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怡心
(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山东 济南 250199)
【文史论苑】
公案小说“缀段式”叙事手法的起源与演进
——兼与侦探小说叙事线索比较研究
宋怡心
(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山东济南250199)
叙事结构以多样的形式组织着叙事作品的诸多单元,往往蕴藉着作品中最深的隐义。古代公案小说多所采用“缀段式”叙事手法,历代文学批评家就其优劣也是聚讼纷如。本文借鉴中西学者对中国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并对公案小说“叙事学”展开基于实证主义比较研究,由此探究中国小说叙事手法的转变与发展,对公案小说“缀段式”手法进行评议。
缀段式;叙事手法;公案小说
杨义《中国叙事学》指出,一篇叙事作品的结构,以多样的形式组织着叙事作品的诸多单元,往往蕴藉着作品当中最大的隐义。[1]因而叙事手法也透露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体现着“它们对宇宙人生现象的体认”本质的不同。了解叙事手法,可以更好地解读文本。“缀段式”手法是古代小说叙事模式中非常突出的特色。浦安迪《中国叙事学》探讨中国叙事文学这一手法时,认为许多西方学者往往将“缀段性”(episodic)视为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的致命弱点,这样缺乏连贯有机结构的散沙式“外形”是为贤者所不取的,但通过分析种种不同的观点,追本溯源,浦安迪发现,由于叙事作品处理着人类经验的片段,因而往往难以脱离一定的“缀段性”。无论如何经营,使之“头”“身”“尾”相贯穿,这种统一性也难以成为绝对。[2]
公案小说的一个重要源流就是宋话本“说公案”,宋话本的叙事结构是由诸多相对独立的故事联系为一,这些小故事称为“小套”。说书人通过自己的“书扣儿”,将这些小套加以勾连,从而形成“环环相扣、勾连穿插”的缀段式结构,这种叙事手法也被公案小说在改造的基础上继承采用。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对“缀段式”界说为“以主要正面人物的故事为主线,将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像串珠一样串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3]。缀段式结构特点有二:叙述事件较为独立;时间线索为“插曲式”。法国叙事学家布雷蒙将这种结构形式定义为“连接式”。
缀段式手法在时间线索上采用多线叙事,在叙事中心上则以情节为中心。明代公案小说中的代表作品《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和清代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等,均采用这种缀段式结构。清官秉公断案、侠客行侠仗义,两个中心由几段案件串联为一,形成完整的故事。鲁迅先生“有‘侠气’的人,……跟一个好官或钦差大人,给他保镖,替他捕盗”,讲的也是这种叙事结构。
对比来看,侦探小说十分重视时间性的逻辑结构。事件从开始到发展再到结束,结构原则对其创作而言极为重要。侦探小说往往按照案件发生、探案过程、解答谜团为故事脉络,这一模式在诞生之初的百余年内一直被沿用。
黄金时代之后,侦探小说的叙事手法和结构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内容上,不再拘泥于凶手和手法,开始关注“其他类型的意外性”,将谜团寓于社会现实中。在叙述模式上,侦探小说作家也往往改变经典的时间结构模式,如东野圭吾的《分身》,以交错叙事的方式分别叙述两个生活本无交集的女孩鞠子与双叶,在两人分别探查身世的过程中,意外接踵而至。两人最终于京都交汇,两条叙事线索融汇合一,背后的阴谋也浮出水面。在发展的过程中,侦探小说的叙事模式、结构安排、营造悬念的艺术手法渐渐创新而丰富,也在一定程度解除了历代学人对“缀段式”手法的误解。
当然,在古代公案小说中也不乏构思奇巧、布局精密、情节曲折的作品,《九命奇冤》就是其中的代表,小说采用倒装的叙事手法、第三人称限视视角。其书虽然改编自《警富新书》,但不似前者一味歌功颂德,反而着力反映吏治的腐败,思想认识也更加深刻。追本溯源,唐传奇叙事模式的成就也高于同时期的西方小说。唐传奇中有许多作品已脱离全知视角的禁锢,采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倒装叙述,多所创新。[4]但由于公案小说多由“说话”而来,说话艺人的艺术水准有限,这些复杂的表现手法往往很难在公案小说中找到踪迹——说书人的口吻必不可少,连贯叙事和缀段式叙事成为别无选择的选择,因而其叙事手法的成就很难体现。
及至清季,报纸、杂志大量出版,侦探小说大量译入,民众如饮狂泉,叙事模式飞跃式转变才成为现实。侦探小说丰富的布局技巧、灵活多变的叙事手法带给近代中国文人以深刻震撼。在《新小说》所登载的《毒蛇圈·译者识语》中,周桂笙反思道:“我国小说体裁,往往先将书中主人翁之姓氏、来历,叙述一番,……陈陈相因,几于千篇一律。”对比而言,西方小说则“凭空落要,犹若奇峰突兀,细察之,皆有条理”。他非常赞许西方侦探小说这样具有创新精神、吸引读者的开篇方式,也借鉴这种叙事模式,落实到自己的创作中。
对叙事方式加以探讨,事实上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至为重要的部分。文学批评家研究的重心很少垂爱于公式化的叙事类型。[5]但若忽略了这一研究,许多问题便会被忽略,很多现象也因而难以得到解释。在反思中,近代中国侦探小说渐渐发生、发展,在借鉴西方侦探小说和继承传统公案小说的基础上一步步迈进,从而实现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9.
[2][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6-58.
[3]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689.
[4]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1.
[5][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3.
【责任编辑:王 崇】
I207.41
A
1673-7725(2016)08-0217-02
2016-06-05
宋怡心(1994-),女,山东滨州人,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