弱,再加上一些部门“一刀切”的做法,进一步破坏了这些传统。探究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意义就在于,让人认识到儒家传统丧葬礼俗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与建设社会主义仍息息相关,呼吁人们继续发扬传统。同时,告诫相关部门在执行某些殡葬改革措施时,也要兼顾人们的心理因素、尊重一些传统,渐进地、缓和地进行改革。探析—以山东乐陵民间丧葬仪式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4]龙江.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5]罗开玉.中国丧葬与文化[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

[6]吕静.先秦儒家与丧葬制度[J].史林,1989(2).

[7]秦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的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5.

[8]王美华.家礼与国礼之间:《朱子家礼》的时代意义探析[J].史学集刊,2015(1).

[9]徐吉军.中国丧葬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10]赵雅玄.百姓生活中所蕴涵的儒家“孝”伦理研究——以曲阜百姓生活为例[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11]周舒平.中国古代丧葬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1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引文注释

①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 (3).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140.

③同②48.

④[清]阮元.孝经·天子章[M]//十三经注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⑤靳凤林.死亡与中国丧葬文化[J].北方论丛,1996(5).

⑥同②55.

⑦[清]阮元.礼记·檀弓下第四[M]//十三经注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⑧同②62.

⑨杨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185.

⑩[清]阮元.礼记·乐记第十九[M]//十三经注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靳凤林.死亡与中国的丧葬文化[J].北方论丛,1992(5).

[3]刘道超.我国民间丧仪蕴含的终极关怀精神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9.041

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编号:201501101)]

猜你喜欢
礼俗儒家价值观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CLOSE TOHEAVEN
墓与塔——南北朝丧葬礼俗的新变化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古代礼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以徽州礼俗为例
新中国“十七年”婚姻礼俗的演变(1949—1966)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