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周源源, 赵 巍, 刘 影, 刘心瑶,蒋 强
(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瑞士绿色经济对四川秦巴山区发展的启示
阿周源源, 赵 巍, 刘 影, 刘心瑶,蒋 强
(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瑞士在历史上是个资源匮乏和经济欠发达的农牧业国家。瑞士发展的初期基础与当今中国西南部山区较为类似。对瑞士绿色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剖析瑞士成功经验。结果发现瑞士成功经验包括:高效的循环经济模式、科学的发展方向指导、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和长远的发展目标推进。进一步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通过现有政策梳理、瑞士发展模式研究、比较优势分析等研究手段,形成一套针对区域实况、突出绿色循环、借鉴发展经验、实现发展创新的政策建议。瑞士绿色农业山地成功经验对中国“绿色赶超”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政策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支持。
瑞士;绿色循环;山地经济;秦巴山区
在历史上,瑞士是个资源劣势明显、经济欠发达的农牧业国家。瑞士地处欧洲内陆,地理位置与四川秦巴山区非常类似,全国地势高耸,地形复杂,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达九成以上,平均海拔较高,宜居土地面积小。它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比英、德、法晚80 多年。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发展,到20 世纪初期它已经成为欧洲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二战后的瑞士更是今非昔比,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9—201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瑞士高居全球最具竞争力国家排名第一位。而它的繁荣得益于其独特的“绿色山地经济发展模式”,绿色赶超让瑞士克服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经济发展劣势,成为世界上环境最优美、生活最富裕国家[1]。四川秦巴山区的区域基础与瑞士发展初期较为类似,其可发展资源与瑞士相比甚至更胜一筹。瑞士的绿色经济发展路径对于四川秦巴山区整体区域发展有较强的可借鉴性。
1.1 瑞士产业发展经验
就产业发展来说,瑞士“绿色经济模式”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这主要基于其对主导产业的精确选择、积极构筑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注重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坚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2]。在经过对自身优劣的判断和分析,瑞士通过产业结构的重心转移化发展劣势为竞争优势,因地制宜,实施跨越式、差异化发展战略,选择最适宜发展的二、三产业,并在产业中准确定位;根据主导产业,在高度细分、规模相对较小的产业中竞争,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再以产业集群的网络化效应反过来强化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发展教育培养优质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引领新兴技术产业发展;高度注重生态环境以保持山地农业及生态旅游优势,让绿色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具体产业发展经验如下: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全球市场。就农业生产来说,地理条件恶劣,人力及可耕地面积匮乏。这些先天不足导致其农业发展成本高、价格优势弱、传统农业自给率低,农业发展萎靡的状况。后经调研,瑞士政府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有利于形成国家农业规模,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产生影响力。于是,政府出台政策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扶持优势产业,高度重视农业职业教育,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振兴了整个农业行业[3]。现今,瑞士农业除了供给国民必备饮食外,还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原料,为农业科研提供必备的产品,有机生态农产品大量出口,品牌享誉全球,在国内旅游业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2)避开产业发展短板,实现二、三产业成功转型。就二、三产业而言,由于瑞士是资源匮乏国,其矿藏,化石燃料及金属矿等工业原料资源都极度贫乏,很多发展工业的原料均需从周边进口,加之地形地况无法满足高效的物流交通运输,导致其资源密集型的重工业难以大规模发展,传统工业更难以与国外同行竞争。面对自身发展的条件限制,瑞士政府将发展重心倾向了当时的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合理地避开了发展的短板,逐渐摒弃分散式、作坊式、竞争力弱,难以形成工业集群的传统工业,通过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品牌效应明显的工业产业,重振第二产业,并致力重点投入第三产业中的银行业、保险业和旅游业,并将农牧与旅游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合作双赢[4]。此举使瑞士的精密加工和制造时至今日仍享誉全球,金融业蓬勃发展并一度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资本市场,而旅游业亦成为国家支柱产业,年均旅游收入居于世界前20位。
1.2 瑞士基础设施发展经验
瑞士山陵丘地较多,山区的基础设施发展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瑞士政府在这一方面的做法是要求区域自行计划开发、促进区域之间合作共赢。
(1)建立区域发展机构,政策助力自主发展。联邦《山区投资援助法》要求联邦政府建立一个贷款系统,提供低于市场利率或免息的贷款,贷款提供机构需要对工程的重要性和借款者还贷筹资能力进行判断和评级[5]。同时,每个区域建有相应的发展机构,对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进行详细周全的计划,获得联邦资金资助的工程必须有助于促进区域工业的竞争,改善生活条件和提高区域的经济发展潜力。这增强了区域建设的自主性,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合理有效地规划建设,促使发展速度和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促进区域跨越合作,形成连片合力开发。瑞士联邦政府还非常鼓励国内外区域间的跨越式合作,尤其是对于欧盟区域合作提案中要求瑞士参与区域发展的国际合作给予很大支持,其中阿尔卑斯山地区拥有与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的合作项目,以及瑞士和意大利之间的合作项目[5]。这些项目对瑞士在通讯、交通、电力、邮政服务等基础设施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起了推动作用。除了上述联邦政府的资助及与境外国家合作以外,各州在工程项目资助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根据联邦《山区投资援助法》,伯尔尼州投资援助基金就是用于共同资助工程项目。弗里堡州和纳沙泰尔州也资助了这些贷款的 50%;共同援建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让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交融性大大增强[6],促使整个国家的连片发展。
1.3 瑞士社会生活及生态环境发展经验
(1)山区专项津贴补贴,改善居民社会生活。为改善山区居民的生活条件,保障其政治生活的平等性,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文化生活的丰富性,瑞士联邦颁布《山区投资援助法》,对山区居民进行专项援助[7]。同时,瑞士政府也积极鼓励区域、机构甚至个人参与山区基础设施援建工程项目,以从根本上改善山区相对恶劣的生存居住条件。同时,还为山区发展提供了家庭和住房两种专项补贴,这是通过改善农业劳动者的生活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的措施。另外一项补贴是针对山区家庭的改善。瑞士政府在1970年就山区居住条件改善修订了相应的法案。为山区人民的住房建造和修缮提供了支持和补助,通过改善山区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促使山区整体发展区域稳定,同时促进了产业和社会发展。
(2)法律强制环境保护,力求实现绿色可持续。瑞士政府在保护环境上力度极大,对很多法律进行了修订,例如联邦山区住房改进法案规定山区任何居住条件的改善必须与空间计划相一致,保护山区的自然资源和风景。同样,山区援助和开发也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承载和适应能力,绝不盲目为了效益增加环境的负荷。除了专项的法律条款,由国家作为执行机构的森林法、水法、土壤法都列示了较多的山区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措施条例[8]。联邦宪法还在1999年将“自然资源的持续保持” 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目标之一,也成为瑞士立法的一个原则。各区域设置个人对于环境也有较强的持续发展和保护意识,约有95% 的农户通过参加“生态工程”来获得政府的补贴,这种补贴通过生态补偿奖励来规范农户的环境行为,加强农户的环保意识,从而促使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种流行和习惯,久而久之,瑞士人能自觉地维护绿色家园。除此之外,瑞士在各行各业的各种经济活动中都植入了生态保护政策,使国家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了长远可持续的基础之上,真正做到了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完成了美丽瑞士的建设。
1.4 瑞士政策扶持经验
瑞士的发展,无论哪一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支持。其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4点。
(1)因地制宜,个性化定制山区区域发展,同时以多层次的政策体系予以保障。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再到任何一个独立的部门,从经济政策、生态政策、社会政策来看,无论横向还是纵向,其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多层次特点,更能综合地全方位地考虑到山区边缘性、脆弱性等一系列特点[9]。能满足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使得发展和补偿方式更加灵活,也更容易实现。
(2)准确定位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瑞士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和资金支持,建立一系列惩罚和激励措施,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转型等经济手段,扬长避短,以绿色、经济、可持续为发展前提,最终形成了强有力的发展突破[10]。
相较于瑞士山地地形复杂、宜居土地面积小、各类资源极度匮乏等自然地理条件劣势,以及农林人力少、农业产品成本高、竞争优势低等产业发展限制,四川秦巴山区在地势地形、自然资源以及人力成本及数量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比较优势。具体如下:
(1)自身山地优势明显,利于形成有机农产品、林木中药材加工供应基地。在山地方面,秦巴山区山地资源丰富,由于属北亚热带气候,降水量较丰富,土壤类型众多,主要有黄褐土、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随海拔高度变化。此外,还分布有冲积土、紫色土、石灰土等非地带性土壤,这些都为山区动植物生长带来天然的沃土[11]。该区域山地具有先天生产绿色食品的山地立体生态环境资源优势。该区山林还分布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有几千种珍稀植物资源,有千余种可做为中药药材,全国重点药物近百种,这样的山林资源为农林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基础。
(2)资源种类丰富多样,整体开发潜能巨大[12]。森林资源丰富,大部分区域森林覆盖率50%以上,服务区域生态系统;径流资源丰富,水库数量众多,是重要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富集,蕴藏丰富的天然气、煤、石油、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已探明可开发利用矿产200余种,是四川省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三国历史文化景观、巴人文化遗址、“红色文化”遗迹和自然生态景观等旅游资源、景区众多;人力资源较为丰富。
秦巴山区与瑞士发展初期相比,存在许多比较优势,但二者在经济上的发展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把握后发优势,借鉴瑞士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国内根据山区的区域实况,分析现有政策,并结合整个地区的战略地位,应当着力于提出科学、高效、创新、可行的政策建议及相关的政策实施要点和保障体系,提出从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避免发展同质化,且操作上切实可行的绿色循环发展政策[13]。以此借力后发优势,同步小康。
(1)设置统一开发机构,统筹区域战略协同。从瑞士的管理经验来看,对于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的管理应设置统一机构,例如设立“四川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办”专门供职于区域扶贫开发政策拟定,区域规划计划检视工作。各区域内也应有对应的部门与上级进行对接,完成对区域发展项目的计划评估、成效检视、惩奖机制的设立、维护与实用。单独部门的设立能促使扶贫开发效率更高、针对性更强。同时,能根据自下而上反映的问题,提供的区域概况以及发展方向,进行资金的合理划拨、地区的统筹协调,并实现促成区域合作。
(2)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高效利用资源。四川秦巴山区仍处在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的阶段,道路交通、水利水电、一二三产业基础设施等仍未完全满足于发展的需要,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利于民生。因此,夯实基础仍是发展政策的重点。由于区域内各市县发展的程度不一,这一部分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发展状况制定发展计划和策略,从政策上给基础建设以扶持和保障。同时,需要根据各区域的发展规划做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区域联盟要求的配套基础设施需更加合理和高效地进行战略规划。
(3)绿色开发山地产业,农业旅游产业结合。借鉴瑞士山地农业形成的食品安全、旅游景观和生态平衡相结合的典型范例,秦巴山区也可以利用其山地优势发展绿色山地食品产业链。有效利用现有山地资源,借鉴雀巢在中国的绿色山地农业模式——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并回收农产品,农民负责生产和生态维护,发展绿色食品的环境与技术条件以及相关产品的加工、流通体系。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实现山地的可持续经营,有效协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食物安全、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同时,开展山地绿色农业,实现绿色食品的产业化,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发展。此外,发挥自然条件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以生态、绿色、有机等为特色,以产业化经营为主攻方向,积极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能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全面提高区域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市场带动方式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化,形成稳定的工业链条和销售渠道,增强山区基础发展和品牌建设,通过区域联盟进行有规模的连锁带动、区域农业产品博览会等推广活动帮助农业产品走出山区,产生规模效应,在大区域内实现较快发展。
根据上述分析,四川秦巴山区和瑞士的早期历史经济情况非常相似。区域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从总量上看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瑞士通过绿色发展,走上了先进发达国家行列。四川秦巴山区可以吸取这些有益的经验。本文从瑞士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生活及生态环境、政策扶持4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本文进一步根据瑞士的绿色经济经验和四川秦巴山区的具体状况,总结出了三大绿色发展政策建议:设置统一开发机构、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及绿色开发山地产业。
[1] 丁智勇.促进瑞士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J].国际观察,1997,(6):42-43.
[2]范鹏辉.瑞士产业发展模式的经验与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15,(4):49-51.
[3]宁秀兰.山青水秀 国富民强——从瑞士的变化看发展林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J].中国林业,1998,(4):46.
[4]吴天波.瑞士经济的长处与弱点[J].世界经济,1982,(11):66-67.
[5]吴大华,李洁,潘善斌,等.贵州与瑞士发展比较研究[J].理论与当代,2014,360(8):52.
[6]王金凤,李平,马翠萍,等.瑞士山区发展策略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2,(4):76-79.
[7]苏冰涛,李松柏.社会转型期“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3,31(3):358-364.
[8]谢春芳,张宇.瑞士“绿色山地经济模式”对贵州的启示[J].晋中学院学报,2014,31(1):42-47.
[9]苏宝玉.瑞士考察见闻[J].南方金融,2006,362(10):71.
[10]薛福连.瑞士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6,(7):23-24.
[11]唐勇,张命军,秦宏瑶,等.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10):1114-1117.
[12]邓治耀,乔建勇.四川秦巴山区农村能源发展规划[J].资源开发与保护,1989,5(2):48-50.
[13]赵伟.重提贵州“瑞士梦”[J].浙江经济,2013,(19):56.
Enlightenment of Green Economy in Switzerla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ichuan Qinba Mountain Areas
AZHOUYuan-yuan,ZHAOWei,LIUYing,LIUXin-yao,JIANGQiang
(Business Schoo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
Switzerland used to be an underdeveloped agricultural country with few natural resources.The situation of mountainous area in Southwest China is very similar to Switzerland’s early-stage development.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a practical viewpoint,this paper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green economy in Switzerland and analyzed the success of Switzerland.In summary,the key reasons for her success are as follows:highly-efficient circular economy mode,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strong support by government policy,and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goals.Taking Qinba mountainous areas in Sichuan as an example,through the research methods,such as arranging the existing policies,studying the Switzerl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as well a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the study has formed a policy system focusing on the real situation,highlighting green circulation,drawing lessons from successful example and achiev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green agricultural mountain economy in Switzerland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green-catch-up policy making,and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feasibility of the green circular economy policy.
Switzerland;the green circulation;mountain economy;Qinba Mountain Areas
10.3969/j.issn.1009-4210.2016.02.007
2016-03-10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2015-ZD-05-09-05);四川省发改委重点课题项目(ZH201503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4YJC790053);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skzx2015-zx04);四川省教育厅社科项目(xyzx1506)
阿周源源(1992—),女,从事会计与金融。E-mail:370590242 @qq.com
蒋 强(1977—),男,副研究员,从事环境经济研究。E-mail:jiang.qiang@outlook.com
F316.20
A
1009-4210-(2016)02-0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