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帅 冯娜 贺舒扬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文化遗产研究】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保护现状及应对措施
雷帅冯娜贺舒扬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哈尔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是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本文立足于社会实践调查,并结合建筑自身特点与保护现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该建筑群落提出科学的保护和改造方案,为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中华巴洛克;历史渊源;价值;特点;现状;保护与更新
“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以其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等优势条件,成为哈尔滨特定建筑文化的代表,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甚至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显得异常重要。“如何协调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20世纪初,山东、河北两省移民纷纷涌入哈尔滨“傅家甸”,并在此建立工厂、兴办商铺,于是这里便成了民族工商业的聚集地。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需要高品质和高品位兼具的商住功能建筑,因此具有“奢华美”和“炫富”特征的巴洛克建筑便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冲击之下,具有折衷主义特点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应运而生。
“中华巴洛克”建筑作为近代中西方思想文化温和碰撞、交融共生的典型代表,仅在哈尔滨以群落的组合方式出现,其规模之大、结构之美、建造之精巧、保存之完整,皆为一时之冠。并且,经过岁月的洗礼,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建筑艺术财产。可以说,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所体现出的独特创造性、典型代表性、鲜明民族性及民族自尊性,在中国本土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加速的背景下,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正在无声地消失,“历史文化街区”已不复往日的壮观。为此,结合详细的调查研究,笔者首先阐述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年久失修
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地处松花江右岸台地之上,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热多雨,气候环境使建筑群落长年遭受自然风化侵蚀。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标志性建筑已走向衰败,坍塌损毁屡见不鲜,尤以砖木结构为最。
(二)改造拆迁
据调查显示,结束于2011年10月的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二期改造工程又重蹈一期工程覆辙,原住居民大部分搬迁,人房共存的活态历史正在消失。其中“天丰源总号”“发魁药店”等精美保护建筑改造后面目全非,部分街巷更是被全部拆除。这种美其名曰“新颜老味道”的改造方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三)管理部门认识不到位
相关部门对“中华巴洛克”建筑价值认识不到位,这便造成文物执法力度不足,文物管理职责不明,文物保护单位审批制度不健全等不良现象产生,导致“中华巴洛克”建筑这种哈尔滨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日渐损毁。
(四)公众缺乏保护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原住居民认为传统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内部设施远落后于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标准。为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合理的改造方式便顺利展开。相关专家关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呼吁,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冷漠态度。
(五)商业冲击
高度的商业化操作严重破坏了历史街区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张扬个性的广告牌、横跨街区的电线电缆,与街道两边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格格不入。街道上的指向标、垃圾箱等公共设施在外形、色彩、材质、装饰等各方面都显得单调简陋。它们严重影响了游客的视觉效果,破坏了历史街区风景的连续性。
(六)基础设施陈旧落后
由于“中华巴洛克”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因此存在火灾隐患。它虽然配备了消火栓系统和报警设备等,但数量有限,分布不均,且破损严重,真正发生火灾时并不能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建筑后宅市政基础设施更是贫乏,没有完善的电力系统,缺少供暖、供水等基本生活保障设备,公共厕所贫乏,垃圾遍地且不能合理处置,严重损害了景区环境。
(七)规划错乱,交通拥挤
历史街区内,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开敞空间严重不足,缺少步行空间和停车场,商业贸易与正常交通相互冲突,人行与车行彼此干扰,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商业用地占用绿化面积,小品设施和休闲娱乐空间缺乏,环境质量差。
(八)保护修复人才缺乏
从目前来看,“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内的工作人员大多为非专业者,没有相关经验,缺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知识,不具备建筑保护和修复能力。现在对该历史建筑群落的修复和保护一般是与省古建所合作完成,这便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结合“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保护现状,关于其可持续发展策略,笔者认为,应结合文化生态理念、有机更新理念、动态保护理念,恢复建筑的基本功能,充分发挥建筑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历史教育价值,从而再现当年历史街区的热闹繁华。
(一)因地制宜,修旧如旧
为实现对该建筑群落改造和修复的科学化,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尊重历史环境,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修旧如旧”,重现工商老字号的风采。例如,在修复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传统的材料和工艺,并参考原有建筑风格进行修缮和改进,并始终坚守“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有机更新理念。
(二)政府带头,公众参与
为避免因文物执法力度不足而造成历史资源无可挽救的情况,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关于“中华巴洛克”建筑的保护和改造。例如,对各区尚存的老建筑逐一调查,确认其保护等级。坚决抵制暴力拆迁,对老城区的原住居民,应有优惠政策,传承人房共存的活态历史文脉。另一方面,公众应增强历史建筑保护意识,成立民间保护团体,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共同实现对历史建筑的科学保护。
(三)合理规划整合用地
针对历史街区的规划错乱问题,相关部门应整合用地布局。例如,提高文化娱乐、商业服务、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大住宅区中心绿地面积,提供合理的公共开放空间,在空旷的地方修建停车场。优化区域路网,疏导过境交通,构建科学的路网结构体系。提高交通管理手段,发展限时步行商业街,提升历史街区传统风貌保护区的商业等级。
(四)塑造特色,突显价值
为彰显历史街区的地域优势与文化价值,相关部门应积极塑造街区文化景观,在传统商市保护区的核心区植入新的元素。例如,充分利用哈尔滨冬季寒冷的季节性特征,将冰雕艺术引入历史街区,推广冬季景观。深刻挖掘建筑群落背后的历史传说、名人轶事、杂文野趣,以传说、典故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宣传,争取重塑哈尔滨老道外传统市井文化风貌。此外,还可以借用该建筑独特的艺术装饰及复杂的文化背景,充分发挥其历史教育价值。
(五)培养人才
“中华巴洛克”介于中西历史建筑风格之间,结构复杂,装饰繁缛,因此需加强专业人员培养,提高工作者保护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可以开设“中华巴洛克”建筑保护培训班,积极引入国外古建筑保护理念和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开创科学保护新局面。
本文立足于社会实践调查,结合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形成的历史渊源,深刻分析了目前该建筑群落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本着文化生态理念、有机更新理念、动态保护理念,提出了关于该建筑群落的可持续发展方案,以期恢复“中华巴洛克”的基本功能。
【责任编辑:周 丹】
TU-86
A
1673-7725(2016)08-0130-03
2016-06-05
本文系黑龙江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10212947)资助的研究成果。
雷帅(1993-),男,陕西兴平人,主要从事考古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