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帅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基于增能视角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
刘 帅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当前大学生社团建设容易忽视社团成员有充分的潜力实现自我发展。增能理论体现了尊重个人、相信个人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信念,并从人与环境相结合的角度发掘资源。基于增能视角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社团建设,可以使传统的大学生社团建设理念和方法得以更新,形成一种全新的、先进的、科学的社团建设理念和管理方式,增强社团适应青年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促使学校形成人性化的社团管理模式,推动社团的社会化发展进程,以提升大学生社团的吸引力和发展动力。
增能理论;社会工作方法;社团建设;个性化;社会服务管理
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职发〔2005〕5号)指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传统的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忽视了社团成员有充分的潜力实现自我发展,严重阻碍了青年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同时,传统管理对社团开展活动有过多的行政干预,服务理念缺失和对社团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支持不足,导致高校社团难以发挥凝聚学生和帮助学生成长的应有作用。
随着青年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多样性的需求,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社团类型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和新趋势。新形势下,在大学生社团建设中融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从增能视角探索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高校社团建设,帮助社团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社团成员人格发展,培养新时代“完整学生”,推动高校管理理念的更新,积极服务社团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忽视社员个性化发展需求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的形势下成长的一代,他们的家庭经济环境良好,懂得运用互联网信息,这使他们从小就已经具备了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对新生事物快速掌握的能力。这样的成长环境也使这一代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选择性、差异性的特点,注重个性表达。当前高校社团建设严重忽视成员个性化发展需求,一方面,很多新兴的兴趣爱好群体难以达到学校注册社团的标准,社团成立审批程序复杂,另一方面,部分社团学生干部“官僚作风”严重,社员要求得不到足够的尊重。
(二)忽视社团管理经验的交流
传统的大学生社团由学生工作部或校团委统一领导和管理,且主要是“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这很难满足学生加入社团培养兴趣特长、锻炼能力、提升自我需求的需要。不可否认,在统一管理下,近年来,高校社团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社团品牌活动,也培养了一批能力强的学生干部。但长期来看,社团活动的开展往往自上而下,带有很明显的行政色彩,在管理中忽视了不同类型社团的发展需求,且很多活动是来自学生工作部或校团委老师的想法,导致社团自身管理、活动的创新性不足,束缚了社团和社团成员的个性化发展,活动后期对学生吸引力不足,学生干部积极性不高。
(三)忽视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
现代高等教育把积极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断为青年学生搭建广阔、自由、开放的实践平台。大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代高等教育和政府社会管理的双赢。社会充足的资金物质和广泛交流合作的引入,可以促使大学生社团逐渐向社会各领域延伸。但当前高校社团社会化发展进程并不顺利,外部资源环境优势对社团建设未产生应有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大学专能的社区发展不完善,校园社团文化氛围不浓厚;社团与外界政府部门沟通渠道不畅通,不能积极融入社会管理和服务。
(一)增能理论和社会工作方法的界定
增能又称增权,是指权能激发、赋权、充权、增能等。增能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模式体现了尊重个人、相信个人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信念,并从人与环境相结合的角度发掘资源,以增进个人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和重要感[1]。增能可在三个层面上实施:一是个人层面,个人感觉到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二是人际层面,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的解决并获得经验;三是外部环境层面,促成环境或制度的改变。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专业,同时也注重方法的指导,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工作方法。其中,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三大直接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传统的三大方法,也是本文所指的社会工作方法[2]。
在社会工作中,促进服务对象的增能指的是:社会工作者并不是提供简单的、具体的服务,而是把服务对象能力的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变作为工作目标,一方面通过解决问题和增强能力,使服务对象有能力应对环境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通过调动环境中的资源和改善环境,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地利用社会资源的权利和机会,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支持[3]。
(二)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社团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大学生社团建设“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社团的设立和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强调尊重学生、贴近学生、服务学生,把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社会工作方法包含“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理念、尊重和平等的理念、服务的理念”,在实践中同样强调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因此,两者在理念上是相互契合的。其次,大学生社团建设在于培养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即以完善大学生人格,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社会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助人的活动,帮助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个人、群体摆脱困境,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因此,两者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要促进个体、群体的全面发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大学生社团主要是通过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的困惑,并通过社团活动的积极引导,促进他们的成长。社会工作首先是一种活动[4],社会工作方法主要通过为有困难的个体、群体提供更好的资源和服务,满足实际需要,促进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因此,两者均是以实践活动作为有效载体,通过积极引导和帮助服务对象利用社会资源解决实际问题来提升个人发展的能力。
(三)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社团建设在增能层面的表现
增能理论在个人层面突出使个人感觉到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意在帮助提升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个案工作是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的知识和技巧,以一对一的方式为有困难的个人提供帮助,以促使解决问题、发挥潜能,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帮助服务对象发展个人人格的过程。个案工作介入社团建设在增能层面的表现是帮助提升社团成员的自信心,使社团成员能够产生得到被尊重和归属感。增能理论在人际层面强调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的解决并获得经验。而社会工作方法中的小组工作是按照一定的目标,通过小组活动协助小组成员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动力进行体验、分享、分担及相互支持,从而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和应付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帮助组员解决问题、恢复社会功能、发展潜能的实务过程。小组工作介入社团建设在增能层面的表现是促进社团自我管理经验的总结,并最终实现社团自我管理。增能理论在外部环境层面促成环境或制度的改变。社区工作是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社区工作介入社团建设在增能层面的表现是帮助社团建设积极融入社区发展,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获得社会的资源和支持。
(一)把个案工作运用于成员个性化发展,实现个体素质增能
增能理论中权力通常等同于个人的适应能力或才能,以个案工作方法,运用科学的知识,增强社员的适应能力,促进其人格的成长,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体会良好的尊严感。
首先,进行跟踪培养,加强社员对社团的归属感。社团负责人应该积极关心社团成员,及时发现社团成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为社团成员建立成长档案,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积极引导分析困难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帮助他们树立以后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实现社团成员发展的要求。
其次,尊重个性表达,提升社员自尊心与自信心。传统的行政化的社团管理模式使社团工作效率高,但也往往忽视社团成员的个性表达,只重视活动结果。运用个案工作中沟通与会谈的技术,积极接受社员的不同需求,支持社团成员减轻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对自身能力不足等原因产生的焦虑,帮助社员树立自信,唤起或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意识与信心[5]。
再次,形成特色活动,增强社员收获感和满足感。每一个社团成员成长环境和追求不同,因而对社团的需求也不一样,个案工作方法可以帮助社团在建设过程中,根据成员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工作载体。主要体现在,社团自身应该加强对成员的培训;社团之间应该有与自己社团宗旨相一致的特色品牌活动;社团在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把小组工作运用于管理经验的总结,实现内部管理增能
虽然大学生社团类型较多,但也存在普遍性的问题。社团建设中常见的普遍性问题可以根据小组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团体的工作服务。大学生社团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聚集,有持续性的互动,社团成员渴望分享和交流,这为小组工作在社团建设中的运用提供了赖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首先,发挥模范作用,实现管理经验的传承。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可以用于帮助一群有相同或相似问题的成员解决问题。任何一个新加入社团的成员,都面临对社团的了解和在社团中可以学习什么的困惑,我们邀请优秀的社团成员,以定期开展经验分享、事迹介绍的形式,可以帮助新同学尽快消除这些疑惑,增强社团的吸引力,还可以帮助社团负责人及时发现社团成员的现实需求,调整活动方案。在社团建立过程中,社团领袖的培养至关重要[6]。
其次,加强交流合作,实现管理经验的总结。大学生社团一般可归类为社会公益型、科技实践型、理论学习型和兴趣爱好型等。同一类型的社团可能面临同样的发展难题。学校应该加强对社团负责人的分类培训,使社团负责人掌握这一类社团的发展新趋势、新特点、新理论,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带领他们参观学习全国各高校优秀社团的管理经验,指导他们科学化管理。同时,同一类型的社团之间也应该加强在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可联合开展活动,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三)把社区工作运用于提升社会化进程,实现外部支持增能
外在环境对大学社团的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对社团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首先,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构建,提升影响力。社团应该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努力构建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突显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吸引学校各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同时,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大场所,是一个专能的社区,社团在这样一个特殊“专能的社区”的作用发挥可以实现自我发展。
其次,努力融入社会服务管理,争取实践平台。社团活动与社区管理相结合,可以改变原有学生社团的理念和功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运用知识服务社会发展,加快学生与社会的对接。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社会公益型社团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科技实践型社团积极投身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宣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努力融入社会管理服务,可以获得社会的资源,为大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资源和平台,扩大大学生社团的社会支持网络。
[1]王娟.增能视角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路径创新[J].创新科技,2014(8):118-119.
[2]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李莉,李金红.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陈石研.社会工作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与成效[J].教育与职业,2015(9):48-50.
[5]罗永仕,韦柳温.社会工作在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基于增能理论的视角[J].法制与经济,2015(5):117-120.
[6]王露.小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城市社区社团建立过程的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1):15-16.
2016-08-20
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项目“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编号:HBNPO2016YB008)。
刘 帅(1986-),男,湖北宜昌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研究。
10.3969/j.issn.1672-9846.2016.03.010
G645.5
A
1672-9846(2016)03-00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