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园
狗皮帽子乌拉鞋
文/田园
昔日的老北方,冬季气温零下四十多度,冰雪虽然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了不少方便,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只能在穿上想招。便穿上大棉袄和二棉裤,打起了绑腿。所谓大棉袄,是一种只有在冬天才穿的大襟棉袄。这种棉袄的扣子不在人的胸前,而是在衣服的左面,从左边的领口开始通过左胳肢窝直达下摆,排满了用蒜米疙瘩做成的布扣子。穿这种衣服只能用一只手解系,穿、脱衣服虽然十分困难,却可以牢牢地把棉大襟固定在胸前,免得肚皮尤其是肚脐眼部位受风着凉肚子痛。所谓二棉裤其实就是一种免口棉裤,裤腰又肥又长,长的都到了后背,裤裆又肥又大,这样不但不透风,还可以方便走路。后来,这身冬装成了典型的东北移民服装,载入到了民俗文化史册。
狗皮帽子乌拉鞋:所谓狗皮帽子其实就是狗皮做的。过去的老北方人们也戴其他动物皮帽子,但由于戴狗皮帽子的人居多。那时的庄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养狗,行围打猎,看家护院都行。狗养得多,所得狗皮就多。除用狗皮做帽子外,也有用狗皮做褥子和套袖等,长毛的狗尾巴有的还被庄户人家插进木棍用来做毛掸子。
除了长耳皮帽子外,昔日的老北方还有一种帽子叫“四块瓦”,帽子是用毡子做面,呈圆形,前后左右都垂下一块像瓦片似的皮毛,因此叫四块瓦。平时在家,四块瓦放不下,这时的帽子就成了人们俗称的“毡帽头”。一旦出门赶上冷天,就把四块瓦放下,起到护脸和遮耳的效果,让人感到浑身都暖和。这种帽子多为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所戴。
旧时,北方人都喜欢穿乌拉鞋,它的主要特点是保暖、轻便。这一习俗来源于满族。特别是那些赶着大铁车拉脚的车老板子和掌包的,在数九寒天整日坐在大车上,如不穿乌拉鞋,脚会冻得如同猫咬,那时出车拉脚的都要穿上大棉袄、厚棉裤,裤脚上还要扎上腿带子,外穿上大皮袄,脚蹬乌拉鞋才可以平安出车。即便是坐一天车,腿脚也不会感觉太冷。
老北方的乌拉是各地皮匠用牛皮加工制成的一种冬季御寒鞋,用一张独板牛皮缝制的,里面充塞乌拉草。鞋前部微翘而尖,为了收口,在鞋的前脸缝起一溜褶子,鞋口有六个耳子,用于穿带子扎缚在人的小腿上,这带子也是用牛皮制作的,非常结实耐用。为延长其使用寿命,乌拉的鞋跟部大都钉两枚大铁钉做跟掌。穿鞋前,要先扎紧裤脚,穿上厚厚的布袜子,再把柔软的乌拉草絮进鞋中,然后,绑紧鞋带,最后打上绑腿。到了晚上将踩了一天的乌拉草从鞋中掏出,放在炕席下边炕上一宿,再絮进去,既热乎,也软乎。老北方穿乌拉也很有讲究,速度也较慢,一般穿一次乌拉都需要近半个小时。需先将乌拉草絮在乌拉四围,再放入毡袜(大多数都不用毡袜),乌拉草被踩实后遂成鞋状,取放十分方便。据说清太祖努尔哈赤就穿过此鞋。《满文老档》也称此鞋为乌拉。
乌拉草是一种水草,在生长于草原湿地边缘,常与芦苇、蒲棒为伍。乌拉草较之其它御寒物品价廉保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乌拉草曾帮助东三省的广大贫苦人民度过了无数个漫长而严寒的冬季,日久天长,乌拉草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宝。所以民间有“关东三宗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之俗语。