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皖北民间剪纸艺术特征及发展嬗变

2016-03-17 02:25
关键词:皖北民俗文化剪纸

于 超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浅析皖北民间剪纸艺术特征及发展嬗变

于 超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皖北地区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资源深厚,孕育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皖北剪纸作为民俗活动重要的具象化表达形式,伴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变而创新嬗变。新时期的皖北剪纸更注重审美价值,传统象征性的文化符号逐步成为纯欣赏性的装饰纹样以迎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趣味的要求。

皖北剪纸;艺术特征;多元化;发展嬗变

皖北地处中原要冲,位于黄淮平原南部,主要包括淮北、阜阳、宿州、蚌埠、淮南和亳州等地。历史上为中国南北地理、经济和文化的交汇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地域文化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孕育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生态。皖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民俗文化为当地民俗剪纸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皖北剪纸的创作者多为生活在乡村地区的普通民众,所以其作品风格多充满生活气息和民俗味。剪纸艺术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艺术再现,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具有我国南北剪纸艺术风格的兼容性。这一地区的剪纸艺术题材多样,构思新颖,既有北方粗犷豪放的特征,又有南方精巧秀丽的风格。”[1]皖北民俗剪纸艺术以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类型,朴拙而不失秀雅的审美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多元化的审美特征

中国北方剪纸艺术风格朴拙,造型夸张简练,注重外部轮廓的整体塑造,忽略局部的细腻表现。如北方剪纸中具有代表性的陕西剪纸,其造型手法承袭了远古文化的艺术特征,很多剪纸纹样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装饰纹样和汉代画像石的造型很接近,具有古朴、粗犷、简练、豪放的艺术特点,散发着浓重的原始遗风。中国南方剪纸则唯美飘逸,注重细节刻画,造型特点更具有装饰性,具有纤细、文雅、灵动之美。如扬州地区剪纸艺术体现出与江南轻灵秀丽的自然环境和细腻温婉的地域文化相一致的韵味。扬州剪纸构思精妙,擅长蜿蜒曲线的运用;题材丰富,包括花鸟鱼虫、人物、风景、建筑、书法文字;注重写实,取之自然事物,又不失写意,呈现出江南文人的优雅气息。

皖北地处南北交汇的地理位置和多元化的文化生态,决定了皖北剪纸艺术兼容了北方剪纸朴拙雄浑和南方剪纸细腻精巧的造型风格,同时又受到皖北自然生态影响,呈现出朴拙中蕴含灵动,粗犷中散发精秀的地域特色。皖北剪纸刚柔并济,拙中带巧,外部轮廓只抓主要特征,刻画得粗犷洗练,内部结构则表现得精致工整。通过点、线、面之间的组合,形成虚实、黑白、刚柔的对比,营造出朴拙大气、精致灵动的审美特征。皖北地区地处中原要冲,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当地的民俗文化艺术中都蕴含着儒家文化元素。道家文化发源于此地,道家思想深刻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道家观念对当地民俗生活和民间思维的影响,也表现在剪纸艺术上。道家美学主张自然、朴素、平淡、简约,重视精神上的自由,深刻影响了皖北剪纸的艺术品质。阴剪与阳剪是剪纸技法之一,阴剪为“凹”,特征是“线线相断”,剪去内部结构线,以阴线表现物象;阳剪为“凸”,特征为“线线相连”,剪去背景和内部非结合处,留下边缘轮廓线,以“阳线”描绘物象。留出的花样为“阳”,镂空的空间为“阴”,“外”与“表”为阳,“内”和“里”为阴。如表现剪纸人物中,往往把女性的面部以阴线表现,男性的面部则以阳线表现。皖北剪纸将两者有机结合使用,做到“虚实”、 “阴阳”、“有无”之变化,营造出刚柔并济、朴素自然的造型,这与道家美学的观念相一致。皖北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曾长期属于楚国领地,因此当地民俗文化中留存了大量楚文化元素。楚文化的特质是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洒脱, 散发着生命之美和浪漫气质。古楚艺术造型善于对线的运用,注重曲线、弧线的变化和装饰效果。受此影响,皖北剪纸中亦善于运用曲线纹饰,利用造型语言中的点、线、面等元素营造出充满自由动感的画面。皖北民俗剪纸艺术既有浪漫、飘逸的风度,又有朴实、厚重的气质。

二、丰富的题材和内容

中国的民间美术大都与民俗文化联系密切,剪纸艺术亦是如此。皖北地处淮河流域,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当地剪纸艺人多成长于民俗浓郁的农村地区,其作品承袭民俗剪纸传统,具有强烈的地域人文色彩与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皖北剪纸题材宽泛,类型丰富,从题材上来说,涵盖吉祥喜庆、生命崇拜、招魂辟邪、现实生活等等;从内容上说,涉及生活、生产、历史、戏剧、文学等各领域,多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岁时节令相关联。

皖北地处淮河流域,历史上水灾频繁,艰难的生存环境使当地人民更加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因此祈求吉祥和祝福美好成为皖北剪纸中的重要题材,被广泛应用于民俗生活和生产中。剪纸图案的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多用谐音、象征、意象、借喻、符号等手法来表达意念,构成寓意性的图案,画面构图自由圆满,形态造型喜庆活泼,多以柔和曲线表现,充满动感。“从思想感情看,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有强烈的主题思想,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因此吉祥图案在传统民间剪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2]皖北剪纸中表现吉祥的有“吉祥如意”、“凤凰朝阳”、“麒麟如意”、“四季条屏”等;表现喜庆的包括“麒麟送子”、“鱼戏莲”、“鸳鸯荷花”、“蛇盘兔”“连生贵子”等。 如“鱼戏莲”以“莲花”和“鲤鱼”组成图案,“莲”谐音为“连”,“鱼”谐音为“余”,寓意连年吉祥,财富有余;莲花表示女性,鱼则象征男性,“莲”与“鱼”结合又象征男女婚姻美满,多子多福。

皖北剪纸艺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反映生命崇拜为主题的民俗剪纸。这类剪纸多以象征阴阳两性的符号性图案隐喻生命繁衍,表达阴阳相合而生万物的观念,如 “双鱼娃娃”、“喜娃娃”、“荷花仙子”等等。生命主题剪纸多呈“蛙纹造型”,一般都是正面描写,双手上举,双腿下蹲呈蛙状。“蛙纹造型在图像学中被认为是生命崇拜的主要命题,反映了远古先民祈求子孙繁衍的强烈愿望。”[3]这类剪纸造型多以对称形式出现,反映了中国民间的偶数观念。左汉中先生在《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所述:“中国人的‘偶数’观念中,反映着很强的生殖崇拜、生命繁衍意识。民间美术造型体系中,形成一系列的具有对应关系,潜藏生命、生殖意识的造型规则。”[4]皖北民间剪纸造型的这种阴阳、正负之“偶数”观念,一方面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于生命、繁衍、存在的深刻思考,另一方面是道家阴阳哲学观念的具体表现。

皖北生活题材剪纸具有装饰和教化功能,包括戏剧情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学典故及日常生活中的田园庭院、风物景象、花鸟鱼虫和家禽牲口等。皖北地区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深受儒家道德伦理思想的教化影响,剪纸艺术中表现忠孝圣贤、侠义风范、积德行善等题材以宣扬儒家思想为主题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如忠义圣贤题材“花木兰从军”、“杨家将”、“关羽”、“岳母刺字”等;孝行事迹题材“王祥卧冰”、“许仙祭塔”、“三娘教子”、“郭巨孝母”等;忠贞爱情题材“牛郎织女”、 “白蛇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此外还有“包公案”、“夸父追日”、“钟馗”一类的题材,反映了民众对于真善美的颂扬,对假恶丑的鄙弃,体现了普通民众质朴的伦理观念和审美品质。皖北剪纸中有大量反映乡村生活和劳动场面的作品,“如‘哥俩好’、‘卖余粮’、‘送肥忙’、‘田头小憩’、‘猪群’、‘争艳’、‘晨读’、‘聚宝盆’等。”[5]这些题材多源于自然环境和现实生活,表现内容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目知眼见的场景和事物。作者根据切身感受大胆创作,借物言志,表达情怀,其艺术形象生动自然,直观现实,毫无矫揉造作。作品风格大都轻快洒脱,朴实优美,图案造型姿态悠闲,画面布局不拘一格,灵活自由,体现出乡村田园丰富多彩、宁静祥和的生活面貌。

以剪纸形式招魂辟邪属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具有迷信色彩的民间风俗,此类活动始见于唐代杜甫《彭衙行》中载:“暖汤濯吾足,剪纸招我魂”,诗中虽没有描述剪纸之形状,但可确定在唐代,剪纸就已被赋予招魂之功能。关于招魂驱邪之类的信仰禁忌深刻影响着皖北地区的民俗文化,这类剪纸题材具有神秘、巫术色彩,保留着远古时期的文化信息,其作品更注重内在寓意性而非装饰功能。这一类剪纸主要有“抓髻娃娃”、“五道娃娃”、“疗疳娃娃”、“奈何桥”等,被赋予招魂、驱病、辟邪和祭祀之类的功能。如旧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迷信思想的影响,小孩生病会被认为是“脏东西”附体,家里主妇以用黄表纸剪五个牵手小人,谓之“五道娃娃”,挂于门上以驱邪除病。由于皖北地区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品质有了巨大的提高,招魂祭祀、驱邪避病这类的剪纸逐渐失去了生存环境,信仰禁忌之类的剪纸实物已不多见。

三、自由圆满的造型手法

自由圆满是皖北剪纸造型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内外通透、圆形组合、散点透视、写意变形和自由时空等处理方法。为了追求完美好看的视觉效果,皖北剪纸的造型和构图特别注重完整和完美,画面布局充实饱满,图形元素之间组合巧妙,强调物象之间的空间穿插,突出主题,以求充实饱满的视觉效果,朴实中见精巧,力求完美精到。如在剪纸作品留白处多用一些动物和植物纹样来突出主体形象,以达到整体构图的完整;剪纸中的动物造型,无论正面还是侧面,都需表现出双眼、四肢和尾巴;建筑造型不但要描写出外部特征,房屋内部的场景也要表现出来。

皖北剪纸打破空间局限,把现实生活中视觉观察不到的内部事物表现出来,超越了自然视觉经验的界限,达到内外通透的效果,表现出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程建礼的代表作品“虎食五毒”非常巧妙地表现出老虎把五毒(蛤蟆、蜈蚣、蜘蛛、蝎子、蛇)吞入腹中之场景,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按照主观的想象,把这种视觉能力所达不到的现象表现出来。老虎的外形作为整幅作品轮廓,刻画得粗犷有力,腹中五毒纹样以精细致微的线条描写,在有限的空间里起到完美的装饰效果。皖北剪纸图式中常将不同时令、不同地域的事物、现实事物和虚拟事物组合在一起,突破时空界限进行自由组织。如程建礼的作品“双鱼娃娃”,把水中鱼、陆上人和天上鸟合为一体。两条大鱼以娃娃为中心,鱼嘴亲吻在娃娃的耳部,娃娃的发辫以花草形剪出,两只凤鸟围绕着发辫末梢拍着翅膀,画面洋溢着浓郁的生命气息,象征着子孙繁衍、多子多福的文化内涵。皖北剪纸纹样多有“复合图形”的造型特点。所谓“复合图形”是指剪纸图案元素的理想化组合,在剪纸创作中,以互渗的思维方式,超越现实物象的形态、比例、透视和时空,以主观意向组织物象关系,创造出超越现实物象的理想化造型。如剪纸形象多用月牙纹、锯齿纹、圆点纹、云纹、水纹、花瓣纹等进行装饰,这些装饰花纹与具体形象并无关系,完全是为了装饰美化的目的。剪纸艺人在创作中根据需要可以把各种物象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整合意义的理想化图形。皖北民间剪纸多为作者根据自己对于生活环境的观察,按照主观理解创造出来的符号性图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四、当代皖北剪纸艺术的发展嬗变

在当代中国社会时尚文化、商业文化、城市文化、流行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渗透下,以农耕文化为根基的传统民俗文化亦随之发生解构和变异。民俗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传承、批判、扬弃、创新的动态过程。皖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不断地吸收、融合具有时代性精神的多元文化元素,逐渐衍生出既具有本土特点又有相通性特质的新的文化样式。剪纸艺术“是符合民间习俗的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6]皖北民俗剪纸根植于当地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其产生和发展延续的客观条件就是民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它与人们的民俗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民俗文化生态的改变决定了剪纸艺术的状态必然发生变化。因此顺应时代变化,开发创新剪纸艺术的新形式、新功能、新内容,使之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符合时代的价值取向,是传承与发展皖北剪纸的必由之路。

传统皖北剪纸虽体现一定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但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艺术活动,更多的是关注其实用价值,剪纸的艺术形式是为其功能性服务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心理与价值观念都已发生转变,旧民俗的淡化使民俗剪纸的原有的文化意识形态逐渐淡出。从事剪纸的群体从旧时的乡间艺人扩展到工人、学生、艺术家等社会多阶层,往日的一些著名剪纸艺人也转变为职业剪纸艺术家。商业文化的影响使剪纸目的从乡民们自娱自乐的自然主义创作发展为商业化的娱他性。

皖北剪纸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现实生活,从题材、形式到内容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如刘子秀的“迎春”、王炳华的“神六回家了”、刘继承的“奥运冠军金牌颂”、尤彩侠的“喜迎世博”等,均反映时代精神,以当代国人的现实生活为题材和内容。“即便有作者部分选取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花鸟风光、乡间民俗等题材,也多是表达或渗透了当代民众的审美爱好、情感寄托、生存状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7]皖北剪纸的审美功能获得了极大的拓展,在娱乐、商业、餐饮、文化等公共场所都常见剪纸元素作为装饰欣赏之用,但是少有人去了解其内在文化涵义,只限于视觉上的欣赏性。正如诸葛铠先生所说的:“再生的传统往往是一种形式和符号,它的内涵多半已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流逝。然而,这些形式和符号毕竟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或许,这就是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归宿。”[8]“剪纸成了日常审美活动,剪纸也因此具备了当代独立的公共审美价值,以往以地理与种族为依托的民间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同化。剪纸风格已突破其地域性和群体性,具备了更大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发展空间。”[9]现代皖北剪纸借鉴了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逐渐融入了风雅的文人意蕴,从而赋予剪纸更具时尚性的形式美,更加注重装饰性和欣赏性,成为一种时尚性艺术,这与当代社会的审美品质是并行的。

五、结语

皖北民俗剪纸艺术种类繁多,题材丰富,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它生发于千百年来的地域民俗文化的积淀,来源于以乡村环境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中所形成的集体审美观念和意识形态。皖北剪纸作为民俗活动重要的具象化表达形式,伴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变而创新嬗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皖北剪纸逐渐从人们美化环境、表达祝福的实用性艺术转化为纯欣赏性艺术。新时期的皖北剪纸更注重审美价值,传统象征性的文化符号逐步成为纯欣赏性的装饰纹样以迎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趣味和要求。

[1]胡飞.安徽淮北地区民俗剪纸艺术探析[J].装饰,2007(1):97-98.

[2]晓红.中国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75.

[3]胡飞.农耕文化视阈下的阜阳民间剪纸艺术[J].文艺争鸣,2012(6):149-153.

[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154.

[5]专区文联.安徽阜阳剪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3:84.

[6]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11.

[7]江河.阜阳剪纸发展新途径探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4):20-24.

[8]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83.

[9]王瑞芹.试论民间剪纸哲学语义的嬗变-从徐州剪纸艺人王桂英谈起[J].装饰,2014(7):96-97.

(责任编辑 汪继友)

AProbe of Art Features, Development and Changesof Northern Anhui Folk Paper-cut

YU Chao

(School of Fine Art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Anhui, China)

Northern Anhui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folk cultural resources. It nurturesa folk paper-cut art with unique artistic style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s an important way of concrete expression of folk culture, the paper-cut develops and changes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culture and the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The new era of Northern Anhui paper-cu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aesthetic value.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symbols gradually change into pure appreciation of decorative patternsto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esthetic fu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 culture.

Northern Anhui paper-cu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diversific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2016-01-0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皖北地区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用研究(SK201636)

于 超(1974—),男,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J528.1

A

1671-9247(2016)02-0036-03

猜你喜欢
皖北民俗文化剪纸
摄影·美好安徽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剪纸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剪纸
剪纸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