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灯 永不重复的童话

2016-03-17 09:03
神州民俗 2016年1期
关键词:冰雪节游园会冰灯

冰灯 永不重复的童话

冰灯,过去乃北方独有,是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因为独特的地域优势,北方的松嫩草原可能是制作冰灯最早的地方之一。

冰灯,最早只是用来照明的。很早以前,每到冬季的夜晚,在松嫩平原上,三五成群的农夫和渔民在喂马和捕鱼的时候,所使用的照明工具——“冰灯笼”,便是最早的冰灯。当时制作冰灯的工艺也很简单,把水放进木桶里冻成冰坨,凿出空心,放个油灯在里面,用以照明,冰罩挡住了凛冽的寒风,黑夜里便有了不灭的灯盏,冰灯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后来,每逢新春佳节和上元之夜,人们又把它加以装饰,而成为供人观赏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清代《黑龙江外纪》里对此有过详细的记载:“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村落妇女来观剧者,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其实冰灯的由来还远不止如此,在美丽的松嫩平原上还曾流传过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美丽的松花江边有一个平民居住的噶栅(满语:乡村),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不知从哪飞来了一只九头鸟。它煽动翅膀刮暴风,把人畜卷进它栖身的洞穴里慢慢地吃掉。噶栅从此陷入苦难的深渊。

据说噶栅里有个叫阿济格的青年,为了除害,在了解了九头鸟怕热、怕光的致命要害后,便约了几个同伴带上宝剑,在蟒仙的指引下,爬进了九头鸟隐居的洞穴。他们把一种可发热的“天落石”偷偷带进了洞穴,又使其慢慢发热和发光,将洞穴照亮。乘九头鸟慌乱之际,阿济格勇敢地冲了上去,一剑砍中了九头鸟的大脑袋。几乎将其砍断。接着阿济格又一连几剑,把九头鸟其余的八个小脑袋全都砍落了下来。阿济格以为九头鸟必死无疑,便转身出洞。哪知那只九头鸟竟然拖着未被砍断的那颗头,摇摇晃晃地站立了起来,从脖子里喷出一股又腥又臭的毒血直射阿济格,阿济格顷刻中毒身亡。

美丽的冰灯

为了报噶栅对自己的砍头之仇,那只仅剩一个头的大鸟每年的年三十晚上都要偷偷跑到噶栅,向各家的院子里偷滴污血,哪个村民不小心踩上后便中毒身亡。为吓走这只可恶的毒鸟,人们便在门前点起灯笼吓唬九头鸟。可由于灯笼不结实,常被风刮坏或被火烧着,渐渐的人们发现冰灯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其主要做法是:将喂得罗(北方一种饮马的水桶,上粗下细)装满水,在水桶里的水尚未冻结实时,把桶心的水倒出来,稍稍加热后除去铁桶,在冰的空心处放进蜡烛。亦可根据个人喜好在水中加不同颜色。由于烛光在冰罩中格外艳美。所以每逢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门前点上冰灯,不但吓走了九头鸟,也增添了许多节日欢乐气氛。日久天长,松嫩草原的人们便有了点冰灯的习俗。这便是人们传说的北方冰灯的由来。

其实昔日的老北方,冬季气温零下四十多度,冰雪虽然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了不少方便,但在旧中国,尤其是伪满统治的凄苦日子里,“人无御寒衣,家无隔夜粮”,冰雪也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有的一家人只有一条破裤子,谁出门谁穿,数九寒天大姑娘围火盆光腚过冬,晚上全家拥挤在一个草囤子过夜。在“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三九、四九天,人们每年都能在街头巷尾看见一具具冻死的僵尸。现在的生活好了,冰雪对人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灾害,反而成了一种资源。如黑龙江哈尔滨的冰雪节每年都给人们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冰雪文化现已成了哈尔滨的一个文化品牌。

每年从1月5日开始,哈尔滨兆麟公园都要举办的一年一届的冰灯游园会,一直延续到2月末。在占地6万多平方米的场地上,每次都展出千余个景点,在艺术家和能工巧匠手下,松花江上取来的天然冰就变成了一件件灵气活现的精美艺术品,变成了冰奇灯巧、玉砌银镶的冰的世界、灯的海洋。尤其是最近几年,这里的冰灯艺术年年都有新变化,被人们称为“永不重复的童话”。游客不仅可以参加冰灯游园会,观赏各种冰雕艺术,而且还可以参加松花江冰上世界的体育活动,坐冰帆、打冰猴、溜冰、观看冬泳比赛和冰上婚礼,参加冰雪节文艺晚会等活动。

伴随时间的推移,老北方人们的生活品味也在逐年提高。每年一到红妆素裹的严冬季节,尤其是在新年和春节期间,一些能工巧匠们都会在自家的院落、商户的门前或休闲娱乐广场,雕刻装饰起一个个形状不同、彩色各异的冰灯。于是冰封千里的北国大地很快就被构筑起一道道迷人亮丽的风景线,其情、其景可与江南秀丽水乡相媲美。

猜你喜欢
冰雪节游园会冰灯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中国·哈尔滨第36届国际冰雪节暨第21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梦游的冰灯
游园会
小树精和她的朋友们(七)
游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