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闯,李延杰
(1.黑龙江省畜牧总站,哈尔滨 150069;2.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社,哈尔滨 150069)
改革开放30年黑龙江省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发展与回顾
张闯1,李延杰2
(1.黑龙江省畜牧总站,哈尔滨 150069;2.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社,哈尔滨 150069)
摘要:黑龙江省自改革开放30年来,畜牧业发展迅速,趋势越来越好,省委、省政府都给予畜牧业足够的重视,相继推出许多实际的优惠政策,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饲养模式趋于更加规范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总结黑龙江省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发展与回顾。
关键词:黑龙江省;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回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畜牧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推动畜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08年年末,规模化饲养比例达到70%,饲养方式由分散粗放饲养向规模化、标准化、质量效益型转变。
1畜牧产业布局
经过近改革开放30年来着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发展,黑龙江省形成了奶牛以哈尔滨市郊区及双城、尚志市;齐齐哈尔市郊区及富裕、甘南、泰来、龙江县;大庆市郊区及杜蒙、林甸、肇州、肇源县;绥化市的安达、肇东、海伦、青冈县(市);农垦系统等为主年存栏3万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产业带。
1.1奶牛产业带
奶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有关情况详见图1-2008年黑龙江省奶牛产业带奶牛存栏、图2-2008年黑龙江省奶牛产业带奶牛存栏占全省总量百分比、图3-2008年黑龙江省奶牛产业带牛奶产量、图4-2008年黑龙江省奶牛产业带牛奶产量占全省牛奶总量百分比。
图1 2008年黑龙江省奶牛产业带奶牛存栏
图2 2008年黑龙江省奶牛产业带奶牛存栏
图3 2008年黑龙江省奶牛产业带牛奶产奶量
图4 2008年黑龙江省奶牛产业带奶牛产奶量
注:2008年末黑龙江省统计局统计奶牛存栏221.20万头、牛奶产量577.08万吨。
1.2肉牛产业带
肉牛以哈尔滨市的双城、宾县、巴彦、尚志县(市);齐齐哈尔市的龙江、依安、讷河县(市);绥化市的肇东、海伦、安达县(市);双鸭山市的集贤、宝清县;大庆市的肇州县;佳木斯市的桦南县;牡丹江市的穆棱县和农垦系统为主年出栏肉牛5万头以上规模化养殖产业带,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双鸭山、大庆、佳木斯、牡丹江、农垦系统肉牛规模化发展水平分别达到70%、66%、76%、97%、62%、59 %、66%、100%,肉牛产业带肉牛出栏量及其占全省百分比情况详见图5-2008年黑龙江省肉牛产业带肉牛出栏、图6-2008年黑龙江省肉牛产业带肉牛出栏量占全省总量百分比。
图5 2008年黑龙江省肉牛产业带肉牛出栏
图6 2008年黑龙江省肉牛产业带肉牛出栏量
注:1、2008年末黑龙江省统计局统计肉牛出栏224.07万头。
2、肉牛规模化为年出栏肉牛10头以上。
1.3生猪产业带
生猪形成了以哈尔滨市的巴彦、双城县(市);齐齐哈尔市的讷河、龙江、依安县(市);绥化市的望奎、肇东、北林、兰西县(市);佳木斯市郊区;双鸭山市的宝清、集贤县;大庆市的肇州县和农垦系统为主的年出栏生猪50万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产业带,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佳木斯、双鸭山、大庆、农垦系统的生猪规模化发展水平分别达到75%、44%、66%、75%、66%、45%、100%,生猪产业带生猪出栏量及其占全省百分比情况详见图7-2008年黑龙江省生猪产业带生猪出栏,图8-2008年黑龙江省生猪产业带生猪出栏量占全省总量百分比。
图72008年黑龙江省生猪产业带生猪出栏
图8 2008年黑龙江省生猪产业带生猪出栏量
注:1、2008年末黑龙江省统计局统计生猪出栏2350.17万头。
2、生猪规模化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
1.4不同规模养殖情况
2008年黑龙江省奶牛、肉牛、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家庭牧场情况详见表1-2008年末黑龙江省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家庭牧场情况。
表1 2008年黑龙江省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家庭牧场情况 单位:个、万头、%
注:1、2008年末黑龙江省畜牧行业管理部门统计奶牛存栏220.60万头、肉牛出栏396万头、生猪出栏2548万头。
2、规模场是指户及牧场规模为:年饲养奶牛可繁母牛30头以上;年出栏育肥牛100头以上;年出栏猪200头以上,年饲养蛋鸡2000只以上。
3、家庭牧场是指专业户指饲养泌乳母牛5头以上,年出栏肉牛20头以上,生猪50头以上。
2发展历程
2.1发展背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国家对畜牧业生产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畜产品生产商品化、专业化及市场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加之科技的大面积普及,为发展规模化畜牧业打下了坚实发展基础。
2.2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实施了“支柱产业建设”、“中轴产业建设”;2000年开始推进畜牧业向规模化发展,先后出台了《黑龙江省奶业振兴计划》、《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和《黑龙江省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规划》,大力实施“主辅换位”战略,到2008年年末全省养畜禽专业户、饲养小区分别由2000年的10多万户、3447个发展到2008年的52万户、3533个,已有70%以上的畜禽实现了规模经营;同时随着生产基地的扩张与聚集,加速了中西部奶牛生产带、中部生猪生产区和中东部肉牛产业开发带等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形成,使全省畜牧业的区域布局更趋合理,涌现了农垦系统、双城、杜蒙、安达、肇东、齐齐哈尔市郊区、富裕等1区6县(市)奶牛存栏达到10万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农垦系统、双城、宾县、等1区14县(市)年出栏肉牛5万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基地;农垦系统、望奎、巴彦、北林等1区4县(区)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基地。
2.3技术支撑
1990~1995年实施“科技兴牧”战略,着重提高畜牧业养殖科技水平,推广了“奶牛提高群体单产综合技术”、“肉牛集中育肥综合技术”、“瘦肉型猪直线育肥综合技术”、“毛肉增产技术”、“蛋、肉鸡高产综合技术”等5项生产关键综合配套技术。1995~2008年主要大力普及饲料、青贮饲料、机械化榨乳技术,搞好奶牛舍建设,引进奶牛TMR饲喂技术。到2008年黑龙江省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比例占70%、标准化养殖比例占65%。2008年平均每头奶牛饲喂青、黄贮饲料已达到4.5吨。
2.4政府扶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五个“一号文件”,在国营、集体牧场中推行责任制、承包制,对于个人饲养畜禽鼓励发展专业户和家庭牧场,采取“以奶换料”、“以蛋换料”、“以猪换料”、拨给饲料地等政策,同时在资金、贷款、建舍物资等方面给予扶持。2004年出台了《黑龙江省奶业振兴计划》,实施“良种工程”、“青贮工程”等七大工程强力推进奶业发展; 2008年能繁母猪参保167万头,中央财政补贴5010万元,省、县级财政补贴3006万元;奶牛保险参保20.2万头,中央财政补贴1987.68万元,省级财政补贴1987.68万元,地方财政补贴662.56万元。2007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63个;2008年黑龙江省共批复立项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56个。
2007年出台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黑政发[2007]41号),利用2007~2009年三年时间投入1.8亿元,实施10个项目扶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2008年出台了《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和《黑龙江省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规划》,计划利用5年时间投资793.72亿元。
3主要特点
经过近30年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黑龙江省以养殖大户、家庭牧场、股份制牧场为经营主体,以专业村、小场及现代化牧场为补充,通过基地化、集约化方式,带动养殖上规模、上水平;在所有制方面,从单一所有制向混合所有制方向转变,实现了体制与机制创新。到2008年末黑龙江省规模化养殖场数量达到46531个,比2000年规模化养殖场数量减少了10000个;而养殖场平均养殖规模由2000年的129836头(只)增加到1656头(只);养殖场平均养殖经济效益由2000年的12983元增加到12983元,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4发展趋势
剖析黑龙江省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情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随着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规模扩大和数量增加,产生畜禽粪便和污水数量逐年递增,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二是缺乏畜禽粪便和污水处理的成熟技术,目前只是简单粪便堆肥和污水厌氧发酵甚至不进行处理随意排放。三是少部分畜禽养殖小区产权不明晰、管理不规范、饲养水平低,造成养殖经济效益不高。
针对全省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各级政府在制定畜禽规模养殖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环境等综合因素,制定与发展规划相配套的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二是中央财政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省、县财政也要加大投入,探索以养殖场(区、户)为主体的粪污处理技术模式,实现零排放、零污染——变废为宝的目标。三是各级政府要进行养殖小区产权改制,实现产权明晰、制度健全、饲养管理科学、养殖效益高,使其成为规模化养殖由散养户向规模化大场过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经过各级政府的正确引导、政策扶持和养殖户养殖积极性不断提高,在不久的将来规模化养殖将以股份制牧场为骨干,以现代化牧场为补充;专业合作社发展空间大,家庭牧场逐步向小区集中;兼营兼业开始向专业化方向转变,而养殖小区将逐渐退出规模化养殖的历史舞台,完成其在特定时期特定任务。四是养殖规模应适度,奶牛养殖适度规模300~500头、生猪养殖适度规模3000~5000头、肉牛养殖适度规模500~1000头。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1-142-03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